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基本介绍
佛教是儒释道三教之一,由释迦摩尼创立的学说发展而成。
释迦摩尼:出游感悟见证生老病死,夜渡凡尘来到尼连禅河伽阇山苦修六年没有成果,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于鹿苑传教,在双林灭度(焚化成八份舍利子,分送供养)
佛教基本教义
- 四圣谛-苦谛
肉体四苦:生老病死
精神三苦 :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永恒生命追求不得 - 世界的起源 -缘
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缘起就是依条件而产生的意思。 - 世界的本质-空
佛教认为人和所有事物不过是由五蕴合成,都是依一定条件产生和消灭的,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恒常不变的事物。原始佛教就将这种世间所有是依一定条件产生和消灭的,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事物都不会永恒存在的状态称之为“空” - 世界并非神创造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主张无神。佛也不是神,梵文中的佛,指的是从内心和情感的扭曲中解脱出来,并因此获得无上智慧的人。佛教的无神论与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是不同的。佛教虽然否认永恒主宰的神或灵魂,但是肯定生命是不断灭的,而是在缘起的支配下,轮回流转。 - 五蕴论
色蕴、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实际上是对人的身心现象的解释 - 轮回
佛教认为,人的形体随时可能消亡,但是灵魂却可永存,并不断反复流转,经过生生死死无数次。关于轮回的原因,佛教认识是由十二大因缘的第一支造成的,即无明(看不见,不觉悟)。 - 涅槃
涅粲是佛教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佛教所倡导的教义及其所提出的种种修行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涅粲的境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对涅粲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区别: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生死者),求得个人的解脱作为最高目的,而大乘将成佛、普度众生为最到目的,大乘佛教更适应于中国。 小乘要求出家,强调出世,而大乘则不要求一定出家,重视与世俗生活的联系,重视入世。
中国的佛教
传入事件有两说: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西汉哀帝元寿年间。
中国佛教有八大派,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中影响较大的是南禅宗, 南北禅宗的修法区别:南顿北渐。
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
南宗禅:以“红炉片雪”为喻,片刻即为永恒。北宗禅以“十牛图”为喻,一步一步。
禅宗:“第一义不可说”,不立文字。不依赖于外部事物或权威。 顿悟所触及的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佛教信仰
四大菩萨
- 象征愿力的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 象征实践的普贤菩萨(四川峨眉山有普贤道场)
- 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山西五台山)
- 象征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浙江普陀山)
- 普贤菩萨形象为乘坐象,文殊菩萨乘坐的狮子。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一般简称观音。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