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的图像压缩感知 算法的实现

摘要

获取项目源文件,联系Q:1415736481,可指导毕设,课设

数据压缩技术是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度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的数据压缩技术是基于奈奎斯特采样定律进行采样,并根据数据本身的特性降低其冗余度,从而达到压缩的目的。近年来出现的压缩感知理论(Compressed Sensing,CS)则不受制于奈奎斯特采样定律,它是采用非自适应线性投影来保持信号的原始结构,以直接采集压缩后的数据的方式,从尽量少的数据中提取尽量多的信息。

本文阐述了压缩感知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CS理论框架及关键技术问题,介绍了压缩感知技术应用于无线传感的优势,并着重介绍了信号稀疏变换、观测矩阵设计和重构算法三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对研究中现存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运用matlab软件,在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离散余弦变换(DCT)分块CS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匹配追踪算法(OMP)实现了对一维信号和二维图像的高概率重构。将重构结果与原始信号对比,结果表明,只要采样数M(远小于奈奎斯特定理所需要的采样率)能够包含图像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时,CS算法就能精确的完成对图像的重构,并且重构效果也比较好。

 

关键词:压缩感知 无线传感 正交匹配 稀疏表示 观测矩阵

 

 

 

 

 

 

 

 

 

 

 

 

 

 

 

 

 

 

 

 

 

 

Abstract

The data compression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efficient measures for increasing the speed of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Traditional data compression technology is based on Nyquist sampling theorem, reaching the goal of compression by decreasing redundancy of in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Compressed Sensing(CS) comes out as a new sampling theory, it does not have to obey Nyquist sampling theorem, and it can keep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signals by attaining the non-adaptive linear projections. So, CS can gather the compressed data directly and get more information from less dat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of compressed sensing and introduc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of signal sparse representation, design of measurement matrix an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The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isting difficult problems. Based on th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and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 we use MATLAB software, realizes the accurate reconstruction of one-dimension signal two-dimension image by applying the OMP algorithm. Then make a comparison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signal to original signals and make a conclusion. If only the sampling measurements M (far less than Nyquist sampling measurements ) contain the useful information of signals, CS algorithm can complete the accurat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effect of reconstruction signal is good too.

 

Key words:  compressed sensing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sparse presentation   measurement matri

 

第1章 绪论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电脑、手机、传感器、驱动器等都要连接到因特网,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会产生并且传播大量数据信息,从而对信号的采样、存储、传输和恢复造成巨大压力,增加了通信设备的成本。对人们来说,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数据,成为一个新的挑战。近几年来,在信号处理领域出现的压缩感知理论(CS)打破了传统采样过程中信号采样速率必须达到信号带宽两倍以上才能精确重构原始信号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使得信息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成本大大降低。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增加,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网络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寻找高效的信息技术来降低数据量成为无线传输系统中急需处理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数字化的各类信息的数据量十分庞大,若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压缩就难以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数据压缩技术成为人们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近来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它是由分布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电通信而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目的是协作的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里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将结果发送给用户。在一个传感器网络中,常常包含大量传感器节点,每个传感器都会采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会被传输到一个控制中心,也会在各个节点之间传输,在这种分布式传感网络中,数据传输功耗和带宽需求非常大,所以,如何对这样的分布式信号进行压缩,从而减小通信开销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需求。

压缩感知理论与传统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不同,它指出,只要信号是可压缩的或在某个变换域是稀疏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与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变换所得高维信号投影到一个低维空间上,然后通过求解一个优化问题就可以从这些少量的投影中以高概率重构出原信号,可以证明这样的投影包含了重构信号的足够信息。 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决定于信号的带宽,而决定于信息在信号中的结构和内容。 事实上,压缩感知理论的某些抽象结论源于Kashin创立的范函分析和逼近论, 最近由Candès,Romberg ,Tao和Donoho等人构造了具体的算法并且通过研究表明了这一理论的巨大应用前景。从信号分析角度来讲,傅立叶变换是信号和数字图像处理的理论基础,小波分析将信号和数字图像处理带入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多尺度几何分析是继小波分析后的新一代信号分析工具,它具有多分辨、局部化和多方向性等优良特性,更适合于处理图像等高维信号。 这些研究工作都为压缩感知理论奠定了基础。显然,在压缩感知理论中,图像/信号的采样和压缩同时以低速率进行,使传感器的采样和计算成本大大降低,而信号的恢复过程是一个优化计算的过程。 因此,该理论指出了将模拟信号直接采样压缩为数字形式的有效途径,具有直接信息采样特性。 由于从理论上讲任何信号都具有可压缩性,只能找到其相应的稀疏表示空间,就可以有效地进行压缩采样,这一理论必将给信号采样方法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1.2  数据压缩技术

数据压缩技术就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编码或者压缩编码,从而用最少的数码来表示信源发出的信号。数据压缩的对象很广泛,可以是通信时间、传输带宽、存储空间甚至发射能量。数据压缩的作用是能够快速地传输各种信号;在已有的一些通信干线并行开通更多的多媒体业务;紧缩数据存储容量;降低发信机功率等等。

1.2.1 传统数据压缩技术

前较成熟的数据压缩技术有许多种,按照压缩后对信息的失真程度,主要分为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是利用数据中的统计冗余进行压缩。数据中间存在的一些多余成分,称之为冗余度。例如,在某一份计算机文件中,一些符号会反复出现、一些符号比其它的符号出现得更频繁、一些符号总是出现在各数据块中的可预见的位置上,以上讲述的这些冗余部分便可在数据编码中除去或者减少。这种无损压缩机制可以完全恢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但是压缩率却受到数据统计冗余度的理论限制,一般为2:1到5:1。这类方法可以广泛用于文本数据、程序以及特殊应用场景的图像数据(如医学图像)的压缩。它的主要压缩机制包括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游程编码和字典编码等系列。

有损压缩是利用了人类对图像或者声音中的某些频率成分不敏感的特殊性质,允许压缩过程中损失一定的信息;尽管不能完全恢复出原始数据,但是所缺失的数据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原始图像的影响很小,却使得压缩比大了许多。有损压缩广泛应用于语音,图像和视频数据的压缩。它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压缩机制,一种是有损变换编解码(如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小波变换),即首先对图像或者声音进行采样、切成小块、变换到一个新的空间、量化,接着对量化值进行熵编码;另外一种是预测编解码(如脉冲编码调制、差分脉冲编码调制、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等),即利用先前的数据和随后解码的数据来预测当前的声音采样或者图像帧,并对预测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以及其它一些重现预测的信息进行量化与编码。

综合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的优点,还出现了第三类压缩技术:混合压缩。它主要是求取在压缩效率、压缩比以及保真度之间的最佳平衡,如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和活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就是采用混合编码的压缩方法。

1.2.2 压缩感知理论(Compressed/Compressive Sensing/Sampling, CS)

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信号主要的一些压缩方法都要基于奈奎斯特采样定律进行采样,即信息采样速率至少为信号带宽的两倍。信号的编解码过程如图1.1所示:编码端首先获得X 的N点采样值,经变换后只保留其中K个最大的投影系数并对它们的幅度和位置编码,最后将编得的码值进行存储或传输。解压缩仅是编码过程的逆变换。实际上,采样得到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不重要的,即K值很小,但由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的限制,采样点数N可能会非常大,采样后的压缩是造成资源浪费的根本所在。

 

 

 

 
 

图1.1 传统编解码理论框图

 

 

CS 理论的信号编解码框架和传统的框架大不一样,如图1.2 所示。CS 理论对信号的采样、压缩编码发生在同一个步骤,利用信号的稀疏性,以远低于Nyquist采样率的速率对信号进行非自适应的测量编码。测量值并非信号本身,而是从高维到低维的投影值,从数学角度看,每个测量值是传统理论下的每个样本信号的组合函数,即一个测量值已经包含了所有样本信号的少量信息。解码过程不是编码的简单逆过程,而是在盲源分离中的求逆思想下,利用信号稀疏分解中已有的重构方法在概率意义上实现信号的精确重构或者一定误差下的近似重构,解码所需测量值的数目远小于传统理论下的样本数。

压缩感知的核心思想是压缩和采样合并进行,并且测量值远小于传统采样方法的数据量,突破了香农采样定理的瓶颈,使高分辨率的信号采集成为可能。

 压缩感知理论主要包括信号的稀疏表示、随机测量和重构算法等三个方面。稀疏表示是应用压缩感知的先验条件,随机测量是压缩感知的关键过程,重构算法是获取最终结果的必要手段。

 

 

 
 

图1.2 CS理论下数据的编解码过程

 

 

 

压缩感知关键要素包括稀疏表示、测量矩阵和重构算法。

信号在某种表示方式下的稀疏性,是压缩感知应用的理论基础,经典的稀疏化的方法有离散余弦变换(DCT)、傅里叶变换(FFT)、离散小波变换(DWT)等。

最近几年,对稀疏表示研究的另一个热点是信号在冗余字典下的稀疏分解。 这是一种全新的信号表示理论:用超完备的冗余函数库取代基函数,称之为冗余字典,字典中的元素被称为原子。目前信号在冗余字典下的稀疏表示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构造一个适合某一类信号的冗余字典,二是如何设计快速有效的稀疏分解算法。目前常用的稀疏分解算法大致可分为匹配追踪(Matching Pursuit)和基追踪(Basis Pursuit)两大类。

压缩感知理论中,通过变换得到信号的稀疏系数后,需要设计压缩采样系统的观测部分,它围绕观测矩阵展开。观测器的设计目的是如何采样得到M个观测值,并保证从中能重构出长度为N的信号X或者稀疏基基下等价的稀疏系数向量。

CandeS和Tao等证明:独立同分布的高斯随机测量矩阵可以成为普适的压缩感知测量矩阵。2007年Candes等研究者建立了著名的约束等距性(RIP)理论,即要想使信号完全重构,必须保证观测矩阵不会把两个不同的 K项稀疏信号映射到同一个采样集合中,这就要求从观测矩阵中抽取的每M个列向量构成的矩阵是非奇异的。

Donoho给出压缩感知概念的同时定性和定量的给出测量矩阵要满足三个特征:(1)由测量矩阵的列向量组成的子矩阵的最小奇异值必须大于一定的常数;(2)测量矩阵的列向量体现某种类似噪声的独立随机性;(3)满足稀疏度的解是满足1范数最小的向量。

目前常用的测量矩阵包括:

(1)随机高斯矩阵。矩阵每个元素独立地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高斯分布。

(2)随机贝努利矩阵。矩阵的每个元素独立地服从对称的贝努利分布,等概率为或-。         

(3)部分正交矩阵。先生成N×N的正交矩阵U(如傅里叶矩阵),然后在矩阵U中随机地选取M行向量,对M×N矩阵的列向量进行单位化得到测量矩阵。

(4)部分哈达玛矩阵。生成大小为N×N的哈达玛矩阵,然后在生成矩阵中随机地选取M行向量,构成一个M×N的矩阵。

(5)托普利兹和循环矩阵。首先生成一个向量u,由向量u生成相应的轮换矩阵或托普利兹矩阵U,然后在矩阵U中随机地选取其中的M行而构造的矩阵Φ。

(6)稀疏随机矩阵。首先生成一个零元素的矩阵Φ,在矩阵Φ的每一个列向量中,随机地选取d个位置,然后在所选取的位置的值赋为1。

    压缩感知的重构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贪婪算法,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原子并经过一系列的逐步递增的方法实现信号矢量的逼近,此类算法主要包括匹配跟踪算法、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补空间匹配追踪算法等。二是凸优化算法,它是把0范数放宽到1范数通过线性规划求解的,此类算法主要包括梯度投影法、基追踪法、最小角度回归法等。凸优化算法算法比贪婪算法所求的解更加精确,但是需要更高的计算复杂度。

    此外,迭代阈值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类算法也较易实现,计算量适中,在贪婪算法和凸优化算法中都有应用。但是,迭代阈值法对于迭代初值和阈值的选取均较敏感,且不能保证求出的解是稀疏的。

就目前主流的两种重建算法而言,基于1范数最小的重建算法计算量巨大,对于大规模信号无法应用;贪婪算法虽然重建速度快,但是在信号重建质量上还有待提高。

目前,上述理论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如传感网、频谱感知、雷达、医学信号处理、信道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上是关于压缩感知理论与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的简单介绍,详细阐述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进行展开。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计算、通信和传感器这三项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开始在军事应用中收集数据,对战场情况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适时的完整评价,后发展到民事运用,如监控大型设备,灾区临时通信,卫生保健等等。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由若干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是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位,它负责完成采集信息、融合并传输数据的功能。每一个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A/D转换器)、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无线收发器)和供电模块(电池、DC/DC能量转换器等)组成,如图1-3所示。

 

 

 
 

 图1.3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图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负责感知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负责对感知所得的信息和接收信息进行处理,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节点进行通信,即发送或者接收信息,供电模块则负责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根据节点在传感网网络体系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节点在网络中可以充当数据采集者、数据处理中转站或簇头节点几种角色:

(1)数据采集者,这类节点的数据采集模块专门采集周围的环境数据(如温度、压力),然后通过通信路由协议直接或间接地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远方基站(Base Station,BS)或汇聚节点(Sink);

(2)数据处理中转站,这类节点不仅要完成采集的任务,还要接收邻居节点的数据,一起转发给距离基站更近的邻居节点或者直接转发到基站或汇聚节点;

(3)簇头节点,这类节点负责收集节点采集的数据,经数据融合后,发送到基站或汇聚节点。

传感器节点都分散在特定的感知区域,相互合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周边环境或监测对象的温度、声波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一经采集,就将通过嵌入式系统进行处理,最终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能获取大量详实可靠的信息,实现人、物和事件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理念。

与传统的网络不同的是,传统网络以传输数据为目的,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则是以数据为中心;与传统的Ad Hoc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网络节点密度高,传感节点数量多

(2)传感器节点由电池供电

(3)网络拓扑变化频繁

(4)网络具有容错能力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压缩的必要性

因为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每个传感节点体积很小,而且分布非常密集,若是对所有采集的数据直接进行传输,则所需传输的数据量将是非常惊人的,会导致网络拥塞,也会导致网络寿命缩短;又由于传感器节点由电池供电, 所以节点能量有限,而且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布置的地方一般为人们不便于到达的地方,因此传感器节点中的的电池很难更换。为了节约能量,延长传感器网络的寿命,需要采用能效高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局部处理策略(如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压缩技术)。

在这里,我们将说明利用压缩技术来减少传输的数据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相对于数据采集、数据压缩这两项功能,数据传输所需要的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如果要节约传感器节点的电池能量,必定要减少传输的数据量,因此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运用数据压缩技术来减少数据量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感知数据能够进行压缩是因为它具备数据压缩的前提条件:首先,传感器节点密度很大,节点之间感知的范围相互重叠,这种高密度的节点分布一方面使得感知数据可靠性增强,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数据冗余,使得相邻节点之间所采集的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称为空间相关性;其次,由于传感节点感知的物理数据大多数随着时间变化很缓慢,所以同一个传感器节点所感知的数据之间也有相关性,称为时间相关性。利用这两种相关性,可以对感知数据采取相应的数据压缩技术。

图1-4中监测区域中有大量的无线传感节点,传感节点可以感知各种物理环境,包括声音、温度、压力、地震等。人们将传感器节点采集的大量数据采用某种压缩技术压缩,压缩后的少量数据传送到sink节点(或者是融合中心),再由sink节点按照对应的恢复算法恢复出采集的数据。这样,通过传输少量数据就可以得到整个监测区域内的详细情况。

 

 

 
 

 图1.4 无线传感网通信体系结构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本文在介绍压缩感知理论/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的基础上,将它们应用到无线传感数据压缩领域,用于压缩传感节点采集的信号,降低传输能耗,节约电池能量。

本文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简单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包括现有的数据压缩技术和有关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 详细阐述了压缩感知理论,深入介绍了压缩感知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压缩信号(信号稀疏化)、测量矩阵和重构算法,总结了压缩感知理论的优势及不足。

第三章 进一步介绍由压缩感知理论发展而来的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分别描述了三种联合稀疏模型及其应用范围,最后,将其与压缩感知理论作了仿真性能比较。

第四章 将传感网中数据传输与压缩感知理论结合,分别利用压缩感知和分布式压缩感知框架下的信号压缩、重构方法对实际的感知数据进行处理,给出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并重点研究了量化对于算法的影响。

第五章 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压缩感知理论

传统通信系统中的采样遵循的是奈奎斯特抽样定理,该定理指出,为防止在获得信号时损失信息,抽样速率必须大于信号带宽的两倍。在许多应用中,包括数字图像和视频摄像中,奈奎斯特抽样速率太高,不利于数据存储和传输;在其他应用,包括图像系统(医疗浏览和雷达)、高速模数转换中,增加抽样速率代价也很昂贵。压缩感知则是保存原始信号结构的线性投影,然后再从这些投影中将信号重构出来,其速率远远低于奈奎斯特抽样率。CS理论系统与传统通信系统的类似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CS理论系统与传统通信系统的类似关系

 

 

CS测量

 

CS恢复

 

 
   

 

 

 

 

 

由图2-1可知,在CS系统中,信源和信道编码被CS测量(即一个矩阵与信号矢量相乘的形式)代替;信道和信源解码则用CS恢复(即依赖于优化准则的恢复算法)替代。

压缩感知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稀疏信号、观测矩阵和重构算法。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讲述压缩感知的关键技术。

2.1压缩感知的前提条件—稀疏性和不相干性

CS隐含的两个基本前提:稀疏性和不相关性。前者属于信号的性质,后者和感知(观测)形式有关。

稀疏性:稀疏性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一个连续时间信号的“信息速率”可能比由带宽所决定的香农采样率要低很多,或者,一个离散时间信号所依赖的

  • 5
    点赞
  • 9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