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整理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目的论,认为我们的不幸源于自身选择,而非过去的经历。它否认心理创伤的影响,认为重要的是如何诠释经历,而非经历本身。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源自竞争和对他人的过度依赖,提倡课题分离,即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责任,不寻求他人认可,而是追求自我改变和贡献。文章还讨论了建立共同体感觉的重要性,包括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以及活在当下的勇气。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也就是说,阿德勒心理学不是“原因论”,而是“目的论”,是因为你有了某种目的,然后你才会为达到这种目的寻找原因并采取行动。

注:如果我们依赖原因论,就会一直止步不前。

定义:

  • 生活方式: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是生活方式。从狭义上看,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看,生活方式包含了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定理:

  • 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 人生经历本身对人格形成没有影响,是我们对这种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 愤怒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达到压制对方的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 答案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而是应该自己亲自找出来。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选择”的,因为这种不幸,对你有利。
  • 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 正因为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那么就可以由自己重新选择。
  •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 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因为觉得一直这样不改变比较轻松。
  •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我们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
  • 改变,需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
  • 即使可能失败,也仍旧要去做,因为这样至少可以知道应该选择别的道路,这样才有所发展,否则,你永远都没有发展。
  • 无论之前的人生如何度过,都对之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定义:

  • 追求优越性:想要达到理想自己。
  • 自卑感:无法达到理想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
  • 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 优越情节: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
  • 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即,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 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 人生课题的行为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 人生课题的心理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 人生谎言: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

定理:

  •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么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武器使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
  • 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 在意你脸的只有你自己。 – 看到你脸的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 为什么讨厌自己?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例如,脸红恐惧症患者面对喜欢的人脸红不敢说话等,其实是因为害怕表白被拒绝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因此他们需要“脸红”这一症状,这样他们不用表白,不用面对打击和自我否定。
  • 要接受“现在的自己”。
  • 讨厌自己是太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 人际关系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 孤独,也是需要有他人的存在,才存在的。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人。
  • “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 你是由于太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讨厌自己,你是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 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特点看成“缺点”还是“优点”全凭你主观决定。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接口-- 无法达到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 公愤和私愤不同,公愤超越了个人利害。
  • 当面辱骂别人,是因为想要挑起“权力之争”,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就不可能调和了。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不要发脾气。
  • 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要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的力量。有效的沟通才能解决问题。
  • 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 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 追求优越性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 朋友和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 不能够逃避,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 我们是用自己的手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定义:

  • 课题分离:分清别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互不干涉。
  • 人际关系的入口:课题分离。
  • 倾向性: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
  • 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也是自由的代价。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
  • 获得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

定理:

  •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根本没必要寻求他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他人认可。
  •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 我们最终是为了自己而活着。
  •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然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 辨别是谁的课题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后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可以引导别人进行选择,但不能干涉别人选择,或代替别人选择。
  •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 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但如何对待你的信任,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 别人如何看自己,喜欢还是讨厌,那都是对方的课题,而不是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就是这么回事,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 只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简直是人生的真理。
  • 伸伸手触手可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 不要有回报思想。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 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 认可欲求–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 课题分离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
  •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 不想被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 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自己做什么,不要被认可欲求束缚。做好自己该做的,别人怎么想怎么做是别人的课题。

例子:苦恼于与孩子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看作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定义:

  • 整体论: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 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觉“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 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共同体感觉
  • 社会的最小单位: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
  • 如何产生共同体感觉: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 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积极主动的去面对。
  • 共同体的范围:无限大,共同体不仅包括家庭或公司等看得见的存在,也包括看不见的联系。
  • 表扬:有能力者对无能力者所做的评价。
  • 纵向关系:上下级,高低位的关系。
  • 横向关系:平等关系。不是说对任何一个人都像朋友一样,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的主张。
  • 课题干涉: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才会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不要干涉,而要援助,援助的大前提就是课题分离和横向关系。
  • 援助: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别人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 对别人的贡献表达感谢:用谢谢,而不是表扬或批评。人在听到感谢之词时会知道自己有所贡献。
  • 勇气: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
  • 价值: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不要用行为去评判价值。
  • 贡献:不用他人让我们知道,只需要我们自己主观上觉得“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即可。
  • 合作:必须要有人开始,即使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 从零出发:对他人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出发去加分。

定理:

  • 认可欲求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别人有权利随意怎么看你,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应该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而不是“这个人能给我什么”。
  •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共同体的一部份,而不是中心。
  • 归属感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得到,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苦难或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 不可以批评,也不能表扬。
  •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把所有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如果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如果你因为被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
  • 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要从这里开始。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的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 无论爱还是交友,都与年龄没有关系,交友课题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也是事实。我们可以逐渐缩短距离,保持既不靠的太近,又触手可及的距离。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定义:

  • 建立共同体感觉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 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这一点必须积极地承认。要接受“不能改变的”,关注“可以改变的”,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回报。即使有时可能蒙受损失,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信赖。只有信赖,才能构建更加深厚的关系,不信赖是很容易被对方察觉的。你只需要考虑你该做什么,决定背不背叛你那是别人的课题。-- 他者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并不代表你一定要使用这种手段做个老好人,你应该学会对合适的人使用这种手段,对不合适的人及时止损。
  • 信用:附加条件的信任,求回报。
  •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至于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那是别人的课题。
  • 缺乏人生和谐: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
  • 工作狂: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这其实是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存在就有价值”这种“存在标准”。
  • 最大的不幸: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 幸福:幸福就是贡献感。
  • 追求理想者的两条路:希望特别优秀和希望特别差劲。这两条路的目的都一样,希望引起别人关注,“我很特别”。希望特别差劲,是一种“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 甘于平凡的勇气:普通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我们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要接受普通的自己。
  •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人生不是一条线,我们不是一直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而是一直活在当下这样的“刹那”,过好每一个当下,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目的地。人生本就没有目标,过好当下即可。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肯能。未来不会按照你计划的照做。你可以制定计划来合理规划自己的行为,从而过好当下,但未来是什么样,没人知道。即,尽人事听天命。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 人生:人生=潜在性活动=旅行=过程,不等于结果。
  • 过好当下: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和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站在这个“现实性角度”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 拖延人生:如果总是想着“真正想做的事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这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因为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 人生最大的谎言: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其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 人生的意义: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 引导之星:他者贡献。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
  • 信念:我的力量无穷大。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是靠我改变。

定理:

  •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 如果不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 要视他人为伙伴,就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 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 我们应该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而不是他人能为我做什么。
  • 无论在什么年龄,人都可以改变。
  •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一棒子打死一船人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 有了共同体感觉的人,不再需要他人认可。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例子:

  • 有些人在做家务,家人没有来帮忙。如果没有他者贡献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就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在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之类的想法。这是将他人视为“敌人”而非“伙伴”,这种贡献也是一种伪善。
  • 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只会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 口吃的人只关心“自己的说话方式”,从而感到自卑和痛苦。10个人里1个人嘲笑你的口吃,那你应该主动与这种愚蠢的人切断关系。如果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这一个人,并认为“大家都嘲笑我”。
  • 大多数孩子在最初的阶段,都是希望特别优秀,当这一目标无法做到时,就会选择特别差劲,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