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的沈阳土地利用情况
摘要
众所周知,土地对于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关土地利用演变的相关研究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本文对沈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和规划。从遥感的原理出发,介绍了土地利用分析对遥感的要求,针对现有方法总结出土地利用情况对遥感基本方法的要求并提出优点和不足,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和解译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原因。使用1985、1995、2005和2015年四个阶段的遥感图像数据作为数据,并在基于ENVI 5.3的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增强遥感图像并执行其他预处理任务。 Arc GIS 10.4软件完成了遥感图像的解译并提取了六种土地类型数据,分别是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工业用地,矿山用地,居民用地和未使用土地,对土地使用率变化和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反映在类型的当前状态中,揭示了研究期间的土地使用过程。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和原因。为未来的土地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性的提出将分类结果图和实际数据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分析方法,实现空间和地面数据的联合运用。最终得到每个时期的结果,从而得出耕地和林地面积占研究面积总面积的90%以上,在过去的30年中,六类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的研究领域非常大,解释遥感影像的工作量也很大。尽管测试的准确性是可以接受的,但仍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匹配。这也是本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错误的原因。这些是未来的研究工作。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需要弥补这些缺点。
关键词:遥感解译;土地规划;沈阳市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关土地利用演变的相关研究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此外,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土地研究的最重要部分。而其中人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人类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最重要部分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1]。持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土地使用产生了动态影响。当前和未来土地用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市化土地的扩张。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要获得有关土地利用演变的信息,必须先了解和分析土地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从而对土地利用进行分析和调整。对于沈阳市来说其重要标志是建筑场地无时无刻都在增加,这减少了耕地与森林资源有关的其他土地的面积,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这引起了有关学者广泛关注并激发了对研究的兴趣[2]。
本文选择的案例对象是辽宁省沈阳市利用RS空间信息研究技术,通过系统分析1985—2015年沈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总结了影响沈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解决沈阳市的土地利用问题,提高地方的土地利用效率,有效促进地方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为东北地区,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利用土地打下坚实基础。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土地利用研究开始于国外,早在1920年,美国农业科学家Lee就开始研究人类活动和景观方面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后来,韦伯在1931年美国太平洋农业协会的一项研究项目中认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旱的程度,这是第一次从经济角度对土地利用机制和过程进行了创新性的讨论[3]。1970年代,工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第一颗地基卫星的发射,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基于遥感技术的新土地利用/覆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期间,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许多美国和欧洲发射的卫星被发射到空中,大量的遥感数据被用于土地覆盖研究,这一时期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在1990年代,由社会发展引起的社会和人口问题在这一时期变得越来越突出,重新考虑了土地利用/覆盖的重要作用,而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4-7]。迫使人们不仅发现原因,而且发现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基于ICSU的国际地圈生物学计划(IGBP)和基于ISSU的全球环境人文计划(HDP)基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计划”。进行了各种规模的研究,以记录人类在地球表面特性中的空间格局变化以及景观恢复的时空动态1996年12月,在美国的克林菲尔德大学举行了大型国际研讨会,主题是“综合土地利用模拟:驱动问题研究”,讨论了IGBP和HDP在LUCC领域的研究进展1997年6月在奥地利拉克森堡举行的关于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人为因素会议上,会议的重点是土地利用1999年LUCC研究实施策略通过使用土地使用过程,LUCC人类反应以及集成的全球和区域模型作为研究主题,进一步促进了LUCC研究的发展。同年,IGBP和HDP联合发表了土地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土地覆被变化。它整合了该研究的全球和区域模型,并确定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是LUCC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之一。在两个主要国际组织IGBP和HDP的带领下,一些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国际组织和国家跟进并实施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研究类型。研究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北美类型和欧洲类型。流派和日本流派对于土地用途的变化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自世纪之交以来,LUCC的研究趋于具体,许多外国学者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领域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墨西哥人Jean等(2004年)创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库可用于查询1986年至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例如,1976年至2004年之间,墨西哥温带森林的年平均下降率为0.25%。热带森林的年均减少量为0.76%2006年,Alejandro等人(2006年)通过RS和GIS技术调查了墨西哥土地使用/覆盖范围的动态变化,并比较和分析了300多个地面测量站的准确数据,以确保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致使用。所需的数据以及可以提供的数据具有针对性,对于土地使用的总体规划非常重要。
同年,Boniface等人(2006年)使用GIS软件来监测乌桑平原湿地的MSS和TM影像中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8]。这表明遥感和GIS技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土地资源动态方面非常有效和准确。帮助决策者了解湿地的现状和问题,并确保可持续利用当地湿地资源Erich等(2012年)使用GIS软件工具箱在2012年创建了阿尔卑斯山土地利用/覆盖场景的地图,并将其与当地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变化相结合。评估并为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山景观动态。土地利用模型研究的形成表明,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已正式进入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过程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阶段。办法。主流方法分为三类。一种是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另一种是基于流程的动态模型,第三种是综合模型。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是第二种基于过程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它们进一步分为细胞自动机模型和系统。动态模型和多主体系统模型[9]。元胞自动机模型非常适合模拟复杂的系统过程,可以可视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在研究变化的动态中起重要作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是用于内部关系系统研究的综合研究工具,其优点是可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模拟系统中的生物物理和生态过程以及人类决策过程。这种类型的模型从微观角度提供了土地利用的具体细节,并模拟了土地利用决策过程以及自然条件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轻松地提取出来。推进为土地使用决策提供了新的方向。一般而言,国外对土地利用/覆盖率的研究起步较快,发展迅速。在这一阶段,还取得了相对丰富的成果。从卫星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的讨论和分析,预测未来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应用模型的研究和开发都越来越成熟。
1.2.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众多,耕地很少。根据周易记录的信息,在2500年前的春秋两季和战国时期,有五种土地记录。森林,山丘,川泽,元朗岩石,元石。大约2000年前,法令记录说,土地利用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基本上是休息和恢复,在此期间,人们认识到土地利用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10]。在1930年代初期,地理学家胡焕勇和农业科学家张欣宜对中国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各种科学研究项目逐渐重回轨道,并开始接受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这对土地利用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受到国际学者的启发,若川淳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1980年代完成了“中国的土地利用”和“地图集的土地利用”。这是一项主要通过遥感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的调查。具有实用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土地利用/覆盖产品是中国科学院的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库。尽管已经收集了有价值的资源,但是由于诸如分类系统之类的问题,它们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模型不符合要求,因此数据麻烦且转换不够灵活。详细解释了这一时期中国土地利用研究的结果。
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对土地利用的关注日益增加,各国学者也被纳入这一热门研究课题[11]。研究结果和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和土地利用变化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