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缓存的正确姿势(先更新缓存还是先更新数据库)

目录

1.更新缓存的三种模式

1.1 Cache Aside

1.1.1 先更新DB,后更新缓存

​1.1.2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DB

1.1.3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DB

1.1.4 先更新DB,再删除缓存(业界推荐方案)

1.2 Read/Write Through

1.3 ReadThrough/Write Behind

2.三种缓存模式小结


1.更新缓存的三种模式

        引入缓存势必会导致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因为分别存放到缓存以及DB),那么在数据更新时,缓存和DB都得更新,并且更新时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关于数据更新目前业界已经沉淀了Cache Aside Pattern,Read/Write through, Write Behind Caching等三种方式。

        Cache Aside :同时更新缓存和数据库;

        Read/Write Through:先更新缓存,缓存负责同步更新数据库;

        Write Behind Caching:先更新缓存,缓存定时异步更新数据库。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选择使用。

1.1 Cache Aside

        应用直接去缓存中找数据,命中缓存则直接返回,如果未命中缓存,则需要先去数据库中查询数据,并将查询到的数据存储到缓存中。

        读策略:

  1. 程序需要判断缓存中是否已经存在数据。
  2. 当缓存中已经存在数据,则直接从缓存中返回数据
  3. 当缓存中不存在数据,则先从数据库里读取数据,并且存入缓存,然后返回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写策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1. 先更新DB还是先更新缓存?
  2. 是更新缓存还是删除缓存?

针对问题1,我们有两种方案:

  1. 先更新DB,后更新缓存         
  2.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DB   

针对问题2,我们也有两种方案:

  1.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DB        
  2. 先删除DB,再更新缓存             

接下来我们逐条分析

1.1.1 先更新DB,后更新缓存

        如图,并发更新会造成DB和缓存数据不一致。

1.1.2 先更新缓存,后更新DB

        如图,和上图一样,并发双写会导致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1.1.3 先删除缓存,再更新DB

        上述我们看到,更新缓存在并发双写的情况下是不安全的,那如果改成删除缓存呢?答:因为delete操作是天然幂等的,所以并发双写不会对删除缓存的方案产生影响,但如果是并发读写呢?我们看下图:

         可以看到,在并发读写下,还是会存在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异步双删(通过两次删除来解决并发读造成的脏数据)或者给数据设置过期时间来解决。异步双删代码:

cache.delete
db.update
asynchronousCache.delete

1.1.4 先更新DB,再删除缓存(业界推荐方案)

         假设缓存刚好到期失效时,读请求从db中读取数据,写请求更新完数据后再失效缓存后,读请求将旧数据存入到缓存中,这种情况也会导致脏数据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要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写数据库要先于读数据库完成,一般而言读数据库相比于写数据库要耗时更短,这种前提条件成立的概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也可以采用上面所说的异步双删策略以及过期失效的方式来避免。

1.2 Read/Write Through

读数据策略:

        当数据发生更新时,查询缓存时更新缓存,然后由缓存层同步的更新数据库

写数据策略:

        当有数据更新的时候,如果没有命中缓存,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返回。如果命中了缓存,则更新缓存,然后再由Cache自己同步更新数据库。

        简单来说,该模式将缓存作为主要的数据源,而数据库对于应用程序是透明的,更新数据库的任务交给缓存来处理,应用程序直接和缓存服务打交道即可。

1.3 ReadThrough/Write Behind

读数据策略:

        当数据发生更新时,查询缓存时更新缓存,然后由缓存层同步的更新数据库

写数据策略:

        当数据更新的时候直接更新缓存数据,然后建立异步任务去更新数据库。

        这种异步方式请求响应会很快,系统的吞吐量会明显提升。但是因为是异步更新数据库,数据一致性的保障就会变弱,如果更新数据库失败则会永远的造成系统脏数据,需要很精细设计系统重试的策略,另外如果异步服务宕机的话,还要考虑更新的数据如何持久化,服务重启后能够迅速恢复。在更新数据库时,由于并发多任务的存在,还需要考虑并发写是否会造成脏数据的问题。

2.三种缓存模式小结

Cache Aside:

        优点:缓存仅仅保存被请求的数据,属于懒加载模式(Lazy Loading),避免了任何数据都被写入缓存造成缓存频繁更新

        缺点:

  1. 当发生缓存未命中的情况时响应较慢。
  2. 实现逻辑都在应用程序中,如果后端拆分微服务,会造成代码冗余

        适用于:流量和并发不高的常规性缓存

Read/Write Through:

        优点:        

  1. 缓存不存在脏数据
  2. 读取效率更高,因为写操作每次都会更新缓存,所以提高了读操作命中缓存的概率
  3. 缓存单独抽成服务,应用程序的逻辑相对简单

        缺点:对于写多读少的应用不是很合适,数据可能更改了很多次,每次都写入缓存却没有被读取,造成了大量写入延迟时间的浪费。

        适用于:流量和并发较高的缓存场景

ReadThrough/Write Behind:

        优点:

  1. 读操作和写操作效率很高,因为都是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和写入。
  2. 对于数据库不可用的情况有一定的容忍度,即使数据库暂时不可用,系统也整体可用,当数据库之后恢复的时候,再将数据写入数据库。

        缺点:有数据丢失的风险,如果缓存挂掉而数据没有及时写到数据库中,那么缓存中的有些数据将永久丢失。

        适用于:秒杀等频繁写入的场景

参考资料:https://zhuanlan.zhihu.com/p/96095635

                  Redis在电商系统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 简书

                  掘金

  • 4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 回答1: 清除 Linux 服务器缓存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两种常用的方法: 1. 通过 sync 命令清除缓存 使用 sync 命令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从而清除缓存。具体操作如下: ``` sync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 第一行命令是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磁盘,第二行命令是清除缓存。执行完这两行命令后,缓存就被清除了。 2. 通过 sysctl 命令清除缓存 使用 sysctl 命令可以修改内核参数,从而清除缓存。具体操作如下: ``` sysctl -w vm.drop_caches=3 ``` 执行这行命令后,缓存就被清除了。其中,vm.drop_caches 参数的取值有三种: - 1:清除页缓存 - 2:清除 dentries 和 inodes - 3:清除页缓存、dentries 和 inodes 建议使用第三种方式清除缓存,因为它可以清除所有类型的缓存。 ### 回答2: 在使用Linux服务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系统缓存占用过多内存的情况。这时候,清除缓存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在Linux服务器上如何清除缓存。 一、通过sync命令清除缓存 sync命令可以将缓存数据写入磁盘中,从而释放缓存。在终端输入“sync”命令即可执行。 二、通过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命令清除缓存 这条命令可以清除页面缓存以及inode和目录的缓存。在终端输入该命令即可执行。建议在清除前备份重要的文件,以防损失。 三、通过free命令查看和清除缓存 在终端输入“free -m”命令可以查看当前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包括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其中“Buffers”和“Cached”两个参数表示页面缓存和目录缓存所占的内存大小。可以通过重启服务器或者在终端输入“sync;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命令来清除缓存。如有需要,也可以在终端中输入“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来清除页面缓存,或者“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来清除目录缓存。 四、通过sysctl命令清除缓存 使用sysctl命令可以查看和修改操作系统内核的参数。在终端输入“sysctl -w vm.drop_caches=3”即可清除缓存。这条命令与“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命令等价。 总的来说,在Linux服务器中清除缓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上述命令,我们可以轻松地释放系统内存,提高系统的性能。但是,在清除缓存之前,需要备份好重要的文件,以防数据丢失。 ### 回答3: Linux服务器的缓存,指的是系统内存中缓存的一些数据,包括文件系统缓存、目录项缓存、inode缓存、交换缓存等等。这些缓存虽然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但是也会占用大量的内存空间,导致系统的运行越来越缓慢。下面是对于Linux服务器清除缓存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清除文件系统缓存 文件系统缓存是由Linux内核自动管理的,通常情况下,Linux会自动释放这些缓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手动清除文件系统缓存,这可以通过sync命令和echo命令来实现。具体命令如下: sudo sync && sudo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这个命令的含义是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磁盘中,然后将缓存清空。其中,数字3表示释放缓存的等级,数字越大,代表释放的缓存越多。 二、清除目录项缓存 目录项缓存缓存目录结构的信息,它可以提高文件系统的访问速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手动清除目录项缓存,比如在修改文件目录结构后。清除目录项缓存的命令如下: sudo sync && sudo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其中,数字2表示只清除目录项缓存。 三、清除inode缓存 inode缓存缓存文件系统的元数据,包括文件的属性、权限信息等。如果缓存中的信息过期或者需要清理,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手动清空inode缓存: sudo sync && sudo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其中,数字1表示只清除inode缓存。 四、清除交换缓存 交换缓存是指Linux系统中的虚拟内存,它用于缓存未被使用的部分数据,以便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如果需要手动清除交换缓存,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sudo swapoff -a && sudo swapon -a 这个命令的含义是将所有交换分区关闭,然后重新启用交换分区,从而清空缓存。 总结 Linux服务器中的缓存对于系统的运行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清理。但是要注意在清理缓存时,要谨慎选择清理哪些缓存,避免出现系统运行出现问题的情况。另外,可以通过设置Linux系统的内核参数,来减少缓存的占用,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