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pitaya是一个分布式框架。
外部模块参考博客:(28条消息) go-pitaya学习笔记(13) - 看一看火龙果外部模块_libpitaya web_我是大彩笔的博客-CSDN博客
内部模块参考博客:(29条消息) go-pitaya学习笔记(12) - 看一看火龙果内置模块_pitaya 教程_我是大彩笔的博客-CSDN博客
参考官方手册 https://pitaya.readthedocs.io/en/latest/overview.html?highlight=libpitaya#features


以官方源码的集群demo(topfreegames\pitaya\examples\demo\cluster)为例。

connector代表前端服务器,负责管理所有客户端的tcp连接。room代表一个后端服务器,负责某一块业务。
如何启动前端服务器?
参考博客:https://blog.csdn.net/qq_37962920/article/details/122323204?spm=1001.2014.3001.5502得知启动服务器前,需要先启动nats-server.exe,etcd.exe。
查看man.go文件,发现是在启动前端服务器,端口设为了3250。我们直接运行,发现启动成功,打印日志字面意思说明添加了一个叫做connector的服务器

那么怎么启动后端服务器呢?难道我要再建一个项目,然后更改main文件的代码来启动后端服务器?
参考官方源码的Makefile文件,发现这么一句话:

可以看出pitaya的服务器可以通过命令行指定参数来启动不同的服务器。在源码根目录打开cmd,执行命令行,发现启动后端服务器成功。并且由于etcd的服务发现功能,pitaya打印出了同步发现的所有服务器,至此前端和后端就自动连接上了。

那么我们如何测试服务端的api呢?参考官方源码以及github上的下的README.md。发现有一个工具叫做pitaya-cli,也就是专门用于pitaya框架的客户端。

参考https://github.com/topfreegames/pitaya-cli 的使用说明,发现请求服务端的数据格式:
request 服务器类型.组件名.方法名,并且它是全小写的,直接测试,发现成功返回数据:"ok",也就是调用到了room.go(后端服务器room)的这个函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