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背后有何真实意图?“数字人民币”是真正的金融创新吗?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为何金融科技公司在前脚刚说完希望能放开金融监管,后脚就被监管部门约谈?此次现象级事件中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作为金融科技公司“普惠金融”的产品——消费贷,为何反倒“普而不惠”。

开始正题之前,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的观点,我想先声明几个我自己所理解的金融概念,基于对这几个金融概念的共识之上,浅析金融科技公司存在的问题。

1、金融杠杆:百度释义该工具为乘号“*”,以房产投资举例:假设张三有一套价值100万的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100万,然后分别购置三套价值100万,首付需要30万的房产,此时,又将三套房产抵押给银行,获得300万的贷款,又购置10套价值一百万,首付需要30万的房产。此时张三持有的资产总值为100万+300万+10万+1000万=1310万,而负债为1200万,在本金之上加了10倍以上的杠杆,这个资产和负债倍增的过程就是金融杠杆的实际运用案例之一。

2、资产证券化ABS(如债转基):当然ABS是证券化的业务模式之一,此外还有CDO和CDS。本质上具备信用担保特征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

例如:金融公司获取例如房贷、车贷等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凭证,并将其作为资产等价物,发行基金产品。假设张三向银行借了1000万的房贷,金融公司以1010万获取该房贷的债权,金融公司再以1200万的总值发行债券产品,投资者购买1200万的债券产品,此时债权会分摊至每个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头上,金融公司再拿投资者的钱,发行更多债券产品,即融资杠杆,这些钱还可以导向金融投资(给企业做小微贷)赚取企业的利润。
3、次贷危机:“次贷”的全称为次级抵押贷款,这种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有相对较高的风险,但因为门槛低,收益高,曾经在美国十分盛行,当然,P2P金融也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正值超前消费主义达到空前规模的时期,当贷款人因失去稳定的收入来源,无法偿还债务,抵押资产被没收,银行手中持有大量抵押资产无法变现,进而缺少资金,无法开展正常业务时,整个金融体系将会土崩瓦解,失去资金流动性,最终给经济带来重创。当然出现这种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样的,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无论债权质量如何,都给予债权“AAA”的最优评级,导致潜在风险被严重低估,所以被称为“次贷危机的帮凶”。

4、利率和手续费的区别:央行对利率的概念有明确的规定,无论是日利率,月利率,年利率,即我们需要计算应付出的利息时,用本金*利率就能得到利息。

这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如果加上其他两个条件,就会将利息的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1)分期中“本金”是期数递减的,同样每月的利息实际应该递减;

(2)复利:在现金贷中通常以日计息,这就会涉及到“利滚利”。

针对条件(1),需要利用IRR函数来计算负收益率,无论EXCEL还是Yonghong BI都内置了金融或财务通用或常用的计算函数。利用该函数可以快速计算出分期贷款的年化利率,但因为该公式是计算收益率的,而贷款需要按期支出每期的费用,来偿还贷款本金,所以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本金为正,每期还款金额为负。

☞举个例子:

此例子不涉及复利,假设我借了120元贷款,分12期还,金融公司宣称利率为10%,每期需要还(本金120+利息12010%)/12期=(本金10+年利息12)/12=11元,共需要还132元。而下图中这个10%的利率正是金融公司的偷换概念,因为他不说这是什么利率,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只说费率为10%,而实际上的年化利率却高达17.97%。为什么?假如真如金融公司所说的那样每个月的费率都是10%,那我们来按照利率的计算公式(真实利率=利息/本金资方宣称的每月费率*100%)来确认一下:

第一个月待还本金:120 ,利息:1 利率= 1/1200.1100=1/12≈8.33%

第二个月待还本金:110 , 利息:1 利率≈9.09%

……

第十二个月待还本金:10, 利息:1 利率=1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实际利率为10%的利息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第一个月待还本金:120 , 利息:1 利率= 10%

第二个月带还本金:110 ,利息:0.92 利率= 10%

……

第十二个月待还本金:10, 利息:0.08 利率= 10%

随着本金的偿清,计算得出利息应当随之下降,得出年化利率为10%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格中一眼看不出什么信息,我们用BI做简单的可视化处理,对比一下二者的区别,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使用“等额本息”计算的消费贷产品,利率是随着期数逐步提升的,最高甚至到了1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用可视化看看实际发生的利息,我们发现实际上如果按照每期逐渐减少的本金计算利息,利息应该是递减的,所以当利息体现在利率的变化上时,就会呈现反直觉的上升的趋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们才发现越到后面虽然本金越还越少,但利息却越还越高,利率甚至到了离谱的100%,相较于另一种计息方式,需要多支出12.5倍的利息。

条件(2)复利,这个比较好理解,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或者尝试计算日息为0.004%的贷款,一年需要多少手续费,以及真实的年华利率。

从金融科技公司的数据层面,来谈谈金融科技公司的普遍现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什么是金融科技公司?我个人的理解,金融的核心是“信用”,而科技是指大数据技术,那么金融科技或是金融创新的本质,或许是指“大数据信用”。是利用数据分析,以数据作为信用评估的依据,显著降低借贷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利用数据做精准推广营销、信用评估等等应用。规模较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往往有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随着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电商平台的独角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程度的技术实力,打造了一系列现象级的平台应用。这些平台级应用,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用户)流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支付宝总用户数为10亿,活跃用户为7.1亿,其中有60%以上的用户在使用花呗或借呗等借贷产品。正是不断增长并保持稳定的“流量”,为用户“信用评级”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流量变现”,从支付业务到理财,消费金融,保险、证券,网商银行等金融业务展开势如破竹的发展,短短的几年内,其融资并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4万亿人民币,已然成为行业中的独角兽企业,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未来流量转化达到极限时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介绍消费贷逻辑的部分做简单分析。

而信用分析,只是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的一小部分,通过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信用状态,资产状态等等数据,对所有参与其信用评价体系的客户进行信用评级,这是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以及有借贷需求的客户进行“牵线搭桥”的基础,作为中介方,既满足贷方的借贷需求,平台赚取中介费,银行发放贷款,实现平台的规模化效应,进而占据市场份额,但最终承担借贷风险的还是出资方,也就是银行。

信用贷款业务占比最高 重头在消费贷(小微贷),占比达98%,借贷业务总规模达到了2.15万亿元。截至2020Q3某企业的财报显示,其小微贷款业务,创造了285亿元的营收,占整体收入的39.41%,净利润高达100亿元,净利润占整体净利润的47.8%,消费贷又是什么呢?其本质和P2P金融差不多,只不过P2P金融的信用审核机制过于疏漏,而金融科技公司的小微企业用户贷款,超前消费占比最高,并且拥有消费的信用记录作为信用评价的依据,相对好一些,至于到底相比P2P金融好多少?这是一道开放题,至少现如今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或者换一个思路,想一下小额消费记录是否能完全作为发放大额信用贷款的判断依据呢?不过,我在修改文章的时候,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了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措施文件中,就有些内容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融资业务,仅一家头部企业的综合业务资产管理的规模就已达4万亿元。

投资理财和基金作为金融科技公司重要的两个融资来源,聚拢起来的巨量资金,不仅可以赚取庞大资金的管理费用,还可以将这部分资金,投入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债转基”ABS模式中去运作,从贷款者向银行贷款开始,银行开具债务凭证,再到金融科技公司从银行购入贷方债权,并以债权作为抵押,出售债券产品,获得更多资金,有了更多资金就可以做更多投资,发行更多投资理财产品,层层叠加杠杆的过程中,资本金和债务是正比关系增长的。而超高倍率杠杆带来风险,正是可能会引起“次贷危机”重要条件之一。

既然金融借贷产品的资金来自各大银行,而银行的资金来自普通居民、企业、投资理财等等方面,金融科技公司也发行基金和理财产品,最后金融科技公司有了多种获取资金的渠道,最后又将这些钱再反借给有借贷需求的人们。甚至在某些时候,被消费主义绑架的消费者群体里,会出现这样一幕:贷款者一直在借他自己的钱,或者一直在借家人的钱,自己公司的钱,然后付给平台,银行,资方相应的手续费和利息,像是衔尾蛇一样不断循环,更严重的,甚至还有类似信用卡套现,用了一家,还不上,就向另外一家借来还上一家,贷方透支的信用等价于他的未来。

从消费者角度看,当这种操作便捷,但借贷费率较高的贷款,出现在无力抵抗超前消费诱惑并且无力偿还的人们面前时,不知不觉地选择了借款并分期支付的时候,个人和资方的风险就同时出现了。由于借贷门槛极低,以至于毫无收入的大学生都可以借贷上千元,这就带来了大量的信用风险,最终直接导致银行逾期率、坏账率很高。虽然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声称,他们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评估借贷风险,最终实现该平台的年逾期率仅有1%,听起来很美好,银行,平台,消费者都获得实打实的利益,但是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事情是不是真的那般美好呢?事实上据其他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邮储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为2.65%、1.17%、1.81%、2.57%、2.90%和1.99%,包括宇宙第一行在内的其他各大行的不良率也都稳定在2%左右,金融科技公司是否存在“过度授信”,对于该问题的结论不言自明,当然这是用行业佼佼者的数据来做侧面证明,下面我们来正面证明,这个1%中的水分,到底水在哪个部分。

逾期率计算公式为:逾期余额(逾期天数≥1的余额)÷总贷款余额

不良率计算公式为:不良余额(逾期天数≥30的余额)÷总贷款余

没错,用户流量转化上限带来的问题,就是来自于上列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共同产生的影响。上文提到了,国内蚂蚁金服的活跃用户数量为7亿人,其中使用花呗或借呗的用户占据6成左右,假设最终国内市场的活跃用户转化上限为8亿人,那么这就意味着金融科技公司,无法再通过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分母(总贷款余额)的方式,将每年平均逾期率或不良率维持在1%左右。另外,从分子上看,还有逾期天数这个变量,也就是说,当用户规模停止增长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贷方需要还的钱会随期数的增加而增加,现在看到不良率为1%,实际是因为很多人还没将无法偿还贷款的问题暴露出来,因为公式具备时效性,所以问题还未显现,一旦金融科技公司度过业务规模的增长期,来到稳定期,势必会增加逾期和不良资产出现的概率,这对于高杠杆的金融科技公司,甚至整个金融行业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小的风险。

假设某个公司仅有30亿人民币企业自有资金,却拥有上百倍的资产杠杆,就意味着该公司用30亿本金,向消费者提供了3000亿的消费贷款。再假设平台平均逾期率只有1%,3000亿*1%=30亿,也就是说这家公司,已经造成了他所能承担信用风险的上限。如果日后业务规模再扩大,杠杆率更高,一旦再次遭遇经济领域的黑天鹅事件,届时如果贷款者们无法正常获得工资或其他收入来还贷,若只出现2%的贷方发生信用违约,按3000亿算,就有60亿,这家公司很可能需要将其全部自有资金拿出来填窟窿,甚至都不够,还会差几十亿。

不过,金融监管正是为此而存在的,金融监管部门为预防“次贷危机”的发生,在2012年就宣布了分阶段落实最严格的巴塞尔协议III (Basel III),以达到对资本金进行严格监管的目的。这个协议具体要求了些什么呢?再举个例子,比如只有当银行拥有80元本金,才能向外贷款1000元,超过则属于违规,严格约束金融杠杆倍数。

而某司的自有资金仅有2%,其他98%都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以及证券产品的融资, 在人民银行紧急叫停某司上市之前,已经用30多亿的自有资金,放大了约一百倍的金融杠杆,融资规模达到了3000亿。也许,可能正是因为这个主要原因,四部委联合约谈了独角兽企业,并且就在最近几天,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措施,目的就一个,设定杠杆上限,去杠杆,以预防对整个金融行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伤害。

最后我想谈谈消费贷的利与弊,于宏观层面,它拉动了消费,消费过程提供了资金流动的动力,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个人层面,人们因此获得了物质满足,满足了消费需求,更多的可支配资金。同时,消费贷也是在“透支”个人未来的产出以及增长产出,毕竟分期付款还是要“手续费”的,而手续费却只是浮于表面的,最直观的代价之一。
现如今,作为一般消费者的我们,消费贷产品已经成为触手可得的消费工具,当然这是因为在线支付的便捷性,人们已经习惯了线上支付方式,不必担心使用纸币的种种不便。而当线上支付中,出现了一堆消费贷、理财、保险产品时,无论出于好奇还是支付的便捷性,自然而然的学会了使用它,甚至是习惯性的去使用它。毕竟对于分期贷款,就有不少人有类似“用XX产品顶一个月,不分期就等于免费”的潜意识,虽然很不想说“免费的就是最贵的”,但事实确实如此,因为这本质上就是被消费主义将“超前消费”的概念玩出花的形态之一,并且当我们有了贷款额度,被自己的可支配现金上限所限制的潜意识对于消费行为的控制力就会下降,毕竟现金花完了,还有各种分期借贷产品,一期还不了就三期,三期还不了就二十四期,曾经有过类想法的小伙伴肯定不少。仔细想想,当钱还没赚到手的时候,就付出了120%的代价花出去的钱,是以个人终身信用作为代价进行抵押的,我记得去年个人小额贷数据已被纳入国家征信系统,这意味着数字化逐渐的社会也会越来越重视个人征信。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人评判消费贷更像是一种“诱捕性借贷”,是不道德的贷款。当然社会的组成是复杂的,哪怕是高利贷也帮助很多人或企业度过了难关,当然也有人因此万劫不复,不能一言以蔽之。所以如果是刚性需求,有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偿还能力,拿正规的消费贷来应急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减少一定的资金压力。但需要特别注意理性消费,理性借贷。

行业会在政府管控下变得越来越规范,披着科技外衣,喊着创新口号,玩着金融套路,这样真的能走远吗?

显然国家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央行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已经在某些城市进行实验中了,这会带给数字支付需求比较强烈的用户,一个全新的支付途径,离线场景中也可以直接支付,个人相信这才是真正的金融创新,才是真正的普惠大众。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