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掌握深度工作方法也能5点就下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1
你在深度工作吗?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学习,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想专心做完一件事都不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想专心的时候一直被各种琐事打断,人浮于事。

如果你在职场,办公室最常见的恐怕就是电脑屏幕上的无数窗口,刚打开文档准备写活动方案,却被工作群消息打断;想要静心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却不得不参加于你而言不重要的会议。

导致的结果就是,白天的工作做不完,晚上不得不加班。为了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只能开启多任务工作模式,在电脑窗口间来回切换,不断转换工作思路,最后工作可能完成了,但产出的质量却无法得到保证。

但我们也经常发现,不管是所在行业、还是身边人,总有一部分人能得心应手,在短时间完成复杂任务,完美处理好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被工作折腾得手忙脚乱,即使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也经常被领导批评质量差。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很简单——两种人的工作状态不一样,工作结果自然不同。高效的职场牛人都擅长深度工作,而低效工作的你总人浮于事。

深度工作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以获得更高的产出。深度工作的对立面叫做“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进行。

为什么要提深度工作呢?这是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提出的要求——这个时代背景下,能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需要两种核心能力,一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二是工作质量和效率都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而这两项核心能力,都依赖于深度工作与否。

我在深度工作吗?我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有多少?我经常这样问自己。

虽然我们知道,深度的思考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但现实却不允许,只能让我们想出个“差不多”的方案。时间久了,无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说,反而会产生工作信心的压力。

最近看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这本书,它讲述了碎片化时代里如何训练大脑排除干扰,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从而创造更多价值。书中提到的四个工作技巧非常实用,也许可以帮到正苦恼的你。

02
深度工作的两个阻碍

在了解如何达到深度工作状态前,有必要了解阻止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两个原因:
一是最小阻力原则。
二是认知偏见。

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容易实现的工作优先处理,因为这部分工作基本不需要耗费太多脑力,很快就能完成并产生“成果”。

比如我们在准备一份述职报告,不少人会先处理各种数据,将数据做成图表先放在内容页,反而忽视了述职报告的讲述逻辑。其实对我们来说,处理图表是很容易实现的工作,但思考述职报告的整体逻辑,却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我们知道后者更重要,但还是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先做简单的事情。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当我们长时间在低价值工作中切换,再次回到重要工作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主要是任务切换消散和任务混淆消散导致的,它们会让大脑处理事情的能力降低。所以你经常会发现,当你从事件A切换到事件B时,开始的一段时间总是难以集中注意力,就像五一假期结束,回到办公室上班的第一天,往往没办法处理很复杂的工作。

这里也对任务切换消散和任务混淆消散两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说明:

什么是任务切换耗散?当你同时处理两个任务时,人脑的认知能力会在两个任务的切换时消耗掉。你看上去同时处理了两件事情,但对于每件事情所分配的注意力都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时要少得多。

什么是任务混淆耗散?人脑的认知从前一个任务切换到后一个任务之后,头脑中仍然会时不时地出现前一个任务的内容,这就会影响你进行第二个任务。

阻碍我们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第二个原因是种认知偏见——忙碌代表生产力。人们总以为忙碌就能产出更多的价值,甚至有些公司提倡员工“忙起来”,员工看似忙得不亦乐乎,也做出了不少工作“成果”,但对终极目标的贡献甚微,很明显这些都是“瞎忙”。这种认知偏见极易导致人们追求“看得见”的成果,而忽视“看不见”的思考和成长。

粥佐罗在一篇文章提到,“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明明觉得自己每天都特别充实,每天都干了很多事”。当你陷入忙碌不能自拔时,往往被事务性工作牵着走,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深度工作而言自然没有益处。

03
深度工作的四种模式

持续的深度工作是我们理想的状态,然而,我们并不能时刻沉浸在深度工作中。比如有些人习惯早上趁着头脑清醒,处理比较复杂的事情,有些人习惯夜深人静时深度思考。所以,对我们来说,找到处理工作的专注时间很重要。

《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介绍了四种常见的工作模式,分别为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接下来,一一为大家介绍这四种工作模式的运用。

节奏模式是将工作融入到生活中,在固定时间处理工作,帮助大脑养成固定时间高速运转的习惯。对职场人士来说,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就是节奏模式的最典型体现。我们会在这段时间内,尽量保持在工作状态中,而不是处于旅游的玩乐状态。

村上春树在写作时也是用这种工作模式,他要求自己每天创作4000字,完成规定的字数前,任何人和事都无法打扰他。这种深度工作模式,形成了村上春树的工作节奏,让他完成了大量优秀作品。

双峰模式是将个人时间划分为两段,一段用来处理需要高度专注的深度工作,一段用来解决肤浅工作。这种模式是最让大脑劳逸结合的模式,既能帮助自己完成深度工作的任务,又不会长时间消耗脑力。

《深度工作》书中提到一个案例非常经典,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他将全年的工作划分成两个板块,秋季主要负责教学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保证学生能及时找到自己;而春夏两季是他的科研时间,这个时期内他专心于研究,不接受任何打扰。以年为单位,让格兰特充分利用两个时间板块,既保证教学工作不疏忽,又保证研究工作不落后,不得不说实在太机智。

前面两种工作模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适用,而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对普通人或者新手来说,稍微有些难度。

禁欲模式就是将深度工作时间最大化,将浮浅工作时间最小化,几乎不接受深度工作以外的打扰。采用这种工作模式时,需要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将自己独立在别人联系不到的空间。所以,这种模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困难。

可能你也有过类似“禁欲模式”的体验,比如在大学期末考试前,为了短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将手机等物品丢在宿舍,切断与他人的联系,专心在自习室学习。

最后一种工作模式叫“记者模式”,它对人们的要求是最高的,因为记者模式要求人们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状态。这种“见缝插针”的深度工作模式,得名于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由于职业原因,艾萨克森每天需要各地跑新闻,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逐渐养成一有空闲时间就能深度工作的习惯。正是这种工作模式,让他在繁忙的记者生涯中,另外完成了一本高质量著作。

以上四种深度工作模式,是《深度工作》这本书中提出来的,我们可以参考选择适合的模式,如有必要,甚至可以设计一种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

04
深度工作的四个技巧

当你选择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如何保证自己得到有效的训练,并长时间坚持呢?书中提到的四个技巧也非常的实用:将工作内化为习惯、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减少工作时间和远离社交媒体。

首先,要将工作内化为习惯。
大家都有过类似体验,如果工作日每天坚持8点起床,周末早上8点你也很容易醒来。身体形成的生物钟,将“8点醒”的信号赋予给了身体,形成了日常习惯。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已经习惯朝九晚五的时间安排,大脑在此期间自动处于紧张、高速运转状态,在这段时间给大脑发出的指令,完成的效率是最高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天朝九晚五的时间就像冲刷河道的流水,固定时间的工作“水流”不断拓宽河道,长时间后河道自然变宽,水流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我们在处理工作时也就更得心应手。

想要将工作内化为习惯,需要艰苦的刻意练习。你可以选择一个执行深度工作的时间和地点,要求自己这段时间内保持高度专注,只处理需要深度工作的内容。地点选择上,建议大家选择一个能够让大脑自动进入深度工作状态的空间,比如书房,当穿着睡衣躺在被窝里,怎么也不可能进入深度工作。

其次,深度工作需要明确的工作目标。
目标不明确容易让注意力分散,当我们为深度工作制定明确的目标时,会将专注点放在和深度工作相关的事情上,最大程度避免注意力的浪费。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当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尽可能地选择引领性指标,而非滞后指标。这是因为引领性指标能够在目标完成过程中,及时给我们指引,帮助我们随时调整工作状态或进度,更好的为终极目标服务。而滞后性指标一般是指结果类的指标,只能在结果呈现之后,我们才能了解。

以每年的阅读量为例,滞后性指标就是这一年总计读书的数量,而引领性指标可能是每周读书数量、每月读书数量,能对后续阅读计划产生指引,帮助我们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或方向。

再次,减少工作时间。
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一天工作10小时都做不完的事情,减少工作时间不是更难完成?

其实作者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让大家集中注意力,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他研究发现,正常8小时工作时间里,员工真正专注工作的时间也就4小时,整体工作时间减少,会促使员工将精力放在重要事情,尽量减少浮浅工作的时间。

我们虽然无法减少工作时间,但可以尝试为自己设定一个时间线,每天在时间线前完成工作,剩余时间用来提升专业能力,这未尝不是个提升工作能力的好办法。

最后,远离社交媒体。
想要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重新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抵抗各种诱惑。而最大的诱惑之一,就是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干扰,我们常常拿起手机翻看,即使并没有人发消息来。可能你觉得看一眼就放下,并未占用太多时间,实则不然,你注意力的一部分被分配在手机上,时刻想着是否有人发了消息。

如何远离社交媒体呢?可能我们也无法完全摒弃它们,只能减少社交媒体对我们的干扰。工作时间,你可以将手机放在抽屉里,只在固定时间查看消息,这样,最大程度避免注意力被各种社交媒体吸引。

——————————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学习和工作相通,蜗牛们想要深度学习,也可以尝试《深度工作》中提到的方法。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