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研究展望

1.优势:

减少扫描时间:系统可在pet扫描过程中同时进行MR信号的采集,因此可以极大缩短扫描时间。新型全身PET/MRI可在30min内完成全身综合扫描,获得全部MR和PET蚃。传统的MR和PET分别检查,需要至少一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

准确定位:为了获得一致的解剖空间信息,PET/MRI以同一参照系为标准,在一次扫描中同时获得MR和PET数据,不存在二次扫描所带来的定位偏差的可能性,对于微小、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巨大

消除运动伪影:PET/MRI通过MR的门控技术冻结运动伪影,获得高质量图像,对于具备生理运动的器官(例如心脏)成像至关重要。

生理同步:通过同时扫描,PET/MRI能够真正实现新城代谢和生理功能在MR和PET上的同步,有助于对疾病的精确诊断。

2.潜在临床价值:通过同步获得有个人体结构、功能和代谢活动的信息,PET/MRI大大提高了病变早期诊断的可能性,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定位、定性、监测等工作提供全面的影像学支持。与PET/CT相比,PET/MRI在脑肿瘤、骨骼肿瘤、泌尿系统肿瘤、肝脏及其他腹部肿瘤诊断、分析、疗效观察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肺部病灶的诊断则略逊于PET/CT.

3.神经系统的应用: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受体、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显示,对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与鉴别方面的努力可以用PET/MRI完美诠释。可以预计的是,PET/MRI将打开了解许多神经障碍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癫痫、抑郁症等的病理学和病情进展的大门。PET目前已经能鉴别轻度认知障碍和早期诊断阿尔兹海默症,但尚不能测定脑萎缩导致的脑容积减少量,但PET和MR联合,临床则能更准确在同一个患者身上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和脑萎缩情况。PET/MRI还能为脑卒中患者寻找可恢复的脑组织带来希望。在干细胞治疗的研究方面,PET/MR能同时获得机体组织细胞的解剖、功能和生化信息,显示于细胞移动到损伤脑细胞的轨迹,更长期地观察干细胞是否存活,以及识别干细胞是如何整合到机体的神经网络,可能会推进干细胞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发展速度。

以上信息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60eeb96e4afe04a1b171de20.html

 

1.PET/MR目前存在的问题

pet中光电倍增管屏障磁场干扰问题

MR能否用于PET图像衰减校正问题

PET/MR检查时间明显长于PET/CT

PET/MR借个昂贵,是PET/CT的数倍

PET/MR重量大于PET/CT,对场地要求较高

2.2006年11月底,美国田纳西州Krroxvivle医学中心Siemens公司的PET/MR进行了全球首例PET/MR同步采集的图像融合,结果令人鼓舞。PET/MRI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脑肿瘤病灶诊断检出率明显提高。用PET/MR进行小儿癫痫病灶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其他方法诊断增加准确。

以上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b952491ea76e58fafab003af.html?rec_flag=default&mark_pay_doc=2&mark_rec_page=1&mark_rec_position=2&mark_rec=view_r_1&clear_uda_param=1&sxts=1527772503959

 

1.从显像剂、PET/CT设备及人体本身等方面进行分析。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显影剂及人体对PET/CT检查结果的影响。 
  2.1显像剂的影响 
  18F以与羟基交换的方式和钙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适合于全身骨显像。临床上18F离子是诊断全身骨转移最灵敏的药物,但诸多骨良性病变也可高度摄取18F,应注意鉴别诊断。另外显像剂对病灶显示能力也影响结果判定。 
  46岁女性患者患左肺上叶原发性肺癌。 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腰1、腰4、右侧髂骨处可见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考虑是药物中游离18F离子过多所致。隔日重新复查 PET/CT见全身骨影像消失,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处仍呈放射性核素浓聚,腰1、腰4、右侧髂骨处原浓聚影消失。仔细分析 CT相应部位,见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局部骨质破坏,提示为骨转移灶;腰1、腰4、右侧髂骨处骨松质内可见圆形致密影,为骨岛。左肺上叶原发病灶部位第一次检查SUV值为7.0~8.1,隔日复查后为11.3~14.2。这是由于游离18F离子过多,标记18F-FDG减少,引起病灶18F-FDG的摄取减少。 
  55岁女性患原发性肺癌。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右侧颅底骨处可见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隔日重新复查PET/CT,右侧颅底骨处浓聚影消失。相应部位CT未见骨密度、结构改变。该患者PET/CT第一次检查右肺门可见一直径约1.0cm肿大淋巴结未见放射性核素摄取,隔日复查后此淋巴结放射性核素明显浓聚。说明全身骨显影明显时,小的病灶不易显示。 
  60岁男性食管癌患者,术后20d。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左侧侧胸壁手术走行区肋骨呈放射性核素浓聚。隔日重新复查PET/CT,肋骨处放射性核素浓聚影消失。 
  68岁男性患者,结肠癌伴肝转移。 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肝脏内未见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区。检查后第5天重新复查PET/CT,全身骨显影消失.肝右下叶CT所见一1.0cm×2.7cm×3.4cm低密度灶处呈放射性核素浓聚。 

  50女性患者,右颞星形细胞瘤I~Ⅱ级术后放化疗,检查前一个月内曾多次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全身骨骼显影明显。 

2.人体本身的影响 
  由于人体正常组织也浓聚18F-FDG。因此,认识不同部位各种生理性浓聚的表现特点,掌握鉴别方法以及预防、消除措施,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头颅部、颈胸部、消化道、泌尿系及其他均可进行FDG生理性摄取,从而影响结果判定。 
  2.2.1胸部及消化道浓集分析 
  8岁男孩,因胸腺饱满,放射性核素轻度浓聚。 
  49岁男性健康查体。发现胃走行区有放射性核素浓聚。进食后延迟显像,该浓聚影消失,证实为生理性摄取。 
  男性,68岁。壶腹周围癌术后一年。发现降结肠中段有一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浓聚,延迟显像该浓聚影消失,升结肠段又出现广范围放射性核素浓聚。因此,属生理性摄取。 
  男性,74岁。因肺部包块行PET/CT检查。发现胃壁有小范围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浓聚。进食后行延迟显像,该浓聚影位置、形态未见变化,放射性核素摄取程度较前增高,SUV值由4.5~5.0增至5.7~6.6,建议胃镜检查,病理:胃腺癌。 
  男性,89岁。因腹部不适行PET/CT检查。结果显示:升结肠、左上腹肠管出现多个部位放射性核素高度浓聚。延迟扫描见左上腹肠管浓聚影消失,升结肠浓聚影位置、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建议结肠镜检查。病理:结肠癌。 
  2.2.2泌尿系浓集分析 
  男性,44岁。结肠癌术后。输尿管下段可见一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影。用利尿药后行延迟显像,该浓聚影位置、形态、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提示淋巴结转移。后经手术证实为淋巴结转移。 
  女性,66岁。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2年。当膀胱内有较多放射性核素滞留时,子宫病变显示困难,用利尿药后再行显像,膀胱内放射性的干扰基本可以消除,病变能够清楚显示。 
  女性,51岁,宫颈癌放化疗后,宫颈受到膀胱和直肠双重放射性的影响。在诊断宫颈病变时除用利尿药排除膀胱内放射性的影响外,还要考虑直肠内放射性的干扰,扫描时阴道内放置纱布填充物,利于解剖结构的显示,后者能够明确病变准确位置。   男性,68岁,前列腺癌。利尿药应用前、后图像比较。 
  男性,53岁。膀胱癌电切除术后一年。导尿后行延迟显像,膀胱复发灶显示清晰。 
  2.2.3其他因素分析 
  女性,30岁。子宫腔内可见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10d后再次显像,该浓聚影消失。 
  女性,35岁。左侧附件区可见一直径约1.5cm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灶,一周后复查该浓聚影消失。 
  女性,45岁,健康查体。两侧乳房呈对称性均匀性浓聚。 
  男性,40岁,健康查体,见双侧睾丸呈均匀性FDG浓集 
  男性,45岁,健康查体,双侧甲状腺呈对称性均匀性浓聚,甲状腺功能正常,临床随访两年未见异常。 
  男性,53岁。健康查体。检查当天上午爬过山。 

  男性,58岁。肝移植术后。检查前注射胰岛素。 

3结果 

 

  以上资料说明,分析全身骨显像时应参考CT或MRI以及临床病史,注意骨转移灶与骨良性病变的鉴别。检查前如用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及促红素等药物或淋巴瘤、白血病引起的全身骨髓弥漫性浸润所致全身骨髓代谢增高,在PET/CT上的表现与游离18F离子过多所致全身骨骼显影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18F-FDG可浓集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包括唾液腺、食管、胃及肠道均可出现不同程度 FDG聚集,一般根据影像表现特征均可做出正确判断。对于胃肠道局灶性的浓聚影要高度重视,一般采用饮水、口服对比剂、进食后延迟扫描或隔天再显像,必要时采用普鲁苯辛预处理等手段,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鉴别。检查前避免灌肠、服用泻药。肾脏及其泌尿系统有放射性核素明显滞留是由于18F-FDG经肾排出而不被肾小管再吸收。输尿管由于蠕动的影响呈现断续的条索状或点状浓集,应当与主动脉旁,髂动脉旁淋巴结鉴别。膀胱内放射性最高,影响盆腔内病灶的识别,饮水和应用利尿药可减少其显影。妇女月经后期有乳房显影甚至乳点,哺乳期更明显。乳房假体慢性炎症时有局部摄取增加【1】。睾丸FDG高摄取。几乎所有男性受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睾丸FDG高摄取。甲状腺FDG显影。少数病人有甲状腺 FDG显影,呈双叶,核素分布均匀。运动着的肌肉会摄取较多的。18F-FDG,如匆忙赶时间前来检查的患者,或检查前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表现为全身骨骼肌的高度浓集。 

 

  总之,放射性药物、扫描仪器以及受检者体内生理性摄取的干扰等等均可影响PET/CT图像结果,同时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不要忽略CT的诊断价值【2】,尤其是一些小器官的良性病变,如上颌窦、甲状腺内病变以及恶性肿瘤PET阴性的患者,注意对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器官应仔细调节 CT的窗宽和窗位,防止误诊或漏诊。

 

以上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978306.htm

 

1.2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 
  由于正电子成像原理及技术的原因使点源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因此使其分辨率有限。不同的系统及不同的采集方式、重建算法也会影响分辨率,即点源扩张的程度。点源扩张导致了部分容积效应。 
  部分容积效应的校正――对PET/CT显像采用以目标占位最大计数率和同机CT图像所示病灶大小为基础的方法,对PET PVE进行校正。选择Jaszczak模型,应用放射性计数恢复系数(RC)计算,RC定义为:图像上放射性浓度与真实病灶放射性浓度之比。RC的值随真实病灶的大小及所取的感兴趣区(ROI)的大小而变化,在临床中我们勾画ROI以同机CT纵隔窗图像为标准,在PET图像上获得ROI内平均SUV( Standard Up take Value)和最大SUV值。RC值通过模型获得,使用CRC-15R活度计,当RC=1时,SUV(校正)=SUV(最大)。采用PVE校正技术明显提高了PET/CT诊断2.5mm以下小病灶的准确性。 
  1.3金属植入物和对比剂的影响 
  例如:牙齿充填物、起搏器、吻合器或者留置针等,由于对光子有较高的吸收率,可导致CT值的增加和条形伪影。用这样的CT图像对PET进行衰减校正后,会在该区域产生过校正,高估显像剂的活度,从而产生假阳性结果但未经衰减校正的PET图像上没有这类错误,阅片应加以注意。静脉或口服造影剂,可以增强CT图像上的血管、组织和标示胃肠道,虽然这些对比剂可以提高CT图像质量,但是对PET图像的定性和定量测量均有影响,这与金属植入物的影响类似。由于高浓度的造影剂可屏蔽正电子产生的湮灭光子,造成过度校正问题,因此必须注意造影剂的浓度。服用量和时间直接影响胃肠充盈范围和程度。我们推荐的口服造影剂的浓度为2%~3%,体积为800~1000ml,检查前分次口服2/3,剩余部分检查前5~10min服用(显示胃)。 
  1.4超出PET/CT扫描视野 
  病人体形较大,或者扫描时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如:恶性黑色素瘤和头颈部肿瘤的扫描中)时,超出CT扫描视野(CT的横向视野为50cm,PET的横向视野为70cm),导致PET图像上相应区域无衰减校正值,从而引起衰减校正图像的偏差,进而低估这些区域的SUV值,产生截断伪影;导致CT图像边缘产生条状伪影,因此在截断边缘生成高活性轮廓,可能会导致错误判断,在扫描和观察图像时应加以注意。 
  1.5躯体和脏器运动产生的伪影 
  在PET/CT图像采集时,无论是病人躯体的运动,还是病人内部脏器生理性运动,都会影响PET/CT图像的融合质量。躯体运动的影响可以嘱咐病人尽量避免,但是生理性运动则在采集中不可避免,其中最重要的生理性运动是呼吸运动。一般来说,这些运动伪影主要是在心脏和隔肌周围的区域。因为PET的采集时间很长(15~20min),病人采集时自由呼吸,而CT的图像采集只是某一个呼吸时相图像,从而PET/CT图像上存在CT和PET图像上解剖位置的差异,形成伪影。 
  由于呼吸运动造成CT和PET的不匹配,会导致肺部病灶的衰减校正值出现差错,其对小病灶的影响比大病灶更为明显。由于呼吸运动,肺底部病灶的最大位移可以达到3cm,而且会使病灶在PET图像上的体积增大,从而降低了小病灶的SUV值。呼吸伪影对已知肝脏病灶还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呼吸运动可以使肝脏病灶错误地出现在肺底部,类似于肺结节。最为常见的呼吸伪影是隔肌上方的弧形冷区,该伪影出现时,CT图像通常是在深吸气时采集,隔肌的位移最大,使得PET图像上隔肌周围正常脏器代表的是空气而不是软组织,从而低估了CT衰减系数,进而在肺―隔交界处产生了弧形冷区。当出现这些可疑伪影影响诊断时,我们采取了单床位病灶局部显像的方法,即屏气快速PET 3D采集(20~30s),经过验证,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显像剂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显像剂是PET/CT的显像必要条件。根据所用示踪剂的生物性质,PET/CT所获得的图像反映的是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状况。18F-FDG(脱氧葡萄糖)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示踪剂,国内外大约90%以上的PET/CT显像,都是使用该种显像剂获得的,包括肿瘤、脑与血管方面的应用。 

  2.2 18F-FDG在体内的分布 
  在肿瘤中,缺氧诱导基因可以促进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过表达,进而使得肿瘤细胞的乏氧代谢旺盛,18F-FDG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而显像的。但是,PET/CT所探测到的功能信息,也只是代表了葡萄糖代谢的初始阶段,其在体内的正常分布也与正常葡萄糖代谢的分布有一定差异。 
  全身很多组织可以摄取18F-FDG,皮肤、脂肪组织、肌肉均有一定摄取;脑摄取的程度很高。在检查时如果病人的胰岛素水平很高,会促使18F-FDG进入肌肉等组织,影响PET/CT的图像质量。一般认为病人的血糖水平超过200mg/dl时不适于PET/CT显像。因此,检查前的4~6小时的禁食至关重要,否则会导致图像显示不良。 
  由于18F-FDG通过肾脏排泄,肾盂、肾盏、膀胱内尿液中会有18F-FDG集聚的干扰,对该局部病灶的判断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怀疑有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查者,检查前口服或注射利尿剂,嘱其大量喝水,然后排尿后进行局部的延时扫描,这些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显像效果。 

  总之,PET/CT目前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和深入,丰富了临床在诊断疾病时的影像诊断依据,而获得理想的影像资料是确保诊断质量的关键,应掌握PET/CT扫描过程中导致伪影产生的因素,了解其对扫描图像的可能影响效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校正措施减少或完全避免干扰因素以便获得最佳图像质量。 

以上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04265.htm

记者:PET/CT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对肿瘤进行分期分级吗? 
  范主任:肿瘤的产生一般经历基因突变――生物大分子改变――代谢异常――结构改变四个阶段,临床症状伴随着结构改变而出现,通常此时的肿瘤已接近中、晚期。 
  肿瘤代谢显像主要通过某些放射性核素(如18F)对这些代谢底物或类似物进行标记示踪,并以图像形式直观显示出来,能够精确、动态反映肿瘤组织与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代谢的差异。在尚没有发生形态结构变化和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时候,PET/CT可以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对各器官组织的受累情况进行评估,从而达到对肿瘤进行精确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选择、疗效监测的目的。 
  记者:PET/CT检查适应症有哪些? 

  范主任: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寻找肿瘤原发灶;治疗响应、疗效评估和预后诊断;引导肿瘤穿刺、活检和介入治疗;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心肌梗塞后存活心肌的判断;老年性痴呆诊断和病情评估,癫痫病灶的探测和定位,帕金森氏病的诊断和鉴别;高端健康体检,早期发现或排除肿瘤等恶性疾病。 

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69485.htm

  • 1
    点赞
  • 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