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机调度与死锁&&内存管理

一、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1处理机调度的层次和调度算法的目标

1.1.1处理机调度的层次

  • 高级调度 ---- 主要功能是根据某种算法,决定将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中的哪几个作业调入内存,为他们创建进程,分配必要的资源;只要勇于多道批处理系统。(从外存拿东西到内存)
  • 低级调度-----根据某种算法,决定就绪队列中的哪个进程应获得处理机,并有分派程序将处理机分配给被选中的进程。低级调度等于进程调度,是最基本的一种调度。
  • 中级调度-----又被称为内存点调度,主要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把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调至外存等待,当他们又具有运行条件且内存有空闲时由中级调度来决定重新调入内存。

1.1.2调度算法的目标

  • 平均周转时间短----周转时间=作业在外存的等待时间+进程在内存就绪队列的等待时间+进程在CPU运行的时间+进程等待IO的时间;
  • 系统吞吐量
  • 处理机利用率高
  • 响应时间快(分时系统)
  • 均衡性(分时系统)
  • 截止时间的保证(实时系统)
  • 可预测性(实时系统)

1.2作业与作业调度

1.2.1作业调度的主要任务

根据JCB中的信息,检查系统中的资源能否满足作业队资源的需求,以及按照一定的等待算法,从外存的后备队列中选取某些作业调入内存,并为他们创建进程,分配必要的资源。然后再讲新创建的进程排在就绪队列上等待调度。

1.2.2先来先服务FCFS和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SJF

  •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按照作业到达的先后次序来进行调度,即优先考虑在系统中等待时间最长的作业;
  • 短作业优先----1)以作业的长短来就算优先级,作业越短,优先级越高。2)缺点:必须预知作业的运行时间;对长作业非常不利,长作业的周转时间会明显增长甚至出现饥饿现象;人机无法交换;完全未考虑作业的紧迫程度

1.2.3优先级调度和高响应比优先调度

  • 优先级调度(PSA)---基于作业的紧迫程度,由外部赋予作业相应的优先级
  • 高响应比优先级调度---既考虑了作业 的等待时间,有考虑了作业运行时间;既照顾了短作业,又不致使长作业的等待时间过长;

1.3进程调度

1.3.1进程调度的任务,机制和方式

任务:

  1. 保存处理机现场信息,如程序计算器,多个通用寄存器中的内容
  2. 按某种算法选取进程
  3. 把处理器分配给进程

机制:

  1. 排队器
  2. 分派器
  3. 上下文切换器

调度方式:

1)非抢占式-----一旦分配处理机给某进程后,绝不会因为时钟中断或者任何其他原因去抢占当前正在运行的处理机,除非发生了阻塞事件,如进程提出I/O请求,进程运行完毕或者执行了某种原语操作

2)抢占式-----根据某种原则,去暂停某个正在运行的进程,将已分配给该进程的处理机重新分配给另一个进程;原则包括(优先权原则,短进程优先原则,时间片原则)

1.3.2轮转调度算法(基于时间片的轮转调度RR)

  1. 轮转法的基本原理----在RR中,系统根据FCFS策略,将所有的就绪进程排成一个就绪队列,并设置每隔30ms产生一次中断,激活系统中的进程调度程序,完成一次调度,将CPU分配给新的队首进程。当时间片耗完或者运行完毕,再次将CPU分配给新的队首进程
  2. 进程切换时机---1】在时间片走完之前进程正常运行结束;2】时间片走完了进程仍未完成正常运行
  3. 时间片大小的确定---时间片过小会引发频繁调度,增加系统开销;过大则使得RR退化为FCFS,无法满足短作业和交互式用户的需求

1.3.3优先级调度算法

1)优先级调度算法的类型

  • 非抢占式优先级调度算法
  • 抢占式优先级调度算法

2)优先级类型

  • 静态优先级------进程类型;进程对资源的需求;用户要求(简单易行,系统开销小,但仍不够精确)
  • 动态优先级-----在创建进程之初,先赋予其一个优先级,然后其值随进程的推进或者等待时间的增加而改变

1.4死锁概述

1.4.1资源问题

可重用性资源:1)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使用,不允许多个进程共享   2)进程在使用可重用性资源时需按照如下顺序:请求资源--->使用资源----->释放资源  3)每一类可重用性资源的单元数目是相对固定的,进程既不能创建也不能删除它

可消耗性资源:又称为临时资源,有进程动态的创建和消耗的

可抢占性资源:优先级高的可以抢占优先级低的处理机,在内存紧张的时候,还可以将进程调出到外存,抢占其在内存的空间(CPU和主存是不会引起死锁的,因为他们是可抢占性资源)

不可抢占性资源:一旦将资源分配给该进程后,不能将它强制收回,只能在进程用完后自行释放。

1.4.2计算机系统中的死锁

  • 竞争不可抢占性资源,使得进程在运行过程中,会因为争夺资源而陷入僵局。
  • 竞争可消耗资源引起死锁
  • 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引起死锁

1.4.3死锁的定义,必要条件和处理方法

  • 死锁的定义:一组进程中的每一个进程都在等待仅由该组进程中其他进程才能引发的事件
  •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1)互斥条件 2)请求和保持条件 3)不可抢占条件 4)循环等待条件

1.5死锁的解决方案

1.5.1预防死锁

1)破坏请求和保持条件:

所有进程在开始运行之前,只获得运行初期所需要的资源后,便开始运行。进程运行过程中再逐步释放已分配给自己的已用毕的资源,然后再申请新的所需的资源

2)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当一个已经保持了某些不可抢占资源的进程,提出新的资源请求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他必须释放已经保持 的所有资源,待以后需要时再重新申请。

3)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对系统所有资源类型进行线性排序,并赋予不同的序号。规定每个进程必须按序号递增的顺序请求资源

1.5.2避免死锁  (同样属于事前预防的策略)

1)银行家算法:每一个新进程在进入系统时,必须申明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小每种资源类型的最大单元数目,骑术牧不应该超过系统所拥有的的资源总量。当进程请求一组资源时,系统必须首先确定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分配给该进程。若有,再进一步计算在讲这些资源分配给进程后,是否会使得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如果不会,才将资源分配发给他,否则让进程等待。

具体步骤:设Request-i是进程_{Pi}的请求向量,如果_{Request i}[j]=K,表示进程_{Pi}需要K个_{Rj}类型的资源。当_{Pi}发出资源请求后,系统按如下步骤进行检查

  1. 如果果_{Request i}[j]<=Need[i,j],便转向步骤2;否则认为出错,因为他需要的资源数超过了它宣布的最大值。
  2. 如果果_{Request i}[j]<=Available[j],便转向步骤3;否则表示尚无足够的资源,_{Pi}必须等待。
  3. 系统试探着把资源分配给进程_{Pi},并修改下面数据结构的中的数值:Available[j]=Available[j]-_{Request i}[j];Allocation[i,j]=Allocation[i,j]+_{Request i}[j];Need[i,j]=Need[i,j]-_{Request i}[j]

2)安全性算法:

  1. 设置两个向量:工作向量Work,表示系统可提供给进程继续运行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数目,它含有m个元素,在执行该算法时,Work=Available;Finish,表示系统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分配给进程,使之完成运行。开始时Finish[i]=false。当有足够资源分配给进程时,再令Finish[i]=true。
  2. 从进程集合中找到一个能满足下述条件的进程:Finish[i]=false;Need[i,j]<=Work[i,j];若找到,执行步骤3,否则执行步骤4
  3. 当进程_{Pi}获得资源后,可顺利执行,直至完成,并释放资源,故应执行:Work[j]=Work[j]+Allocation[i,j];Finish[i]=true;go to step2;
  4. 如果所有进程的Finish[i]=true都满足,表示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否则处于不安全状态。

1.5.3死锁的检测和解除

1)死锁的检测

                                             死锁了的资源分配图

                                            未死锁的资源分配图

死锁检测中的数据结构

  1. 利用资源向量Available,它表示了m类资源中每一类资源的可用数目。
  2. 把不占用资源的进程(向量Allocation=0)记入L表
  3. 从进程集合中找到一个_{Requesti}<=Work的进程,做如下处理:将其资源分配图简化,释放出资源,增加工作向量Work=Work+_{Allocationi} ;将它记入L表
  4. 若不能把所有进程都记入L表,便表明系统状态S的资源分配图是不可完全简化的。因此该系统状态将发生死锁。

2)死锁的解除

  1. 剥夺资源。从其它进程剥夺足够数量的资源给死锁进程,以解除死锁状态。
  2. 撤消进程。使全部死锁进程都夭折掉;按照某种顺序逐个地撤消进程,直至有足够的资源可用,使死锁状态消除为止。

二、内存管理

2.1内存的基础知识

 

  • 什么是内存?内存有什么用?内存可存放数据。程序执行前需要先放到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缓和CPU与硬盘之间的速度矛盾

思考: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系统中会有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也就是说会有多个程序的数据需要同时放到内存中。那么,如何区分各个程序的数据是放在什么地方的呢?方案:给内存的存储单元编地址

内存地址从0开始,每个地址对应一个存储单元;内存中也有一个一个的“小房间”,每个小房间就是一个“ 存 储 单 元 ”;如果计算机“ 按 字 节 编 址 ” ,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 1字节,即 1B,即 8个二进制位;如果字长为16位的计算机“ 按 字 编 址 ” ,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 1个字;每个字的大小为 16 个二进制位

如手机/电脑的运行内存4GB:是指该内存中可以存放 4*2 30 个字节。如果是按字节编址的话,也就是有 4*2 30 = 2 32 个“小房间”这么多“小房间”,需要 2 32 个地址才能一一标识,所以地址需要用 32 个二进制位来表示(0~ 2 32 -1)

2.2内存管理的概念

  • 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需要对内存进行分配和回收,对已使用的内存进行记录。
  • 内存空间的扩展-------------系统提供某种技术从逻辑上扩充内存,但实际上并没有,如游戏GTA的大小超过60GB,按理来说这个游戏程序运行之前需要把60GB数据全部放入内存。然鹅,实际上电脑的内存才4GB,但操作系统仍然能够运行该游戏。
  • 地址转换----------------------操作系统需药提供地址转换功能,负责程序的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这样使得编程更方便,程序员写程序时只需要关注指令,数据的逻辑地址。
  • 地址转换的三种装入方式-----1)绝对装入:编译时产生绝对地址(此时还没有操作系统出现);2)可重定位装入:装入时将立即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用于早期的多道批处理系统);3)动态运行时装入:运行时将逻辑地址转换物理地址。需设置重定位寄存器(用于现代操作系统)
  • 内存保护---------------------操作系统需要日工内存保护功能,保证各进程在各自存储空间内运行,互不干扰。
  • 内存保护两种方法:1)在CPU中设置一对上、下限寄存器,存放进程的上、下限地址。进程的指令要访问某个地址时,CPU检查是否越界。

  2)采用重定位寄存器(又称基址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又称限长寄存器)进行越界检查。重定位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界地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最大逻辑地址。

 2.3覆盖与交换

1)覆盖技术-----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很小,比如 IBM 推出的第一台PC机最大只支持 1MB 大小的内存。因此经常会出现内存大小不够的况。后来人们引入了覆盖技术,用来解决“程序大小超过物理内存总和”的问题。

2)覆盖技术的思想----将程序分为多个段(多个模块)。常用的段常驻内存,不常用的段在需要时调入内存。内存中分为一个固定区和若干个覆盖区。需要常驻内存的段放在固定区,调入后就不在调出(除非运行结束),不常用的段放在覆盖区。需要时调入内存,不需要时调到外存上。注意:必须由程序员声明覆盖结构,操作系统完成自动覆盖。缺点:对用户不透明,增加了用户编程负担。覆盖技术只用于早期的操作系统中,现在已成为历史。

3)交换技术-----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暂时换出外存等待的进程状态为挂起状态(挂起态,suspend)挂起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就绪挂起、阻塞挂起两种状态

 思考:

1. 应该在外存(磁盘)的什么位置保存被换出的进程?
2. 什么时候应该交换?
3. 应该换出哪些进程?

1. 具有对换功能的操作系统中,通常把磁盘空间分为文件区和对换区两部分。文件区主要用于存放文件,主要追求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对文件区空间的管理采用离散分配方式;对换区空间只占磁盘空间的小部分,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对换区。由于对换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速度,因此对换区空间的管理主要追求换入换出速度,因此通常对换区采用连续分配方式(学过文件管理章节后即可理解)。总之,对换区的I/O速度比文件区的更快。

2. 交换通常在许多进程运行且内存吃紧时进行,而系统负荷降低就暂停。例如:在发现许多进程运行时经常发生缺页,就说明内存紧张,此时可以换出一些进程;如果缺页率明显下降,就可以暂停换出。

3. 可优先换出阻塞进程;可换出优先级低的进程;为了防止优先级低的进程在被调入内存后很快又被换出,有的系统还会考虑进程在内存的驻留时间…(注意:PCB 会常驻内存,不会被换出外存)

 2.4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单一连续分配———内存被分为系统区和用户区。系统区通常位于内存的低地址部分,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相关数据;用户区用于存放用户进程相关数据。内存中只能有一道用户程序,用户程序独占整个用户区空间。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可以采用覆盖技术扩充内存;不一定需要采取内存保护(eg:早期的 PC 操作系统 MS-DOS)。

缺点: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有内部碎片;存储器利用率极低。

 2)固定分区分配(包括分区大小相等和分区大小不等)

分区大小相等:缺乏灵活性,但是很适合用于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比如:钢铁厂有n个相
同的炼钢炉,就可把内存分为n个大小相等的区域存放n个炼钢炉控制程序)

分区大小不等:增加了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大小的进程需求。根据常在系统中运行的作业大小情况进行划分
(比如:划分多个小分区、适量中等分区、少量大分区)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

缺点:a. 当用户程序太大时,可能所有的分区都不能满足需求,此时不得不采
用覆盖技术来解决,但这又会降低性能;b. 会产生内部碎片,内存利用率低。

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结构——分区说明表,来实现各个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每个表项对应一个分区,通常按分区大小排列。每个表项包括对应分区的大小、起始地址、状态(是否已分配)

3)动态分区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不会预先划分内存分区,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因此系统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

  • 两种常用的数据结构,用于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空闲分区表(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项。表项中包含分区号、分区大小、分区起始地址等信息);空闲分区链(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分别设置前向指针和后向指针。起始部分还可以记录分区大小等信息)
  • 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须按照一定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
  • 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和回收操作?情况一:回收区的前面或者后面或者前后各有一个相邻的空闲分区(把相邻的空闲分区合并为一个);

  2.5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 首次适应算法-----每次都从低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大小的空闲分区。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2. 最佳适应算法-----由于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连续分配方式,为各进程分配的空间必须是连续的一整片区域。因此为了保证当大进程到来时能有连续的大片空间,可以尽可能多的留下大片空闲区,即优先使用更小的空闲区。(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3. 最坏适应算法-----为了解决最佳适应算法的问题(留下太多难以利用的小碎片)在每次分配时优先使用最大的连续空闲区,这样分配后剩余 的空闲去就不会太小,更方便使用。
  4. 邻近适应算法-----首次适应收费每次都是从链头开始查找的,这可能会导致地址部分出现很多小空闲区,而每次分配查找时都要经过这些分区,因此也增加了查找的开销。如果每次都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检索,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算法算法思想分区排列顺序优点缺点
首次适应从头到尾找适合的
分区
空闲分区以地址
递增次序排列
综合看性能最好。 算
法 开 销 小 ,回收分区
后一般不需要对空闲
分区队列重新排序
 
最佳适应优先使用更小的分区,以保留更多大分区空闲分区以容量递增次序排列会有更多的大分区被保留下来,更能满足大进程需求会产生很多太小的,难以利用的碎片;算法开销大,回收分区后可能需要对空闲分区队列重新排序
最坏适应优先使用更大的分区,以防止产生太小的不可用的碎片空闲分区以容量递减次序排列可减少难以利用 的小碎片大分区容易被用完,不利于大进程;算法开销大
邻近适应由首次适应演变而来,每次从上次查找结束为止开始查找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次序排列,不用每次都从低地址的小分区开始检索。算法开销小会使搞地质的大分区被用完

  2.6基本分页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分页存储?

将内存空间分为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分区(比如:每个分区4KB),每个分区就是一个“页框”(页框=页帧=内存块=物理块=物理页面)。每个页框有一个编号,即“页框号”(页框号=页帧号=内存块号=物理块号=物理页号),页框号 从 0 开 始 。

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也分为 与 页 框 大 小 相 等 的一个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页”或“页面” 。每个页面也有一个编号,即“页号”,页号也是 从 0 开始。

Tips:初学易混——页、页面 vs 页框、页帧、物理页页号、页面号 vs 页框号、页帧号、物理页号

操作系统以页框为单位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进程的每个页面分别放入一个页框中。也就是说,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各个页面不必连续存放,可以放到不相邻的各个页框中(注:进程的最后一个页面可能没有一个页框那么大。也就是说,分页存储有可能产生内部碎片,因此页框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产生过大的内部碎片造成浪费

2)页表----为了能知道进程的每个页面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操作系统要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

  •  一个进程对应一张页表
  •  进程的每个页面对应一个页表项
  • 每个页表项由“页号”和“块号”组成
  • 页表记录进程页面和实际存放的内存块之间的映射关系
  • 每个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

思考:每个页表项多大?占几个字节?如何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绝对地址的转换?

Eg:假设某系统物理内存大小为 4GB,页面大小为 4KB,则每个页表项至少应该为多少字节?

  1. 内存块大小=页面大小=4KB= 2 12  B
  2. 4GB 的内存总共会被分为 2 32 / 2 12 = 2 20 个内存块
  3. 内存块号的范围应该是 0 ~ 2 20 -1
  4. 内存块号至少要用 20 bit 来表示
  5. 至少要用3B来表示块号(3*8=24bit)
  6. 由于页号是隐含的,因此每个页表项占3B,存储整个页表至少需要 3*(n+1)B
  7. 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 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
注意:页表记录的只是内存块号,而不是内存块的起始地址!
J 号内存块的起始地址 = J * 内存块大小

3)如何确定一个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和页内偏移量?

  • 页号 = 逻辑地址 / 页面长度 (取除法的整数部分)
  • 页内偏移量 = 逻辑地址 % 页面长度(取除法的余数部分)
  • 在计算机内部,地址是用二进制表示的,如果页面大小 刚好是 2 的整数幂,则计算机硬件可以很快速的把逻辑地址拆分成(页号,页内偏移量)

总结:页面大小 刚好是 2 的整数幂有什么好处?
①逻辑地址的拆分更加迅速——如果每个页面大小为 2 K B,用二进制数表示逻辑地址,则末尾 K 位
即为页内偏移量,其余部分就是页号。因此,如果让每个页面的大小为 2 的整数幂,计算机硬件就
可以很方便地得出一个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和页内偏移量,而无需进行除法运算,从而提升了运行
速度。
②物理地址的计算更加迅速——根据逻辑地址得到页号,根据页号查询页表从而找到页面存放的内
存块号,将二进制表示的内存块号和页内偏移量拼接起来,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物理地址。

4)逻辑地址结构

分页存储管理的逻辑地址结构如下所示:

31                                  .........                                        1211                                                    ...............                                                                   0
页号P页内偏移量W
  •  地址结构包含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页号,后一部分为页内偏移量 W。在上图所示的例子中,地址长度为 32 位,其中 0~11位 为“页内偏移量”,或称“页内地址”;12~31 位为“页号”。
  • 如果有 K 位表示“页内偏移量”,则说明该系统中一个页面的大小是 2 K 个内存单元如果有 M 位表示“页号”,则说明在该系统中,一个进程最多允许有 2 M 个页面

  2.7基本地址变换机构(可以借助进程的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页表寄存器的作用与地址变换过程

通常会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PTR),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F 和页表长度M。进程未执行时,页表的始址 和 页表长度 放在进程控制块(PCB)中,当进程被调度时,操作系统内核会把它们放到页表寄存器中。

设页面大小为L,逻辑地址A到物理地址E的变换过程如下:

  • ①计算页号 P 和页内偏移量W( 如果用十进制数手算,则 P=A/L,W=A%L;但是在计算机实际运行时,逻辑地址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计算机硬件可以更快地得到二进制表示的页号、页内偏移量)
  • ②比较页号P 和页表长度M,若 P≥M,则产生越界中断,否则继续执行。(注意:页号是从0开始的,而页表长度至少是1,因此 P=M 时也会越界)
  • ③页表中页号P对应的页表项地址 = 页表起始地址F + 页号P * 页表项长度,取出该页表项内容b,即为内存块号。(注意区分页表项长度、页表长度、页面大小的区别。页表长度指的是这个页表中总共有几个页表项,即总共有几个页;页表项长度指的是每个页表项占多大的存储空间;页面大小指的是一个页面占多大的存储空间)
  • ④计算 E = b * L + W,用得到的物理地址E 去访存。(如果内存块号、页面偏移量是用二进制表示的,那么把二者拼接起来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了)

补充:

  1.  在分页存储管理(页式管理)的系统中,只要确定了每个页面的大小,逻辑地址结构就确定了。因此,页式管理中地址是一维的。即,只要给出一个逻辑地址,系统就可以自动地算出页号、页内偏移量 两个部分,并不需要显式地告诉系统这个逻辑地址中,页内偏移量占多少位。
  2. 每个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页号是“隐含”的

  2.8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1)什么是快表?

快表,又称联想寄存器(TLB,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 ),是一种访问速度比内存快很多的高速缓存(TLB不是内存!),用来存放最近访问的页表项的副本,可以加速地址变换的速度。与此对应,内存中的页表常称为慢表。 

 2)引入快表后,地址的变换过程

  • ① CPU给出逻辑地址,由某个硬件算得页号、页内偏移量,将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
  • ② 如果找到匹配的页号,说明要访问的页表项在快表中有副本,则直接从中取出该页对应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最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仅需一次访存即可。
  • ③ 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页号,则需要访问内存中的页表,找到对应页表项,得到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最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未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需要两次访存(注意:在找到页表项后,应同时将其存入快表,以便后面可能的再次访问。但若快表已满,则必须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旧的页表项进行替换)

由于查询快表的速度比查询页表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只要快表命中,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局部性原理,一般来说快表的命中率可以达到 90% 以上。

例题:

某系统使用基本分页存储管理,并采用了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访问一次快表耗时 1us,访问一次内存耗时 100us。若快表的命中率为 90%,那么访问一个逻辑地址的平均耗时是多少?(1+100) * 0.9 + (1+100+100) * 0.1 = 111 us;有的系统支持快表和慢表同时查找,如果是这样,平均耗时应该是 (1+100) * 0.9 + (100+100) * 0.1 =110.9 us;若未采用快表机制,则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 100+100 = 200us
显然,引入快表机制后,访问一个逻辑地址的速度快多了。

3)局部性原理

时间局部性:如果执行了程序中的某条指令,那么不久后这条指令很可能在此执行;如果某个数据被访问过,不久之后改数据很可能再次被访问。

空间局部性: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后,其附近 的存储单元也很有可能被访问,

 地址变换过程访问 一个逻辑地址的访存次数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

1)计算页号,页内偏移量      2)检查页号合法性    3)查页表,找到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   

4)根据内存块好与页内偏移量得到物理地址   5)访问目标内存单元

两次访存
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1)计算页号,页内偏移量   2)检查页号合法性   3)查快表。若命中,饥渴知道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可直接进行步骤5;若未命中则执行步骤4

4)查页表,找到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并且将页表项复制到快表中

5)根据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得到物理地址

6)访问目标内存单元

快表命中,只需要一次访存

 

快表未命中,需要两次访存

  2.9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1)什么是分段

  • 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程序自身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有一个段名(在低级语言中,程序员使用段名来编程),每段从0开始编址
  • 内存分配规则: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每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空间,但各段之间可以不相邻。
  • 分段系统的逻辑地址结构由段号(段名)和段内地址(段内偏移量)所组成,段号的位数决定了每个进程最多可以分几个段,段内地址位数决定了每个段的最大长度是多少

2)什么是段表

  • 程序分多个段,各段离散地装入内存,为了保证程序能正常运行,就必须能从物理内存中找到各个逻辑段的存放位置。为此,需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映射表,简称“段表”
  •  每个段对应一个段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位置(又称“基址”)和段的长度
  •  各个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

3)分段、分页管理对比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提高内存利用率。分页仅仅是系统管理上的需要,完全是系统行为,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2)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一个段通常包含着一组属于一个逻辑模块的信息。分段对用户是可见的,用户编程时需要显式地给出段名。

(3)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编写的程序。

(4)分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一维的,程序员只需给出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

(5)分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要给出段名,也要给出段内地址。

(6)分段比分页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不能被修改的代码称为纯代码或可重入代码(不属于临界资源),这样的代码是可以共享的。可修改的代码是不能共享的

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几次访存?

1)分页(单级页表):第一次访存——查内存中的页表,第二次访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2)分段:第一次访存——查内存中的段表,第二次访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3)与分页系统类似,分段系统中也可以引入快表机构,将近期访问过的段表项放到快表中,这样可以
少一次访问,加快地址变换速度。

 

  2.10段页式管理方式

1)分页、分段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缺点
分页管理内存空间利用率高,不会 产生外部碎片,只会有少量的页内碎片不方便按照逻辑模块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
分段管理很方便按照逻辑模块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如果段长过大,为其分配很大的连续空间会很不方便,且段式管理会产生外部碎片

2)段页式管理(=分段+分页)

将进程按逻辑模块分段,再将各段分页(如每个页面4KB);再将内存空间分为大小相同的内存块/页框/页帧/物理块;进程前将各页面分别装入各内存块中

3)段页式管理的逻辑地址结构

段页式系统的逻辑地址结构由段号、页号、页内地址(页内偏移量)组成。如:

31             ................                          1615   ......................          1211                              ..................                                                                  0
段号页号页内偏移量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