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核心: 全面讲解手机(以及其他移动设备)如何实现随时随地的通信。从最基本的概念、不同世代(1G 到 5G)的演进,到核心的网路架构、关键技术(如多址、调制、天线技术),再到卫星通信和我们离不开的 GPS 定位。
5.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史 (File 1, p2-?)
5.1.1 基本概念
-
定义: [File 1, p2] 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用手机打电话、上网。
-
为什麽比固定通信複杂? [File 1, p3]
-
① 用户会动 (Mobility):
-
挑战: 网路需要随时知道你在哪裡,以便电话能打进来;当你移动时,需要无缝地把你从一个基站的服务区切换到下一个(切换/越区切换 Handover/Handoff)。
-
例子: 你坐高铁时打电话,手机需要不断地从沿途的一个个基站接收信号,这个切换过程如果做得不好,电话就会断线。网路需要记录你目前在哪个区域(位置登记 Location Registration)。
-
-
② 无线电波传播複杂 (Complex Propagation):
-
挑战: 信号在空中传播会遇到各种情况:直线传播、被建筑物反射、绕过障碍物(绕射)、穿透物体(会有损耗)、多个路径的信号同时到达(多径效应 Multipath Effect,第四章讲过,会造成信号衰落 Fading)、移动时信号频率会变化(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
例子: 为什麽室内信号比室外差?为什麽有时走几步信号就变好/变坏?为什麽快速移动时信号不稳定?这些都和複杂的传播环境有关。
-
-
③ 噪声和干扰严重 (Noise & Interference):
-
挑战: 除了环境噪声,还有来自其他用户或无线系统的干扰。同频干扰(不同小区用了相同频率)、邻道干扰(相邻频道的信号洩漏)、互调干扰(多个信号在设备内部产生新的干扰频率)。
-
例子: 在演唱会或大型集会等人多的地方,手机信号差、网速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用户太多,互相之间的干扰变得很严重。
-
-
④ 系统和网路结构複杂 (Complex Structure):
-
挑战: 移动网路本身就很複杂(后面会讲),还要和传统的固定电话网 (PSTN)、网际网路 (Internet) 互联互通。
-
-
⑤ 频率资源有限 (Limited Spectrum):
-
挑战: 无线电频谱是国家管控的、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高效地利用和共享。这也是为什麽要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如多址技术)来提高频谱效率。
-
-
5.1.2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G -> 5G) (重点!)
-
第一代 (1G - 约 1980s): 模拟语音时代
-
技术: 模拟技术,主要使用 FDMA (频分多址)。
-
特点: 只能打电话(语音),通话质量差,容易被窃听,容量小,手机像砖头一样又大又重。
-
例子: 大哥大时代。电影裡看到的很笨重的手提电话。
-
-
第二代 (2G - 约 1990s): 数位语音 + 短信时代
-
技术: 数位技术,主要有 TDMA (时分多址) 为基础的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欧洲主导,中国主要採用) 和 CDMA (码分多址) 为基础的 IS-95 (北美主导)。
-
特点: 通话质量大大提高,更安全,引入了短信 (SMS) 业务。后期通过 GPRS 和 EDGE 技术实现了龟速上网(几十到几百 Kbps)。
-
例子: 功能机时代,诺基亚的辉煌时期。大家开始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手机上网偷菜。
-
-
第三代 (3G - 约 2000s): 移动宽带初步时代
-
技术: 核心是 CDMA 技术的演进,主要有三种标准:WCDMA (UMTS,欧洲主导,中国联通採用),CDMA2000 (北美主导,中国电信採用),TD-SCDMA (中国自主研发,中国移动採用)。
-
特点: 真正实现了移动宽带,上网速率大大提升 (几 Mbps),可以进行视频通话、手机看新闻、听音乐等。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
例子: iPhone 3G/4 发布,Android 兴起,App Store / 各种应用市场出现。大家开始习惯用手机上网。
-
-
第四代 (4G - 约 2010s): 移动宽带高速时代
-
技术: 主流是 LTE (长期演进) 及其升级版 LTE-Advanced。核心技术是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用于下行) 和 SC-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用于上行),还有 MIMO (多天线技术)。网络架构趋向扁平化和全 IP 化。
-
特点: 高速率 (理论峰值下行 100Mbps -> 1Gbps)、低延迟 (几十毫秒)、大容量。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
例子: 手机上看高清视频、玩大型网游、直播、移动支付等都变得流畅。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就是 4G 网络。
-
-
第五代 (5G - 约 2020s): 万物互联智能时代
-
技术: 新空口 (NR - New Radio),支持更广泛的频谱(包括毫米波 mmWave),核心技术包括 Massive MIMO (大规模天线)、波束赋形 (Beamforming)、网络切片 (Network Slicing)、移动边缘计算 (MEC) 等。
-
目标: 不仅仅是更快的网速,更旨在实现三大应用场景:eMBB (增强移动宽带)、mMTC (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 (超可靠低延迟通信)。
-
例子: 未来支持超高清 VR/AR、大规模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自动化等。
-
5.3 多址技术与扩频通信 (File 1, p?-?)
-
为什麽需要多址技术 (Multiple Access)? 因为频谱资源有限,要让多个用户能同时使用有限的频谱进行通信,就像要让很多人能同时使用一条公路一样。
-
主要的多址方式:
-
FDMA (频分多址):
-
原理: 把总频段划分成很多个窄的子频道,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固定的子频道。
-
比喻: 收音机的不同电台,各佔一个频率,互不干扰。
-
应用: 1G 移动通信,无线对讲机。
-
缺点: 频谱利用率不高(需要保护带宽),容量固定。
-
-
TDMA (时分多址):
-
原理: 多个用户轮流使用同一个较宽的频段,每个人分到一个很短的时间片 (Time Slot)。
-
比喻: 会议室裡大家轮流发言,每人说一小段时间。
-
应用: 2G 的 GSM 系统。
-
优点: 比 FDMA 灵活,频谱利用率稍高。
-
-
CDMA (码分多址): (2G/3G 核心)
-
原理: 所有用户同时使用相同的宽频段,但每个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伪随机的“扩频码 (Spreading Code)”。发送时用扩频码将信号扩展到整个宽频段;接收时用相同的码进行解扩,可以恢复出自己的信号,而其他用户的信号由于码不同,解扩后仍然像噪声一样被抑制掉。
-
关键技术: 扩频通信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特别是 DSSS (直接序列扩频) (第四章讲过)。
-
比喻(经典): 鸡尾酒会效应。很多人在同一个房间(频段)裡同时说话(通信),但你只听得懂和你使用相同语言(扩频码)的人说的话,其他人的话对你来说就像背景噪音。
-
优点: 容量大("软容量",用户增加会增加整体干扰,逐渐降低性能,而不是硬性拒绝)、抗干扰能力强、抗多径衰落(可配合 RAKE 接收机)、软切换(先连上新小区再断开旧小区,切换更平顺)、安全性较好。
-
缺点: 需要精确的功率控制(避免“远近效应”Near-Far Effect,即离基站近的用户信号太强压制远处用户的信号),系统内干扰限制容量。
-
应用: 2G 的 IS-95,3G 的 WCDMA, CDMA2000, TD-SCDMA。
-
-
OFDMA (正交频分多址): (4G/5G 核心)
-
原理: 基于 OFDM 技术(第四章讲过,将宽带分成大量正交子载波)。OFDMA 允许基站在同一时间,将这些子载波的不同子集分配给不同的用户。
-
比喻: 将一条大水管分成很多根细吸管(子载波),可以把不同的吸管组合分配给不同的人(用户)同时喝水。
-
优点: 频谱分配非常灵活,频谱效率高,很好地对抗多径衰落,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
应用: 4G LTE 下行、5G NR、Wi-Fi 6、WiMax。
-
-
SC-FDMA (单载波频分多址):
-
原理: 结构类似 OFDMA,但在发送前多了一步 DFT 扩展,使得发送信号具有类似单载波的特性,主要是降低了峰均功率比 (PAPR)。
-
为什麽低 PAPR 很重要? 手机是电池供电,发射功率有限,低 PAPR 意味著对功放的要求降低,更省电。
-
应用: 4G LTE 上行(手机发射信号)。
-
-
5.10 移动网路的结构与组成 (File 1, p?-?)
-
蜂窝概念 (Cellular Concept): (移动通信基础)
-
原理: 将服务区域划分成许多个像蜂窝一样相邻的小区 (Cell),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 (Base Station, BS) 负责覆盖。相邻的小区使用不同的频率组(或不同的码)来避免干扰。这样,有限的频率资源就可以在不同的、相隔一定距离的小区裡重複使用 (Frequency Reuse),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总容量。
-
例子: 你在城市裡走,路边看到的铁塔上装著天线的设备,很可能就是基站。你的手机会自动连接到信号最强的那个基站所在的小区。
-
-
典型的移动网路架构 (以 GSM/UMTS 为例):
-
① 移动台 (MS / UE - User Equipment): 就是你的手机、平板、移动数据卡等终端设备。包含 SIM 卡 (用户识别模块),存储你的身份信息。
-
② 基站子系统 (BSS) / 无线接入网 (RAN - Radio Access Network): 负责无线相关的功能。
-
基站收发信台 (BTS / NodeB (3G) / eNodeB (4G) / gNodeB (5G)): 就是小区裡的那个基站,包含天线和无线收发设备,直接和你的手机进行无线通信。
-
基站控制器 (BSC / RNC (3G) -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管理多个 BTS/NodeB,负责无线资源管理、小区内和 BSC/RNC 内的切换 (Handover) 控制等。(在 4G/5G 中,BSC/RNC 的很多功能被整合到 eNodeB/gNodeB 或核心网中,架构趋向扁平化)。
-
-
③ 网络交换子系统 (NSS) / 核心网 (CN - Core Network): 移动网路的核心,负责处理呼叫、数据连接、用户管理等。
-
移动交换中心 (MSC -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类似于固定电话网的交换机,负责话音呼叫的建立、路由、控制和拆除,以及跨 BSC/RNC 的切换。也负责连接到公共电话网 (PSTN)。
-
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 - Home Location Register): 永久性的大型数据库,存储著所有本地用户的签约信息、业务权限、身份验证密钥、以及用户当前的粗略位置信息(记录用户当前在哪个 VLR 覆盖区)。
-
拜访位置寄存器 (VLR -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临时性数据库,每个 MSC 区域有一个。当你漫游到一个新的区域时,这个区域的 VLR 会从你的 HLR 获取一份你的临时用户数据副本。这样,当有电话打给你时,MSC 可以直接查询本地 VLR,而不用每次都去问你的 HLR,提高了效率。
-
鉴权中心 (AuC - Authentication Center): 存储用户的鉴权信息(如密钥),用于验证用户身份,防止非法接入。通常和 HLR 在一起。
-
设备识别寄存器 (EIR - 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存储手机的设备串号 (IMEI),用于识别手机是否合法(比如是不是被盗的“黑名单”手机)。
-
(针对数据业务的核心网节点,GPRS/UMTS/LTE/5G都有)
-
服务 GPRS 支持节点 (SGSN - 3G) / 移动管理实体 (MME - 4G): 负责分组数据(上网)的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类似 MSC/VLR 的数据版)。
-
网关 GPRS 支持节点 (GGSN - 3G) / 服务网关 (SGW) + 分组数据网关 (PGW) - 4G / 用户平面功能 (UPF) - 5G: 作为移动数据网络和外部网络(如网际网路)之间的网关,负责 IP 地址分配、数据路由、计费等。
-
-
-
-
重要流程(简化理解):
-
开机/位置更新: 手机开机或进入新的位置区,会向网络发起注册,告知自己的位置,VLR 会记录并通知 HLR。
-
主叫流程: 你打电话 -> 手机发请求给 BTS -> BSC/RNC -> MSC -> MSC 查询被叫号码(如果是固话则转到 PSTN;如果是移动号码,则向被叫 HLR 查询其当前所在 VLR/MSC)-> 找到被叫 MSC -> 建立连接。
-
被叫流程: 有人打给你 -> 呼叫到达你的归属 HLR 查询你当前位置(哪个 VLR/MSC)-> 呼叫转到你当前所在的 MSC -> MSC 通过 VLR 找到你 -> 你的手机振铃。
-
切换 (Handover): 当你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边缘时,手机会测量周围小区的信号强度并上报。网络(BSC/RNC 或 eNodeB/gNodeB)判断需要切换时,会指示手机切换到新的小区,并将通信链路转移过去,过程尽量做到无感知。
-
硬切换 vs. 软切换: TDMA 系统通常是“先断后连”(硬切换);CDMA 系统可以“先连后断”(软切换),即手机可以同时和多个基站保持联繫,切换更平滑。 3G 关键技术 (File 1, p105-111 提及)
-
-
-
智能天线 (Smart Antenna): [File 1, p105]
-
原理: 利用多个天线单元组成的阵列,通过调整每个天线单元发射信号的相位和幅度,使得信号能量集中指向目标用户方向,同时在干扰方向形成零点(抑制干扰)。这叫做波束赋形 (Beamforming)。
-
优点: 提高信号覆盖质量、增大系统容量、降低干扰。
-
例子: 就像用一个可以自动追踪你的聚光灯(而不是泛光灯)照亮你,同时避开其他人。
-
-
RAKE 接收机: [File 1, p107-108]
-
原理(複习): 专门用于 DSSS/CDMA 系统,对抗多径效应。接收机有多个“指头 (Finger)”,每个指头可以锁定并解调一个不同延迟到达的多径信号分量,然后将这些分量的能量合併起来,获得更强、更可靠的信号。
-
重要性: 没有 RAKE 接收机,CDMA 在多径环境下很难工作。
-
-
多用户检测 (MUD - Multi-User Detection): [File 1, p109-110]
-
背景: CDMA 系统主要的干扰来自同一小区内的其他用户(多址干扰 MAI)。传统的 RAKE 接收机将其他用户信号视为噪声。
-
原理: MUD 接收机试图利用已知的所有用户的扩频码信息,联合地检测所有用户的信号,然后从接收到的总信号中减去(抵消)其他用户的干扰信号,再解调自己想要的那个用户的信号。
-
优点: 能显著降低 MAI,有效提升 CDMA 系统的容量。
-
挑战: 最优 MUD 算法非常複杂,实际中多採用次优方案(如线性 MUD、干扰抵消 MUD)。
-
例子: 鸡尾酒会上,不仅仅是听懂你的同伴,还尝试听懂周围人的话,然后从大脑裡把他们的声音“过滤掉”。
-
-
动态信道分配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File 1, p111]
-
原理: 根据实时的业务量、干扰情况等,动态地为用户或小区分配无线资源(频率、时隙、码道),而不是固定分配。
-
优点: 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系统性能。 5.11 LTE 及 4G 移动通信 (File 2, p2-?)
-
-
LTE (长期演进): [File 2, p2] 3G 向 4G 演进的主流技术,由 3GPP 标准组织制定。常被称为 "3.9G"。
-
4G 核心目标: [File 2, p3]
-
高速率: 下行峰值速率 100Mbps(初期目标)-> 1Gbps (LTE-A),上行 50Mbps -> 500Mbps。
-
低延迟: 无线接入网延迟 < 10ms,支持实时应用(网游、VoIP)。
-
高移动性: 支持高达 350km/h 甚至 500km/h 的移动速度。
-
提高频谱效率: 每 Hz 带宽传输更多数据。
-
改善小区边缘性能: 即使在小区边缘,也能获得较好的速率。
-
全 IP 扁平化架构 (EPC - Evolved Packet Core): 网络结构更简单,全部基于 IP 协议,更适合数据业务。(语音通话通过 VoLTE - Voice over LTE 实现,即把语音也打包成 IP 数据传输)。
-
带宽灵活性: 支持 1.4MHz 到 20MHz 的多种带宽配置。
-
-
LTE 关键技术:
-
OFDMA (下行) 和 SC-FDMA (上行): 前面已详细解释。是 LTE 空口的基础。
-
MIMO (多输入多输出): 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都使用多根天线。
-
空间複用 (Spatial Multiplexing): 在相同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直接倍增速率。
-
传输分集 (Transmit Diversity): 发送相同数据的不同版本,提高传输可靠性。
-
波束赋形 (Beamforming): 将信号能量聚焦到用户方向。
-
重要性: MIMO 是实现 LTE 高速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
-
载波聚合 (CA - Carrier Aggregation) (LTE-Advanced): 将多个分散的载波(可以是同频段或不同频段)聚合起来,当作一个更宽的信道使用,进一步提升峰值速率。 例子: 把两条或多条高速公路绑在一起让你跑,速度更快。 5.12 5G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若干关键技术 (File 2, p?-?)
-
-
5G 愿景: "万物互联",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不仅仅是 4G 的加速版,而是要满足更多样化、更极致的通信需求。
-
三大应用场景 (ITU IMT-2020):
-
eMBB (增强移动宽带):
-
需求: 超高速率 (Gbps 级)、大容量。
-
应用: 4K/8K 超高清视频、VR (虚拟现实)、AR (增强现实)、云游戏。
-
例子: 几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随时随地流畅体验沉浸式 VR。
-
-
mMTC (海量机器类通信):
-
需求: 海量连接(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连接)、低功耗、低成本。数据量通常很小。
-
应用: 智慧城市(智能电表、环境监测、智能停车)、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物流追踪。
-
例子: 城市裡无数的传感器都在实时上报数据,共享单车可以实时定位和管理。
-
-
uRLLC (超可靠低延迟通信):
-
需求: 极低延迟(1ms 级)、极高可靠性(99.999% 甚至更高)。
-
应用: 自动驾驶(车辆间/车路协同通信)、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工业自动化(精密控制)、应急通信。
-
例子: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瞬间判断并做出反应;医生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为病人做手术。
-
-
-
5G 关键技术:
-
新空口 (NR - New Radio): 全新的、更灵活的无线接口设计。
-
频谱: 支持从低频 (<1GHz) 到中频 (1-6GHz) 再到高频毫米波 (mmWave, >24GHz) 的广泛频谱。毫米波带宽极大,是实现 Gbps 速率的关键,但传播距离短、易被阻挡。
-
灵活的参数集 (Numerology): 子载波间隔、符号长度等多种配置,适应不同场景(eMBB 需要宽子载波,uRLLC 需要短符号)。
-
-
大规模天线 (Massive MIMO): 基站侧使用几十甚至上百根天线。
-
优势: 可以形成非常窄、非常精确的波束 (Beamforming),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大大提高频谱效率和容量,减少干扰。
-
例子: 以前基站像个大喇叭广播,现在像是有无数个激光笔精确指向每个用户。
-
-
网络切片 (Network Slicing): (核心网技术)
-
原理: 在一个共享的物理网络基础设施上,创建出多个端到端的、逻辑上隔离的虚拟网络。每个“切片”可以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如带宽、延迟、可靠性)进行定制和优化。
-
例子: 运营商可以为普通手机用户提供一个 eMBB 切片,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一个 uRLLC 切片,为物联网设备提供一个 mMTC 切片,都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上运行。
-
-
移动边缘计算 (MEC -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
原理: 将计算和存储能力从遥远的云数据中心下沉到网络的边缘(比如基站旁边),更靠近用户。
-
优点: 极大降低延迟,减少骨干网负载,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隐私。
-
例子: VR/AR 应用需要大量计算渲染,放在边缘处理可以减少眩晕感;自动驾驶汽车的环境感知数据在本地处理,反应更快。
-
-
其他: 全双工 (Full Duplex,理论上收发同时同频)、新的信道编码 (LDPC, Polar Code) 等。
-
5.13 数字微波与卫星通信 (File 2, p?-104)
-
数字微波通信:
-
概念: 利用微波频段(通常 1-30 GHz)进行点对点的无线通信。需要视距传播 (Line-of-Sight, LoS),通常使用抛物面天线(大锅盖)进行定向传输。
-
应用:
-
电信网络的骨干传输或回程链路 (Backhaul): 连接基站到核心网,尤其是在光纤铺设困难的地方。
-
企业专线、楼宇间互联。
-
电视广播信号传输。
-
-
优点: 带宽较大,部署比光纤快。
-
缺点: 需要视距,易受天气(如大雨)影响。
-
-
卫星通信:
-
概念: 利用在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地面站之间或地面站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
-
优势: 覆盖范围广(一颗同步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的 1/3),不受地面地理条件限制,适合偏远地区、海洋、空中的通信。
-
轨道类型:
-
GEO (地球静止轨道): 约 36000 公里高,相对地面静止。适合广播电视、气象卫星。缺点是延迟大(信号来回约需 0.5 秒)、发射成本高。
-
MEO (中地球轨道): 约 2000-20000 公里高。导航卫星 (GNSS) 主要在此轨道。延迟比 GEO 小。
-
LEO (低地球轨道): 几百到 2000 公里高。延迟最小(几十毫秒),但单颗卫星覆盖范围小,需要大量卫星组成星座 (Constellation) 才能实现全球连续覆盖。适合卫星电话、全球宽带互联网接入。
-
例子: Starlink (星链)、OneWeb 等就是 LEO 宽带星座。
-
-
-
应用: 卫星电视直播、卫星电话、偏远地区互联网接入、应急通信、军事通信、导航定位。
-
-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File 2, p103-105+] (极其重要)
-
作用: 利用卫星提供全球范围内、全天候的精确定位 (Positioning)、导航 (Navigation) 和授时 (Timing)服务。
-
基本原理 (以 GPS 为例简化):*
-
太空中有一个由多颗(GPS 是 24 颗工作星 + 备用)导航卫星组成的星座。
-
每颗卫星不断地向地面广播包含自身精确位置和时间信息的信号。
-
地面的接收机(如你的手机、汽车导航仪)至少需要同时接收到 4 颗卫星的信号。
-
接收机通过测量信号从各个卫星传播到接收机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自己到每颗卫星的距离。
-
利用三边测量法 (Trilateration) (知道到三个已知点的距离可以确定二维位置,知道到四个已知点的距离可以确定三维位置并校准接收机时间误差),计算出接收机自身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
-
世界四大 GNSS 系统:
-
GPS (全球定位系统): [File 2, p104] 美国建立,最早、最成熟、应用最广。
-
GLONASS (格洛纳斯): [File 2, p105] 俄罗斯建立。
-
Galileo (伽利略): 欧盟建立的民用系统,精度较高。
-
BeiDou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 中国建立,已完成全球组网。
-
-
应用: 无处不在!地图导航(高德、百度、Google Maps)、车辆监控调度、航空航海、精准农业、地理测绘、户外运动记录、金融交易授时、电力网络同步等等。
-
(拓展) 现在的很多手机都可以同时接收多个 GNSS 系统的信号(如 GPS+GLONASS+BeiDou),这样可以增加可见卫星数量,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尤其是在城市峡谷等视线遮挡严重的区域。 本章重点回顾:
-
-
-
移动通信演进脉络 (1G->5G): 理解各代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变革。
-
核心挑战: 移动性管理、複杂传播、干扰、频谱限制。
-
多址技术是关键: 理解 FDMA, TDMA, CDMA, OFDMA 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世代。
-
蜂窝网络架构: 掌握基站、核心网 (MSC, HLR/VLR, SGSN/GGSN 等) 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
关键技术: 理解 Handover, 功率控制, RAKE 接收机, MUD, Smart Antenna, MIMO, CA, Network Slicing, MEC 等技术的作用。
-
4G vs 5G: 4G 实现高速移动宽带,5G 则面向万物互联的三大场景 (eMBB, mMTC, uRLLC)。
-
卫星通信与 GNSS: 了解卫星通信的优势(广覆盖)和不同轨道特点,掌握 GNSS (GPS/BeiDou 等) 的基本定位原理和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