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SI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2.网络结构
数据从应用层发下来,会在每一层都加上头部信息进行封装,然后再发送到数据接受端。
(贴近用户侧) 到下依次为:
层次 | 名称 | 含义 | 功能 | 协议 |
---|---|---|---|---|
第七层 | 应用层 | 人开发的各种应用,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的各种应用。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等 | 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 | http、tftp、snmp、telnet 等 |
第六层 | 表示层 | 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层的数据装换为上层能处理的格式 | 数据处理=>编解码、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 |
第五层 | 会话层 | 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和管理会话,解决自动收发包、自动寻址功能 | 管理(建立、维护、重连)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 |
第四层 | 传输层 | 接收上一层的数据,在必要的时候把数据进行分割并将这些数据交给网络层,且保证这些数据段有效到达对端。监控数据传输的服务质量,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 | 为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 | tcp,udp |
第三层 | 网络层 | 控制子网的运行,如逻辑编址、分组传输、路由选择。该层的数据单位为报文,由上一层数据打包而来,这一层定义的是IP地址,通过IP地址寻址,所以产生了IP协议 | 路由和寻址(决定数据在网络的游走路径) | ip |
第二层 | 数据链路层 | 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通信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帧的数据链路。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输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此层数据叫做帧 | 帧编码和误差纠正控制 | |
第一层 | 物理层 | 解决两个硬件之间怎么通信的问题,常见的物理媒介有光纤、电缆、中继器等。它主定义物理设备标准,如网线的接口类型、光纤的接口类型、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这一层的数据叫比特 | 透明的传送比特流传输 |
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