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335i手动挡和M3手动挡的对比

针对E92 335和M3对比,主要从驾驶感受和机械差异上分析两车的区别。

感受篇

动力

两车的动力都堪称强悍,但发力感受差异非常大。335具备典型的涡轮车特征,动力来的比较突兀,

低速跟车时油门很难控制,给小了车走得慢,给大了就往前窜。转速拉到3000转以后335的动力刺激度非常高,甚至有凌驾于这幅底盘的趋势,这在以往以底盘见强的BMW车中不算常见。N55增压引擎的声浪略显生涩,与N52比不如。

M3的引擎发力感受高级。尽管3000转以下动力明显疲软,但M3在整个转速范围内发力相当线性,越往高转扭力线型增强。在城市跟车路况M3这幅引擎略显憋屈,扭矩羸弱,不显轻快。M3对油门的响应和控制精度在NA车里也算是相当的高水准,8000多转的红线也在显示似乎赛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实力。怠速下M3的引擎声浪嘈杂且不修边幅,地板油压榨下让人感受到了V8引擎的底蕴,但原厂排气的取向仍偏低调。

总体来说335的引擎具备典型的涡轮增压特性,线性度和M3没有比较的必要;而M3则将油门线性度提升到了极致,ITB进气结构限制了低扭的发挥,却将红线推向了8300转,同样不适合日常驾驶。如果你需要的仅仅是推背感,那么335很不错;如果你在乎高级感,那么非M3莫属。

转向

335的转向在宝马系里非常一般,尽管采用了电子液压助力,但AFS主动转向弱化了路感,与老款330机械助力回馈相比都差的很远。除了依旧略显重手以外,我实在感受不到335转向的精妙何在。在路感回馈上335同样也没有很出彩的地方,更直白一点说即使和新款320比也没什么两样。

M3的转向感受再次彰显了高级。尽管力度比335略轻,但M3的转向精度、沟通、回馈都达到了宝马系的顶峰,与以往3系一味以死重换路感完全不同。尽管这里面也有悬挂的因素,但在感受层面M3的转向回馈细腻而不扰人,驾驶者通过方向盘感受的信息丰富且干净,仿佛用手在轻轻抚摸着路面一般,相比之下335的路感则显得粗糙和浑浊。如果你驾驶过cayman与911,335与M3的转向路感落差大致如此。

制动

同为前后单活塞卡钳,两者的制动都只能算是够用而已,在脚感上都偏软,线性度与入门的porsche相比都要差了不少。个人认为尤其是M3应该有一套更显竞技化的刹车系统,在脚感上硬朗与高线性都是必须的。

波箱

同为7速DCT双离合变速箱,335的换档速度其实较330的传统6AT提升并不大,至少还达不到大众DSG的换档速度,但在动力传递的直接性上还是明显胜过传统6AT的。M3则提供了drivelogic个性化换档方案,在低级别设置下,M3的换档速度和335类似,但在S5模式以后波箱换档明显暴躁与迅速,顿挫感更甚传统6AT,这种可选择的换档模式是335无法提供的。

底盘

M3较之335在底盘上的提升幅度超过动力、转向的落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M3底盘在稳定性和舒适度上都大幅超越335。行走于同样的失修路段,M3的底盘吸收能力明显更高,日常路面底盘营造的份量感也明显超过335,通过底盘拾获的精致路感335更是无法企及,而赛道试驾则将二者的弯道极限、侧倾控制水平差异对照的更加明显。在底盘能力上,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在悬挂处理上335明显走了偏软的风格,而M3的EDC可调悬挂兼顾了舒适与运动。

感受说完了,M3显然是全方位的超越,毕竟40万的差价摆在那里了。然而本帖除了讨论二者的驾驶感受之外,更有意揭示二者在机械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为335的全方位M3化提供了方向性的东西。

机械篇

M3在机械上超越335的地方有很多,但除了动力以外大多都隐藏于几乎雷同的外观之下。以下详细探

讨这些差异。

1.引擎

N55B30与S65B40有何差异?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过于无聊,因为两者在机械上压根就没有多少共同点。

 



N55B30

N55B30为直列6缸涡轮增压引擎,缸径84mm,行程89.6mm,压缩比10.2。尽管为了降低重心BMW将中缸倾斜布局,但直列引擎的稳定性和抖动都是很棘手的问题。引擎重量195kg,直列布局使整车配重为51.7:48.3。



 



S65B40

S65B40为V型8缸布局,缸径92mm,行程75.2mm,压缩比12。不要被M3凸起的机头盖所蒙蔽,M3引擎短行程、90度V型布局的特点都导致其重心更低于335,这对整车底盘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短行程的特点使中缸高度、曲轴扬程都更小,结果为S65B40仅为202公斤,这可是V8的重量啊,比上代6缸 S54B32反而轻了15公斤。在配重上,V8布局使引擎的纵向长度更小,但受限于引擎更大的质量M3的前后轴负荷小幅提升为51.2:48.8。S65B40的另一个特点是ITB独立节气门,使引擎的油门响应非常直接。ITB提升了高转扭力,但削弱了低转扭力。可以说S65B40引擎的短行程特征为其注入了低重心、轻质量、喜高转的独特DNA,亦或者说,M3并不是不想做低扭,做低扭自然就将放弃上述优势。

新M3据说将采用V6增压引擎,这显示了宝马的十足诚意,也会将M3的路感和配重提升到更高层面。

2.转向

M3与335都采用了液压助力,M3转向比固定为12.5:1,335由于采用了AFS可变齿比,从10:1到18:1连续可调。由于AFS增加了转向比调节机构,路感的丧失将无法避免。M3虽然采用了机械液压助力,但助力泵引入了电子阀门控制,ECU可以根据速度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助力,这是M3低速时转向轻盈的原因。 M3转向路感的清晰除了来自液压助力以外,前悬挂下摆臂强化衬套功不可没。

 

 

这两条摆臂与副车架通过衬套连接,衬套的硬度直接决定了转向路感.
 



M3衬套中心铁环明显更厚,同时强化的衬套还可以减小转向虚位
 
3.制动

制动方面,M3采用了前360后350的刹车盘尺寸,而335采用了前348后336。单活塞的规格对于这

样的性能车而言的确是有些小气,更何况M3更大的轮胎直径也理所当然的需要更大的刹车盘来配合。

4.传动

M3与335的波箱从感受层面差异并不大,主要区别是M3带drivelogic个性化换档设置,使换档感受

既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粗暴直接。然而M3后轴配置了LSD限滑差速器,335则是普通开放式。关于两者的差异相信已经不用我介绍了,LSD的使用使M3的漂移趋势更加明显。

5.底盘

M部门在底盘上对M3做了比较多的升级,这体现在诸多方面:

轮距和轮胎

在保持现有轴距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轮距和轮胎宽度是提升稳定性的最简单的手段。
单位mm335M3
前轮距15001538
后轮距15071539
前ET3429
后ET3723
前胎宽225245
后胎宽255265
前轮半径295305
后轮半径295311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后轴而言M3比335轮距宽了32mm,而两者ET相差14mm,所以后轮距的提升主要通过缩小ET获得;对前轴而言,ET大幅缩小将导致主销偏置的增加,转向感受会倾向于不自然,所以M3前轮ET与335只相差5mm,所以前轮距提升主要由悬挂部分来产生。

胎宽的提升则很容易理解,然而我们发现M3和335的轮胎直径差异比较明显,前轮相差2cm,后轮则相差3.2cm,更大的轮胎直径使M3在等同离地高度的情况下提升了滚动中心,从而降低了相对重心,具体原理已超出了本帖的讨论范畴。

定位参数

 

 
335M3
前前束14’16’
前倾角-18’-1°
后前束18’10’
后倾角-1°30’-1°45’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定位参数上M3和335差异最明显的是前轮的倾角,这体现了M3的运动倾向更明显,弯道时前轮的抓地更有保障。由于采用了麦弗逊前悬,在实现上M3采用了更长的前悬挂下摆臂。

M3与335摆臂对照

摆臂长度差异

防倾杆

335防倾杆,前26.5mm后13mm

M3防倾杆,前26.5mm后20mm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了后防倾尺寸,M3大幅增加的后防倾使得弯道后轮更加活跃,漂移倾向更明显。

悬挂

两者都为前麦弗逊后多连杆设计,在避震配置上,M3采用了EDC电子可调悬挂,335采用了纯机械悬挂。在电调悬挂大行其道的今天,M3采用可调悬挂也只能算理所当然,当然M3的EDC调节变化明显,与很多低端车型似有似无的变化来的要明显。

路感

M3拥有比335更清晰的路感,这是通过加强悬挂诸多衬套的硬度实现的。

 

前悬下摆臂A
 

前悬下摆臂B
 

后悬挂摆臂A

后悬挂摆臂B
 

335副车架衬套

 

玩过改装衬套的同学都很清楚,衬套加硬后路感清晰度会高得多,但带来的后果舒适度的大幅降低,

M3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这便引出了M3的核心工程,那就是降低重心。

重心

M3拥有比335低得多的相对重心和绝对重心,M3底盘的稳定性和贴服感除了来自更大的轮距和胎宽以外,低重心起了主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重心降低以后可以采用更软的悬挂,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抓地力,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底盘的舒适性。M3降低重心的方案包括以下几点:

(1)提升滚动中心

如上所述,M3采用了直径更大的轮胎,在拥有等同的离地高度下,提升了滚动中心。从这里可

以看出,M3并没有采用单纯的降低车身的做法来获得底盘稳定,而是通过提升滚动中心的方法来降低相对重心,这样既保障了通过性,也提升了底盘稳定性。如果没有这个方案,M3均衡的底盘性能将很难造就。

(2)改善车身质量分布

 


M3尽管外形上和335基本一致,但底盘的差异导致了共用的车身仅仅为三个车门。M3大幅优化了垂直的质量分布,以降低重心。
 

M3引擎盖采用铝制,重量为10.2公斤,而335的铁制引擎盖约18公斤左右。引擎盖质量降低8公斤相当于M3引擎下降6cm左右,具体估算方法不作详述。引擎盖的减重不仅仅改善了垂直的质量分布,还改善了水平方向的质量分布,这和采用塑料叶子板的用意相当,但很难估算其大致效果了。
 

M3碳纤车顶官方宣传的说法是轻了5公斤,但实际上减重的贡献还包括天窗的重量(约15公斤)。20公斤车顶的减重相当于整车重心下降了4cm左右,具体估算方法不作详述。

(3)引擎布局

如前文所述,短冲程V8布局同样降低了引擎的重心,但具体效果不便计算。

6.结论

M3可以说是3系的全方位进化,而大家之所以喜欢拿335和他比较,无非是因为加速相当。通过分析,M系统工程在机械上的改良是全方位的,很多看不见的改良都改善了M3的行驶感受,总体来说包括降低重心、格值与不值,实在没有讨论的必要,毕竟买车是看预算的,预算够就值,预算不够值也没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