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由若干结点(node)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link)组成。网络中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集线器、交换机或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作用:使用户能够在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文件。
主机:连接到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称为主机。
计算机网络发展:
第一阶段:ARPANET,单个的分组交换网(不是一个互连的网络),所有要连接在ARPANET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但是不肯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来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于是ARPA开始研究多种网络(如分组无线电网络)互连的技术,这就导致了互连网络的出现。这就成为如今互联网的雏形。
互连网:泛指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不一定是TCP/IP协议。
互联网: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互连网,采用TCP/IP协议族,前身为美国的ARPANET。
第二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NSFNET:国家科学基金会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或企业网)
第三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中国电信、网通、铁通都是ISP,ISP可以从互联网管理机构申请到很多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以及路由器连网设备,ISP分为主干ISP、地区ISP、本地ISP),
互联网组成:边缘部分,由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组成;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
在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分组交换是由电路交换发展过来的,电路交换:电话机的交换
交换(switching):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电话机通信方式)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电报通信方式)
报文(message):发送的整块数据,发送报文之前,把较长的报文划分为等长的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包含目的地址、源地址)组成的首部(header),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是互联网传送的数据单元。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速率:数据传输速率,bit/s(bps 即bit per second)
带宽:单位时间内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带宽单位为bit/s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的数据量
时延:指数据从网络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包括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OSI 七层
TCP/IP 四层
综合在一起:五层
应用层:应用进程(主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间的交互,如http,ftp,dns,邮件协议,交互的数据称为报文。
运输层: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包括:
TCP(传输控制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不提供数据传输可靠性),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也成IP层,將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路由器工作的层,识别IP地址。三层交换机也识别IP地址,不同网段的计算机也可以通信,不同网段的计算机通信就是路由。
数据链路层:將ip数据报(即分组或包)组装成为帧,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二层交换机工作的层,识别MAC地址,无法识别IP,只能在同一网段通信。
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单位为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