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赛官网上有这么一句话: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学生时代,我对这句话没啥感触。
因为刚开始学数模时感觉很没头绪,书也看不懂,论文也看不懂,看啥都看不懂。
比赛时题目看不懂,答案搜不到,翻书都不知道该翻哪页。
装个matlab都能一个劲的失败,报错。
有时候鼓捣一整天,啥也没学到,很沮丧,很窝火。
每次比赛,感觉啥都不会就慌得要死,比赛时熬夜累个半死。
要是碰到个坑爹队友又气个半死。
总之就是个半死不活。
好不容易练了几次能编出篇论文了,结果拿不到奖。
反而隔壁张三,绩点没我高,比赛做的没我多,却拿了个一等奖。
看了看他的论文,模型没啥亮点,感觉也没比我写的好多少。
总之就是个不爽,不服。
也正因为数学建模竞赛的这些特点,有人就说数学建模很水,瞎编个文章都能获奖,认真写的还可能没奖。
在象牙塔里,学生思维是会天然排斥这种东西:没有标准答案、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
所以很多人做了一次两次就放弃了,也正常。
只有毕业后到了社会才发现,现实世界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无论你是打工还是创业,当老板还是打工人,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多项目任务、说明书、文件、计划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等等,都是正着看也对、反着看也行。
任务压在身上,个人能力又有限,真就慌得一批。
赶项目赶工期赶交付,就是得熬夜。
遇到个睿智同事或领导,还真能把人气死。
经受了社会的毒打,恍然间发现,上班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很相似:
-
竞赛题目=当下工作任务
-
有模型=任务的解决方案
-
有算法=实现方案的具体操作
-
有论文=周报、月报、年底考核的PPT
-
比赛有成千上万个对手=和同事竞争升职加薪,或同行竞争市场利润
-
最终获不获奖还不一定=领导说了算,行业市场难以预测
在社会打拼,和做数模竞赛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
学生听了难以体会,打工人听了黯然流泪。
深夜加班后,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在床上,恍惚间回想起数模国赛官网上这句话: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嗯,说的真对。
原因就在于,学生时代挨过了数模的毒打,毕业后遇到社会的毒打时就更抗揍了。
做数模练出的编论文的本事,也能用在年终考核和岗位竞聘时写的PPT上。
比赛时遇到过坑爹队友,在工作时遇到就能快速识别出哪些是坑爹同事从而尽早避开。
经历过三天短时间内高强度竞赛的磨练,能让你在工作时遇到突发事件或关键节点赶工时相对从容一些。
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知识点,更是会潜移默化帮助你快速理解工作遇到的前沿新概念、新技术。
因为数学建模的本质,就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毕业后走出象牙塔,面对这个魔幻的世界,无论物质还是感情,工作还是生活,理想还是现实,处处都是“实际问题”。
至于努力的结果嘛,谁知道呢?数模能不能拿奖是玄学,这个社会更是充满混沌。
如前文所说,在社会打拼,和做数模竞赛一样,没有标准答案、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
从零开始学数学建模,到能完成第一篇完整的论文,再到能拿奖,中间的坑只能一步步走。
在社会中也一样,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结果,只能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提高收货“好结果”的概率,从而提高人生的数学期望值。
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今天种下的种子,可能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这颗种子才会长成一棵树。
建模型、查文献、找数据、敲代码、写摘要、做表格、画图、排版、队友间争论、熬夜、咖啡、成功参赛奖……
参与这些的过程中,你会历遍人间冷暖,人生苦痛,千种磨难,万种挫折。
毕业后,在某一个加班的深夜,你站在阳台之上,于冷风中点一根烟。
望着远处高楼上同样因加班而亮的灯光,想起了和队友熬夜赶论文的那场数模竞赛。
你已经变成一个成熟的人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数学建模BOOM,北海带你更好地学习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