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是一种电子设备,它使用高速开关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将三相输入电源转换为可变频率和电压输出以控制电机转速。
控速原理: 变频器控制电机的方式是通过改变电源的频率和电压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和转矩
。变频器可以将电源的频率调节到任何需要的范围内,从而可以实现电机的无级调速和起停控制。
变频器主要由整流(交流变直流)、滤波、逆变(直流变交流)、制动单元、驱动单元、检测单元微处理单元等组成。变频器靠内部IGBT的开断来调整输出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根据电机的实际需要来提供其所需要的电源电压,进而达到节能、调速的目的
,另外,变频器还有很多的保护功能,如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等。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频器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简介
因各类型变频器功能有差异,而相同功能参数的名称也不一致,但基本参数是各类型变频器几乎都有的,完全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在大多数情况下,变频器的默认设置足以满足应用需求,无需进行任何调整。如果应用需要调整参数,一般不会超过 12 个。为变频器编程来适配大多数工业应用场景,只需要设置最基本的参数即可使电机运行。
下面的参数基本会用到:
一、 加减速时间
1、加速时间:加速时间是从其启动频率到运行频率的时间
。
2、减速时间:可以设定电机从运行频率到停止所需时间
。
加速时间就是输出频率从0上升到最大频率所需时间,减速时间是指从最大频率下降到0所需时间。通常用频率设定信号上升、下降来确定加减速时间。在电动机加速时须频率设定的上升率以防止过电流,减速时则下降率以防止过电压。
加速时间设定要求:将加速电流**在变频器过电流容量以下,不使过流失速而引起变频器跳闸;减速时间设定要点是:防止平滑电路电压过大,不使再生过压失速而使变频器跳闸。加减速时间可根据负载计算出来,但在调试中常采取按负载和经验先设定较长加减速时间,通过起、停电动机观察有无过电流、过电压报警;然后将加减速设定时间逐渐缩短,以运转中不发生报警为原则,重复操作几次,便可确定出最佳加减速时间。
二、电机参数设定
可根据使用电机铭牌的额定电压与额定电流在变频器中设定参数,与其对应。
1、运转方向:主要用来设定是否禁止反转。
2、停机方式:用来设定是否刹车停止还是自由停止。
3、电压上下限:根据设备电机电压设定极限,避免烧坏电机。
三 、转矩提升
又叫转矩补偿,是为补偿因电动机定子绕组电阻所引起的低速时转矩降低,而把低频率范围f/V增大的方法。设定为自动时,可使加速时的电压自动提升以补偿起动转矩,使电动机加速顺利进行。如采用手动补偿时,根据负载特性,尤其是负载的起动特性,通过试验可选出较佳曲线。对于变转矩负载,如选择不当会出现低速时的输出电压过高,而浪费电能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电动机带负载起动时电流大,而转速上不去的现象。
四、频率设定信号增益
此功能仅在用外部模拟信号设定频率时才有效。它是用来弥补外部设定信号电压与变频器内电压(+10v)的不一致问题;同时方便模拟设定信号电压的选择,设定时,当模拟输入信号为最大时(如10v、5v或20mA),求出可输出f/V图形的频率百分数并以此为参数进行设定即可;如外部设定信号为0——5v时,若变频器输出频率为0——50Hz,则将增益信号设定为200%即可。
五、 转矩
可分为驱动转矩和制动转矩两种。它是根据变频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值,经CPU进行转矩计算,其可对加减速和恒速运行时的冲击负载恢复特性有显著改善。转矩功能可实现自动加速和减速控制。假设加减速时间小于负载惯量时间时,也能保证电动机按照转矩设定值自动加速和减速。
驱动转矩功能提供了强大的起动转矩,在稳态运转时,转矩功能将控制电动机转差,而将电动机转矩**在最大设定值内,当负载转矩突然增大时,甚至在加速时间设定过短时,也不会引起变频器跳闸。在加速时间设定过短时,电动机转矩也不会超过最大设定值。驱动转矩大对起动有利,以设置为80——100%较妥。
制动转矩设定数值越小,其制动力越大,适合急加减速的场合,如制动转矩设定数值设置过大会出现过压报警现象。如制动转矩设定为0%,可使加到主电容器的再生总量接近于0,从而使电动机在减速时,不使用制动电阻也能减速至停转而不会跳闸。但在有的负载上,如制动转矩设定为0%时,减速时会出现短暂空转现象,造成变频器反复起动,电流大幅度波动,严重时会使变频器跳闸,应引起注意。
六、 加减速模式选择
又叫加减速曲线选择。一般变频器有线性、非线性和S三种曲线,
通常大多选择线性曲线;非线性曲线适用于变转矩负载,如风机等;S曲线适用于恒转矩负载,其加减速变化较为缓慢。设定时可根据负载转矩特性,选择相应曲线,但也有例外,笔者在调试一台锅炉引风机的变频器时,先将加减速曲线选择非线性曲线,一起动运转变频器就跳闸,调整改变许多参数无效果,后改为S曲线后就正常了。
究其原因是:起动前引风机由于烟道烟气流动而自行转动,且反转而成为负向负载,这样选取了S曲线,使刚起动时的频率上升速度较慢,从而避免了变频器跳闸的发生,当然这是针对没有起动直流制动功能的变频器所采用的方法。
七、电子热过载保护
本功能为保护电动机过热而设置,它是变频器内CPU根据运转电流值和频率计算出电动机的温升,从而进行过热保护。本功能只适用于“一拖一”场合,而在“一拖多”时,则应在各台电动机上加装热继电器。电子热保护设定值(%)=[电动机额定电流(A)/变频器额定输出电流(A)]×100%。
八 、频率
即变频器输出频率的上、下限幅值。频率是为防止误操作或外接频率设定信号源出故障,而引起输出频率的过高或过低,以防损坏设备的一种保护功能
。在应用中按实际情况设定即可。此功能还可作限速使用,如有的皮带输送机,由于输送物料不太多,为减少机械和皮带的磨损,可采用变频器驱动,并将变频器上限频率设定为某一频率值,这样就可使皮带输送机运行在一个固定、较低的工作速度上。
其它参数设置总结
1.控制方式:即速度控制、转距控制、PID控制或其他方式。采取控制方式后,一般要根据控制精度进行静态或动态辨识。
2.最低运行频率:即电机运行的最小转速,电机在低转速下运行时,其散热性能很差,电机长时间运行在低转速下,会导致电机烧毁。而且低速时,其电缆中的电流也会增大,也会导致电缆发热。
3.最高运行频率:一般的变频器最大频率到60Hz,有的甚至到400 Hz,高频率将使电机高速运转,这对普通电机来说,其轴承不能长时间的超额定转速运行,电机的转子是否能承受这样的离心力。
4.载波频率:载波频率设置的越高其高次谐波分量越大,这和电缆的长度,电机发热,电缆发热变频器发热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
5.电机参数:变频器在参数中设定电机的功率、电流、电压、转速、最大频率,这些参数可以从电机铭牌中直接得到。
6.跳频:在某个频率点上,有可能会发生共振现象,特别在整个装置比较高时;在控制压缩机时,要避免压缩机的喘振点。
使用注意事项:
1.必须正确选用变频调速器。
2.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接线、安装和使用。
3.变频调速器装置应可靠接地,一抑制射频干扰,防止变频调速器因漏电而引起电击。
4.用变频调速器控制电动机转速时,电动机的温升及噪声会比用网电(工频)时高;在低速运转时,因电动机风叶转速低,应注意通风冷却以及适当减轻负载,以免电动机温升超过允许值。
5.供电线路的阻抗不能太小。变频调速器接入电压电网,当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大于500KVA或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大于变频调速器的容量的10倍时,或变频调速器的接在离配电变压器很近的地方时,由于回路阻抗小,投入瞬间对变频调速器产生很大的浪涌,会损坏变频调速器的整流元件等。
6.当电网三相电压不平衡率大于3%时,变频调速器输入电流的峰值就很大,会造成变频调速器及连接过热或损坏电子元件,这时也需加装交流电抗器。特别是变压器为V形接法时更为严重,除在交流侧加装电抗器外,还需要在直流侧加装直流电抗器。
总结
变频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整流(交流变直流):变频器首先将工频交流电源通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电源。这一过程通常使用不可控整流器(二极管整流器)或可控整流器(如晶闸管整流器)12。
滤波:整流后的直流电通过滤波器进行平滑处理,以减少电压波动和噪声。滤波器可以是电容滤波器或电感滤波器,分别对应电压型和电流型变频器2。
逆变(直流变交流):滤波后的直流电通过逆变器转换成频率和电压可调的交流电。现代变频器多采用脉宽调制(PWM)技术,使用绝缘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全控型电力半导体器件,以减少输出谐波并提高输出波形质量12。
控制单元:变频器的控制单元负责根据需要调节输出电压和频率。控制策略包括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可以实现高效的电机控制13。
保护功能:变频器还具备过流、过压、过载等保护功能,确保设备安全运行34。
1、变频器的组成
变频器主要由整流部分、滤波部分、逆变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
(1) 整流部分:通过整流电路将输入的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
(2) 滤波部分:在整流电路后面接入滤波电路,通过滤波来减小输出的直流脉动。
(3) 逆变部分:通过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可调频率的交流电。
(4) 控制部分:通过控制算法来控制逆变电路输出的频率和电压,从而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精确控制。
2、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电源输入:将交流电源输入变频器。
(2) 整流转换: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电源转换为直流电。
(3) 滤波平滑:通过滤波电路对直流电进行滤波平滑处理。
(4) 逆变成形:通过逆变电路将直流电转换为可调频率的交流电。
(5) 控制输出:通过控制部分对逆变电路的输出频率和电压进行控制。
(6) 电动机驱动:将控制输出的交流电供给电动机,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精确调节。
主要优势:
节能:通过精确控制电机速度,减少能源浪费,特别是在风机、水泵等设备中效果显著35。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精确的速度控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
保护电机:减少电机启动时的冲击,延长电机寿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