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编程性能调优(01)

1、概述

1.1、如何制定性能调优的标准

1.1.1、为什么要做性能调优

        一款线上产品如果没有经过性能测试,那它就好比是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问题,你也不清楚它能承受的极限在哪儿。

        有些性能问题是时间累积慢慢产生的,到了一定时间自然就爆炸了;而更多的性能问题是由访问量的波动导致的,例如,活动或者公司产品用户量上升;当然也有可能是一款产品上线后就半死不活,一直没有大访问量,所以还没有引发这颗定时炸弹。

        现在假设你的系统要做一次活动,产品经理或者老板告诉你预计有几十万的用户访问量,询问系统能否承受得住这次活动的压力。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系统的性能情况,也只能战战兢兢地回答老板,有可能大概没问题吧。

        所以,要不要做性能调优,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所有的系统在开发完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性能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问题暴露出来,例如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可能的操作场景等等,再通过性能调优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当你在用某一款 App 查询某一条信息时,需要等待十几秒钟;在抢购活动中,无法进入活动页面等等。你看,系统响应就是体现系统性能最直接的一个参考因素。

1.1.2、什么时候介入调优

        如果需要对系统做一次全面的性能监测和优化,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性能调优呢?是不是越早介入越好?

        其实,在项目开发的初期,我们没有必要过于在意性能优化,这样反而会让我们疲于性能优化,不仅不会给系统性能带来提升,还会影响到开发进度,甚至获得相反的效果,给系统带来新的问题。

        我们只需要在代码层面保证有效的编码,比如,减少磁盘 I/O 操作、降低竞争锁的使用以及使用高效的算法等等。遇到比较复杂的业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设计模式来优化业务代码。例如,设计商品价格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折扣活动、红包活动,我们可以用装饰模式去设计这个业务。

        在系统编码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了。这时候,产品经理一般会提供线上预期数据,我们在提供的参考平台上进行压测,通过性能分析、统计工具来统计各项性能指标,看是否在预期范围之内。

        在项目成功上线后,我们还需要根据线上的实际情况,依照日志监控以及性能统计日志,来观测系统性能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对日志进行分析并及时修复问题。

1.1.3、有哪些参考因素可以体现性能

1、CPU

        有的应用需要大量计算,他们会长时间、不间断地占用 CPU 资源,导致其他资源无法争夺到 CPU 而响应缓慢,从而带来系统性能问题。例如,代码递归导致的无限循环,正则表达式引起的回溯,JVM 频繁的 FULL GC,以及多线程编程造成的大量上下文切换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 CPU 资源繁忙。

2、内存

        Java 程序一般通过 JVM 对内存进行分配管理,主要是用 JVM 中的堆内存来存储 Java 创建的对象。系统堆内存的读写速度非常快,所以基本不存在读写性能瓶颈。但是由于内存成本要比磁盘高,相比磁盘,内存的存储空间又非常有限。所以当内存空间被占满,对象无法回收时,就会导致内存溢出、内存泄露等问题。

3、磁盘I/O

        磁盘相比内存来说,存储空间要大很多,但磁盘 I/O 读写的速度要比内存慢,虽然目前引入的 SSD 固态硬盘已经有所优化,但仍然无法与内存的读写速度相提并论。

4、网络

        网络对于系统性能来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购买过云服务,一定经历过,选择网络带宽大小这一环节。带宽过低的话,对于传输数据比较大,或者是并发量比较大的系统,网络就很容易成为性能瓶颈。

5、异常

        Java 应用中,抛出异常需要构建异常栈,对异常进行捕获和处理,这个过程非常消耗系统性能。如果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引发异常,持续地进行异常处理,那么系统的性能就会明显地受到影响。

6、数据库

        大部分系统都会用到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操作往往是涉及到磁盘 I/O 的读写。大量的数据库读写操作,会导致磁盘 I/O 性能瓶颈,进而导致数据库操作的延迟性。对于有大量数据库读写操作的系统来说,数据库的性能优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7、锁竞争

        在并发编程中,我们经常会需要多个线程,共享读写操作同一个资源,这个时候为了保持数据的原子性(即保证这个共享资源在一个线程写的时候,不被另一个线程修改),我们就会用到锁。锁的使用可能会带来上下文切换,从而给系统带来性能开销。JDK1.6 之后,Java 为了降低锁竞争带来的上下文切换,对 JVM 内部锁已经做了多次优化,例如,新增了偏向锁、自旋锁、轻量级锁、锁粗化、锁消除等。而如何合理地使用锁资源,优化锁资源,就需要你了解更多的操作系统知识、Java 多线程编程基础,积累项目经验,并结合实际场景去处理相关问题。

1.1.4、有哪些性能指标

1、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响应时间越短,性能越好,一般一个接口的响应时间是在毫秒级。在系统中,我们可以把响应时间自下而上细分为以下几种:

  • 数据库响应时间:数据库操作所消耗的时间,往往是整个请求链中最耗时的;
  • 服务端响应时间:服务端包括 Nginx 分发的请求所消耗的时间以及服务端程序执行所消耗的时间;
  • 网络响应时间:这是网络传输时,网络硬件需要对传输的请求进行解析等操作所消耗的时间;
  • 客户端响应时间:对于普通的 Web、App 客户端来说,消耗时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如果你的客户端嵌入了大量的逻辑处理,消耗的时间就有可能变长,从而成为系统的瓶颈。
2、吞吐量

        在测试中,我们往往会比较注重系统接口的 TPS(每秒事务处理量),因为 TPS 体现了接口的性能,TPS 越大,性能越好。在系统中,我们也可以把吞吐量自下而上地分为两种:磁盘吞吐量和网络吞吐量。

磁盘吞吐量:

        一种是 IOPS(Input/Output Per Second),即每秒的输入输出量(或读写次数),这种是指单位时间内系统能处理的 I/O 请求数量,I/O 请求通常为读或写数据操作请求,关注的是随机读写性能。适应于随机读写频繁的应用,如小文件存储(图片)、OLTP 数据库、邮件服务器。

        另一种是数据吞吐量,这种是指单位时间内可以成功传输的数据量。对于大量顺序读写频繁的应用,传输大量连续数据,例如,电视台的视频编辑、视频点播 VOD(Video On Demand),数据吞吐量则是关键衡量指标。

网络吞吐量:

        这个是指网络传输时没有帧丢失的情况下,设备能够接受的最大数据速率。网络吞吐量不仅仅跟带宽有关系,还跟 CPU 的处理能力、网卡、防火墙、外部接口以及 I/O 等紧密关联。而吞吐量的大小主要由网卡的处理能力、内部程序算法以及带宽大小决定。

3、计算机资源分配使用率

        通常由 CPU 占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 I/O、网络 I/O 来表示资源使用率。这几个参数好比一个木桶,如果其中任何一块木板出现短板,任何一项分配不合理,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都是毁灭性的。

4、负载承受能力

        当系统压力上升时,你可以观察,系统响应时间的上升曲线是否平缓。这项指标能直观地反馈给你,系统所能承受的负载压力极限。例如,当你对系统进行压测时,系统的响应时间会随着系统并发数的增加而延长,直到系统无法处理这么多请求,抛出大量错误时,就到了极限。

1.2、如何制定性能调优的策略

1.2.1、性能测试方法

1、微基准性能测试

        微基准性能测试可以精准定位到某个模块或者某个方法的性能问题,特别适合做一个功能模块或者一个方法在不同实现方式下的性能对比。例如,对比一个方法使用同步实现和非同步实现的性能。

2、宏基准性能测试

        宏基准性能测试是一个综合测试,需要考虑到测试环境、测试场景和测试目标。首先看测试环境,我们需要模拟线上的真实环境。

        然后看测试场景。我们需要确定在测试某个接口时,是否有其他业务接口同时也在平行运行,造成干扰。如果有,请重视,因为你一旦忽视了这种干扰,测试结果就会出现偏差。

        最后看测试目标。我们的性能测试是要有目标的,这里可以通过吞吐量以及响应时间来衡量系统是否达标。不达标,就进行优化;达标,就继续加大测试的并发数,探底接口的 TPS(最大每秒事务处理量),这样做,可以深入了解到接口的性能。除了测试接口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以外,我们还需要循环测试可能导致性能问题的接口,观察各个服务器的 CPU、内存以及 I/O 使用率的变化。

1.2.2、注意问题

1、热身问题

        当我们做性能测试时,我们的系统会运行得越来越快,后面的访问速度要比我们第一次访问的速度快上几倍。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 Java 编程语言和环境中,.java 文件编译成为 .class 文件后,机器还是无法直接运行 .class 文件中的字节码,需要通过解释器将字节码转换成本地机器码才能运行。为了节约内存和执行效率,代码最初被执行时,解释器会率先解释执行这段代码。

        随着代码被执行的次数增多,当虚拟机发现某个方法或代码块运行得特别频繁时,就会把这些代码认定为热点代码(Hot Spot Code)。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虚拟机将会通过即时编译器(JIT compiler,just-in-time compiler)把这些代码编译成与本地平台相关的机器码,并进行各层次的优化,然后存储在内存中,之后每次运行代码时,直接从内存中获取即可。

        所以在刚开始运行的阶段,虚拟机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全面优化代码,后面就能以最高性能执行了。

2、性能测试结果不稳定

        我们在做性能测试时发现,每次测试处理的数据集都是一样的,但测试结果却有差异。这是因为测试时,伴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比如机器其他进程的影响、网络波动以及每个阶段 JVM 垃圾回收的不同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测试,将测试结果求平均,或者统计一个曲线图,只要保证我们的平均值是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且波动不是很大,这种情况下,性能测试就是通过的。

3、多JVM情况下的影响

        如果我们的服务器有多个 Java 应用服务,部署在不同的 Tomcat 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服务器会有多个 JVM。任意一个 JVM 都拥有整个系统的资源使用权。如果一台机器上只部署单独的一个 JVM,在做性能测试时,测试结果很好,或者你调优的效果很好,但在一台机器多个 JVM 的情况下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线上环境中一台机器部署多个 JVM 的情况(实际上是很难避免的)。

1.2.3、三步走策略

1、前言

        我们在完成性能测试之后,需要输出一份性能测试报告,帮我们分析系统性能测试的情况。其中测试结果需要包含测试接口的平均、最大和最小吞吐量,响应时间,服务器的 CPU、内存、I/O、网络 IO 使用率,JVM 的 GC 频率等。

        通过观察这些调优标准,可以发现性能瓶颈,我们再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分析查找问题。首先从操作系统层面,查看系统的 CPU、内存、I/O、网络的使用率是否存在异常,再通过命令查找异常日志,最后通过分析日志,找到导致瓶颈的原因;还可以从 Java 应用的 JVM 层面,查看 JVM 的垃圾回收频率以及内存分配情况是否存在异常,分析日志,找到导致瓶颈的原因。

        如果系统和 JVM 层面都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我们可以查看应用服务业务层是否存在性能瓶颈,例如 Java 编程的问题、读写数据瓶颈等等。

2、优化代码

        应用层的问题代码往往会因为耗尽系统资源而暴露出来。例如,我们某段代码导致内存溢出,往往是将 JVM 中的内存用完了,这个时候系统的内存资源消耗殆尽了,同时也会引发 JVM 频繁地发生垃圾回收,导致 CPU 100% 以上居高不下,这个时候又消耗了系统的 CPU 资源。

        还有一些是非问题代码导致的性能问题,这种往往是比较难发现的,需要依靠我们的经验来优化。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 LinkedList 集合,如果使用 for 循环遍历该容器,将大大降低读的效率,但这种效率的降低很难导致系统性能参数异常。

        这时有经验的,就会改用 Iterator (迭代器)迭代循环该集合,这是因为 LinkedList 是链表实现的,如果使用 for 循环获取元素,在每次循环获取元素时,都会去遍历一次 List,这样会降低读的效率。

3、优化设计

        面向对象有很多设计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业务层以及中间件层的代码设计。优化后,不仅可以精简代码,还能提高整体性能。例如,单例模式在频繁调用创建对象的场景中,可以共享一个创建对象,这样可以减少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对象所带来的性能消耗。

4、优化算法

        好的算法可以帮助我们大大地提升系统性能。例如,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合适的查找算法可以降低时间复杂度。

5、时间换空间

        有时候系统对查询时的速度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反而对存储空间要求苛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6、空间换时间

        这种方法是使用存储空间来提升访问速度。现在很多系统都是使用的 MySQL 数据库,较为常见的分表分库是典型的使用空间换时间的案例。

        因为 MySQL 单表在存储千万数据以上时,读写性能会明显下降,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表数据通过某个字段 Hash 值或者其他方式分拆,系统查询数据时,会根据条件的 Hash 值判断找到对应的表,因为表数据量减小了,查询性能也就提升了。

7、参数调优

        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合理地设置 JVM 的内存空间以及垃圾回收算法可以提升系统性能。例如,如果我们业务中会创建大量的大对象,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将这些大对象直接放进老年代。这样可以减少年轻代频繁发生小的垃圾回收(Minor GC),减少 CPU 占用时间,提升系统性能。

        Web 容器线程池的设置以及 Linux 操作系统的内核参数设置不合理也有可能导致系统性能瓶颈,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优化这两部分,可以提升系统性能。

2、字符串性能优化

2.1、String 对象是如何实现的

2.1.1、Java6

        String 对象是对 char 数组进行了封装实现的对象,主要有四个成员变量:char 数组、偏移量 offset、字符数量 count、哈希值 hash。

        String 对象是通过 offset 和 count 两个属性来定位 char[] 数组,获取字符串。这么做可以高效、快速地共享数组对象,同时节省内存空间,但这种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

2.1.2、Java7/8

        Java 对 String 类做了一些改变。String 类中不再有 offset 和 count 两个变量了。这样的好处是 String 对象占用的内存稍微少了些,同时,String.substring 方法也不再共享 char[],从而解决了使用该方法可能导致的内存泄漏问题。

2.1.3、Java9

        工程师将 char[] 字段改为了 byte[] 字段,又维护了一个新的属性 coder,它是一个编码格式的标识。

        我们知道一个 char 字符占 16 位,2 个字节。这个情况下,存储单字节编码内的字符(占一个字节的字符)就显得非常浪费。JDK1.9 的 String 类为了节约内存空间,于是使用了占 8 位,1 个字节的 byte 数组来存放字符串。

        而新属性 coder 的作用是,在计算字符串长度或者使用 indexOf()函数时,我们需要根据这个字段,判断如何计算字符串长度。coder 属性默认有 0 和 1 两个值,0 代表 Latin-1(单字节编码),1 代表 UTF-16。如果 String 判断字符串只包含了 Latin-1,则 coder 属性值为 0,反之则为 1。

2.2、String对象的不可变性

        类被 final 修饰代表该类不可继承,而 char[] 被 final+private 修饰,代表了 String 对象不可被更改。Java 实现的这个特性叫作 String 对象的不可变性,即 String 对象一旦创建成功,就不能再对它进行改变。

这样有什么好处?

第一,保证 String 对象的安全性。假设 String 对象是可变的,那么 String 对象将可能被恶意修改。

第二,保证 hash 属性值不会频繁变更,确保了唯一性,使得类似 HashMap 容器才能实现相应的 key-value 缓存功能。

第三,可以实现字符串常量池。在 Java 中,通常有两种创建字符串对象的方式,一种是通过字符串常量的方式创建,如 String str=“abc”;另一种是字符串变量通过 new 形式的创建,如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当代码中使用第一种方式创建字符串对象时,JVM 首先会检查该对象是否在字符串常量池中,如果在,就返回该对象引用,否则新的字符串将在常量池中被创建。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同一个值的字符串对象的重复创建,节约内存。

        String str = new String(“abc”) 这种方式,首先在编译类文件时,"abc"常量字符串将会放入到常量结构中,在类加载时,“abc"将会在常量池中创建;其次,在调用 new 时,JVM 命令将会调用 String 的构造函数,同时引用常量池中的"abc” 字符串,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 String 对象;最后,str 将引用 String 对象。

        比如对一个 String 对象 str 赋值“hello”,然后又让 str 值为“world”,这个时候 str 的值变成了“world”。那么 str 值确实改变了,为什么我还说 String 对象不可变呢?

        首先,我来解释下什么是对象和对象引用。在 Java 中要比较两个对象是否相等,往往是用 ==,而要判断两个对象的值是否相等,则需要用 equals 方法来判断。这是因为 str 只是 String 对象的引用,并不是对象本身。对象在内存中是一块内存地址,str 则是一个指向该内存地址的引用。所以在刚刚我们说的这个例子中,第一次赋值的时候,创建了一个“hello”对象,str 引用指向“hello”地址;第二次赋值的时候,又重新创建了一个对象“world”,str 引用指向了“world”,但“hello”对象依然存在于内存中。

        也就是说 str 并不是对象,而只是一个对象引用。真正的对象依然还在内存中,没有被改变。

2.3、String 对象的优化

2.3.1、如何构建超大字符串

        编程过程中,字符串的拼接很常见。 String 对象是不可变的,如果我们使用 String 对象相加,拼接我们想要的字符串,是不是就会产生多个对象呢?例如以下代码:

String str= "ab" + "cd" + "ef";

        分析代码可知:首先会生成 ab 对象,再生成 abcd 对象,最后生成 abcdef 对象,从理论上来说,这段代码是低效的。但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只有一个对象生成,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们的理论判断错了?我们再来看编译后的代码,你会发现编译器自动优化了这行代码,如下:

String str= "abcdef";

        而对于字符串变量累计是:

String str = "abcdef";
 
for(int i=0; i<1000; i++) {
      str = str + i;
}

        上面的代码编译后,你可以看到编译器同样对这段代码进行了优化。不难发现,Java 在进行字符串的拼接时,偏向使用 StringBuilder,这样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

String str = "abcdef";
 
for(int i=0; i<1000; i++) {
    str = (new StringBuilder(String.valueOf(str))).append(i).toString();
}

        可见即使使用 + 号作为字符串的拼接,也一样可以被编译器优化成 StringBuilder 的方式。但再细致些,你会发现在编译器优化的代码中,每次循环都会生成一个新的 StringBuilder 实例,同样也会降低系统的性能。

        所以平时做字符串拼接的时候,我建议你还是要显示地使用 String Builder 来提升系统性能。如果在多线程编程中,String 对象的拼接涉及到线程安全,你可以使用 StringBuffer。但是要注意,由于 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涉及到锁竞争,所以从性能上来说,要比 StringBuilder 差一些。

2.3.2、如何使用 String.intern 节省内存

案例:Twitter 每次发布消息状态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地址信息,以当时 Twitter 用户的规模预估,服务器需要 32G 的内存来存储地址信息。

public class Location {
    private String city;
    private String region;
    private String countryCode;
    private double longitude;
    private double latitude;
}

        考虑到其中有很多用户在地址信息上是有重合的,比如,国家、省份、城市等,这时就可以将这部分信息单独列出一个类,以减少重复,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haredLocation {
    private String city;
    private String region;
    private String countryCode;
}


public class Location {
    private SharedLocation sharedLocation;
    double longitude;
    double latitude;
}

        通过优化,数据存储大小减到了 20G 左右。但对于内存存储这个数据来说,依然很大,怎么办呢?这个案例来自一位 Twitter 工程师在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的演讲,他们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使用 String.intern 来节省内存空间,从而优化 String 对象的存储。

        具体做法就是,在每次赋值的时候使用 String 的 intern 方法,如果常量池中有相同值,就会重复使用该对象,返回对象引用,这样一开始的对象就可以被回收掉。这种方式可以使重复性非常高的地址信息存储大小从 20G 降到几百兆。

SharedLocation sharedLocation = new SharedLocation();
 
sharedLocation.setCity(messageInfo.getCity().intern());
sharedLocation.setCountryCode(messageInfo.getRegion().intern());
sharedLocation.setRegion(messageInfo.getCountryCode().intern());
 
Location location = new Location();
location.set(sharedLocation);
location.set(messageInfo.getLongitude());
location.set(messageInfo.getLatitude());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再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回顾下其中的原理:

String a =new String("abc").intern();
String b = new String("abc").intern();
    	  
if(a==b) {
    System.out.print("a==b");
}


//输出结果
a==b

        在字符串常量中,默认会将对象放入常量池;在字符串变量中,对象是会创建在堆内存中,同时也会在常量池中创建一个字符串对象,复制到堆内存对象中,并返回堆内存对象引用。

        如果调用 intern 方法,会去查看字符串常量池中是否有等于该对象的字符串,如果没有,就在常量池中新增该对象,并返回该对象引用;如果有,就返回常量池中的字符串引用。堆内存中原有的对象由于没有引用指向它,将会通过垃圾回收器回收。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创建 a 变量时,会在堆内存中创建一个对象,同时会在加载类时,在常量池中创建一个字符串对象,在调用 intern 方法之后,会去常量池中查找是否有等于该字符串的对象,有就返回引用。

        在创建 b 字符串变量时,也会在堆中创建一个对象,此时常量池中有该字符串对象,就不再创建。调用 intern 方法则会去常量池中判断是否有等于该字符串的对象,发现有等于"abc"字符串的对象,就直接返回引用。而在堆内存中的对象,由于没有引用指向它,将会被垃圾回收。所以 a 和 b 引用的是同一个对象。

        使用 intern 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结合实际场景。因为常量池的实现是类似于一个 HashTable 的实现方式,HashTable 存储的数据越大,遍历的时间复杂度就会增加。如果数据过大,会增加整个字符串常量池的负担。

3、慎用正则表达式

3.1、案例说明

        有这么个活动,按照之前评估的访问量,这次活动预计参与用户量 30W+,TPS(每秒事务处理量)最高 3000 左右。结果来自对接口做的微基准性能测试。使用 ab 工具(通过 yum -y install httpd-tools 可以快速安装)在另一台机器上对 http 请求接口进行测试。

        以通过设置 -n 请求数 /-c 并发用户数来模拟线上的峰值请求,再通过 TPS、RT(每秒响应时间)以及每秒请求时间分布情况这三个指标来衡量接口的性能,如下图所示:

        在做性能测试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提交接口的 TPS 一直上不去,按理说这个业务非常简单,存在性能瓶颈的可能性并不大。通过使用排除法查找问题。首先将方法里面的业务代码全部注释,留一个空方法在这里,再看性能如何。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区分是框架性能问题,还是业务代码性能问题。

        最后定位到了是业务代码问题,就马上逐一查看代码查找原因。我将插入数据库操作代码加上之后,TPS 稍微下降了,但还是没有找到原因。最后,就只剩下 Split() 方法操作了,果然,我将 Split() 方法加入之后,TPS 明显下降了。

3.2、什么是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概念,很多语言都实现了它。正则表达式使用一些特定的元字符来检索、匹配以及替换符合规则的字符串。构造正则表达式语法的元字符,由普通字符、标准字符、限定字符(量词)、定位字符(边界字符)组成。详情可见下图:

3.3、正则表达式引擎

        正则表达式是一个用正则符号写出的公式,程序对这个公式进行语法分析,建立一个语法分析树,再根据这个分析树结合正则表达式的引擎生成执行程序(这个执行程序我们把它称作状态机,也叫状态自动机),用于字符匹配。

        目前实现正则表达式引擎的方式有两种:DFA 自动机(Deterministic Final Automata 确定有限状态自动机)和 NFA 自动机(Non deterministic Finite Automaton 非确定有限状态自动机)。对比来看,构造 DFA 自动机的代价远大于 NFA 自动机,但 DFA 自动机的执行效率高于 NFA 自动机。

        假设一个字符串的长度是 n,如果用 DFA 自动机作为正则表达式引擎,则匹配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如果用 NFA 自动机作为正则表达式引擎,由于 NFA 自动机在匹配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分支和回溯,假设 NFA 的状态数为 s,则该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s)。

        NFA 自动机的优势是支持更多功能。例如,捕获 group、环视、占有优先量词等高级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基于子表达式独立进行匹配,因此在编程语言里,使用的正则表达式库都是基于 NFA 实现的。

        那么 NFA 自动机到底是怎么进行匹配的呢?我以下面的字符和表达式来举例说明。

text=“aabcab”
regex=“bc”

        NFA 自动机会读取正则表达式的每一个字符,拿去和目标字符串匹配,匹配成功就换正则表达式的下一个字符,反之就继续和目标字符串的下一个字符进行匹配。分解一下过程。首先,读取正则表达式的第一个匹配符和字符串的第一个字符进行比较,b 对 a,不匹配;继续换字符串的下一个字符,也是 a,不匹配;继续换下一个,是 b,匹配。

         然后,同理,读取正则表达式的第二个匹配符和字符串的第四个字符进行比较,c 对 c,匹配;继续读取正则表达式的下一个字符,然而后面已经没有可匹配的字符了,结束。

        这就是 NFA 自动机的匹配过程,虽然在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正则表达式都要比这复杂,但匹配方法是一样的。

3.4、NFA 自动机的回溯

        用 NFA 自动机实现的比较复杂的正则表达式,在匹配过程中经常会引起回溯问题。大量的回溯会长时间地占用 CPU,从而带来系统性能开销。我来举例说明。

text=“abbc”
regex=“ab{1,3}c”

        这个例子,匹配目的比较简单。匹配以 a 开头,以 c 结尾,中间有 1-3 个 b 字符的字符串。NFA 自动机对其解析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读取正则表达式第一个匹配符 a 和字符串第一个字符 a 进行比较,a 对 a,匹配。

        然后,读取正则表达式第二个匹配符 b{1,3} 和字符串的第二个字符 b 进行比较,匹配。但因为 b{1,3} 表示 1-3 个 b 字符串,NFA 自动机又具有贪婪特性,所以此时不会继续读取正则表达式的下一个匹配符,而是依旧使用 b{1,3} 和字符串的第三个字符 b 进行比较,结果还是匹配。

        接着继续使用 b{1,3} 和字符串的第四个字符 c 进行比较,发现不匹配了,此时就会发生回溯,已经读取的字符串第四个字符 c 将被吐出去,指针回到第三个字符 b 的位置。

        那么发生回溯以后,匹配过程怎么继续呢?程序会读取正则表达式的下一个匹配符 c,和字符串中的第四个字符 c 进行比较,结果匹配,结束。

3.5、如何避免回溯问题

3.5.1、 贪婪模式(Greedy)

        顾名思义,就是在数量匹配中,如果单独使用 +、 ? 、* 或{min,max} 等量词,正则表达式会匹配尽可能多的内容。例如,上边那个例子:

text=“abbc”
regex=“ab{1,3}c”

        就是在贪婪模式下,NFA 自动机读取了最大的匹配范围,即匹配 3 个 b 字符。匹配发生了一次失败,就引起了一次回溯。如果匹配结果是“abbbc”,就会匹配成功。

3.5.2、懒惰模式(Reluctant)

        在该模式下,正则表达式会尽可能少地重复匹配字符。如果匹配成功,它会继续匹配剩余的字符串。例如,在上面例子的字符后面加一个“?”,就可以开启懒惰模式。

text=“abc”
regex=“ab{1,3}?c”

        匹配结果是“abc”,该模式下 NFA 自动机首先选择最小的匹配范围,即匹配 1 个 b 字符,因此就避免了回溯问题。

3.5.3、独占模式(Possessive)

        同贪婪模式一样,独占模式一样会最大限度地匹配更多内容;不同的是,在独占模式下,匹配失败就会结束匹配,不会发生回溯问题。还是上边的例子,在字符后面加一个“+”,就可以开启独占模式。

text=“abbc”
regex=“ab{1,3}+bc”

        结果是不匹配,结束匹配,不会发生回溯问题。讲到这里,你应该非常清楚了,避免回溯的方法就是:使用懒惰模式和独占模式。

        前面的Split 方法影响性能,是因为使用了 split() 方法提取域名,并检查请求参数是否符合规定。split() 在匹配分组时遇到特殊字符产生了大量回溯,我当时是在正则表达式后加了一个需要匹配的字符和“+”,解决了这个问题。

\\?(([A-Za-z0-9-~_=%]++\\&{0,1})+)

3.6、正则表达式的优化

3.6.1、少用贪婪模式,多用独占模式

        贪婪模式会引起回溯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独占模式来避免回溯。

3.6.2、减少分支选择

        分支选择类型“(X|Y|Z)”的正则表达式会降低性能,我们在开发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使用。如果一定要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优化:

  1.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选择的顺序,将比较常用的选择项放在前面,使它们可以较快地被匹配;
  2.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提取共用模式,例如,将“(abcd|abef)”替换为“ab(cd|ef)”,后者匹配速度较快,因为 NFA 自动机会尝试匹配 ab,如果没有找到,就不会再尝试任何选项;
  3. 最后,如果是简单的分支选择类型,我们可以用三次 index 代替“(X|Y|Z)”,如果测试的话,你就会发现三次 index 的效率要比“(X|Y|Z)”高出一些。

3.6.3、减少捕获嵌套

        捕获组是指把正则表达式中,子表达式匹配的内容保存到以数字编号或显式命名的数组中,方便后面引用。一般一个 () 就是一个捕获组,捕获组可以进行嵌套。

        非捕获组则是指参与匹配却不进行分组编号的捕获组,其表达式一般由(?:exp)组成。

        在正则表达式中,每个捕获组都有一个编号,编号 0 代表整个匹配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text = "<input high=\"20\" weight=\"70\">test</input>";
    String reg = "(<input.*?>)(.*?)(</input>)";
    Pattern p = Pattern.compile(reg);
    Matcher m = p.matcher(text);
    while(m.find()) {
        System.out.println(m.group(0)); // 整个匹配到的内容
        System.out.println(m.group(1)); //(<input.*?>)
        System.out.println(m.group(2)); //(.*?)
        System.out.println(m.group(3)); //(</input>)
    }
}

//运行结果:
<input high=\"20\" weight=\"70\">test</input>
<input high=\"20\" weight=\"70\">
test
</input>

        如果你并不需要获取某一个分组内的文本,那么就使用非捕获分组。例如,使用“(?:X)”代替“(X)”,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
{
	String text = "<input high=\"20\" weight=\"70\">test</input>";
	String reg="(?:<input.*?>)(.*?)(?:</input>)";
	Pattern p = Pattern.compile(reg);
	Matcher m = p.matcher(text);
	while(m.find()) {
		System.out.println(m.group(0));// 整个匹配到的内容
		System.out.println(m.group(1));//(.*?)
	}
}


//运行结果:
<input high=\"20\" weight=\"70\">test</input>
test

4、ArrayList还是LinkedList?

4.1、什么是List接口

        我们可以看到 ArrayList、Vector、LinkedList 集合类继承了 AbstractList 抽象类,而 AbstractList 实现了 List 接口,同时也继承了 AbstractCollection 抽象类。ArrayList、Vector、LinkedList 又根据自我定位,分别实现了各自的功能。

        ArrayList 和 Vector 使用了数组实现,这两者的实现原理差不多,LinkedList 使用了双向链表实现。

4.2、ArrayList 是如何实现的?

4.2.1、常见问题

问题 1:我们在查看 ArrayList 的实现类源码时,你会发现对象数组 elementData 使用了 transient 修饰,我们知道 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该属性,则表示该属性不会被序列化,然而我们并没有看到文档中说明 ArrayList 不能被序列化,这是为什么?

问题 2:我们在使用 ArrayList 进行新增、删除时,经常被提醒“使用 ArrayList 做新增删除操作会影响效率”。那是不是 ArrayList 在大量新增元素的场景下效率就一定会变慢呢?

问题 3:如果让你使用 for 循环以及迭代循环遍历一个 ArrayList,你会使用哪种方式呢?原因是什么?

4.2.2、ArrayList 实现类

        ArrayList 实现了 List 接口,继承了 AbstractList 抽象类,底层是数组实现的,并且实现了自增扩容数组大小。ArrayList 还实现了 Cloneable 接口和 Serializable 接口,所以他可以实现克隆和序列化。

        ArrayList 还实现了 RandomAccess 接口。你可能对这个接口比较陌生,不知道具体的用处。通过代码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接口其实是一个空接口,什么也没有实现,那 ArrayList 为什么要去实现它呢?

        其实 RandomAccess 接口是一个标志接口,他标志着“只要实现该接口的 List 类,都能实现快速随机访问”。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extends AbstractList<E>
        implements List<E>, RandomAccess,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4.2.3、ArrayList 属性

        ArrayList 属性主要由数组长度 size、对象数组 elementData、初始化容量 default_capacity 等组成, 其中初始化容量默认大小为 10。

    // 默认初始化容量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CAPACITY = 10;
    // 对象数组
    transient Object[] elementData; 
    // 数组长度
    private int size;

        从 ArrayList 属性来看,它没有被任何的多线程关键字修饰,但 elementData 被关键字transient 修饰了。transient 关键字修饰该字段则表示该属性不会被序列化,但 ArrayList 其实是实现了序列化接口。

        由于 ArrayList 的数组是基于动态扩增的,所以并不是所有被分配的内存空间都存储了数据。如果采用外部序列化法实现数组的序列化,会序列化整个数组。ArrayList 为了避免这些没有存储数据的内存空间被序列化,内部提供了两个私有方法 writeObject 以及 readObject 来自我完成序列化与反序列化,从而在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数组时节省了空间和时间。因此使用 transient 修饰数组,是防止对象数组被其他外部方法序列化。

4.2.4、ArrayList 构造函数

        ArrayList 类实现了三个构造函数,第一个是创建 ArrayList 对象时,传入一个初始化值;第二个是默认创建一个空数组对象;第三个是传入一个集合类型进行初始化。

        当 ArrayList 新增元素时,如果所存储的元素已经超过其已有大小,它会计算元素大小后再进行动态扩容,数组的扩容会导致整个数组进行一次内存复制。因此,我们在初始化 ArrayList 时,可以通过第一个构造函数合理指定数组初始大小,这样有助于减少数组的扩容次数,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public ArrayList(int initialCapacity) {
     // 初始化容量不为零时,将根据初始化值创建数组大小
     if(initialCapacity > 0) {
         this.elementData = new Object[initialCapacity];
     }
     else if(initialCapacity == 0) { // 初始化容量为零时,使用默认的空数组
         this.elementData = EMPTY_ELEMENTDATA;
     }
     else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llegal Capacity: " + initialCapacity);
     }
 }
 public ArrayList() {
     // 初始化默认为空数组
     this.elementData = DEFAULTCAPACITY_EMPTY_ELEMENTDATA;
 }

4.2.4、ArrayList 新增元素

        ArrayList 新增元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元素加到数组的末尾,另外一种是添加元素到任意位置。

public boolean add(E e) {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elementData[size++] = e;
    return true;
}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rangeCheckForAdd(index);
    ensureCapacityInternal(size + 1); // Increments modCount!!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 elementData, index + 1, size - index);
    elementData[index] = element;
    size++;
}

        两个方法的相同之处是在添加元素之前,都会先确认容量大小,如果容量够大,就不用进行扩容;如果容量不够大,就会按照原来数组的 1.5 倍大小进行扩容,在扩容之后需要将数组复制到新分配的内存地址。

 private void ensureExplicitCapacity(int minCapacity) {
     modCount++;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f(min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 0) grow(minCapacity);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ARRAY_SIZE = Integer.MAX_VALUE - 8;

 private void grow(int minCapacity) {
     // overflow-conscious code
     int oldCapacity = elementData.length;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if(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 0) newCapacity = minCapacity;
     if(newCapacity - MAX_ARRAY_SIZE > 0) newCapacity = hugeCapacity(minCapacity);
     // minCapacity is usually close to size, so this is a win:
     elementData = Arrays.copyOf(elementData, newCapacity);
 }

        当然,两个方法也有不同之处,添加元素到任意位置,会导致在该位置后的所有元素都需要重新排列,而将元素添加到数组的末尾,在没有发生扩容的前提下,是不会有元素复制排序过程的。

        如果我们在初始化时就比较清楚存储数据的大小,就可以在 ArrayList 初始化时指定数组容量大小,并且在添加元素时,只在数组末尾添加元素,那么 ArrayList 在大量新增元素的场景下,性能并不会变差,反而比其他 List 集合的性能要好。

4.2.5、ArrayList 删除元素

        ArrayList 的删除方法和添加任意位置元素的方法是有些相同的。ArrayList 在每一次有效的删除元素操作之后,都要进行数组的重组,并且删除的元素位置越靠前,数组重组的开销就越大

public E remove(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modCount++;
    E oldValue = elementData(index);
    int numMoved = size - index - 1;
    if(numMoved > 0) System.arraycopy(elementData, index + 1, elementData, index, numMoved);
    elementData[--size] = null;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return oldValue;
}

4.2.6、ArrayList 遍历元素

        由于 ArrayList 是基于数组实现的,所以在获取元素的时候是非常快捷的。

public E get(int index) {
    rangeCheck(index);
    return elementData(index);
}

E elementData(int index) {
    return(E) elementData[index];
}

4.3、LinkedList 是如何实现的?

        虽然 LinkedList 与 ArrayList 都是 List 类型的集合,但 LinkedList 的实现原理却和 ArrayList 大相径庭,使用场景也不太一样。

        LinkedList 是基于双向链表数据结构实现的,LinkedList 定义了一个 Node 结构,Node 结构中包含了 3 个部分:元素内容 item、前指针 prev 以及后指针 next,代码如下。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 < E > {
    E item;
    Node < E > next;
    Node < E > prev;
    Node(Node < E > prev, E element, Node < E >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总结一下,LinkedList 就是由 Node 结构对象连接而成的一个双向链表。在 JDK1.7 之前,LinkedList 中只包含了一个 Entry 结构的 header 属性,并在初始化的时候默认创建一个空的 Entry,用来做 header,前后指针指向自己,形成一个循环双向链表。

        在 JDK1.7 之后,LinkedList 做了很大的改动,对链表进行了优化。链表的 Entry 结构换成了 Node,内部组成基本没有改变,但 LinkedList 里面的 header 属性去掉了,新增了一个 Node 结构的 first 属性和一个 Node 结构的 last 属性。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 first/last 属性能更清晰地表达链表的链头和链尾概念;
  • first/last 方式可以在初始化 LinkedList 的时候节省 new 一个 Entry;
  • first/last 方式最重要的性能优化是链头和链尾的插入删除操作更加快捷了。

4.3.1、LinkedList 实现类

        LinkedList 类实现了 List 接口、Deque 接口,同时继承了 AbstractSequentialList 抽象类,LinkedList 既实现了 List 类型又有 Queue 类型的特点;LinkedList 也实现了 Cloneable 和 Serializable 接口,同 ArrayList 一样,可以实现克隆和序列化。

        由于 LinkedList 存储数据的内存地址是不连续的,而是通过指针来定位不连续地址,因此,LinkedList 不支持随机快速访问,LinkedList 也就不能实现 RandomAccess 接口。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4.3.2、LinkedList 属性

        我们前面讲到了 LinkedList 的两个重要属性 first/last 属性,其实还有一个 size 属性。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属性都被 transient 修饰了,原因很简单,我们在序列化的时候不会只对头尾进行序列化,所以 LinkedList 也是自行实现 readObject 和 writeObject 进行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transient int size = 0;
transient Node < E > first;
transient Node < E > last;

4.3.3、LinkedList 新增元素

        LinkedList 添加元素的实现很简洁,但添加的方式却有很多种。默认的 add (Ee) 方法是将添加的元素加到队尾,首先是将 last 元素置换到临时变量中,生成一个新的 Node 节点对象,然后将 last 引用指向新节点对象,之前的 last 对象的前指针指向新节点对象。

public boolean add(E e) {
    linkLast(e);
    return true;
}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 < E > l = last;
    final Node < E > newNode = new Node < > (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LinkedList 也有添加元素到任意位置的方法,如果我们是将元素添加到任意两个元素的中间位置,添加元素操作只会改变前后元素的前后指针,指针将会指向添加的新元素,所以相比 ArrayList 的添加操作来说,LinkedList 的性能优势明显。

public void add(int index, E element) {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if(index == size) linkLast(element);
    else linkBefore(element, node(index));
}

void linkBefore(E e, Node < E > succ) {
    // assert succ != null;
    final Node < E > pred = succ.prev;
    final Node < E > newNode = new Node < > (pred, e, succ);
    succ.prev = newNode;
    if(pred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4.3.4、LinkedList 删除元素

        在 LinkedList 删除元素的操作中,我们首先要通过循环找到要删除的元素,如果要删除的位置处于 List 的前半段,就从前往后找;若其位置处于后半段,就从后往前找。

        这样做的话,无论要删除较为靠前或较为靠后的元素都是非常高效的,但如果 List 拥有大量元素,移除的元素又在 List 的中间段,那效率相对来说会很低。

4.3.5、LinkedList 遍历元素

        LinkedList 的获取元素操作实现跟 LinkedList 的删除元素操作基本类似,通过分前后半段来循环查找到对应的元素。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查询元素是非常低效的,特别是在 for 循环遍历的情况下,每一次循环都会去遍历半个 List。

        所以在 LinkedList 循环遍历时,我们可以使用 iterator 方式迭代循环,直接拿到我们的元素,而不需要通过循环查找 List。

4.3.6、常见问题

1、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在新增、删除元素时,LinkedList 的效率要高于 ArrayList,而在遍历的时候,ArrayList 的效率要高于 LinkedList ?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新增元素操作测试

  • 从集合头部位置新增元素
  • 从集合中间位置新增元素
  • 从集合尾部位置新增元素

测试结果 (花费时间):

  • ArrayList>LinkedList
  • ArrayList<LinkedList
  • ArrayList<LinkedList

        通过这组测试,我们可以知道 LinkedList 添加元素的效率未必要高于 ArrayList。

        由于 ArrayList 是数组实现的,而数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在添加元素到数组头部的时候,需要对头部以后的数据进行复制重排,所以效率很低;而 LinkedList 是基于链表实现,在添加元素的时候,首先会通过循环查找到添加元素的位置,如果要添加的位置处于 List 的前半段,就从前往后找;若其位置处于后半段,就从后往前找。因此 LinkedList 添加元素到头部是非常高效的。

        同上可知,ArrayList 在添加元素到数组中间时,同样有部分数据需要复制重排,效率也不是很高;LinkedList 将元素添加到中间位置,是添加元素最低效率的,因为靠近中间位置,在添加元素之前的循环查找是遍历元素最多的操作。

        而在添加元素到尾部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在没有扩容的情况下,ArrayList 的效率要高于 LinkedList。这是因为 ArrayList 在添加元素到尾部的时候,不需要复制重排数据,效率非常高。而 LinkedList 虽然也不用循环查找元素,但 LinkedList 中多了 new 对象以及变换指针指向对象的过程,所以效率要低于 ArrayList。

        说明一下,这里我是基于 ArrayList 初始化容量足够,排除动态扩容数组容量的情况下进行的测试,如果有动态扩容的情况,ArrayList 的效率也会降低。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删除元素操作测试

  • 从集合头部位置删除元素
  • 从集合中间位置删除元素
  • 从集合尾部位置删除元素

测试结果 (花费时间):

  • ArrayList>LinkedList
  • ArrayList<LinkedList
  • ArrayList<LinkedList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删除元素操作测试的结果和添加元素操作测试的结果很接近,这是一样的原理。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遍历元素操作测试

  • for(;;) 循环
  • 迭代器迭代循环

测试结果 (花费时间):

  • ArrayList<LinkedList
  • ArrayList≈LinkedList

        我们可以看到,LinkedList 的 for 循环性能是最差的,而 ArrayList 的 for 循环性能是最好的。这是因为 LinkedList 基于链表实现的,在使用 for 循环的时候,每一次 for 循环都会去遍历半个 List,所以严重影响了遍历的效率;ArrayList 则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并且实现了 RandomAccess 接口标志,意味着 ArrayList 可以实现快速随机访问,所以 for 循环效率非常高。

        LinkedList 的迭代循环遍历和 ArrayList 的迭代循环遍历性能相当,也不会太差,所以在遍历 LinkedList 时,我们要切忌使用 for 循环遍历

2、通过 remove 删除指定的元素,以下那种写法是对的?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rrayList < String > list = new ArrayList < String > ();
    list.add("a");
    list.add("a");
    list.add("b");
    list.add("b");
    list.add("c");
    list.add("c");
    remove(list); // 删除指定的“b”元素
    for(int i = 0; i < list.size(); i++)("c")()()(s: list) {
        System.out.println("element : " + s) list.get(i)
    }
}

写法1: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ArrayList < String > list) {
    Iterator < String >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
        String str = it.next();
        if(str.equals("b")) {
            it.remove();
        }
    }
}

写法2: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ArrayList < String > list) {
    for(String s: list) {
        if(s.equals("b")) {
            list.remove(s);
        }
    }
}

执行结果:第二种就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答案解析:

        for(:)循环[这里指的不是for(;;)]是一个语法糖,这里会被解释为迭代器,在使用迭代器遍历时,ArrayList 内部创建了一个内部迭代器iterator,在使用 next() 方法来取下一个元素时,会使用ArrayList 里保存的一个用来记录List修改次数的变量 modCount,与 iterator 保存了一个expectedModCount 来表示期望的修改次数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等则会抛出异常;

        而在在foreach循环中调用list中的remove()方法,会走到fastRemove()方法,该方法不是iterator中的方法,而是ArrayList中的方法,在该方法只做了modCount++,而没有同步到expectedModCount。

        当再次遍历时,会先调用内部类iteator中的hasNext(),再调用next(),在调用next()方法时,会对modCount和expectedModCount进行比较,此时两者不一致,就抛出了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

        所以关键是用ArrayList的remove还是iterator中的remove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