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为个人笔记,学习资料来源为:光城的实验室《C++那些事》,如有侵权请私信我~
inline
1、含义
把内联函数的函数体在编译器预处理的时候替换到函数调用处(加副本),这样代码运行到这里时候就不需要花时间去调用函数(减少了函数调用过程的入栈出栈等开销),
注意这种替代行为发生在编译阶段而非程序运行阶段,且对内联函数进行任何修改,都需要重新编译函数的所有客户端,因为编译器需要重新更换一次所有的代码,否则将会继续使用旧的函数。
编译器对 inline 函数的处理步骤:
- 将 inline 函数体复制到 inline 函数调用点处;
- 为所用 inline 函数中的局部变量分配内存空间;
- 将 inline 函数的的输入参数和返回值映射到调用方法的局部变量空间中;
- 如果 inline 函数有多个返回点,将其转变为 inline 函数代码块末尾的分支(使用 GOTO)。
内联能提高函数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定义成内联函数!内联是以代码膨胀(复制)为代价,仅仅省去了函数调用的开销,从而提高函数的执行效率。
2、 用法
类中定义了的函数是隐式内联函数,声明要想成为内联函数,必须在实现处(定义处)加inline
关键字。
以下情况不宜用内联:
(1)如果函数体内的代码比较长,使得内联将导致内存消耗代价比较高。
(2)如果函数体内出现循环,那么执行函数体内代码的时间要比函数调用的开销大。
虚函数内联:
inline virtual
唯一可以内联的时候是:编译器知道所调用的对象是哪个类(如Base::who()
),这只有在编译器具有实际对象而不是对象的指针或引用时才会发生。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Base
{
public:
inline virtual void who()
{
cout << "I am Base\n";
}
virtual ~Base() {}
};
class Derived : public Base
{
public:
inline void who() // 不写inline时隐式内联
{
cout << "I am Derived\n";
}
};
int main()
{
// 此处的虚函数 who(),是通过类(Base)的具体对象(b)来调用的,
// 编译期间就能确定了,所以它可以是内联的,但最终是否内联取决于编译器。
Base b;
b.who();
// 此处的虚函数是通过指针调用的,呈现多态性,需要在运行时期间才能确定,所以不能为内联。
Base *ptr = new Derived();
ptr->who();
// 因为Base有虚析构函数(virtual ~Base() {}),所以 delete 时,会先调用派生类(Derived)析构函数,
// 再调用基类(Base)析构函数,防止内存泄漏。
delete ptr;
ptr = nullptr;
system("pause");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