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网络编程基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学习思维导图

OSI参考模型和相关协议能够实现互连的具有各种应用目的的计算机系统。

一、OSI七层模型

1.1、七层模块结构

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层名

作用

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表示层

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

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网络层

路由选择和中继,在一条数据链路上复用多条网络连接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物理层

物理层并不是物理媒体本身,它只是开放系统中利用物理媒体实现物理连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连接的规程。

 

物理层并不是物理媒体本身,它只是开放系统中利用物理媒体实现物理连接的功能描述和执行连接的规程。

物理层的媒体包括架空明线、平衡电缆、光纤、无线信道等。通信用的互连设备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和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间的互连设备。DTE即数据终端设备,又称物理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等都包括在内。而DCE则是数据通信设备或电路连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数据传输通常是经过DTE-DCE,再经过DCE-DTE的路径。互连设备指将DTE、DCE连接起来的装置,如各种插头、插座。LAN中的各种粗、细同轴电缆、T型接头、插头、接收器、发送器、中继器等都属物理层的媒体和连接器。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

  • 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数据通路可以是一个物理媒体,也可以是多个物理媒体连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数据传输,包括激活物理连接、传送数据和终止物理连接。所谓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体参与,都要在通信的两个数据终端设备间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通路。
  • 传输数据。物理层要形成适合数据传输需要的实体,为数据传送服务。一是要保证数据能在其上正确通过,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带宽(带宽是指每秒钟内能通过的比特(Bit)数),以减少信道上的拥塞。传输数据的方式能满足点到点,一点到多点,串行或并行,半双工或全双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需要。

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介质及其连接。介质是长期的,连接是有生存期的。在连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数据通信。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联络和拆除通信联络两个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叫做数据链路。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链路层应具备如下功能:

链路连接的建立、拆除和分离;

差错检测和恢复。还有链路标识,流量控制等等。

独立的链路产品中最常见的当属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

网络层,当数据终端增多时。它们之间有中继设备相连,此时会出现一台终端要求不只是与惟一的一台而是能和多台终端通信的情况,这就产生了把任意两台数据终端设备的数据链接起来的问题,也就是路由或者叫寻径。另外,当一条物理信道建立之后,被一对用户使用,往往有许多空闲时间被浪费掉。人们自然会希望让多对用户共用一条链路,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出现了逻辑信道技术和虚拟电路技术。

传输层有一个既存事实,即世界上各种通信子网在性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公用数据交换网,局域网等通信子网都可互连,但它们提供的吞吐量传输速率,数据延迟通信费用各不相同。对于会话层来说,却要求有一性能恒定的界面。传输层就承担了这一功能。

会话层会话单位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在应用进程之间约定的原则,按照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进行各种形态的对话。会话层规定了会话服务用户间会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规程以及数据传送规程。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是应用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这种能力对于传送大的文件极为重要。

表示层其主要功能是把应用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提供字符代码、数据格式、控制信息格式、加密等的统一表示。表示层的作用之一是为异种机通信提供一种公共语言,以便能进行互操作。这种类型的服务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不同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用的数据表示法不同。例如,IBM主机使用EBCDIC编码,而大部分PC机使用的是ASCII码。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表示层来完成这种转换。

应用层向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这些服务按其向应用程序提供的特性分成组,并称为服务元素。有些可为多种应用程序共同使用,有些则为较少的一类应用程序使用。应用层是开放系统的最高层,是直接为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其作用是在实现多个系统应用进程相互通信的同时,完成一系列业务处理所需的服务。

1.2、TCP/IP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利用 IP 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协议群的统称。

1.3 TCP 和 UDP

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通讯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
 

1.3.1、TCP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1.3.2、UDP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通讯协议,UDP数据包括目的端口号和源端口号信息,由于通讯不需要连接,所以可以实现广播发送

UDP通讯时不需要接收方确认,属于不可靠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丢包现象,实际应用中要求程序员编程验证。

UDPTCP位于同一层,但它不管数据包的顺序、错误或重发。因此,UDP不被应用于那些使用虚电路的面向连接的服务,UDP主要用于那些面向查询---应答的服务,例如NFS。相对于FTP或Telnet,这些服务需要交换的信息量较小。使用UDP的服务包括NTP(网络时间协议)和DNS(DNS也使用TCP),包总量较少的通信(DNS、SNMP等);2.视频、音频等多媒体通信(即时通信);3.限定于 LAN 等特定网络中的应用通信;4.广播通信(广播、多播)。

常用QQ,就是一个以UDP为主,TCP为辅的通讯协议。

1.3.3、TCP 和 UDP 的优缺点

       既然有了保证可靠传输的TCP协议,为什么还要非可靠传输的UDP协议呢?原因有两个

       1、可靠的传输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数据内容的正确性的检验必然会占用计算机处理时间和网络带宽。因此TCP的传输效率不如UDP高。

      2、许多应用中并不需要保证严格的传输可靠性,比如视频会议系统,并不要求视频音频数据绝对正确,只要能够连贯就可以了。所以在这些场景下,使用UDP更合适些。

       无法简单地、绝对地去做比较:TCP 用于在传输层有必要实现可靠传输的情况;而在一方面,UDP 主要用于那些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要求的通信或广播通信。TCP 和 UDP 应该根据应用的目的按需使用。

1.3.5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重点)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因此每个TCP连接都有3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释放。

连接建立经历三个步骤,通常称为“三次握手”。TCP三次握手过程如下:

所谓三次握手是指建立一个 TCP 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总共发送三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socket编程中,这一过程由客户端执行connect来触发。

  •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客户端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端确认。
  •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客户端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客户端以确认连接请求,服务器端进入SYN_RCVD状态。
  •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TCP四次分手过程如下:

由于TCP连接是全双工,因此每个方向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FIN只意味着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乙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

 1.第一次挥手

  TCP客户端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到服务器的数据传送

2.第二次挥手

  服务器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1.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3.第三次挥手

  服务器关闭客户端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

4.第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1.

1.3.6 TCP/IP中的数据包

       每个分层中,都会对所发送的数据附加一个首部,在这个首部中包含了该层必要的信息,如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协议相关信息。通常,为协议提供的信息为包首部,所要发送的内容为数据。在下一层的角度看,从上一层收到的包全部都被认为是本层的数据。

     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协议所要用到的首部,另一部分是上一层传过来的数据。首部的结构由协议的具体规范详细定义。在数据包的首部,明确标明了协议应该如何读取数据。反过来说,看到首部,也就能够了解该协议必要的信息以及所要处理的数据。

1.4、IP地址和端口号

1、ip地址用于唯一标示网络中的一个通信实体,这个通信实体可以是一台主机,可以是一台打印机,或者是路由器的某一个端口。而在基于IP协议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必须使用IP      地址来进行标示。ip地址就像写一封信,必须指定收件人的地址一样。每个被传输的数据包中都包括了一个源IP和目标IP。

2、ip地址唯一标示了通信实体,但是一个通信实体可以有多个通信程序同时提供网络服务。这个时候就要通过端口来区分开具体的通信程序。一个通信实体上不能有两个通信程序        使用同一个端口号。

    IP地址和端口号,就像一个出差去外地入住酒店一样,IP地址表示了酒店在具体位置,而端口号则表示了这个人在酒店的房间号。

1.5、HTTP协议

1.5.1、简介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英文全称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它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协议。HTTP是一种应用层协议,它是基于TCP协议之上的请求/响应式的协议,即一个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接到请求后,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HTTP协议默认的端口号为80.

现在使用的HTTP协议是HTTP/1.1版本,1997年之前采用的是HTTP1.0版本。HTTP连接在1.0版本中采用非持续连接工作方式,1.1版本采用的是持续连接工作方式,持续连接是指服务器在发送响应后仍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条由TCP运输层协议建立起来的连接,使客户机和服务器可以继续在这条连接上传输HTTP报文。

是否采用持续连接工作方式,1.0中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在HTTP头加入"Connection:Keep-Alive",才能启用Keep-Alive。HTTP1.1中默认启用Keep-Alive,如果加入"Connection:close",才关闭。目前大部分浏览器都是用HTTP1.1协议,也就是说默认都会发起Keep-Alive的连接请求了,所以是否能完成一个完整的Keep- Alive连接就看服务器设置情况。

1.5.2、HTTP请求的传输过程

首先作为发送端的客户端在应用层(HTTP 协议)发出一个想看某个 Web 页面的 HTTP 请求。

接着,为了传输方便,在传输层(TCP 协议)把从应用层处收到的数据(HTTP 请求报文)进行分割,并在各个报文上打上标记序号及端口号后转发给网络层。

在网络层(IP 协议),增加作为通信目的地的 MAC 地址后转发给链路层。这样一来,发往网络的通信请求就准备齐全了。

接收端的服务器在链路层接收到数据,按序往上层发送,一直到应用层。当传输到应用层,才能算真正接收到由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HTTP请求。

1.5.3、一次完整http请求的7个过程(重点)

 1、建立 TCP 连接
在HTTP工作开始之前,客户端首先要通过网络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该连接是通过 TCP 来完成的,该协议与 IP 协议共同构建 Internet,即著名的 TCP/IP 协议族,因此 Internet 又被称作是 TCP/IP 网络。HTTP 是比 TCP 更高层次的应用层协议,根据规则,只有低层协议建立之后,才能进行高层协议的连接,因此,首先要建立 TCP 连接,一般 TCP 连接的端口号是80;

 2、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一旦建立了TCP连接,客户端就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例如:GET/sample/hello.jsp HTTP/1.1

3、客户端发送请求头信息
客户端发送其请求命令之后,还要以头信息的形式向服务器发送一些别的信息,之后客户端发送了一空白行来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结束了该头信息的发送;

4、服务器应答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会客户端返回响应;
例如: HTTP/1.1 200 OK
响应的第一部分是协议的版本号和响应状态码

5、 服务器返回响应头信息
正如客户端会随同请求发送关于自身的信息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响应向用户发送关于它自己的数据及被请求的文档;

6、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数据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头信息后,它会发送一个空白行来表示头信息的发送到此为结束,接着,它就以 Content-Type 响应头信息所描述的格式发送用户所请求的实际数据;

7、服务器关闭 TCP 连接
一般情况下,一旦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 TCP 连接,然后如果客户端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 Connection:keep-alive ,TCP 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客户端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网络带宽。

1.5.4、HTTP 协议报文结构

用于 HTTP 协议交互的信息被称为 HTTP 报文。请求端(客户端)的 HTTP 报文叫做请求报文;响应端(服务器端)的叫做响应报文。HTTP 报文本身是由多行(用 CR+LF 作换行符)数据构成的字符串文本。

HTTP 报文大致可分为报文首部和报文主体两部分。两者由最初出现的空行(CR+LF)来划分。通常,并不一定有报文主体。

请求报文结构

请求报文的首部内容由以下数据组成:

请求行 —— 包含用于请求的方法、请求 URI 和 HTTP 版本。

首部字段 —— 包含表示请求的各种条件和属性的各类首部。(通用首部、请求首部、实体首部以及RFC里未定义的首部如 Cookie 等)

响应报文结构

状态行 —— 包含表明响应结果的状态码、原因短语和 HTTP 版本。

首部字段 —— 包含表示请求的各种条件和属性的各类首部。(通用首部、响应首部、实体首部以及RFC里未定义的首部如 Cookie 等)

1.7、一些常见术语

Socket是应用层与TCP/IP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它是一组接口。在设计模式中,Socket其实就是一个门面模式,它把复杂的TCP/IP协议族隐藏在Socket接口后面,对用户来说,一组简单的接口就是全部,让Socket去组织数据,以符合指定的协议。

主机 A 的应用程序要能和主机 B 的应用程序通信,必须通过 Socket 建立连接,而建立 Socket 连接必须需要底层TCP/IP 协议来建立 TCP 连接。建立 TCP 连接需要底层 IP 协议来寻址网络中的主机。我们知道网络层使用的 IP 协议可以帮助我们根据 IP 地址来找到目标主机,但是一台主机上可能运行着多个应用程序,如何才能与指定的应用程序通信就要通过 TCP 或 UPD 的地址也就是端口号来指定。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 Socket 实例唯一代表一个主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的通信链路了。

短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关闭连接
   HTTP是无状态的,浏览器和服务器每进行一次HTTP操作,就建立一次连接,但任务结束就中断连接。
   也可以这样说:短连接是指SOCKET连接后发送后接收完数据后马上断开连接。

 长连接:

连接->传输数据->保持连接 -> 传输数据-> 。。。 ->关闭连接。
   长连接指建立SOCKET连接后不管是否使用都保持连接,但安全性较差。

什么时候用长连接,短连接?

    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情况,。每个TCP连接都需要三步握手,这需要时间,如果每个操作都是先连接,再操作的话那么处理速度会降低很多,所以每个操作完后都不断开,次处理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就OK了,不用建立TCP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 如果用短连接频繁的通信会造成socket错误,而且频繁的socket 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像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都用短链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端来说会耗费一定的资源,而像WEB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接会更省一些资源,如果用长连接,而且同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如果每个用户都占用一个连接的话,那可想而知吧。所以并发量大,但每个用户无需频繁操作情况下需用短连好。

 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情况而定。

二、常见问题

到这里,关于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总结内容就结束了,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问题,汇总在这里。

1.OSI参考模型的分为哪几层,每层的功能?

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它的7个层次自顶到下依次为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各层功能见文章开始。

2.TCP协议和UDP协议的区别?

TC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两者都是传输层的协议。

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后者是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

其它的区别还有,TCP协议传输速度慢,UDP常用于一次性传输比较少量数据的网络应用。

3.TCP三次握手为什么不能是两次?

为了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TCP 协议的通信双方, 都必须维护一个序列号, 以标识发送出去的数据包中, 哪些是已经被对方收到的。 三次握手的过程即是通信双方相互告知序列号起始值, 并确认对方已经收到了序列号起始值的必经步骤
如果只是两次握手, 至多只有连接发起方的起始序列号能被确认, 另一方选择的序列号则得不到确认。

另外一种解释

主要是防止两次握手情况下已经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服务端而产生错误。例如,客户机A向服务器B发送TCP连接请求,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在网络的某个节点长时间滞留,A超时后认为报文丢失,于是再重传一次连接请求,B收到后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完毕后双方断开连接,而这时之前滞留的连接请求到达了服务端B,而B认为A又发来连接请求。如果两次握手建立连接,A并无连接请求,造成B的资源浪费。

4.HTTP请求的GET方法和POST方法的区别?

GET和POST是HTTP请求的两种方法,主要区别在于GET方法是请求读取由URL所标志的信息,POST是给服务器添加信息。

5.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到显示出页面的整个过程?

(1)输出包含域名的网址

(2)浏览器向DNS请求解析域名对应的IP地址

(3)域名系统解析出域名对应的IP地址

(4)浏览器与该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5)浏览器发送HTTP请求

(6)服务器通过HTTP响应把页面文件发送给浏览器

(7)TCP连接释放

(8)浏览器解释文件,并显示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