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管理2024》044 “成长七要素之七:思想”5/5
本节摘要:思想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它包括了从简单的感觉、知觉到复杂的思考、推理、判断和决策等多种形式。思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层次的表达。是成长要素中的最高形式。每个都有他的思想,思想境界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成长效果的最高标准。认知思想、价值思想、意志思想、宗教思想、哲学思想是思想要素的要素内容。
关键词:成长要素、认知思想、价值思想、意志思想、宗教思想、哲学思想。
八、哲学思想
(三)哲学流派
哲学流派繁多且复杂,它们根据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以及对基本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以下是几个主要哲学流派的概述:
- 古代哲学流派:
- 古希腊哲学:包括早期自然哲学流派(如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哲学、原子论学派等),以及后来的苏格拉底学派(如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学派)。
- 东方哲学:如中国古代哲学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印度哲学的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佛教哲学(如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宗等)。
- 中世纪哲学:
- 经院哲学:主要在欧洲中世纪盛行,结合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代表性人物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 近代哲学:
-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主张通过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来获取知识。
- 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如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强调感觉经验和归纳法在知识获取中的地位。
- 德国唯心主义:包括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康德的先验哲学、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等。
- 人文主义和启蒙哲学:重视人的价值和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进步。
- 19世纪及之后的现代哲学流派:
- 辩证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 实证主义和实证哲学:主张科学方法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反对形而上学。
-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等。
- 分析哲学:起源于英美哲学界,注重语言分析和逻辑精确性,后期发展出了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哲学等多个方向。
- 后现代主义:挑战现代性的基础和宏大叙事,主张多元性和相对性,包括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
此外,还有现象学、实用主义、意志主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等诸多现代哲学流派,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论出发,对世界的本质、知识的性质、道德与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哲学思想分析
(1)老子的哲学的思想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该书简洁而富有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道的概念: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Tao),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原理,是一种超越形而上的存在。道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为,它既是自然界的本原,也是人类行为的指导原则。
- 无为而治: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统治者应当顺应自然,少干预百姓的生活,让万物自然成长。通过“无为”的治理方式,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秩序的自然状态。
- 反战思想:老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战争带来的是破坏和灾难。他提倡和平与宽容,认为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内心的平和,可以避免冲突和战争。
- 贵柔弱思想: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他提倡“弱者道之用”,认为柔软和弱小的事物往往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和社会规律对抗。
- 知足常乐:老子主张知足,认为过度的欲望和追求会导致痛苦和不满。他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认为通过减少欲望和物质追求,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对立统一:老子的哲学中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念,他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是通过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来实现的。他提出的“阴阳相生”、“难易相成”等思想,强调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和简朴,倡导内在修养和道德实践,对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治理都有深刻的启示。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赛尼芬记录下来,因为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书面作品。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提问方法而闻名,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或助产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苏格拉底引导对话者对自己的信念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从而揭示出思想中的矛盾和不足。
- 知识即德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德性的基础,只有通过知识才能达到善的境界。他强调内在道德的重要性,并认为不道德的行为源于无知。
- 认识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体现了他的认识论立场,即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追求真理。
- 道德绝对主义:苏格拉底坚持道德的绝对性,认为某些行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他反对相对主义和道德妥协,认为道德规则应当普遍适用。
- 个人道德责任:苏格拉底强调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面对不公正的法律和社会压力,也应当坚持真理和正义。
- 灵魂不朽:苏格拉底相信灵魂是不朽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进入另一个存在状态的开始。他认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准备死亡,即通过哲学思考达到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方法和理念激发了无数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考,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核心部分。尽管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书面作品,但他的思想通过柏拉图和其他学生的著作得以传承,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3)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刻且复杂,涉及存在论、时间性、历史性、技术批判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点的概述:
- 存在论(Ontology):海德格尔的哲学核心是对“存在”(Sein)的探讨,这一点在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他认为,存在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现象,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来探究,而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分析“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方式——来接近存在的本质。
- 此在(Dasein):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具有自我意识和时间性。此在不仅仅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在世界中活动、与世界互动的存在。此在的存在是通过其“在世”(In-der-Welt-Sein)来定义的,即此在总是已经在世界中,并与世界中的其他事物有着关联。
- 时间性(Temporality):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为此在的本质特征,此在的存在和理解都是时间性的。他区分了日常时间观念和本真的时间性,后者是一种更为根本的存在方式,它涉及到此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
- 历史性(Historicity):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历史性是其存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此在不仅生活在时间中,而且还在历史中行动和选择,这些行动和选择构成了此在的个人历史和集体历史。
- 技术批判(Critique of Technology):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哲学中,他对现代技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世界观,它导致了对自然的支配和对存在的遗忘。海德格尔提出了“座架”(Gestell)这一概念来描述技术的本质,即把一切事物都当作资源来开发和利用的态度。
- “最后之神”思想:在海德格尔的后期作品中,他提出了“最后之神”的概念,这是他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和对未来可能性的一种思考。他认为,通过思考“最后之神”,我们可以超越传统的神学和哲学,开启一种新的思想方式。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哲学、文学、艺术、政治和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继续激发着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考。
(4)杜威的哲学思想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杜威哲学思想的几个关键点的概述:
- 实用主义(Pragmatism):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他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通过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效果来验证。实用主义强调思想和行动的实用性,以及知识和行为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 经验的重新定义:杜威对传统的经验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认为经验不仅仅是感官的被动接收,而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主动过程。经验是个体生长和学习的基础,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 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主张教育应当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并强调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其目的。
- 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他强调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教育过程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
- 历程哲学:杜威的哲学中,“历程”是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个体和生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他反对给生物个体的发展强加外在的目的,而是看重个体自身的成长和变化过程。
- 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在杜威的知识论中,经验被视为工具性的,经验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他认为,经验是多元的,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与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 社会改革:杜威的哲学思想也关注社会改革,他认为哲学应该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方案。他批评了传统哲学对于普遍原则的过度依赖,认为这忽视了具体情境和实际需要。
杜威的哲学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他的理论推动了教育改革,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九、思想要素的成长策略
提高个人在认知思想、价值思想和意志思想方面的境界或水平是一项长期且深度的自我修炼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
- 认知思想提升:
- 学习与阅读:广泛涉猎各领域的书籍,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注重哲学、科学、历史、心理学等跨学科的学习。
- 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对接触到的信息和观点能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避免盲目接受或否定。
- 终身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知识和观念,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未知领域。
- 深度思考与反思:定期进行深度思考,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观察进行深度解读和反思,锻炼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价值思想提升:
- 道德伦理学习:研读古今中外的道德哲学著作,明确个人的道德立场和价值观念。
- 道德实践:将所学的价值观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诚信、尊重他人、公正公平等基本原则。
- 多元文化体验:了解和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增强文化包容性和全球视野。
- 自我反省与调整:定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对比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适时做出调整和完善。
- 意志思想提升:
- 目标设定与规划:清晰设定个人成长目标,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以目标为导向强化意志力。
- 挫折承受力锻炼:主动接受挑战,经历困难与挫折,从中锻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 自律养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坚持执行计划,通过自律锤炼意志品质。
- 心理调适与冥想练习:通过冥想、正念训练等方式增强心理素质,学会调控情绪,保持冷静和专注,有利于意志力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这三个方面的思想境界,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积累、实践操作、反思总结、情感调控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更加成熟、稳健、深刻的思想体系。
十、成长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次序性
七大要素是由低到高排列的。前面的要素是后面的要素的基础。成长过程中是循序渐进的。
体质、情感、文化、知识,是第一层次要素。是基础层次,也是人本身的生要构成部分,不可或缺。
能力、作为、思想,是第二层次要素。是提高层次,或者叫目标要素。
(二)完整性
七个要素缺一不可,不能跨域,不能舍弃前面的,只求后面的。
(三)转化性
要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本属于某一要素的内容变得足够强大以后,将可以转化为其他要素。如体质中的技能变强后,将转化为能力(即专业能力)。文化领域的内容达到很高水平之后,将变成知识及能力。
(四)交叉性
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些内容还会重复。这是因为人类的表述永远是不准确的。
有一些人类属性的描述更是跨要素的,如“心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并运用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也是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和家长,一定要认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学科知识。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五)目标性
作为这个特殊要素,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结合的产物,这在选择方向时应有所考虑。它体现了成长的目标性。作为是一种主动性目标,一个人可以从小就制定一个作为目标;思想是一种被动性目标,它是成长过程中水到渠成的结果,一般不是事先制定的确定性目标,但可以成长人们追求的境界。
家长作业:
1、理解思想的高度和难度。
2、孩子的成长目标中要有思想这个要素吗?(下一章讲成长目标)
3、思考:上述的成长七要素是否概括了全部成长内容?
4、当前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要素普通比较薄弱?如何加强?
知识拓展推荐:
1、《教育:让人成为人》 杨自伍 编译
2、《马斯洛说完美人格》 [美] 马斯洛 著 高适 编译
3、《阿德勒说自我超越》 [德] 阿德勒 著 高适 编译
4、《儿童人格教育》 [奥] 阿德勒 著 戴光年 译
5、《自卑与超载》 [奥] 阿德勒 著 戴光年 译
6、《情商》 [美] 丹尼尔•戈尔曼 著
7、《时间简史》 [英] 史蒂芬·霍金 著,许明贤,吴忠超 译
8、《智能时代》 吴军 著
9、《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 著
(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