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截面积的A的总电荷,这个截面积可以是空气,等离子体或者是溶液中的任意一截面积。

如果在t时间内,通过某一段截面积的电荷量为
Q,则定义平均电流
为:
= 
如果电流随时间变化,定义t
0时间的电流值为瞬时电流,即瞬时电流是电荷通过某一截面时的变化率:
I = =
电流的单位时库伦每秒,也称为安培(A):
1A = 1C/s
因为安培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因此,电流也常用毫安(1 mA = A),微安(1
A=
A)和纳安(1 nA=
A)来表示。
在导体内,比如铜,电流是导体内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的。每个铜原子有一个自由电子,单个自由电子电荷量为:
= (-e) = -1.602 X
C
这个电荷量与单个铜离子的电荷量相等,但是符号相反(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正电荷,这些电子在导体内自由移动形成自由电子群。失去电子的原子其质子数多于电子数)。 一个质子的电荷量为:
= (+e) = +1.602 X
C
由于导体内的质子和电子的数量相等,因此整个导体是中性的。如果流过铜导线的电流为1A, 则在1s内穿过导线的横截面的电子数量为:
1A ==-6.242
电子/s
上式结果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每秒流过的电子量是负数?对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要么把电子流动的反方向定义为电流,要么让正电荷取代电子在导线中运动,以上都可以解决符号问题。但是后一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实验证明,电子是自由运动的,而正电荷不能自由移动,他们被固定在导体的晶格中(需注意,有些介质中的正电荷可能会运动,如液体,气体和等离子体中的正电荷是运动的),因此前一种税法,即把电子流动的反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是正确的。把电子流动的反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