第一章:
1 项目概述
1.1 建设背景
智慧校园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分支,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我国智慧校园的政策也是按照这一规律来颁布的,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开始我国教育现代化从起步阶段来到应用阶段;201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2018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使教育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到了融合阶段;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教育服务业态等观点,使教育现代化进入了创新阶段,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和《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则细化了智慧校园的要求,使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更规范化。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数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数育治理新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通过迭代升级、更新完善和持续建设,实现长期、全面的发展。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普遍开展项目数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数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数学质量。
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发挥在线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等优势,深化教育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不断拓展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深人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在线教育支撑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7月,省教育厅印发《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提出加强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的总体设计与制度建设,推动业务、数据和技术的系统集成,赋能省域教育治理体系建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教育领域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场景,加快推动从经验治理向制度治理、智慧治理、整体智治转变,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履职方式和校园治理方式的系统性重塑。
2021年11月,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印发《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技术融合,创新育人模式。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评价,创新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促进育人模式变革。优化数据驱动,加强整体智治。构建教育数据采集、治理、服务一体化的应用驱动体系,确保教育数据“按需尽享、可控可溯”。建立完善教育数据整体智治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教育行政由内部集中管理向多元协同共治、传统管理向数字治理、条线管理向整体智治、管理教育向服务教育转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智慧校园”的建设新要求,本项目以数字孪生、三维可视化、BIM、GIS、云计算、AI、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为抓手,结合校园实际业务,构建三维仿真模型,对校园基础环境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集成、精细化管理、可视化分析,指引和优化物理校园的领导决策、安全安防、设备管控、资产使用评估、能耗优化等,实现“智慧”管理,打造安全有序、绿色高效的校园环境。
1.2 建设目标
本项目按照国家关于“智慧校园”发展要求,以提供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校园服务为出发点,立足现有校园信息化基础,集成各类物联网感知数据,建设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监管有效、分析智能、利于决策的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孪生校园一张图平台,应用数字孪生、智能传感、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校园全景3D一张图”为基座,从空间感知、业务集成、平台融合、应用可视四个维度,以可视化为纽带,有机联接校园已有业务系统。通过将校园中的师生活动、校园建筑、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因素,综合映射到“一张图”中,实现校园各类数据实时共享、业务多跨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建立横纵连通、安全高效的校园业务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实现校园空间和校园活动的可知、可视、可管,赋能数字化、协同化、精细化的校园整体智治。
1.3 建设任务
1. 标准规范体系
建立统一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按照统一工作标准执行,实现校园业务、数据集成、管理、更新、共享的服务标准化、规范化。
2. 数据建设
(1)历史数据整合
针对校园原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理清数据组织结构,并对历史数据进行清洗、转换、质检、入库,建设统一的校园业务数据库。
(2)校园各类数据接入
建立标准化数据接口,接入校园各类数据,具体包括三维模型数据、物联网设备数据、业务数据、事件数据等,接入数据后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加工处理。
3. 数字孪生校园一张图平台
(1)数字孪生校园一张图底座
在校园已有的业务数据基础上,配置三维渲染引擎,对室内、室外进行数字孪生建模,将校园的建筑、设施设备、植物、环境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信息集成为一张图底座,为校园各业务协同办理、统一监管、辅助决策提供二三维一体化的数据平台支撑。
(2)珍稀植物可视化应用
将珍稀植入信息统一建档管理,同时监控植物的生长养护情况,并建立植物在线科普功能,方便用户快速了解各类珍稀植物的相关信息。
(3)图书馆可视化应用
对图书馆的访客信息、楼层分布、机房、监控和借阅等信息进行集成展示、统一监管,以辅助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决策。
(4)宿舍可视化应用
将校园的宿舍房间和住宿人员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宿舍管理人及时定位到宿舍房间人员;集成宿舍门禁和楼内监控设备的相关信息,以了解人员在寝信息、楼栋监控和楼栋用电信息。
(5)教室可视化应用
集成展示教室房间信息、上课信息和空闲教室的空间位置信息,同时接入楼栋监控设备相关信息,便于及时掌握校园的房间上课信息、监控信息和楼栋用电信息;提供校园各级领导在线巡课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教学视频查看并进行评价,以便加强线上监管,提升教学质量。
(6)实训室可视化应用
将实训室房间空间分布和监控设备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同时对实训室设备状态进行监控,便于及时掌握实训室的设备运行情况和使用情况。
4. 数据共享
按照统一的数据交互接口标准,针对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和软硬件之间的信息交互需求,开发不同的数据接口,保证校园各类数据的实时共享。
1.4 建设原则
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与规范化原则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稳定运行的前提与基础,在平台建设中,为了确保平台的基础性,实现信息的共享应用,首先要在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参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2. 创新性和先进性原则
平台在建设中要突出自主创新以及重点突破,保持信息系统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在充分分析当前信息系统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业务需求,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同时,开发或配置先进、高效实用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整个平台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以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同时,充分考虑平台后续发展的技术和应用需求,为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提供全面的保障,在设计和开发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扩展能力。
3. 经济性和实用性原则
平台的技术方案将在实用的基础上做到最经济,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硬件和软件配置、平台开发和数据库设计上充分考虑在实现平台全部功能基础上尽量节约经济成本。同时,以实用性为原则,在设计上最大程度地满足业务管理的需要,提供最优的应用和管理工具。平台要做到: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及管理维护,数据管理方便、更新快捷,业务模型合理、数据交换切实可行、应用升级容易,具有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具有与其他系统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满足用户在不了解技术的条件下,能够很好的使用系统处理业务以及定制、调整和维护系统功能的需要。
4. 扩展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智慧校园信息化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类数据库以及现今的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发生变化。同时,相对应的各种业务流程以及相关信息也可能发生变化,为保障平台能够适应变化,要求平台配备开放的接口和方便的二次开发工具,进行动态修改和扩充。在整平台的建设中,设计优化的平台结构及灵活的数据库系统,使各功能模块在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尽可能独立操作运行。以便平台不断地扩充、求精和完善;同时平台在输入、输出方面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进行各种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
5. 易用性和完整性原则
平台在技术设计时应简单易用,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用户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操作习惯的前提下,设计出尽可能简洁明了的解决方案,业务处理过程简单易行,操作简便,容错性强使平台具有较强的易用性。
同时,在追求易用性的基础上,也将充分满足对平台业务处理的需求,在应用上是完整的,并且平台在设计上不会因为过度的追求易用而舍弃校园业务处理过程中必要的业务处理过程,保证业务办理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6. 统一化和一体化原则
统一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平台建设应该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完成;二是整个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所有业务系统应该在统一平台上开发。
一体化原则是所开发出的平台应该是一体化集成的,包括一体化的数据存储、一体化的系统访问以及一体化的业务处理等。
7. 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
安全性是平台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系统的建设涉及到各种保密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信息,在安全性方面要求更为严格。安全性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和破坏,本平台安全性首要的是数据的安全性,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权限,保证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窃取和破坏;二是平台操作安全可靠,平台同时具备安全权限,不让非法用户操作系统,充分保证系统数据的逻辑准确性。
稳定性是保证平台可靠运行的基础条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系统测试手段,将系统问题降到最低,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软硬件的容错容灾能力,保障平台在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够及时实现系统和数据恢复。
1.5 建设依据
1.5.1 政策文件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4. 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6.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7.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9号);
8. 省教育厅印发《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浙教技〔2021〕33号);
9. 市教育局印发《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计划》(台发改规划〔2021〕137号)。
1.5.2 行业标准
1.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 36342-2018);
2. 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通知(教职成函〔2020〕3号);
3. 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教科信函〔2021〕14号);
4. 《智慧教育平台 基本功能要求》(JY/T0641—2022);
5. 《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技术要求》(JY/T0650—2022);
6. 《数字教育资源基础分类代码》(JY/T0644—2022);
7. 《教育基础数据》(JY/T0633—2022);
8. 《教育系统人员基础数据》(JY/T0637—2022);
9. 《教师数字素养》(JY/T0646—2022)。
1.5.3 软件开发标准
1. 《系统与软件工程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22);
2. 《系统与软件工程 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23部分:系统与软件产品质量测量》(GB/T 25000.23-2019);
3. 《信息技术 软件维护》(GB/T 20157-2006);
4.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GB/T 39786-2021);
5.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GB/T 20984-2022);
6.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GB/T 18336-2015);
7.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GB 4943.1-2022);
8. 《网络身份服务密码应用技术要求》(GM/T 0117-2022);
9. 《浏览器数字证书应用接口规范》(GM/T 0118-2022);
10. 《通用密码服务接口规范》(GM/T 001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