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表示

CF                溢出标志位/进位标志位
IF                中断屏蔽标志位
SF               符号标志位
PROW                 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FCFS              先来先服务算法     *****
SJF               最短进程优先算法
SRTN               最短剩余时间优先算法
HRRF               最高响应比优先算法      








名词解释

1、特权指令 :不允许用户程序直接使用的指令。

2、非特权指令 :特权指令以外的指令。

3、管态和目态 :管态下可执行所有机器指令。目态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

4、操作控制命令:操作系统提供的让联机用
户(操作员一级)表示作业执行步骤的手段。

5、进程的定义:把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
的一次执行称为一个进程 (Process)

6、 unix 进程的组成:进程控制块、正文段、数
据段。

7、中断响应: CPU 没执行完一条指令, 硬件的
中断装置立即检查有无中断事件发生。 若有,则
暂停现行进程的执行, 让操作系统的中断处理程
序占用 CPU。

8、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屏蔽位:中断处理程序只
屏蔽比自己级别低的中断事件。
中断码:保存程序执行时当前发生的中断事件
中断屏蔽位:指出程序执行中发生中断事件
时,要不要响应出现的中断事件。

9、处理器调度:担负对处理器的分配工作,决
定谁能先占用 CPU,一次能占用 CPU 的时间

10、批处理作业调度算法:公平性、平衡资源使
用、极大流量。

11、周转时间:进入输入井的时间减去计算结果的
时间

12、先来先服务算法:既有一定的公平性,易
实现,可能是计算时间段的作业长时间等待,周转时间变长,降低了系统的吞吐能力。

13、计算时间短的作业优先算法:降低作业平
均周转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吞吐能力;

14、进程调度程序 swtch:进程调度工作由
swtch 完成。

15、主存空间的扩充: 允许程序中的相对地址
空间大于主存的绝对地址空间,虚拟主存。

16、重定位(地址转换):
把相对地址转换成绝对地址的工作, 分为静
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

17、相对地址:用户程序中使用的地址

18、逻辑地址空间:与相对地址对用的存储空间

19、绝对地址:主存空间的地址编号

20、物理空间地址:与绝对地址对应的主存空间
地址

21、静态重定位:在装入一个作业时,把作业
中的指令地址和数据地址全部转换成绝对地
址,转换工作在作业执行前一次完成, 执行过
程中无需就绪转换的工作方式。

22、程序浮动(限动态重定位系统) :改变程
序存放区域的作业仍能正确的执行

23、驻留区:程序主段所占的主存空间

24、对换技术:当执行中出现等待时间或用完一
个时间片时, 把该作业从主存储器换出, 再把由
调度程序选中的另一作业换出到主存储器。

25、文件管理(文件系统) :操作系统对信息进行
管理的功能。

26、主要功能:管理用户信息存储、检索、跟新、
共享、保护,为用户提供“按名存储”

27、文件的存储介质:能够记录信息的东西。

28、存储设备:能够安装存储介质的设备。

29、
卷:指存储介质的物理单位。30、

31、块(物理记录):指存储介质上能够连续存储
信息的一个区域。

32、磁头号(从 0 开始):读写磁头从上到下的各
个盘面上磁头的编号。

33、柱面号(从 0 开始):盘面上磁道的编号。
扇区号(从 0 开始):沿磁盘旋转方向给各个
扇区的编号;

34、根目录:主文件目录是树根。

35、绝对路径:根目录到访问目录
相对路径:当前目录到访问目录

目录文件:由文件目录组成的文件。
36、逻辑记录(记录):记录式文件的信息单位。

37、逻辑记录号 :记录式文件中逻辑记录的一
次编号。

38、主键:唯一能标示某个记录的数据项。

39、次键:除了主键以外的其它数据项。

40、索引结构:索引文件的结构方式。

41、块因子:每块中逻辑记录的个数。

42、记录的分解:从一组记录中把一个记录分出
来的操作。

43、空闲块表法:表中每个登记项记录一组连
续空闲块的首块号和块数( 0 表示无效块)。采用最先适应、最优适应、最坏适应算法。

44、空闲块链法:把所有的磁盘空闲块用指针
链接在一起构成空闲块链, 最后的空闲块中的指针为 0,效率低需启动磁盘读取空闲块。作为改进能够把空闲块分成若干组, 把指向一组中各空闲块的指针集中在一起。

45、块”单位:存储型设备(块设备) ,输入输
出才做的信息传送单位。

46、“字符”单位:输入输出型设备(字符型设备),
输入输出操作的信息传送单位

47、寻找时间:瓷胎在移动臂带动下移动到指定
柱面的时间。

48、延迟时间:指定扇区旋转到磁头位置的时
间。

49、传送时间:指定磁头将磁道上的信息读到主
存或主存信息写到磁道的时间驱动调度:是指系统采用一定

50、驱动调度算法:是指驱动调度采用的调度策
略。“移臂调度”和“旋转调度”

51、移臂调度

  1. 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花费的寻找时间
    较长。
  2. 最短寻找时间优先调度算法:总是寻找
    离磁头位置最近的请求。
  3. 电梯调度算法:沿移臂方向,到头或尾
    时折返。
    移臂向外:从里向外(向 0 号柱面移动)

移臂向里;从外向里(向柱面号增大的方
向)
4. 单向扫描调度法:从磁头位置向柱面号
大的方向扫描,到尾后跳转到 0 继续。

52、旋转调度:是指优先选择延迟时间最短的
访问者去执行的执行次序调度。

53、缓冲技术:指利用缓冲区来缓解处理器与外
围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而采用的技术。

A. 单缓冲技术 B. 双缓冲技术 C. 缓冲池技术
空缓冲区:系统初始化时, 缓冲池中的各缓冲
区未被使用的区

54、虚拟设备:是指模拟的独占型设备。有利于
提高作业的执行速度。

55、进程的顺序性和并发性

A. 进程的顺序性
顺序处理器:当前使用的计算机基本上是冯 .
诺依曼是的结构, 特点是处理器按指令地址的
指示顺序执行指令。
进程的顺序性:是指进程在顺序处理器上的执行严格按序的。

进程独占处理器时:
封闭性:进程执行的结果只取决于进程本
身,不受外界影响。
可再现性:即进程重复执行时, 必定获得
相同结果。
B. 进程的并发性
可同时执行(并发性) :在一个进程工作没
有全部完成之前,另一个进程就能够开始工
作。
并发进程:可同时执行的进程, 并发进程之
间可能无关(无关的),可能有关(有交互的)。

56、临界区:是指并发进程中与共享变量有关的程序段。

57、相关临街区:是指并发进程中涉及相同变量
的那些临界区。

58、进程的同步:进程的互斥与进程的同步的通
称。

进程的同步:是指并发进程之间存在一种制约关系,一个进程的执行依赖另一个进程的消息,
当一个进程没有得到另一个进程的消息时应该待,直到消息到达才被唤醒。

59、进程通信 :是指经过专门的通信机制实现进程
间交换大量信息的通信方式。

60、直接通信方式:总是固定在一对进程间
进行。
间接通信方式:以信箱为媒介来实现通
信。

61、死锁:是指系统中存在一组进程, 她们中每个
进程都占用了某种资源, 又都在等待已被该组进
程中其它进程占用的资源, 如果这种等待永远不能结束的情况。

62、C. 破坏不可抢夺资源方法:可抢夺等待资源
的进程的资源。
D. 破坏循环等待资源方法:对资源采用按序
分配的策略

63、死锁的避免

避免方法:让系统掌握住并发进程中各个进程
的资源申请情况, 分配资源时能够先测试系统状态,仅当确保不会产生死锁时, 才能把资源分分配给申请者,否则拒绝申请者要求。
A. 安全状态:是指操作系统能够保证所有进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所需资源的全部资源。 则称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B. 银行家算法:是指经过动态地检测系统中资源分配和使用情况来决定如何分配资源的, 在能确保系统处于安全状态时才把资源分配给申请者,从而避免死锁。在保证至少有一个进程能得到所需全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分配。
5. 死锁的检测:主要解决,怎么判断系统是否
出现死锁;当死锁发生时怎么解除。
A. 死锁检测方法:两种情况的检测方法。

  1. 每类资源只有一个资源:利用占用表和
    等待表。
  2. 每类资源有多个资源:
    一步初始检测:找资源已满足进程加标
    志;
    二步循环检测:找到无标志却资源数不超
    过可分配资源数的进程加标志;
    三步结束检测:若进程有标志则无永远等待资源的进程, 死锁不存在, 若还有进程无标志则表示系统已有死锁形成。

B. 死锁的解除:解除方法:

  1. 终止进程: 终止涉及死锁的进程的执行,
    回收死锁进程占用的资源,解除死锁。
    终止全部死锁进程:代价大, 数据全没了;一
    个个的终止,直到解除死锁,代价小
  2. 抢夺资源:抢夺若干个死锁进程的资源分
    配给其它死锁的进程, 知道解除死锁。 抢夺方
    法:1. 抢夺付出代价最小的进程的资源; 2. 保
    护被抢夺者的现场,以便恢复; 3. 避免抢夺
    同一死锁进程的资源, 进程总得不到足够的资
    源而无法执行被“饿死”

64、快表
把存放的高速缓冲存储器中的部分页表称为快表

65、8. 中断:由于某些时间的出现,中止现行进程的运行,而转去处理出现的事件
内,待适当的时候让被中止的进程继续运行,这个过程就是中断。
9. 中断处理程序:对出现的事件进行处理的程序 . 是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
10. 中断响应:通常在 cup 执行完一条指令后,硬件的中断装置立即检查有无中断事件发生,若有则暂停运行进程的运行而让操作系统中的中断处理程序占用 cpu.

66、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nput/output)  指在外围计算机的控制下,实现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或者说它们是脱离主机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入输出。

67、.联机输入输出(on—line input/output)  指在主机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工作方式,称为联机输入输出。

68、.批处理技术(batch processing technic)  指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对一批作业自动进行处理而不需人工干预的一种技术。该技术旨在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

69、多道程序设计(multiprograming)  指在内存中同时存放若干个作业,并使它们同时运行的一种程序设计技术。在单处理机环境下,仅在宏观上这些作业在同时运行,而在微观上它们是在交替执行。即每一时刻只有一个作业在执行,其余作业或处于阻塞状态,或处于就绪状态。

70、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的集合。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以及作业管理。

71、系统吞吐量(system throughput)  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作业数目。

72、作业周转时间  从作业进入系统开始,到作业完成并退出系统所经历的时间。

73、并行(paralled)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进行,例如,在具有中断的计算机系统中,CPU可以和IO设备并行执行。

74、并发(concurrence)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并发是指宏观上在一段时间内有多道程序在同时运行,而微观上这些程序是在交替地执行。

75、资源共享(resource—sharing)  指多个并发进程共享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共享的资源可以是诸如CPU、内存、磁盘和打印机等硬件资源;也可以是软件资源,如文件和数据。

76、异步(asynchronism)  指一组事件在多次出现时,它们出现的时间和次序没有一定规律。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异步是指每道程序均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77、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  指通过数据通信系统,把分散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联接起来,以达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78、模块化(modularization)  把.一个系统从功能上分解为若干个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彼此间又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组成部分被称为模块。

79、耦合度(coupling)  指各模块间的联系方式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用于衡量模块的独立程度。

80、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  每个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被称为临界区。为实现各进程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应保证诸进程在各自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时互斥。

81、高级调度(highlevel scheduling)  高级调度又称为作业调度,它用于确定把后备队列上的哪些作业调入内存,并为之建立进程,分配其所需的资源,然后将它挂在就绪队列上。

82、进程调度(process scheduling)  指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内核按一定的调度算法,从就绪队列中选出一进程,把处理机分配给它。调度算法有优先权高者优先调度、轮转法及多级反馈队列法等。

83、死锁(deadlock) 多个进程因竞争共享资源而造成的于种僵局,若无外力作用,这些进程都将永远不能再向前推进。产生死锁的原因可归结为: (1)竞争资源;(2)进程推进顺序不当。

84、脱机作业(off—line  job)  不需用户干预,仅由系统根据作业说明书控制其运行的作业,通常又称为批处理型作业。     5.联机作业(on—line  job)  指由用户从终端打入键盘命令,直接控制其运行的作业,通常又称为终端型作业。

85、
6.程序接口(program interface)  指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程序可通过该接口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该接口主要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7.系统调用(system  call)  所谓系统调用是指系统为用户程序调用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子程序。它与一般的函数调用不同,系统调用是通过中断方式转向相应于程序的,它工作在核心态(即特权方式),而一般函数的调用,仍仅是在用户态下的地址转移。        

 8.命令接口(command  interface)  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该接口直接或间接控制作业的运行,包括直接键入或在作业说明书中发出的一组命令。也就是用户接口,又可分成联机用户接口与脱机用户接口两种。

9.联机用户接口(on-line user interface)  这是终端型作业的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通过打入键盘命令控制作业的运行。该接口由,组键盘命令、终端处理程序和命令处理程序构成。

86、存储空间(storage space)  指内存中存储数据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物理单元的集合称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或绝对地址(absolute address).

87、地址空间(address space)  指用户程序使用的全部地址。地址空间中的每个地址单元编号称为逻辑地址(logical address),由于通常逻辑地址都是相对于程序的起始地址的.故又称为相对地址(relative address).

88、
12.输出重定向(output redirect)  指将系统由原规定的输出信息送到标准输出设备上,改成把输出信息送到指定文件或设备上。

13.输入重定向(1nput redirect)  把原来规定的从标准输入设备输入数据,改成从指定文件或设备上取得输入数据。

89、存储空间(storage space)  指内存中存储数据的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物理单元的集合称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或绝对地址(absolute address).

90、地址映射(address mapping)  通常,程序所使用的逻辑地址与其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不相一致,程序运行时,需把逻辑地址变换为相应的物理地址,这种转换称为地址映射:不同的存储管理方式下,其地址映射机构不同。

91、
4.静态存储分配(static  memory  allocation)  作业所需的内存空间是在作业装入时分配的,在其整个运行期间,它一直占用,且不能再申请新的内存空间,也不允许在内存中“移动”。

5.动态存储分配(dynamic memory allocation)  这是一种更为灵活而有效的存储分配方式。它允许运行中的进程继续申请附加的存储空间,系统还可根据需要将程序或数据从主存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以及从主存调至外存对换区或反之。

6.重定位(relocation)  作业的地址空间与存储空间不一致时,所进行的地址调整以便作业能够执行的过程称为重定位。重定位的实质是地址变换,即将作业地址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换为主存空间的物理地址。

7.静态重定位(static relocation)  在作业装入时根据目标程序装入内存的位置来对目标程序中的地址进行修改(变换),使之能正确运行。在完成装入后,在作业执行期间不再进行地址修改,因此也不允许作业在内存中移动。静态重定位的优点是地址变换由软件实现,不需硬件地址变换机构,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改善内存的利用率。

8。动态重定位(dynamic  relocation)  指把用户程序地址空间中的逻辑地址,变换为内存空间的物理地址的过程,是在程序执行每条指令时,由地址变换机构硬件自动完成的。动态重定位的优点是灵活,有利于提高主存的利用率及对程序段的共享。

9.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algorithm)  在该算法中,把主存中所有空闲区按其物理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在为作业分配存储空间时,从低址空闲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后,从中划出与请求的大小相等的存储空间分配给作业,余下的空闲区仍留在空闲区表或链中。

92、
11.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algorithm)    “最佳”的含义是指每次为作业分配主存空间时,总是把既能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区分配给作业,以免由于“大材小用”而浪费主存。为了加速查找,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区按其大小以递增次序的排列。

12.页面(page)  在分页式系统中,把作业的地址空间划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区域,例如一个区为1KB,称这样的每个区为页面或简称页。页的大小通常在512字节至4 K 字节范围。相应地,也需将主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物理块,并使块与页的大小相同,这样,在将用户程序装入内存时,刚好一块中放一页。

13.页面映射表(page map table)  简称页表。其中列出了作业的逻辑地址与其在主存中的物理地址间的对应关系。一个页表中包含若干个表目,表目的自然序号对应于用户程序中的页号,表目中的最基本内容是该页所对应的物理块号。

14.分段(segmentation)  在分段存储管理方式中,作业的地址空间被分成若干个段,每个段可以定义一组逻辑信息,如主程序段、子程序段、数据段等。对地址空间中的指令或数据进行访问时,需使用段名和段内地址。换言之,在段式存储管理方式中使用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15.虚拟存储器(virtual memory)  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进行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从用户观点看,虚拟存储器具有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容量。这既方便了用户,又提高了内存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

93、
17.最近最久未使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  该算法根据历史推算,选择在最近的将来、最久不会使用的页(段)换出内存。为实现该算法,必须记录下每次对每页(段)的访问时间,故系统开销较大。

18.最近不用NRU(not  recently  used)算法  它是LRU的一种简化算法。在页(段)表中增设一位页(段)的访问位,当某页被访问时,访问位被置1,否则为0(定期地置0)。该算法选择其访问位为0的页(段)予以换出。

19.动态链接(dynamic linking)  指用户程序中的各程序段,不是在程序开始运行前就链接好,而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当发现要调用的程序段不在内存时才进行的链接。

94、
1.块设备(block device)是磁盘指对数据的存取是以数据块为单位的设备,典型的块设备是磁盘。

2.字符设备(character  device)  对数据存取以字符为单位的设备,如终端、打印机等。

3.设备控制器(device control unit)  专门用于控制一个或多个IO设备进行读写的设备。它是CPU与IO设备之间的接口。

4.通道(channel)  用于把设备控制器连接到中央处理机和主存的设备,它可建立独立的IO操作,以减少Cpu的干预。通道是一种特殊的处理机,它通过执行相应的通道程序去完成对IO设备的控制。

5.字节多路通道(byte multiplexor channel)  是用于连接多个速度较低的IO设备的通道。这种通道可以有16、32、64,甚至更多的子通道。每个子通道所连接的Io设备,是 以字节为单位,分时地与通道交换数据。

6.数组选择通道(block selector channel)  是用于连接多个速度较高的设备的通道。其所连接的设备是以数组为单位与通道交换数据的。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设备与通道交换数据。

7.数组多路通道(block multiplexor channeI)  是用于连接多个速度较高设备的通道。其所连接的设备以数组为单位与通道交换数据。它允许几个通道程序分时并行工作,相应地,几种高速设备也就能并行工作。

8.缓冲器(buffer)  指在速度不相匹配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时,在两者之间起缓冲作用的存储设备或内存区。例如,在Io设备与cPU交换数据时,常使用在内存中开辟的单缓冲、双缓冲或缓冲池,来解决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9.单缓冲(single buffer)  指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在其间只设置了一个缓冲区。此时,两设备间通过该缓冲区所进行的信息交换只能交替地进行。

10.双缓冲(double buffer)  指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在两设备间设置了两个缓冲区。两设备间数据的交换可并行执行。

11.循环缓冲(circular buffer)  指在不同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时,在两者间设置了多个大小相同的缓冲区,并将它们构成循环缓冲形式;即对缓冲区的使用是从第一个开始,依次使用,当用完最后一个缓冲区时,再从第一个缓冲区开始使用。

12.缓冲池(buffer pool)  这是具有多个缓冲区的公用缓冲器,其中的各个缓冲区可供
 多个进程或设备共享。为便于管理,通常把缓冲池中的缓冲区,按其性质的不同而构成若干个链表或队列,如空缓冲队列、输入缓冲队列等。

13.设备独立性(device independence)  指用户程序独立于所使用的具体物理设备。即在用户程序中要执行IO操作时,只需用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而不必局限于某特定的物理设备。     
14.设备分配程序(device allocator)  在设备管理中,根据用户的IO请求、设备类型及系统的配置,按照一定算法对设备进行分配的程序。     
15.虚拟设备(virtual device)  又称逻辑设备;通过某种技术可将一台物理设备变换为若干台逻辑上的对应物,称该逻辑上的对应物为虚拟设备,它并不实际存在,只是用户的一种感觉。

95、 4.文件(fi1e)  文件是多个类似记录的集合,是文件系统中最大的数据单位,其所描述的是一个实体集。用户和应用程序可以用文件名对文件进行存取。

5.文件系统(file system)  包含若干文件以及其属性说明、对文件进行操纵和管理的软件,以及系统向用户提供的使用文件的接口等的集合。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文件逻辑结构(file logical structure)    又称为文件逻辑组织(file logical organization),是指从用户观点看到的文件组织形式。它可分为两类:(1)记录式文件结构:由若干相关记录构成,(2)流式文件结构:由字符流构成。

7.文件物理结构(file physical structure)  又称为文件的存储结构,是指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文件的物理组织与文件驻留的介质类型、对文件的存取方法及所要求的检索速度直接相关。       

 8.顺序文件(sequential file).又称连续文件,是指逻辑文件中的连续记录被依次存储到连续的物理块中所构成的文件。存储在磁带上的文件应是顺序文件。它也可存储在磁盘上。顺序文件较适用于批处理应用中。

9.链接文件(link file)  逻辑文件中的不同记录可以存储在离散的磁盘块中。每个盘块中都设置了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链接指针,用这些指针可将一个文件中的所有盘块拉成一条链,而在文件控制块中的“文件地址指针”便指向存放该文件的第一个盘块的编号。

96、系统抖动 :是指被调出的页面又立刻备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出的现象

97、用户独占全机 :(用户指的是程序)一台计算机的全部资源由上机用户所独占 。

98、批处理技术 :指计算机用户对一批作业自动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

99、并行性 :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

100、并发 :一个程序的执行尚未结束而另一个程序的执行已开始的方式,是操作系统 最
重要的特征

101、临界资源 (独占资源): 在一段时间内只允许一个进程访问的资源 。

102、前趋图 :指一个有向无循环图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先后顺序 。

103、顺序性 :指处理机严格地按照程序所规定的顺序执行,即每一操作必须在下一个 操作开始之前结束 。

104、进程图 :就是用于描述进程间关系的一棵 有向数 。

105、让权等待 :让出 CPU的使用权 。

106、 信箱通信 :信箱通信属于间接通信方式,即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某种中间实体(如共享数据结构等)来完成 。

107、可重用性资源: 是一种可供用户重复使用多次的资源。

  1. 可消耗性资源: 又称为临时性资源,它是在进程运行期间,由进程动态地创建和消耗的。

  2. 可抢占性资源: 是指某进程在获得这类资源后,该资源可以再被其它进程或系统抢占。

不可抢占性资源: 一旦系统把某资源分配给该进程后,就不能将它强行收回,只能
在进程用完后自行释放。

108、 时间局限性:如果程序中的某条指令备执行,则不久后该指令可能再次被执行,产生时间局限性的典型原因是在程序中存着大量的循环作。

  1. 空间局限性:一旦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将被访问,即程序在一段时间内所访问的地址可能集中在一定范围之内,其典型情况
    便是程序的顺序执行。

参考链接 :
https://blog.csdn.net/spadgerz/article/details/52802242

  • 4
    点赞
  • 3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操作系统概念背诵 一、进程管理 1. 进程管理的功能 ① 进程控制 ② 进程同步 ③ 进程通信 ④ 进程(线程)调度 2. 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3. 程序并发执行时的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4. 进程由程序段、数据段和进程控制块(PCB)组成。 5. 进程的定义 ① 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 ② 进程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③ 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④ 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6. 进程的基本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结构特征(程序+数据+PCB) 7. 进程的状态 三态:就绪状态、运行状态、阻塞状态。 五态:活动就绪、静止就绪、活动阻塞、静止阻塞、运行。 8. 进程控制块(PCB)的组成: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调度信息、进程控制信息。 9. 临界区: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叫做临界区。 10. 同步机制必须遵循的原则: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 11. P, V 操作的定义 P(S):S = S − 1; 若S≥0,则当前进程继续运行; 若S<0,则将当前进程插入到S 的等待队列中去。 V(S):S = S + 1; 若S>0,则当前进程继续运行; 若S≤0,则从S 的等待队列中移出一个进程放到就绪队列中去。 12. 信号量的物理意义 S = −n 时,表示有n 个等待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当前已有进程在临界区中访问临界资源; S = 0 时,表示不允许任何进程进入临界区,当前已有进程在临界区中访问临界资源; S = n 时,表示临界区是空闲的,该类资源的可用数目为n,可以有n 个进程访问该类资源。 13. 高级通信机制有: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系统。 14. 线程的定义:线程是进程内的一个实体,是处理机调度的基本单位,是程序内部一个单一的顺序控 制流。 15. 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16. 引入线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程序并发执行时的时空开销,使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寰宇001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