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Map常见类型,HashMap、LinkedHashMap、ConcurrentHashMap、Hashtable使用场景和区别

第二篇坚持:

     1----------------------------------------------- HashMap网址: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p/6059914.html

       哈希表(hash table)也叫散列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应用场景及其丰富,许多缓存技术(比如memcached)的核心其实就是在内存中维护一张大的哈希表,而HashMap的实现原理也常常出现在各类的面试题中,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会对java集合框架中的对应实现HashMap的实现原理进行讲解,然后会对JDK7的HashMap源码进行分析。

      数组:采用一段连续的存储单元来存储数据。对于指定下标的查找,时间复杂度为O(1);通过给定值进行查找,需要遍历数组,逐一比对给定关键字和数组元素,时间复杂度为O(n),当然,对于有序数组,则可采用二分查找,插值查找,斐波那契查找等方式,可将查找复杂度提高为O(logn);对于一般的插入删除操作,涉及到数组元素的移动,其平均复杂度也为O(n)

   线性链表:对于链表的新增,删除等操作(在找到指定操作位置后),仅需处理结点间的引用即可,时间复杂度为O(1),而查找操作需要遍历链表逐一进行比对,复杂度为O(n)。

   二叉树:对一棵相对平衡的有序二叉树,对其进行插入,查找,删除等操作,平均复杂度均为O(logn)。

 哈希表:相比上述几种数据结构,在哈希表中进行添加,删除,查找等操作,性能十分之高,不考虑哈希冲突的情况下,仅需一次定位即可完成,时间复杂度为O(1),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哈希表是如何实现达到惊艳的常数阶O(1)的。

     我们知道,数据结构的物理存储结构只有两种: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像栈,队列,树,图等是从逻辑结构去抽象的,映射到内存中,也这两种物理组织形式),而在上面我们提到过,在数组中根据下标查找某个元素,一次定位就可以达到,哈希表利用了这种特性,哈希表的主干就是数组

 比如我们要新增或查找某个元素,我们通过把当前元素的关键字 通过某个函数映射到数组中的某个位置,通过数组下标一次定位就可完成操作。

        存储位置 = f(关键字)

  其中,这个函数f一般称为哈希函数,这个函数的设计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哈希表的优劣。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在哈希表中执行插入操作:

   

   查找操作同理,先通过哈希函数计算出实际存储地址,然后从数组中对应地址取出即可。

哈希冲突

  然而万事无完美,如果两个不同的元素,通过哈希函数得出的实际存储地址相同怎么办?也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个元素进行哈希运算,得到一个存储地址,然后要进行插入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其他元素占用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哈希冲突,也叫哈希碰撞。前面我们提到过,哈希函数的设计至关重要,好的哈希函数会尽可能地保证 计算简单和散列地址分布均匀,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数组是一块连续的固定长度的内存空间,再好的哈希函数也不能保证得到的存储地址绝对不发生冲突。那么哈希冲突如何解决呢?哈希冲突的解决方案有多种:开放定址法(发生冲突,继续寻找下一块未被占用的存储地址),再散列函数法,链地址法,而HashMap即是采用了链地址法,也就是数组+链表的方式。

    HashMap实现原理

    HashMap的主干是一个Entry数组。Entry是HashMap的基本组成单元,每一个Entry包含一个key-value键值对。

    //HashMap的主干数组,可以看到就是一个Entry数组,初始值为空数组{},主干数组的长度一定是2的次幂,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后面会有详细分析。 transient Entry<K,V>[] table = (Entry<K,V>[]) EMPTY_TABLE;

 Entry是HashMap中的一个静态内部类。代码如下: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K key;
        V value;
        Entry<K,V> next;//存储指向下一个Entry的引用,单链表结构
        int hash;//对key的hashcode值进行hash运算后得到的值,存储在Entry,避免重复计算

        /**
         * Creates new entry.
         */
        Entry(int h, K k, V v, Entry<K,V> n) {
            value = v;
            next = n;
            key = k;
            hash = h;
        }

 所以,HashMap的整体结构如下:

    

      简单来说,HashMap由数组+链表组成的,数组是HashMap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而存在的,如果定位到的数组位置不含链表(当前entry的next指向null),那么对于查找,添加等操作很快,仅需一次寻址即可;如果定位到的数组包含链表,对于添加操作,其时间复杂度为O(n),首先遍历链表,存在即覆盖,否则新增;对于查找操作来讲,仍需遍历链表,然后通过key对象的equals方法逐一比对查找。所以,性能考虑,HashMap中的链表出现越少,性能才会越好。

      其他的几个重要的字段:

      

//实际存储的key-value键值对的个数
transient int size;
//阈值,当table == {}时,该值为初始容量(初始容量默认为16);当table被填充了,也就是为table分配内存空间后,threshold一般为 capacity*loadFactory。HashMap在进行扩容时需要参考threshold,后面会详细谈到
int threshold;
//负载因子,代表了table的填充度有多少,默认是0.75
final float loadFactor;
//用于快速失败,由于HashMap非线程安全,在对HashMap进行迭代时,如果期间其他线程的参与导致HashMap的结构发生变化了(比如put,remove等操作),需要抛出异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transient int modCount;

        HashMap有4个构造器,其他构造器如果用户没有传入initialCapacity 和loadFactor这两个参数,会使用默认值

initialCapacity默认为16,loadFactory默认为0.75

我们看下其中一个。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
     //此处对传入的初始容量进行校验,最大不能超过MAXIMUM_CAPACITY = 1<<30(230)
        if (initialCapacity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initi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f (loadFactor <= 0 || Float.isNaN(loadFactor))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load factor: " +
                                               loadFactor);

        this.loadFactor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itialCapacity;
     
        init();//init方法在HashMap中没有实际实现,不过在其子类如 linkedHashMap中就会有对应实现
    }

       从上面这段代码我们可以看出,在常规构造器中,没有为数组table分配内存空间(有一个入参为指定Map的构造器例外),而是在执行put操作的时候才真正构建table数组。

        这个是原文的连接:https://www.cnblogs.com/chengxiao/p/6059914.html#!comments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当发生哈希冲突并且size大于阈值的时候,需要进行数组扩容,扩容时,需要新建一个长度为之前数组2倍的新的数组,然后将当前的Entry数组中的元素全部传输过去,扩容后的新数组长度为之前的2倍,所以扩容相对来说是个耗资源的操作。

         2.如果数组进行扩容,数组长度发生变化,而存储位置 index = h&(length-1),index也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计算index。将老数组中的数据逐个链表地遍历,扔到新的扩容后的数组中,我们的数组索引位置的计算是通过 对key值的hashcode进行hash扰乱运算后,再通过和 length-1进行位运算得到最终数组索引位置。

           hashMap的数组长度一定保持2的次幂,比如16的二进制表示为 10000,那么length-1就是15,二进制为01111,同理扩容后的数组长度为32,二进制表示为100000,length-1为31,二进制表示为011111。从下图可以我们也能看到这样会保证低位全为1,而扩容后只有一位差异,也就是多出了最左位的1,这样在通过 h&(length-1)的时候,只要h对应的最左边的那一个差异位为0,就能保证得到的新的数组索引和老数组索引一致(大大减少了之前已经散列良好的老数组的数据位置重新调换),个人理解。

 还有,数组长度保持2的次幂,length-1的低位都为1,会使得获得的数组索引index更加均匀,比如:

     我们看到,上面的&运算,高位是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hash函数采用各种位运算可能也是为了使得低位更加散列),我们只关注低位bit,如果低位全部为1,那么对于h低位部分来说,任何一位的变化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要得到index=21这个存储位置,h的低位只有这一种组合。这也是数组长度设计为必须为2的次幂的原因。

     如果不是2的次幂,也就是低位不是全为1此时,要使得index=21,h的低位部分不再具有唯一性了,哈希冲突的几率会变的更大。

      同时,index对应的这个bit位无论如何不会等于1了,而对应的那些数组位置也就被白白浪费了。

     3.getKey方法通过key值返回对应value,如果key为null,直接去table[0]处检索。我们再看一下getEntry这个方法:

        可以看出,get方法的实现相对简单,key(hashcode)-->hash-->indexFor-->最终索引位置,找到对应位置table[i],再查看是否有链表,遍历链表,通过key的equals方法比对查找对应的记录。要注意的是,有人觉得上面在定位到数组位置之后然后遍历链表的时候,e.hash == hash这个判断没必要,仅通过equals判断就可以。其实不然,试想一下,如果传入的key对象重写了equals方法却没有重写hashCode,而恰巧此对象定位到这个数组位置,如果仅仅用equals判断可能是相等的,但其hashCode和当前对象不一致,这种情况,根据Object的hashCode的约定,不能返回当前对象,而应该返回null,后面的例子会做出进一步解释。------先是key再在链表里面通过equal进行判断的。“重写equals时也要同时覆盖hashcode”,我们举个小例子来看看,如果重写了equals而不重写hashcode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两个对象相同(即用equals比较返回true),那么它们的hashCode值一定要相同;

      如果两个对象的hashCode相同,它们并不一定相同(即用equals比较返回false) ;

      由于为了提高程序的效率才实现了hashcode方法,先进行hashcode的比较,如果不同,那没就不必在进行equals的比较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equals比较的次数,这对比需要比较的数量很大的效率提高是很明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集合中的使用。其实简单的说就是为了保证同一个对象,保证在equals相同的情况下hashcode值必定相同,如果重写了equals而未重写hashcode方法,可能就会出现两个没有关系的对象equals相同的(因为equal都是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重写的),但hashcode确实不相同的。

       2----------------------------------------------- LinkedHashMap访问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xi/p/6170590.html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涉及线程安全问题,Map基本都可以使用HashMap,不过HashMap有一个问题,就是迭代HashMap的顺序并不是HashMap放置的顺序,也就是无序。HashMap的这一缺点往往会带来困扰,因为有些场景,我们期待一个有序的Map。这个时候,LinkedHashMap就闪亮登场了,它虽然增加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开销,但是通过维护一个运行于所有条目的双向链表,LinkedHashMap保证了元素迭代的顺序该迭代顺序可以是插入顺序或者是访问顺序。

         

LinkedHashMap是否允许空Key和Value都允许空
LinkedHashMap是否允许重复数据Key重复会覆盖、Value允许重复
LinkedHashMap是否有序有序
LinkedHashMap是否线程安全非线程安全

 

     1、LinkedHashMap可以认为是HashMap+LinkedList,即它既使用HashMap操作数据结构,又使用LinkedList维护插入元素的先后顺序。

     2、LinkedHashMap的基本实现思想就是----多态

     LinkedHashMap操作数据结构(比如put一个数据),和HashMap操作数据的方法完全一样,无非就是细节上有一些的不同罢了。      

   列一下Entry里面有的一些属性吧:

  1、K key

  2、V value

  3、Entry<K, V> next

  4、int hash

  5、Entry<K, V> before

  6、Entry<K, V> after

 next是用于维护HashMap指定table位置上连接的Entry的顺序的,before、After是用于维护Entry插入的先后顺序的

 

     注意该循环双向链表的头部存放的是最久访问的节点或最先插入的节点尾部为最近访问的或最近插入的节点,迭代器遍历方向是从链表的头部开始到链表尾部结束,在链表尾部有一个空的header节点,该节点不存放key-value内容,为LinkedHashMap类的成员属性,循环双向链表的入口。

  初始化之干了这个:

    

           LinkedHashMap并未重写父类HashMap的put方法,而是重写了父类HashMap的put方法调用的子方法void recordAccess(HashMap m)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和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提供了自己特有的双向链接列表的实现。

           3----------------------------------------------- ConcurrentHashMap访问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7089947709260129&wfr=spider&for=pc

         我们熟知的缓存技术(比如redis、memcached)的核心其实就是在内存中维护一张巨大的哈希表,还有大家熟知的HashMap、CurrentHashMap等的应用。      

        链式哈希表

        链式哈希表从根本上说是由一组链表构成。每个链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桶”,我们将所有的元素通过散列的方式放到具体的不同的桶中。插入元素时,首先将其键传入一个哈希函数(该过程称为哈希键),函数通过散列的方式告知元素属于哪个“桶”,然后在相应的链表头插入元素。查找或删除元素时,用同们的方式先找到元素的“桶”,然后遍历相应的链表,直到发现我们想要的元素。因为每个“桶”都是一个链表,所以链式哈希表并不限制包含元素的个数。然而,如果表变得太大,它的性能将会降低。

       

      

     1.HashMap

        我们知道HashMap是线程不安全的,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Hashmap进行put操作会引起死循环,导致CPU利用率接近100%,所以在并发情况下不能使用HashMap。

     2.HashTable

       HashTable和HashMap的实现原理几乎一样,差别无非是

       HashTable不允许key和value为nullHashTable是线程安全的但是HashTable线程安全的策略实现代价却太大了,简单粗暴,get/put所有相关操作都是synchronized的,这相当于给整个哈希表加了一把大锁。

多线程访问时候,只要有一个线程访问或操作该对象,那其他线程只能阻塞,相当于将所有的操作串行化,在竞争激烈的并发场景中性能就会非常差。     

      HashTable的详解在我得这篇博客:https://blog.csdn.net/qq_28764557/article/details/88941151

     3.ConcurrentHashMap

       主要就是为了应对hashmap在并发环境下不安全而诞生的,ConcurrentHashMap的设计与实现非常精巧,大量的利用了volatile,final,CAS等lock-free技术来减少锁竞争对于性能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Map一般都是数组+链表结构(JDK1.8该为数组+红黑树)。

       

         ConcurrentHashMap避免了对全局加锁改成了局部加锁操作,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并发环境下的操作速度。

         JDK1.7版本的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    

        1.Segment(分段锁)

         ConcurrentHashMap中的分段锁称为Segment,它即类似于HashMap的结构,即内部拥有一个Entry数组,数组中的每个元素又是一个链表,同时又是一个ReentrantLock(Segment继承了ReentrantLock)。

         ConcurrentHashMap使用分段锁技术,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能够实现真正的并发访问。如下图是ConcurrentHashMap的内部结构图:

        

        

         从上面的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ConcurrentHashMap定位一个元素的过程需要进行两次Hash操作。

         第一次Hash定位到Segment,第二次Hash定位到元素所在的链表的头部。

         这一种结构的带来的副作用是Hash的过程要比普通的HashMap要长

         好处:

          写操作的时候可以只对元素所在的Segment进行加锁即可,不会影响到其他的Segment,这样,在最理想的情况下, ConcurrentHashMap可以最高同时支持Segment数量大小的写操作(刚好这些写操作都非常平均地分布在所有的Segment上)。

所以,通过这一种结构,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能力可以大大的提高。

          JDK1.8版本的CurrentHashMap的实现原理:

          JDK8中ConcurrentHashMap参考了JDK8 HashMap的实现,采用了数组+链表+红黑树的实现方式来设计,内部大量采用CAS操作,这里我简要介绍下CAS。

           CAS是compare and swap的缩写,即我们所说的比较交换。cas是一种基于锁的操作,而且是乐观锁。在java中锁分为乐观锁和悲观锁。悲观锁是将资源锁住,等一个之前获得锁的线程释放锁之后,下一个线程才可以访问。而乐观锁采取了一种宽泛的态度,通过某种方式不加锁来处理资源,比如通过给记录加version来获取数据,性能较悲观锁有很大的提高。

        CAS 操作包含三个操作数 —— 内存位置(V)、预期原值(A)和新值(B)。如果内存地址里面的值和A的值是一样的,那么就将内存里面的值更新成B。CAS是通过无限循环来获取数据的,若果在第一轮循环中,a线程获取地址里面的值被b线程修改了,那么a线程需要自旋,到下次循环才有可能机会执行。

      JDK8中彻底放弃了Segment转而采用的是Node,其设计思想也不再是JDK1.7中的分段锁思想。

      Node:保存key,value及key的hash值的数据结构。其中value和next都用volatile修饰,保证并发的可见性。

        

         

  • 6
    点赞
  • 4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