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Android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

前言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关于设计模式中的代理模式,代理模式在Android中的应用还是很广的,而且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本来说是连续的写一系列的设计模式的文章的,但是发现这样效果可能不好,所以就穿插着写,希望大家喜欢。如果文中有任何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加我文末微信,直接给我提出,感谢你的不吝赐教。
本文主要是写个简单的demo来带着大家熟悉认识代理模式,最后举例分析一个我们Android常用的网络框架Retrofit中代理模式的使用,加深对代理模式的设计。

设计模式之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的定义

什么是代理模式?

  • 简单一句话解释:为其他对象提供代理对象,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 详细的解释:为其他对象提供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代理对象起到了中介作用,不涉及功能服务,亦可增加额外的服务;

代理模式的分类:

  • 远程代理:为不同的地理对象提供局域网代表对象。典型的设计有:C/S架构属于远程代理的缩影
  • 虚拟代理:根据需要将资源消耗很大的对象进行延迟,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创建。典型设计:经常我们看到很多APP在加载图片的时候,会先加载一个默认的图片,等真正的图片加载完了之后再显示出来,这样非常的友好。
  • 智能引用代理:提供对目标对象的额外的服务。典型设计:现实场景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火车、汽车票代售处、代购等等都是属于代理模式的范畴。
  • 保护代理:控制用户的访问权限。典型设计:就像我们的公众号的文章留言功能,只有你这个用户关注了该公众号之后才能留言,否则你就只能浏览不能留言。

代理模式的实现

Android 中比较常用的代理模式——智能引用代理,我们就以此为例,一步一步的来实现代理模式。
代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静态代理:代理和被代理对象在代理之前都是被确定的,他们都实现相同的接口或者是继承相同的抽象类,这里一张经典的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ProxySubject和RealSbuject都是继承了Subject,Client请求Subjct的doSomething()方法,本应该是调用RealSubject中的doSomething()方法,但是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调用的ProxySubject方法中的doSomething()方法,在ProxySubject方法中的doSomething()方法中再去调用RealSubject中的doSomething()方法。我们实际看到的是ProxySubject方法中的doSomething()方法,这样就完成了代理。

动态代理:

静态代理之聚合的方式
1.按照之前的定义我们先定义一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ubject{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2.创建被代理的角色,逻辑执行者: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do some things
   }
}

3.创建我们的代理类:

publ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Subject{
   private Subject subject = null;
   public Proxy(){
       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ubject.doSomeThing();
   }
}

可以看到我们在构造方法里面创建了一个RealSubjecj的实现类对象,在调用Proxy的doSomething()方法的时候,实际是调用的RealSubject对象的的doSomething()方法,但是经常我们还会附加一些逻辑在里面比如我们需要打印一些Log日志,直接这样加就可以了:

public class Proxy implements Subject{
   private Subject subject = null;
   public Proxy(){
       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d("TAG","代理开始...")
       subject.doSomeThing();
       log.d("TAG","代理开结束...")
   }
}

这样的好处就是正在实现类的逻辑不用做任何改变即可实现。
写到这里可能有很多的人有疑问,我直接创建RealSubject的实现类,调用doSomething()方法和你在代理中再创建调用有啥区别,反而增加了类和代码。按照这个说法确实是如此,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Android 的设计模式中是有六大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 里氏替换原则
  • 依赖倒置原则
  • 接口隔离原则
  • 迪米特原则
  • 开闭原则

这几个原则不是我们的这篇文章重点要讲述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完整、清楚
设计模式六大原则
因此如果直接用RealSubject调用doSomething(),就不符合我们的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静态代理之继承的方式
和上面的聚合方式只有最后的代理类有点区别:

public class Proxy extends 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d("TAG","代理开始...")
      super.doSomeThing();
      log.d("TAG","代理开结束...")
  }
}

这种方式和上诉的方式有着相同结果,也称为静态代理之继承方式。
可能大家都可能会想到,既然静态代理有两种模式,那我们使用的时候到底应该使用哪种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说其他的,就以实现接口和继承来说,必然是实现接口更加符合我们的设计模式。接下来我举个例子我想大家就应该很清楚使用哪种方式更加的合适:

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上面的继承模式中我只添加了Log的功能,假设我要为我们的代理增加两个功能:1.计算时间
2.增加权限管理。现在我们的代理类就又三个功能:1.Log能力 2.时间 3.权限。假设需求不断的改变:1/2/3能力的顺序不断改变,我们是不是就要不断的增加继承的类,所以这种方式并不是我们推荐的方式,也不符合我们的设计模式。因此,我们的聚合的方式是更加的适合静态代理模式。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在使用静态代理模式的时候,我们更加的倾向于使用聚合的方式,也就是实现接口这种方式,而非继承。
可能有的小伙伴就会说了,聚合的方式到底该怎么实现呢?
创建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ubject {
   //出行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实现接口真实执行逻辑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Real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e(TAG, "doSomething: 执行中");
   }
}

创建时间代理

public class TimeProxy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TimeProxy";
   private ISubject iSubject;

   public TimeProxy(ISubject iSubject) {
       this.iSubject = i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e(TAG, "开始执行时间...");
       iSubject.doSomething();
       Log.e(TAG, "结束执行时间...");
   }
}

创建log代理

public class LogProxy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LogProxy";
   private ISubject iSubject;

   public LogProxy(ISubject iSubject) {
       this.iSubject = i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e(TAG, "日志开始。。。");
       iSubject.doSomething();
       Log.e(TAG, "日志结束。。。");
   }
}

我们在MainActivity中执行两种方式: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Main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先记录时间  在打印日志
       ISubject logProxy = new LogProxy(realSubject);
       TimeProxy timeProxy = new TimeProxy(logProxy);
       timeProxy.doSomething();
       Log.e(TAG, "============================================ ");
       //先打印日志  再记录时间
       TimeProxy timeProxy1 = new TimeProxy(realSubject);
       ISubject logProxy1 = new LogProxy(timeProxy1);
       logProxy1.doSomething();
   }

运行结果: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TimeProxy: 开始执行时间...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LogProxy: 日志开始。。。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RealSubject: doSomething: 执行中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LogProxy: 日志结束。。。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TimeProxy: 结束执行时间...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MainActivity: ============================================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LogProxy: 日志开始。。。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TimeProxy: 开始执行时间...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RealSubject: doSomething: 执行中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TimeProxy: 结束执行时间...
07-09 23:20:06.516 27723-27723/com.lt.proxy E/LogProxy: 日志结束。。。

复制代码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聚合方式的静态代理的优点。

到了这里我想很多的小伙伴都看到了一个缺点,要是我们的真实执行逻辑的类RealSubject有很多种类型呢?例如我们今天要去上班,你会有多种方式:走路、骑自行车、开汽车、坐地铁、公交等等。。。很多的方式,难道我们每一个都要去实现一篇,然后添加日志功能、时间功能?这样是不是太不符合我们的代码的设计模式了。因此,我们有没有一种动态的方式,传入什么出行的工具,那么就给我记录什么工具呢?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解的动态代理模式,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一种模式。

动态代理模式

学习动态代理之前,首先我们要知道InvocationHandler类:

/**
* Created by Scorpio on 2018/7/9.
* 该类经常称之为事务处理类
*/

public class Dynamic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
    *
    * @param proxy 代理类
    * @param method 被代理的方法
    * @param args 被代理方法的参数
    * @return 返回代理对象
    * @throws Throwabl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return null;
   }
}

InvocationHandler是个接口,只有一个抽象方法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四个参数的意义:

  • param proxy 代理类
  • param method 被代理的方法
  • param args 被代理方法的参数
  • return 方法的返回值

其次就是我们的Proxy即动态代理类,它当中有个方法: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loader,Class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Real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e(TAG, "doSomething: 执行中");
   }
}

public class RealSubject2 implements ISubject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RealSubject2.class.getName();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Log.e(TAG, "doSomething: 执行中");
   }
}

2.创建事务处理类

/**
* Created by Scorpio on 2018/7/9.
* 该类经常称之为事务处理类
*/

public class DynamicProxy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DynamicProxy";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DynamicProxy(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 @param proxy  代理类
    * @param method 被代理的方法
    * @param args   被代理方法的参数
    * @return 返回代理对象
    * @throws Throwable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Log.e(target.getClass().getName(), "开始日志。。。");
       method.invoke(target);
       Log.e(target.getClass().getName(), "结束日志。。。");
       return null;
   }
}

3.代码中使用: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MainActivity";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Log.e(TAG, "===================RealSubject========================= ");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DynamicProxy dynamicProxy = new DynamicProxy(realSubject);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realSubject.getClass().getClassLoader();
       ISubject proxyInstance = (ISubject)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 realSubject.getClass().getInterfaces(), dynamicProxy);
       proxyInstance.doSomething();

       Log.e(TAG, "===================RealSubject2========================= ");
       RealSubject2 realSubject2 = new RealSubject2();
       DynamicProxy dynamicProxy2 = new DynamicProxy(realSubject2);
       ClassLoader classLoader2 = realSubject2.getClass().getClassLoader();
       ISubject proxyInstance2 = (ISubject)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sLoader2, realSubject2.getClass().getInterfaces(), dynamicProxy2);
       proxyInstance2.doSomething();
   }
}

运行结果:

07-10 00:07:30.284 30241-30241/com.lt.proxy E/MainActivity: ===================RealSubject=========================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com.lt.proxy.RealSubject: 开始日志。。。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RealSubject: doSomething: 执行中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com.lt.proxy.RealSubject: 结束日志。。。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MainActivity: ===================RealSubject2=========================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com.lt.proxy.RealSubject2: 开始日志。。。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com.lt.proxy.RealSubject2: doSomething: 执行中
07-10 00:07:30.285 30241-30241/com.lt.proxy E/com.lt.proxy.RealSubject2: 结束日志。。。

复制代码这样我们的动态代理就实现成功了,我们不管传入什么样的实现类,都可以通过动态代理获取到代理对象,进而实现代理功能。

Android Retrofit 中的动态代理模式应用

这里写图片描述

通过我上面对Retrofit源码的截图,以及上面的标注就可以看出,这个Retrofit的creat()方法是个典型的动态代理的模式

总结

优点:
1、代理模式能够协调调用者和被调用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耦合度;
2、代理对象可以在客户端和目标对象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这样起到了保护目标对象的作用。
缺点:
1、由于在客户端和真实对象之间增加了代理对象,因此有些类型的代理模式可能会造成请求的处理速度变慢;
2、实现代理模式需要额外的工作,有些代理模式的实现非常复杂。


温馨提示:
我创建了一个技术交流群,群里有各个行业的大佬都有,大家可以在群里畅聊技术方面内容,以及文章推荐;如果有想加入的伙伴加我微信号【luotaosc】备注一下“加群”
另外关注公众号,还有一些个人收藏的视频:
回复“学习资源” ,获取学习视频。
文章不易,如果觉得写得好,扫码关注一下点个赞,是我最大的动力。
关注我,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等你:
这里写图片描述

  • 5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责任链设计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该请求。该模式将这些对象串成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核心是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抽象类或接口,然后让多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继承或实现这个类/接口。每个具体的处理者对象都包含一个对下一个处理者对象的引用,形成一个链式结构。 当一个请求进入责任链时,责任链中的每个处理者都有机会处理该请求。如果可以处理请求,则进行处理;如果不能处理,则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直到有一个处理者能够处理它。 责任链模式的关键点是要找到合适的处理者顺序和条件。通常情况下,责任链模式适用于以下情况: 1.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类型的请求,但具体由哪个对象来处理由运行时决定。 2. 不明确请求的接收者,希望请求在一个对象链中流动,直到被处理。 3. 需要动态地指定可以处理请求的对象集合。 使用责任链模式可以实现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解耦,增加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责任链的长度和效率问题,避免责任链过长或造成性能问题。 总结一下,责任链设计模式是一种将请求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的设计模式,通过将多个处理者对象串成链,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一个处理者能够处理它。这样可以增加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类型请求的情况。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