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字符设备---ioctl详细解析

目录

一、 什么是ioctl

二、ioctl的必要性 

三、 ioctl如何实现

四、 cmd参数如何得出 


一、 什么是ioctl

         ioctl是设备驱动程序中对设备的I/O通道进行管理的函数。所谓对I/O通道进行管理,就是对设备的一些特性进行控制,例如串口的传输波特率、马达的转速等等。下面是其源代码定义:

函数名: ioctl

功 能: 控制I/O设备

用 法: int ioctl(int handle, int cmd,[int *argdx, int argcx]);

参数:fd是用户程序打开设备时使用open函数返回的文件标示符,cmd是用户程序对设备的控制命令,后面是一些补充参数,一般最多一个,这个参数的有无和cmd的意义相关。

include/asm/ioctl.h中定义的宏的注释:

#define   _IOC_NRBITS        8                               //序数(number)字段的字位宽度,8bits
#define   _IOC_TYPEBITS      8                               //幻数(type)字段的字位宽度,8bits
#define   _IOC_SIZEBITS      14                              //大小(size)字段的字位宽度,14bits
#define   _IOC_DIRBITS       2                               //方向(direction)字段的字位宽度,2bits
#define   _IOC_NRMASK       ((1 << _IOC_NRBITS)-1)    //序数字段的掩码,0x000000FF
#define   _IOC_TYPEMASK     ((1 << _IOC_TYPEBITS)-1)  //幻数字段的掩码,0x000000FF
#define   _IOC_SIZEMASK     ((1 << _IOC_SIZEBITS)-1)   //大小字段的掩码,0x00003FFF
#define   _IOC_DIRMASK      ((1 << _IOC_DIRBITS)-1)    //方向字段的掩码,0x00000003
#define   _IOC_NRSHIFT     0                                //序数字段在整个字段中的位移,0
#define   _IOC_TYPESHIFT   (_IOC_NRSHIFT+_IOC_NRBITS)       //幻数字段的位移,8
#define   _IOC_SIZESHIFT   (_IOC_TYPESHIFT+_IOC_TYPEBITS)   //大小字段的位移,16
#define   _IOC_DIRSHIFT    (_IOC_SIZESHIFT+_IOC_SIZEBITS)   //方向字段的位移,30
#define _IOC_NONE    0U     //没有数据传输
#define _IOC_WRITE   1U     //向设备写入数据,驱动程序必须从用户空间读入数据
#define _IOC_READ    2U     //从设备中读取数据,驱动程序必须向用户空间写入数据
#define _IOC(dir,type,nr,size) \
       (((dir)  << _IOC_DIRSHIFT) | \
        ((type) << _IOC_TYPESHIFT) | \
        ((nr)   << _IOC_NRSHIFT) | \
        ((size) << _IOC_SIZESHIFT))
 
//构造无参数的命令编号
#define _IO(type,nr)             _IOC(_IOC_NONE,(type),(nr),0)
//构造从驱动程序中读取数据的命令编号
#define _IO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type),(nr),sizeof(size))
//用于向驱动程序写入数据命令
#define _IOW(type,nr,size)    _IOC(_IOC_WRITE,(type),(nr),sizeof(size))
//用于双向传输
#define _IOW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_IOC_WRITE,(type),(nr),sizeof(size))
 
//从命令参数中解析出数据方向,即写进还是读出
#define _IOC_DIR(nr)          (((nr) >> _IOC_DIRSHIFT) & _IOC_DIRMASK)
//从命令参数中解析出幻数type
#define _IOC_TYPE(nr)              (((nr) >> _IOC_TYPESHIFT) & _IOC_TYPEMASK)
//从命令参数中解析出序数number
#define _IOC_NR(nr)           (((nr) >> _IOC_NRSHIFT) & _IOC_NRMASK)
//从命令参数中解析出用户数据大小
#define _IOC_SIZE(nr)         (((nr) >> _IOC_SIZESHIFT) & _IOC_SIZEMASK)
 
 
#define IOC_IN            (_IOC_WRITE << _IOC_DIRSHIFT)
#define IOC_OUT           (_IOC_READ << _IOC_DIRSHIFT)
#define IOC_INOUT         ((_IOC_WRITE|_IOC_READ) << _IOC_DIRSHIFT)
#define IOCSIZE_MASK      (_IOC_SIZEMASK << _IOC_SIZESHIFT)
#define IOCSIZE_SHIFT     (_IOC_SIZESHIFT)

二、ioctl的必要性 

       如果不用ioctl的话,也可以实现对设备I/O通道的控制。例如,我们可以在驱动程序中实现write的时候检查一下是否有特殊约定的数据流通过,如果有的话,那么后面就跟着控制命令(一般在socket编程中常常这样做)。但是如果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代码分工不明,程序结构混乱,程序员自己也会头昏眼花的。所以,我们就使用ioctl来实现控制的功能。要记住,用户程序所作的只是通过命令码(cmd)告诉驱动程序它想做什么,至于怎么解释这些命令和怎么实现这些命令,这都是驱动程序要做的事情。

三、 ioctl如何实现

        在驱动程序中实现的ioctl函数体内,实际上是有一个switch{case}结构,每一个case对应一个命令码,做出一些相应的操作。怎么实现这些操作,这是每一个程序员自己的事情。因为设备都是特定的,这里也没法说。关键在于怎样组织命令码,因为在ioctl中命令码是唯一联系用户程序命令和驱动程序支持的途径。

ioctl方法第二个参数cmd为用户与驱动的“协议”,理论上可以为任意int型数据,可以为0、1、2、3……,但是为了确保该“协议”的唯一性,ioctl命令应该使用更科学严谨的方法赋值。

        命令码的组织是有一些讲究的,因为我们一定要做到命令和设备是一一对应的,这样才不会将正确的命令发给错误的设备,或者是把错误的命令发给正确的设备,或者是把错误的命令发给错误的设备。这些错误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而当程序员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事情的时候,再来调试程序查找错误,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在Linux核心中是这样定义一个命令码的: 

dir(direction),ioctl命令访问模式(数据传输方向),占据2bit,可以为_IOC_NONE、_IOC_READ、_IOC_WRITE、_IOC_READ | _IOC_WRITE,分别指示了四种访问模式:无数据、读数据、写数据、读写数据;

size,涉及到ioctl第三个参数arg,占据13bit或者14bit(体系相关,arm架构一般为14位),指定了arg的数据类型及长度,如果在驱动的ioctl实现中不检查,通常可以忽略该参数。

type(device type),设备类型,占据8bit,在一些文献中翻译为“幻数”或者“魔数”,可以为任意char型字符,例如‘a’、‘b’、‘c’等等,也可以为数字,其主要作用是使ioctl命令有唯一的设备标识;
tips:Documentions/ioctl-number.txt记录了在内核中已经使用的“魔数”字符,为避免冲突,在自定义ioctl命令之前应该先查阅该文档。

nr(number),命令编号/序数,占据8bit,可以为任意unsigned char型数据,取值范围0~255,如果定义了多个ioctl命令,通常从0开始编号递增;

这样一来,一个命令就变成了一个整数形式的命令码;但是命令码非常的不直观,所以Linux Kernel中提供了一些宏。这些宏可根据便于理解的字符串生成命令码,或者是从命令码得到一些用户可以理解的字符串以标明这个命令对应的设备类型、设备序列号、数据传送方向和数据传输尺寸。

比如上面展现的:

//构造无参数的命令编号
#define _IO(type,nr)             _IOC(_IOC_NONE,(type),(nr),0)
//构造从驱动程序中读取数据的命令编号
#define _IO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type),(nr),sizeof(size))
//用于向驱动程序写入数据命令
#define _IOW(type,nr,size)    _IOC(_IOC_WRITE,(type),(nr),sizeof(size))
//用于双向传输
#define _IOWR(type,nr,size) _IOC(_IOC_READ|_IOC_WRITE,(type),(nr),sizeof(size))
    我们在前面PWM驱动程序中也定义了命令宏:

#define   MAGIC_NUMBER    'i'//或数字0x12
#define   BEEP_ON    _IO(MAGIC_NUMBER    ,0)
#define   BEEP_OFF   _IO(MAGIC_NUMBER    ,1)
#define   BEEP_FREQ  _IO(MAGIC_NUMBER    ,2)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的,就是"幻数"MAGIC_NUMBER, "幻数"是一个字母,数据长度也是8,用一个特定的字母来标明设备类型,这和用一个数字是一样的,只是更加利于记忆和理解。

四、 cmd参数如何得出 

这里确实要说一说,cmd参数在用户程序端由一些宏根据设备类型、序列号、传送方向、数据尺寸等生成,这个整数通过系统调用传递到内核中的驱动程序,再由驱动程序使用解码宏从这个整数中得到设备的类型、序列号、传送方向、数据尺寸等信息,然后通过switch{case}结构进行相应的操作。

实例时刻,当然只是部分代码:

#define  MAGIC_NUMBER    'i'
#define  BEEP_ON    _IO(MAGIC_NUMBER    ,0)
#define  BEEP_OFF   _IO(MAGIC_NUMBER    ,1)
#define  BEEP_FREQ  _IO(MAGIC_NUMBER    ,2)
#define  BEPP_IN_FREQ 100000
 
static void beep_freq(unsigned long arg)
{
    writel(BEPP_IN_FREQ/arg, timer_base +TCNTB0  );
    writel(BEPP_IN_FREQ/(2*arg), timer_base +TCMPB0 );
}
 
static long beep_ioctl(struct file *filep, unsigned int cmd, unsigned long arg)
{
    switch(cmd)
    {
        case BEEP_ON:
            fs4412_beep_on();
            break;
        case BEEP_OFF:
            fs4412_beep_off();
            break;
        case BEEP_FREQ:
            beep_freq( arg );
            break;
        default :
            return -EINVAL;
    }
}

测试代码如下: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ioctl.h>
 
#define  MAGIC_NUMBER    'i'
#define   BEEP_ON    _IO(MAGIC_NUMBER    ,0)
#define   BEEP_OFF   _IO(MAGIC_NUMBER    ,1)
#define   BEEP_FREQ   _IO(MAGIC_NUMBER    ,2)
 
main()
{
    int fd;
 
    fd = open("/dev/beep",O_RDWR);
    if(fd<0)
    {
        perror("open fail \n");
        return ;
    }
 
    ioctl(fd,BEEP_ON);
 
    sleep(6);
    ioctl(fd,BEEP_OFF);    
 
    close(fd);
}

 

  • 2
    点赞
  • 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目 录 第1篇 Linux网络开发基础 第1章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2 1.1 Linux发展历史 2 1.1.1 Linux的诞生和发展 2 1.1.2 Linux名称的由来 1.2 Linux的发展要素 3 1.2.1 UNIX操作系统 4 1.2.2 Minix操作系统 4 1.2.3 POSIX 标准 4 1.3 Linux与UNIX的异同 5 1.4 操作系统类型选择和内核版本的选择 5 1.4.1 常见的不同公司发行的Linux异同 6 1.4.2 内核版本的选择 6 1.5 Linux的系统架构 7 1.5.1 Linux内核的主要模块 7 1.5.2 Linux的文件结构 9 1.6 GNU通用公共许可证 10 1.6.1 GPL许可证的历史 10 1.6.2 GPL的自由理念 10 1.6.3 GPL的基本条款 11 1.6.4 关于GPL许可证的争议 12 1.7 Linux软件开发的可借鉴之处 12 1.8 小结 13 第2章 Linux编程环境 14 2.1 Linux环境下的编辑器 14 2.1.1 vim使用简介 14 2.1.2 使用vim建立文件 15 2.1.3 使用vim编辑文本 16 2.1.4 vim的格式设置 18 2.1.5 vim配置文件.vimrc 19 2.1.6 使用其他编辑器 19 2.2 Linux下的GCC编译器工具集 19 2.2.1 GCC简介 19 2.2.2 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21 2.2.3 单个文件编译成执行文件 22 2.2.4 编译生成目标文件 22 2.2.5 多文件编译 23 2.2.6 预处理 24 2.2.7 编译成汇编语言 24 2.2.8 生成和使用静态链接库 25 2.2.9 生成动态链接库 26 2.2.10 动态加载库 29 2.2.11 GCC常用选项 31 2.2.12 编译环境的搭建 33 2.3 Makefile文件简介 34 2.3.1 一个多文件的工程例子 34 2.3.2 多文件工程的编译 36 2.3.3 Makefile的规则 37 2.3.4 Makefile中使用变量 39 2.3.5 搜索路径 43 2.3.6 自动推导规则 44 2.3.7 递归make 44 2.3.8 Makefile中的函数 46 2.4 用GDB调试程序 47 2.4.1 编译可调试程序 48 2.4.2 使用GDB调试程序 49 2.4.3 GDB常用命令 52 2.4.4 其他的GDB 59 2.5 小结 60 第3章 文件系统简介 61 3.1 Linux下的文件系统 61 3.1.1 Linux下文件的内涵 61 3.1.2 文件系统的创建 62 3.1.3 挂接文件系统 64 3.1.4 索引节点inode 65 3.1.5 普通文件 66 3.1.6 设备文件 66 3.1.7 虚拟文件系统VFS 68 3.2 文件的通用操作方法 72 3.2.1 文件描述符 72 3.2.2 打开创建文件open()、create()函数 72 3.2.3 关闭文件close()函数 76 3.2.4 读取文件read()函数 77 3.2.5 写文件write()函数 79 3.2.6 文件偏移lseek()函数 80 3.2.7 获得文件状态fstat()函数 83 3.2.8 文件空间映射mmap()函数 85 3.2.9 文件属性fcntl()函数 88 3.2.10 文件输入输出控制ioctl()函数 92 3.3 socket文件类型 93 3.4 小结 93 第4章 程序、进程和线程 94 4.1 程序、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94 4.1.1 程序和进程的差别 94 4.1.2 Linux环境下的进程 95 4.1.3 进程和线程 96 4.2 进程产生的方式 96 4.2.1 进程号 96 4.2.2 进程复制fork() 97 4.2.3 system()方式 98 4.2.4 进程执行exec()函数系列 99 4.2.5 所有用户态进程的产生进程init 100 4.3 进程间通信和同步 101 4.3.1 半双工管道 101 4.3.2 命名管道 107 4.3.3 消息队列 108 4.3.4 消息队列的一个例子 114 4.3.5 信号量 116 4.3.6 共享内存 121 4.3.7 信号 124 4.4 Linux下的线程 127 4.4.1 多线程编程实例 127 4.4.2 Linux下线程创建函数pthread_create() 129 4.4.3 线程的结束函数pthread_join()和pthread_exit() 129 4.4.4 线程的属性 130 4.4.5 线程间的互斥 132 4.4.6 线程中使用信号量 133 4.5 小结 136 第2篇 Linux用户层网络编程 第5章 TCP/IP协议族简介 138 5.1 OSI网络分层介绍 138 5.1.1 OSI网络分层结构 138 5.1.2 OSI的7层网络结构 139 5.1.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 140 5.2 TCP/IP协议栈 141 5.2.1 TCP/IP协议栈参考模型 141 5.2.2 主机到网络层协议 143 5.2.3 IP协议 144 5.2.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146 5.2.5 传输控制协议(TCP) 150 5.2.6 用户数据报文协议(UDP) 154 5.2.7 地址解析协议(ARP) 156 5.3 IP地址分类与TCP/UDP端口 158 5.3.1 因特网中IP地址的分类 159 5.3.2 子网掩码(subnet mask address) 161 5.3.3 IP地址的配置 162 5.3.4 端口 163 5.4 主机字节序和网络字节序 163 5.4.1 字节序的含义 164 5.4.2 网络字节序的转换 164 5.5 小结 166 第6章 应用层网络服务程序简介 167 6.1 HTTP协议和服务 167 6.1.1 HTTP协议概述 167 6.1.2 HTTP协议的基本过程 168 6.2 FTP协议和服务 170 6.2.1 FTP协议概述 170 6.2.2 FTP协议的工作模式 172 6.2.3 FTP协议的传输方式 172 6.2.4 一个简单的FTP过程 173 6.2.5 常用的FTP工具 173 6.3 TELNET协议和服务 174 6.3.1 远程登录的基本概念 174 6.3.2 使用TELNET协议进行远程登录的工作过程 174 6.3.3 TELNET协议 174 6.4 NFS协议和服务 176 6.4.1 安装NFS服务器和客户端 176 6.4.2 服务器端的设定 176 6.4.3 客户端的操作 177 6.4.4 showmount命令 177 6.5 自定义网络服务 177 6.5.1 xinetd/inetd 178 6.5.2 xinetd服务配置 178 6.5.3 自定义网络服务 179 6.6 小结 180 第7章 TCP网络编程基础 181 7.1 套接字编程基础知识 181 7.1.1 套接字地址结构 181 7.1.2 用户层和内核层交互过程 183 7.2 TCP网络编程流程 184 7.2.1 TCP网络编程架构 184 7.2.2 创建网络插口函数socket() 186 7.2.3 绑定一个地址端口对bind() 189 7.2.4 监听本地端口listen 192 7.2.5 接受一个网络请求accept() 194 7.2.6 连接目标网络服务器connect() 199 7.2.7 写入数据函数write() 200 7.2.8 读取数据函数read() 201 7.2.9 关闭套接字函数close() 201 7.3 服务器/客户端的简单例子 202 7.3.1 例子功能描述 202 7.3.2 服务器网络程序 203 7.3.3 服务器读取和显示字符串 205 7.3.4 客户端的网络程序 205 7.3.5 客户端读取和显示字符串 206 7.3.6 编译运行程序 206 7.4 截取信号的例子 207 7.4.1 信号处理 207 7.4.2 信号SIGPIPE 208 7.4.3 信号SIGINT 208 7.5 小结 208 第8章 服务器和客户端信息的获取 210 8.1 字节序 210 8.1.1 大端字节序和小端字节序 210 8.1.2 字节序转换函数 212 8.1.3 一个字节序转换的例子 214 8.2 字符串IP地址和二进制IP地址的转换 217 8.2.1 inet_xxx()函数 217 8.2.2 inet_pton()和inet_ntop()函数 219 8.2.3 使用8.2.1节地址转换函数的例子 220 8.2.4 使用函数inet_pton()和函数inet_ntop()的例子 223 8.3 套接字描述符判定函数issockettype() 223 8.3.1 进行文件描述符判定的函数issockettype() 224 8.3.2 main()函数 224 8.4 IP地址与域名之间的相互转换 225 8.4.1 DNS原理 225 8.4.2 获取主机信息的函数 226 8.4.3 使用主机名获取主机信息的例子 228 8.4.4 函数gethostbyname()不可重入的例子 230 8.5 协议名称处理函数 232 8.5.1 xxxprotoxxx()函数 232 8.5.2 使用协议族函数的例子 233 8.6 小结 236 第9章 数据的IO和复用 237 9.1 IO函数 237 9.1.1 使用recv()函数接收数据 237 9.1.2 使用send()函数发送数据 239 9.1.3 使用readv()函数接收数据 240 9.1.4 使用writev()函数发送数据 240 9.1.5 使用recvmsg()函数接收数据 242 9.1.6 使用sendmsg()函数发送数据 244 9.1.7 IO函数的比较 246 9.2 使用IO函数的例子 246 9.2.1 客户端处理框架的例子 246 9.2.2 服务器端程序框架 248 9.2.3 使用recv()和send()函数 249 9.2.4 使用readv()和write()函数 251 9.2.5 使用recvmsg()和sendmsg()函数 253 9.3 IO模型 256 9.3.1 阻塞IO模型 256 9.3.2 非阻塞IO模型 257 9.3.3 IO复用 257 9.3.4 信号驱动IO模型 258 9.3.5 异步IO模型 258 9.4 select()函数和pselect()函数 259 9.4.1 select()函数 259 9.4.2 pselect()函数 261 9.5 poll()函数和ppoll()函数 262 9.5.1 poll()函数 263 9.5.2 ppoll()函数 264 9.6 非阻塞编程 264 9.6.1 非阻塞方式程序设计介绍 264 9.6.2 非阻塞程序设计的例子 264 9.7 小结 266 第10章 基于UDP协议的接收和发送 267 10.1 UDP编程框架 267 10.1.1 UDP编程框图 267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