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半小时漫画中国地理2

一、如果全中国是个“班级”​,有四位同学“水火相容”

上一本书,我们顺着长江,讲完了两个高原组合:青藏高原:西藏&青海,云贵高原:云南&贵州。

长江从高原流下,转头就流进了两个“坑”里:四川盆地和两湖盆地,分别孕育了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也分别发展出了四川和湖广两省,经过多次区域调整,到现在变成了三个省和一个直辖市:四川&重庆,湖北&湖南。

由于这四位同学都地处南方,倚靠长江,环境状况很像,因此都有水多、天热的特点,不约而同地做到了——水火相容。

这里水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组可以用水发电,西电东送,支援东边的同学。

两湖盆地组可以直接送水,南水北调,支援北边的同学。

夏季天气炎热,四位同学各自的代表城市——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都荣获过“火炉”这一称号。

不但天气火热,而且连口味都是一致的火辣。全班八大菜系中两个辣的派系——川菜和湘菜,这两个盆地组合各占一个。

二、四川——外柔内刚的“功夫熊猫”

山+盆地

四川横跨第一、第二阶梯,左边是川西高原(主要是被板块碰撞挤压出来的),右边是四川盆地

这些板块互相摩擦、碰撞,至今还是不消停,所以四川现在还经常发生地震。

夏天,两股水汽(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吹过来,阿川靠着横断山脉,果断拦下了它们,在盆地里形成大量降雨。

秋天,太平洋水汽逐渐从班级撤离,但印度洋水汽还在阿川这儿逗留。

这时北面的冷空气跑过来,与温暖的印度洋水汽正面相遇。印度洋水汽升到一定高度,降了温,纷纷凝结,滴落下来,再次产生一波降雨。因此四川的雨能从夏天一直下到深秋。这个现象被称为华西秋雨。

所以阿川这里的雨非常多。具体多到哪种程度呢?夸张点儿说,如果阿川这里某天千载难逢地出了个太阳,大街上的人能比平时地震晃出来的人还要多。

所以总结一下,阿川的座位:西高山,东盆地,水汽缭绕河网密。

2.1 日常“躺平”的阿川

2.1.1 巴适安逸

成都平原

其中,岷江和沱(tuó)江紧挨盆地。它们把江水里的土壤和石块统统卸在了盆地里,铺成了一片平原。这种因江河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平原,大多呈扇形,所以叫作冲积扇平原。

此时四川盆地聚起了山上肥沃的土壤,打造了大名鼎鼎的成都平原。平原好种地,土壤肥沃,再加上这地方气候温暖、湿润,所以种啥啥丰收。

历史

因此,阿川这片地方,早早就成了文明的心动之选。比如距今4800年至3000年的三星堆文化。

战国时期,秦国派李冰在此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也升级为天府之国。

到了唐代,全国最繁华、最有钱的地儿,除了扬州,就是益州(今四川成都)​。阿川因此收获了“扬一益二”的美名。

到了宋代,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就这么诞生了。

2.1.2 好(hào)吃好(hào)喝

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那会儿,由于连年征战,阿川的人口几乎被打没了。当时的皇帝果断下令,鼓励其他地界的老百姓去四川搞发展。这些入川的百姓,以湖广地区(湖北、湖南)的居多,所以这次大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

这一填,不仅为阿川带来了人口,还带来了当时在湖广很时兴的一种调料——辣椒。之后她又发挥创新能力,用辣椒鼓捣出一拨新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和回锅肉等经典川菜。

2.1.3 人畜无害

阿川的西半边,竖着横断山脉的几座大山。打南面来的水汽,在南北向的山缝里畅通无阻,所以这里十分湿润。于是造就了跟繁华的川东截然不同,但同样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

雄峻挺拔的四姑娘山。宁静辽远的若尔盖湿地。斑斓绚丽的九寨沟。

动物

川西的高山,人迹罕至,又多的是密林和深涧,简直是萌物们的天堂。比如熊猫,这种圆滚滚的生物,偏爱川西湿润的高山环境和大片的竹林。

2.2 紧要关头雄起的阿川

四川周围群山围绕,位置十分隐蔽安全,易守难攻,所以自古以来,阿川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个香饽饽。

近代,抗日战争打响之后,班级大多数同学都被敌人骚扰。于是,稳居内陆的阿川站了出来。

出钱。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就为全国征收了8000多万市石稻谷,比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出人。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出川参战的四川人达350万,参战人数之多,居全国之首。

后来,全班终于迎来了和平,开始齐心协力搞班级建设,阿川也积极参与其中。

出地。国际局势动荡时,阿川凭借隐蔽的地形,接收了大量军工企业。

出力。全班急需电力资源时,她以横跨第一、第二阶梯,落差高的优势,建起一系列的水电站,保障了全班的电力需求和发展。

出技术。得益于20世纪在这里扎根的电子大厂,阿川现在主攻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搞得风生水起。

三、重庆——其实是颗小钢钉

重庆位于第二级阶梯,扎根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

3.1 山刚

四分之三都是山地。

川东平行岭谷

四川盆地东部的川东平行岭谷虽然海拔不高,但是气势磅礴,也有人称之为“大地琴弦”​。

巫山

重庆东部有一群山脉(大巴山脉、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这些山脉的交界处有一群小山,山间云雾缥缈,被统称为巫山。巫山既是重庆与湖北的界山,也是我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巫山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挡水。

3.2 水刚

四川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就导致来自四面八方的水,一股脑儿地全冲进了重庆,最终一并汇入主干道长江,向东奔流入海。一般来说,江河遇到山脉,要么止步,要么改道。

但长江,不一般。它横冲直撞,愣是凭借着一股刚劲儿,冲破了巫山,造出了三个自西向东的大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即著名的三峡。

三峡

三峡的形成和这儿的喀斯特地貌有关,巫山特别容易被水侵蚀。

瞿塘峡:最短最险峻。瞿塘峡又叫夔(kuí)峡,山势雄伟峻险,水势波涛汹涌,堪称天堑(qiàn)。瞿塘峡西口称夔门,是入蜀的重要关隘,有“夔门天下雄”的美誉。就是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十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取景地。

巫峡:整齐、瑰丽。它幽深曲折,两岸是巫山十二峰,绮丽如画,鬼斧神工,自古就是知名景区。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巴山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西陵峡:以雄奇著称,三峡大坝就建在这儿,在湖北境内。

天坑

长江水在向东奔流的同时,还有侵蚀作用。全球最大的天坑,就在这里孕育而成,它就是小寨天坑。

有些地方的天坑塌陷后还会残留下一座座天然石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生三桥。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集雄、奇、险、秀、幽、绝于一体,鬼斧神工,非常壮观。

李白诗

长江水破开重重山川,给阿渝装点了无限风光。李白路过三峡时,都不禁感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3 气候刚

四川一年只分两季,夏季和冬季。

原因

地球上充满空气,空气这家伙很“矫情”​。热的时候膨胀上天,地表空了,形成抵押,冷的时候抱团下沉,挤在地表,形成高压。不光如此,高压区的空气,看到低压区有空,还会补位。

简单点儿说,空气在地表喜欢从冷的地方往暖的地方跑。

而在我国东南边的海里,就住着个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这家伙其实就是一大片下沉气团。每年夏天,它都会跑到我国南方。

夏天

巧了,阿渝就受它影响。夏天,四川盆地里的空气受热,想往上升,但副高来了……本来夏天气温就高,再让副高一盖、一加压,这效果就是高压锅啊。再加上重庆多山,风吹不进来,影响散热,所以一到夏天,这里就又闷又热。因此,阿渝就成了全班驰名的“火炉”​。

冬天

如果说,夏天热主要是山惹的祸,那冬天冷就大多是水惹的祸。

重庆多江,白天太阳一通加热,就把江里的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因为江水多,所以水蒸气也多。于是空气湿度就嗷嗷高,动不动就在饱和边缘徘徊。这就带来一个后果:晚上稍微一降温,这些水蒸气就会重新凝结成小水珠。这些飘在空中的小水珠,就是雾。而阿渝也喜提一个新外号——雾都。

问题在于,这些小水珠不光能遮挡视线,还能钻进衣服里,吸收人身上的热量。

它们吸热后,会再次变成水蒸气,这就叫蒸发吸热。所以这里的冬天,虽然气温不算低,但体感是湿冷湿冷的,也不好过。

3.4 人更刚

3.4.1 硬刚山

古栈道

巴渝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不少古栈道。

吊脚楼

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巴人,就研究出了一种神奇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三面悬空,远远看着像被吊了起来,因此被称为吊脚楼(顶楼倚山,住人存粮,底楼架空,防潮避水)。

而且,人家一盖就是层层叠叠地盖一片,不光和地形完美融合,气势还贼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洪崖洞。洪崖洞虽然叫“洞”​,却是货真价实的吊脚楼。它复原了巴渝古都的风貌,被誉为“中华悬崖城”​。

也正是这种立体的城市格局,让阿渝摇身一变,从一座普通的山城,升级成了著名的——8D魔幻城市。

3.4.2 硬刚水

从重庆开始沿着长江往两头倒,西可连通四川,东可直达江苏、上海。

长江沿岸自古多是富庶的地方。

因此,沿岸的人早早就搞起了航运事业,重庆早在唐宋时期就奠定了成为西南商贸中心的基础。

而靠水吃水的巴渝人民,还发明了许多特色美食。江边鱼多,就有了万州烤鱼。码头工人多,为了减少等位时间,商家特意把锅隔出九个格子,吃的时候自选一格,彼此还好算账。这就成了现在的九宫格火锅。

3.4.3 硬刚人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所到之地,战无不克。他们唯独在一座城池吃了瘪,猛攻36年都没拿下。这座城池就是——钓鱼城。它坐落在阿渝西部的钓鱼山上,以悬崖峭壁为基础,贼拉坚固。而它南边,是为数不多的平原,又有河流灌溉,适合种地、屯粮。既有天险保护,又有良田自给自足,因此这里易守难攻。难攻到什么程度呢?南宋都灭亡了,钓鱼城还没被攻下来

也正是因为易守难攻,阿渝成了班级指定大后方。无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在重庆的办事处驻地——还是大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企业——国营华川机械厂的建厂地址,都设立在阿渝的山坳坳里。

进入新时代,阿渝更是没得闲,把以前搬来的军工企业,用来发展经济,小到手机、电脑,大到摩托车、汽车……而现在,她还把目光转移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快新能源汽车生产速度。

为了扩大市场,阿渝愣是牵头建立了一条——“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途径新疆,通往西欧)。只需一次申报,货物就可直达欧洲各国。货运量大、成本低,是条妥妥的致富路

四、番外篇——三峡大坝

此外,班级东边有些座位不仅临窗靠海,还不用上坡下坎,坐在这里的同学特别适合发愤图强搞生产。但这里也有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能祸害大半个班的同学,它就是——洪涝灾害。

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从古到今,同学们齐心协力地搞了不少大工程。其中有一项,规模贼大,耗时贼长,那就是当今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设,经过了百年的设想、半个世纪的反复论证以及十余年的施工。

4.1 为啥要建三峡大坝?

洪涝灾害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打老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爱住在河边或湖边。

不过,河水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得到补给时会增加,蒸发、入海时会减少。如果进水快、出水慢,河水就会灌满河道,进而淹没周边的建筑和农田,产生洪涝灾害,俗称“发大水”​。

中国呢,进水主要靠下雨,出水主要靠地形。

4.1.1 下雨

夏天,教室里吹东南风。它是著名的风中送水工,能从海上带来大量水汽。而冬天正好相反,吹西北风——这家伙来自干燥的内陆,带不来水。所以,咱们国家的雨:东南多,西北少;夏天多,冬天少。

4.1.2 地形

因为水往低处流,教室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江河都自西向东流。

同时,河流在不同片区,流速也不尽相同。所以,当西边来的湍急河水,一股脑儿地涌进东边平原的时候,水就特别容易被堵住。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其年入海水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8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4—10月)​,下游又是大片平原区,所以河水极易泛滥成灾。

关键在于,这些地方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洪水一来,上万亩良田毁于一旦;房屋倒塌,所有人顷刻之间被洪水席卷,不见踪影……

4.1.3 建大坝

建大坝可以预防洪涝灾害。

前面也说了,发洪水就是因为进水快、出水慢。出水这事儿很难控制,但咱们可以控制进水。大坝其实就是一堵大号的水泥墙,专门用来拦住湍急的上游来水。

当上游用来大股水流时,先用大坝拦截一阵。等到暂时不下雨了,中下游水位回落,再择机泄洪。

4.2 建三峡大坝,有啥难的?

一座优秀的大坝,至少要做到三点:拦得住、囤得了、够结实。

4.2.1 拦得住

既然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拦住上游来水,那最好就建在河流上、中游的交界处。对于长江来说,这个交界处就是——三峡。

选址

别看这儿山多,但是它们大多是由砂岩、石灰岩组成的,质地比较脆,施工动静一大就容易散架。

为了选一个合适的坝址,参与人员对2个坝区、15个坝段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历时24年,经过专家充分讨论,最终选定了湖北宜昌的三斗坪。

这里两岸是坚实的花岗岩,保障了大坝地基的稳定性。河中央还有个中堡岛,有利于机器进场、两岸分段施工……大坝建在这里,完全能够拦得住水。

4.2.2 囤得了

三峡大坝不光需要拦水,还需要在短时间内,囤下大量水。建造大坝之前,河水无拘无束,长江上游的水位一直不算很高。

三峡大坝的高度是181米。三峡大坝和两侧的高山一起,把上游河段围成一个近200米深的大水库,好似在峡谷中出现的一片湖水,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高山出平湖。

但这也意味着,两岸山上原本的农田、民居、企业等,统统会被淹没。受到影响的群众,数量高达百万。要想建成大坝,他们就得搬家。都知道咱们中国人安土重迁,大家愿不愿意走,搬到哪里去,能不能扎根,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好在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当地群众舍小家为大家,耗费近20年时间,陆陆续续地搬离了库区,搬到了全国各地。从此故乡只剩山水,再无瓦砾。

三峡工程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

此外,作为川渝文化和荆楚文化的结合部,这一片区还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水位一上涨,它们也会被淹。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需要一边兴建大坝,一边挖掘、迁移文物。有的直接整个搬家——张飞庙,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搬得最远、级别最高、投资最大的文物迁建项目。搬不走的,干脆在水下建馆保护,比如——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中的石刻,不光记录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的水位资料,艺术性还贼高,被称为“水下碑林”​。

4.2.3 够结实

作为一项百年工程,三峡大坝不光要建成,还得真正做到福泽百年。这事儿也很不容易:别忘了,大坝立在水里,日夜不停地经受着长江水的冲击。一旦坝体出现大的裂痕,江水就会借助压力,在大坝上一点点地撕出口子。继而将整座大坝冲垮,造成巨大的灾难。

水利界一直流传着一句魔咒,叫“无坝不裂”​。 这是因为大坝的原材料是混凝土,它凝固的过程拢共分两步:先放热膨胀,再降温收缩。温度一变,一伸一缩,混凝土就容易产生裂缝。为了缩小混凝土的温差,工人和建筑师们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让它:夏吃冰块,东穿棉袄。此外,工程师们还采用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最终造就了“无裂缝大坝”的奇迹。

三峡大坝的建设总共分三期,其中第三期工程部分,没有发现一条裂缝,破除了“无坝不裂”的魔咒!

经过152年建设,最终在2009年全部竣工。而它也不负众望,在肩负起长江防洪重任的同时,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3 建成以后,效果咋样

4.3.1 防洪效果显著

三峡大坝建成至今,平均每年拦截洪水5次。其中,光是1998年级别的大洪水,就有十几次。

十几年来,三峡大坝稳稳地保障了下游各省4亿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3.2 发电造福大半个中国

三峡大坝不仅能防洪,还能发电。三峡大坝中间是泄洪坝段,左右两边和地下放了32台发电机。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可以超过一千亿度,是当今世界上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源源不断地供给华中、华东、华南和川渝地区。

4.3.3 助力航运发展

建造大坝之前,长江上游的水位一直不是很高。而且,水中分布着各种明礁、暗礁。加上这里水流湍急,航运价值一直大打折扣,只有一些中小型船舶能在白天航行。

而自从大坝建成,长江上游水位上升,河面也变得平静,能供大型货船日夜通航。因此长江的航运价值大大地提高了,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航道”​。

在建设大坝的同时,工程师们还在旁边的山上,开凿出了五级船闸。每一级船闸都能分成三部分:闸门、闸室和阀门。这个大家伙,每次可以供6艘3000吨级以上的船通行。这两年,国家还在五级船闸旁边建了升船机,它和电梯差不多,专供小型船舶通航,这就叫: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

此外,航运方便了,坐船来三峡欣赏绝美风景的游客也就多了起来,旅游经济也得以发展。

五、湖北——班里最憋屈的C位

兵家必争之地。

5.1 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高山

湖北三面环山,尤其是它的西部,位于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因此,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势落差特别大,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比如雄奇险峻的师姐地质奇观——恩施大峡谷,再比如道教圣地、缥缈先山——武当山。

巨大的地势落差还让一小片地方形成了多种气候带和生态系统,好像一个自然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神农架。

大江

西边高低落差大,所以水势也贼拉凶猛,三峡中的西陵峡就在这儿。

江汉平原

而东南边一马平川,长江也就不用那么“卷”了,开始过上了“躺平”的生活。这里就是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其实有一个超级大的湖泊群,它还有一个很仙儿的名字——云梦泽。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江大河带来了不少泥沙,左一层右一层的,全堆在这儿,云梦泽面积逐渐缩小并沼泽化,这才形成了今天的江汉平原。不过,云梦泽也没完全消失,而是被冲散成了一个个小湖。再加上这儿本来就有一堆湖泊,湖泊数量更是多上加多。所以,湖北又被称为千湖之省

此外,因为湖多,让湖北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养殖业,其中最著名的水产,就是——小龙虾。有人说,全国每十只小龙虾就有四只来自湖北。湖北潜江的小龙虾尤其有名,以至当地人还专门整了个全球最大的小龙虾雕塑。大家有空可以去湖北参观一下。

因为这里水资源非常丰富,一到雨季,水位暴涨,所以湖北也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基地。丹江口水库就在这里。

古代的湖北——洪水滔天。从山地到平原的这一段。别看地势没那么陡峭,实际上河道九曲十八弯,泥沙淤积,水流不畅,水患贼拉严重。俗话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什么样的地方,叫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得是交通要道。不从这里走不行,绕过去太麻烦。

第二,得要物流便利。有水运航道更佳,毕竟水运成本是最低的

以上两个条件,其实满足任意一个,这地儿都可能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湖北两者刚好都满足。

虽然群山环绕,但是偏偏有两个“豁牙子”漏了风,成了掌控东西、南北的要道——宜昌、襄阳。因此自古以来,各地扛把子都要争夺湖北,企图从这里出发,南征北战,进而统一天下(西入巴蜀、南征两湖、东进江南、北伐中原)——九省通衢(地理形容词,路路通)。

5.2 湖北的C位咋来的?

春秋战国:蛮荒之地 → 三国及以后:战略要地 → 近现代:发展龙头。

5.2.1 春秋战国

西周时期,文化核心在河南,当时湖北还是楚地,比较落后,被称为南蛮。中原诸侯看不上楚国。后来西周实力式微,楚国自立为王。

后来秦国一统天下,但楚国还是不服,才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结果最后秦朝真的亡在楚国人项羽手里。

湖北地区不只有楚国,还有一个曾国,是周礼继承者。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音律体系完整,造型庞大精美,是我们的超级国宝。

5.2.1 三国及以后

三国打来打去,就好比魏、蜀、吴三家斗地主,而抢的“地主”就是湖北地区——那时候叫荆州。比如著名的隆中对、大意失荆州、赤壁之战等等。

此后的历朝历代,想要统一天下,大多都绕不过湖北这个坎。比如蒙古大军南下的时候,就在襄阳被拦住了。

湖北虽好,但很少有王朝在这儿定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闹水灾、交通过于发达。

所以,战乱时代,湖北百姓都过得比较艰难,但一到和平年代,湖北往往又能依托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吃到发展红利。

比如清朝早期,原来负责供应全班粮食的江浙地区,发展商品经济去了。于是接过种地任务的湖北、湖南,紧紧抓住机会,迅速发展成了产粮大户和物流中心。因此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历史上,湖北、湖南曾经长期是一家,直到清朝中期,才被康熙皇帝分成了两块。

5.2.3 近代

等到清朝晚期,湖北又迎来了一次发展机遇。要想富,先修路。落后的清政府为了搭上工业时代的快车,也规划修建一条铁路,这就是卢汉铁路(北京卢沟桥→湖北汉口,又改称京汉铁路)。提议修建这条铁路的人,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

当时,张之洞正好就任湖广总督,来到了湖北办公他在湖北大搞工业化建设,建了一堆日后要上教科书的工厂,比如: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汉阳兵工厂(原名湖北枪炮厂,有名的汉阳造步枪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之洞本来是两广总督,也就是广东、广西的一把手。结果他调任湖广总督后,直接从广东那边挖了不少企业到湖北来。张之洞在湖北武汉地区,又是搞工业,又是搞教育,让武汉成了那个时代发展的领头羊,因此他也被称为武汉城市之父。

汉口、汉阳和武昌,强强联合,构成了如今的武汉市。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武汉三镇。

虽然张之洞的新政没能挽救清王朝,但他给湖北带来的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教育资源,为后来的革命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无论是拉开辛亥革命序幕的武昌起义,还是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抑或是抗战时期的武汉会战……都绕不开湖北英勇的身影。

5.3 开启新篇章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三线建设,湖北成了重点地区。因此这里直接或间接地落地了很多大型项目,比如水利工程——葛洲坝。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内向型经济,支持民族产业,湖北又凭借自己在班级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快速发展。

湖北手握制造业、物流业这些传统底牌,又紧抓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武汉打造了“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因此又被称为中国光谷。

六、湖南——霸蛮精神代言人

6.1 湖南地理位置

阿湘的座位,不但群山环绕,而且好多地界都处于丘陵地带,地势起伏较大。有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罗霄山。还有著名的张家界和南岳衡山。

阿湘这里气候湿润,水系纵横,主要流淌着四条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它们都向地势更低的湘北流去,最终经洞庭湖汇入长江。

一路上,这四条江水携带的泥沙土壤,堆积成了阿湘地盘上一块难得的良田——洞庭湖平原。

江水从各处汇入湘北的洞庭湖。湖面宽广,行船费劲。而且水比热容大,升温降温比陆地慢,因此容易有温差,有温差就会有风(这种因为湖面和陆地的温差而形成的风,叫作湖陆风)。因此洞庭湖的风特别大。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就干脆非必要不出湖南。这种不轻易往外走的想法,至今还刻在湖南人民的骨子里,千百年来变化较小。

6.2 风格

山太多,平地少,房子只能依山而建。所以湘西跟重庆一样,也有吊脚楼。

水太多,陆路少,出门还得费劲划船。

阿湘挂在嘴边的十二字湖南精神: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

6.3 奋起直追的湖南

阿湘提分的老大难问题,就两个:地太少,交通难。

地少

在丘陵上建起一片片的梯田,愣是把山包变成了平地。如果这还不够,阿湘还可以利用洞庭湖种田,把湖泊周围变成良田。清朝这一学期,经过千百年的霸蛮改造,阿湘终于从当年的蛮荒之地,变成了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南电视台台标是鱼头+稻米组合的。

物产丰富、不缺吃喝后,阿湘的餐桌上也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各种香辣过瘾的湘菜——剁椒鱼头、东安鸡、常德牛肉粉、栖凤渡鱼粉。对于湖南人来说,他们早起恰粉,下班恰粉,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也恰粉。

交通难

修铁路,株萍铁路:连通湖南、江西,现在是浙赣铁路一段;粤汉铁路:连通湖南湖北广东,现为京广铁路南段。

近代以来,湖南跟开挂似的,出了毛泽东、宋教仁、黄兴等众多历史名人,有“一个湖南省,半部近代史”之说。

机械工程方面,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她接纳了一大批机械厂和研究院。农业生产方面,由于在这里发现一株变异水稻,她建起了湖南杂交水稻中心。打造出“娱乐之都”的特色名片,敞开怀抱迎接八方游客。

七、番外: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

“南水”要怎么北调?这篇咱就来唠一唠。

7.1 为什么

得靠风吹来海洋的水汽,带来降雨,才有水可用。一般来说,离海越近的同学,手头的水越“富裕”​。来看看咱东八1班里,水的主要来源:东南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水汽。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距大到令人发指。当时的北方老百姓因为生活缺水,一方面倡导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开挖地下水救急,但这些都并非长久之计。

7.2 how

哪里水多?哪里缺水?水路怎么走?

7.2.1 哪里水多?

放眼全班,南方水多,而其中最“浪奔浪流”的莫过于长江。

具体的水源地选择,可不是随便指个地儿就万事大吉,要考虑的事儿有很多:水量要足够,水质要过关,建设要方便。

按照这些标准挨个儿盘下来,我们就会发现长江及其支流上有两个地界,称得上是天选的水源地:长江支流汉江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的江都水利枢纽。

7.2.2 哪里缺水?

南水北调被接济方的首批名单: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他们分别通过中线和东线工程,接纳南来之水。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如河南、江苏北部等区域,其实也在这份名单中,都能顺道分一杯长江水。

7.2.3 水路怎么走

水路,水路,关键是得给水修一条路。

这条路最好是起点高,终点低,让水自然往低处流。

东线从江都水利枢纽北上,非常走运,水路基本都是现成的——京杭大运河。但是南低北低高

而中线呢,从丹江口水库出发,不仅水路得从零开始琢磨怎么修,而且水库还得翻新加高。

1. 水往高处流

东线一南一北,大约有13层楼的高度差,有水走不通,非常尴尬。这种情况只能靠外力,帮长江水一把。这个小帮手,就是——水泵。东线沿线建了一连串水泵,接力赛似的扬起长江水,送入北方同学的座位。南水北调东线上拢共有13个梯级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

2. 水在填上流

再看中线的水路,全得新建,一路上山高水远,困难重重。

有些水路悬空搭在地面之上,比如:渡槽。南水北调中线共架有27座大型渡槽,规模之大位列世界之首。这相当于给“南水”专门建了一座立交桥。两种通道一上一下,互不干扰。

于是有些路段干脆派出了造槽机,走一步建一步,现场浇筑定型,一点点完成渡槽的建设。

3. 水在地底流

而有些路段的水路,经过考察研判,则需要藏在地面之下。于是同学们开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穿黄工程中建设难度最大的要数穿黄隧洞。咱们的盾构机在地底,前后穿行了700多天,才终于打通了这道天堑。

4. 水绕文物流

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古都不计其数,走几步就是遗迹,挖一段就出文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建设途中,临时改线成了家常便饭。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坐落在丹江口市武当山下的——遇真宫。这座明代道观来头相当大。据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炼,皇帝因而下令于此处修建遇真宫。而现在要搞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一加高,沿岸水位一上涨,遇真宫眼看就要被水淹了。改道花费巨大,重建又差了点儿意思,敢想敢干的同学们一合计,干脆把遇真宫原地抬高15米。

除此之外,围绕南水北调展开的移民、治污等工作,也都在全力推进。难题之多,难度之高,都超乎想象。

7.3 曙光

历经半个世纪的论证、十来年的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正式通水。源源不断的“南水”成了北方各大城市的供水主力。拿北京来说,它每用10杯水,就有7杯半来自长江及其支流。

沉寂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因南水北调而重启,再次成为南北通航的一条“黄金水道”​。

各地的配套工程、西线的论证工作,从未停止。而当南水北调所有工程真正完工时,将在全班铺开一张巨大的水网。届时,更多缺水的同学,将实现喝水自由,并因源源不断的长江水,获取更多发展机遇。

完结撒花~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