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OSI具有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其概念清楚,理论较为完整、但它既复杂又不实用。
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但从实质上来讲,TCP/IP只有最上面的三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故综合OSI与TCP/IP的优点,采用一种只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这样既简洁又能将概念表达清楚。
综上,层数多少应适当。层数太少,则会导致每一层的协议过于复杂;层数太多,会在描述和综合各层功能的系统工程任务中遇到不必要的困难。
(二)
实体--任何接受或发送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三)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或多个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的服务。
PS:协议与服务在概念上不同。首先,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不能看见下面的协议,也就是说,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其次,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借口提供的。只有那些能够被高一层实体“看得见”的功能才称之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