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是写村上春树多年坚持长跑,并记录生理,心理,以及工作上一系列的变化。
这本书更像是村上春树写给自己的一本书,他记录他放弃已经小有成就的营生,全新全意的投入作家这个行当中去;他记录他开始慢慢的培养跑步的习惯,并且逐渐增加跑步时长,根据他的数据,他的那二十几年里,平均每天跑10公里;他记录他开始满世界的跑,马尔代夫,雅典娜,伦敦......
参加世界各地的马拉松,参加铁人三项比赛......;他记录自己步入中年时,对体力不如从前的心理变化过程,由当初的焦虑,恐慌,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最后的释然,欣然接受,一直到人为这是人的一种修行...... 。如果我们想追溯和把握过去,那么把当时的境遇和心境记录整理下来,实在是一个特别有帮助的办法。
我很佩服他能够多年坚持长跑,并能在其中收获许多。这本书中那个关于长期作业的那种平静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累了会感到疲惫,受伤了会感到痛苦,这很正常,即使是村上春树也会这样想,但这并不是停止当下正在做的事情的理由。另外一个收获是那段效率论(原文P179),当坚持某个长期行动时,可以多参考一下那段话,这段话我很想说些什么,但又说不出什么,可能是人生阅历尚尚浅,以至于没有足够现成的养分来喂养这套理论。
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这对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意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的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也不为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在人生中其实很重要。仔细想一想,正式跟别人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 心灵所承受的创伤,便是认为了这种自立性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这句话深有感触,对于像我这样容易骄傲自满的人来说,可能只有伤痛,能将我从意淫幻想中拉回现实生活中来,让我保持一段时间冷静理智的状态。
周围似乎有很多人预测,这种业余爱好般的买卖注定不会成功,不谙世故的我不会有经营才干,只是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的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从前也罢,都是我仅有的可取之处。既然走到了这里,今后就算路途多舛,大概也能应付的去。
可能是我个人经历以及平时思考过多的原因,看到这句话竟产生了深有同感的情绪。我觉得人都会遇到问题,所以我会想清楚我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比如,哪些问题是我能解决的但代价比较大的,哪些问题是我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哪些问题是我根本解决不了的。
我们结束了初秋周日的小小赛事,将回到各自的家里,回到各自的日常中去,然后为了下一个赛事,在各自的场所里一如既往的默默训练。冷眼望去或俯瞰下去,这样的人生可能无偿又无益,或者效率低下。那也无可奈何。就算这是往底上漏了个小孔的旧锅子里倒水般的虚妄行径,起码曾经努力过的事实会留存下来。不管有无效能,是否好看,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然而用心灵可以感受到的。而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通过小路甚低的营生方可获得。即使这是虚妄的行为,也绝不是愚蠢的行为。我如此认为,作为真实的感受,作为经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