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现名称及位置 | 历史沿革与重要事件 |
---|---|---|
大汾 | 山西灵石南关镇,介休至霍州长约70公里的雀鼠谷一线 | 历史记载较少,据研究此地有“汾水关”“阴地关”“阳凉南关”等遗迹,被认为是“九塞”之首的“大汾”塞所在地 |
冥厄 | 河南平靖关,位于武胜关西,鄂豫交界处 | 古称冥扼,又名恨这关等。吴楚柏举之战,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曾陈兵于此;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易名“平靖关”;明清又有“杏遮关”“行者关”等称呼,南宋岳飞、李庭芝曾驻兵于此 |
荆阮 | 河北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西紫荆关一带 | 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历史上发生战争达140多次,如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抗日战争时期,此地也是重要战场 |
方城 | 河南楚长城,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 |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左传》中记载齐国出兵攻打楚国,到方城被阻挡而回等事例,说明其在防御邻国侵扰上的重要功用 |
崤 | 崤关即函谷关,在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 | 常与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公元前627年晋国军队在此地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使秦国失去向东发展信心,转而向西称霸西戎 |
井 | 河北井陉,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 | 即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汉时为军事要地,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赵、公元前204年韩信破赵的“背水战”、公元396年拓跋魏伐后燕,均据此隘,也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 |
令疵 | 河北喜峰口,滦河峡谷战国时称令疵塞,汉魏时称卢龙塞 | 《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征乌桓,出卢龙塞。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胧塞,攻破景州等,此地以地势险要著称 |
句注 | 山西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二十公里的雁门山中 |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将此地视为战略要地。唐驻军于雁门山设关城戍卒防守,称雁门关。赵武灵王曾在此大败林胡、楼烦;李牧常驻雁门防备匈奴;秦始皇派蒙恬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在此多次大败匈奴;宋辽时期,杨家将在此大显身手;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此也有多次战斗 |
居庸 | 北京居庸关 | 居庸关的建设始于汉代,当时作为郡县间的关口,到北魏时代,修筑成长城的一部分,并成为长城上一座重要的关口。明朝时期,为对抗外长城以北的蒙古,守卫京师,进一步加强建设,成为北京西北方的军事重镇 |
天下九塞历史事件和故事
雁门关
- 李牧大破匈奴: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他廉洁奉公,深得士兵拥护,坚持慎重防守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在雁门数年,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兵强马壮。之后他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此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 蒙恬北击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 杨业抗辽: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及其他杨家将士在此大显身手。杨业在与辽军作战中,常以少胜多,但最终在朔州的陈家谷因孤立无援,陷入重困,士卒全部覆没,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居庸关
- 东汉末年鲜卑南侵:东汉末年,鲜卑屡次南侵,都被挡在了居庸关之外,可见居庸关在当时对于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性.
- 后赵与燕国大战: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与燕国的慕容皝在居庸关进行了一场大战,慕容皝出其不意地打了石虎一个措手不及.
紫荆关
- 东汉乌桓之战:东汉建武21年,乌桓大兵压境,直抵紫荆关城下,守将马主动放弃紫荆关,诱敌深入,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 成吉思汗攻金:南宋嘉定二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紫荆关,守城的金兵凭险据守,成吉思汗久攻不下便抽调主力南下,一举攻克紫荆关.
- 土木之变:明朝正统年间,瓦剌俘虏了正统皇帝朱祁镇后,挟持英宗自大同南下,直奔紫荆关,攻克紫荆关后,兵锋直指北京城下,幸于谦死守北京城,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井陉关
- 秦王翦伐赵:公元前229年,秦王翦伐赵,井陉关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和战场.
- 韩信背水一战:公元前204年,韩信在此地进行了著名的背水之战,他率领汉军在井陉口与赵军对峙,采用背水一战的战术,激发将士斗志,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赵军,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 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时期,井陉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在此对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破袭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大汾塞
大汾塞位于今山西灵石南关镇,历史记载较少,但据研究,在介休至霍州长约70公里的雀鼠谷一线,有汾水关、阴地关、阳凉南关等遗迹,这些遗迹都在现今灵石南关镇附近,这里地势险要,应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之地.
冥厄塞(平靖关)
- 吴楚柏举之战: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关,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此役是吴楚争霸中的重要一战,改变了当时的诸侯格局.
- 蜀将关羽陈兵: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时,曾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后来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
令疵塞(喜峰口)
- 曹操征乌桓:《三国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一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即令疵塞)。曹操此役大破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宋辽之战: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龙塞,攻破景州,可见此地在宋辽时期也是重要的军事争夺地.
方城塞(楚长城)
《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齐国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到了陉地,楚成王派屈完迎敌,屈完对齐侯说楚国有方城可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齐侯见楚防御工事坚固,只好收兵。此外,公元前624年晋国处父楚攻打以救江,到方城而回;公元前557年晋国荀偃栾帅师伐楚,入侵到方城之外,因防御严实未敢攻打,这些都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邻国侵扰上的重要功用.
崤关(函谷关)
公元前627年,晋国军队在此地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晋军坑杀秦国军队,此战致使秦国失去了向东发展的信心,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天下九塞”有关的著名人物
雁门关
-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他通过坚守和示弱的策略,使匈奴数年无所得,后又巧设奇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匈奴十余年不敢寇赵。
- 蒙恬:秦始皇时期的大将,曾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万里长城,有效抵御了匈奴的侵扰。
- 杨业:北宋初期著名爱国将领,在雁门关一带与辽军作战,常以少胜多,但最终在朔州的陈家谷因孤立无援,陷入重困,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绝食而亡,其事迹被后世传颂。
居庸关
-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深知居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派遣徐达等将领在此修建关城,加强防御工事,使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
- 于谦:明朝名臣,在土木之变后,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居庸关作为重要防线之一,在抵御瓦剌入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保卫明朝江山社稷立下不朽功勋。
紫荆关
- 马芳:明朝嘉靖年间的名将,在紫荆关一带多次抵御蒙古俺答汗的入侵,他善于用兵,作战勇猛,多次取得胜利,保卫了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全。
- 卢象升:明末著名将领,曾在紫荆关附近与清军作战,他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但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军事失利等多种原因,最终壮烈牺牲。
井陉关
-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在井陉关进行了著名的背水一战,他率领汉军以少胜多,击败赵军,为刘邦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役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
- 郭子仪:唐朝名将,曾多次在井陉关一带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善于运用骑兵作战,多次取得胜利,稳定了唐朝的北方边境。
平靖关
-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曾率吴兵经平靖关,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此役是吴楚争霸中的重要一战,改变了当时的诸侯格局。
-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镇守荆州时,曾陈兵于平靖关,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后来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
喜峰口
- 曹操:东汉末年,曹操曾率大军经喜峰口(令疵塞)征乌桓,大破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也曾在喜峰口一带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他对长城进行了加固和修缮,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入侵。
函谷关
-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曾骑青牛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五千言,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曾率领门客通过函谷关逃离秦国,留下了“鸡鸣狗盗”的典故。
- 刘邦:秦朝末年,刘邦率军西入关中,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