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单链表的头插法与尾插法详解

创建单链表

关于数据结构的入门,就是从顺序表和单链表开始。
我们不讲顺序表,直接从单链表开始我们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学习之路。

单链表就是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组合而成的数据结构,关于单链表的创建方法有很多种,但都大同小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正如这幅图中所表示的那样,单链表就是由可能不连续的数据所组合而成的数据结构。 其中每个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存储的位置,称为数据域,另外指针所存储的地方,称为指针域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 存储链表数据
	struct Node *next;     		//  存储结点的地址
}LNode,*Linklist;

在进入创建链表之前,我们先写好主函数的用来输出的输出函数。

void Illustrate(Linklist head) {
	Linklist tem = head;                 //  将头指针的地址赋给临时的指针
	while (tem->next != NULL) {       //  指向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时会停止
		tem = tem->next;               //  结点不断向后移动
		printf("%d\n", tem->data);
	}
}

int main() {
	Linklist head = NULL;            //  链表的头指针
	head = Creat_list(head);        //  创建链表
	Illustrate(head);               //  输出每个结点的数据域
	system("pause");
	return 0;
}

头插法创建单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头插法代码:

Linklist Creat_list(Linklist head) {
	head = (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  为头指针开辟内存空间
	Lnode *node = NULL;                    //  定义新结点
	int count = 0;                          //  创建结点的个数
	head->next = NULL;              
	node = head->next;              	//  将最后一个结点的指针域永远保持为NULL
	printf("Input the node number: ");
	scanf("%d", &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node = (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  为新结点开辟内存空间
		node->data = i;               //  为新结点的数据域赋值
		node->next = head->next;          //  将头指针所指向的下一个结点的地址,赋给新创建结点的next 
		head->next = node;          //  将新创建的结点的地址赋给头指针的下一个结点
	}
	return head;
}

头插法创建链表的根本在于深刻理解最后两条语句

	node->next = head->next;          //  将头指针所指向的下一个结点的地址,赋给新创建结点的next 
	head->next = node;          //  将新创建的结点的地址赋给头指针的下一个结点

创建第一个结点

执行第一次循环时,第一次从堆中开辟一块内存空间给node,此时需要做的是将第一个结点与 head 连接起来。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单链表的最后一个结点指向的是 NULL

因此插入第一个结点时,我们需要将头指针指向的 next 赋给新创建的结点的 next , 这样第一个插入的结点的 next 指向的就是 NULL。 接着,我们将数据域,也就是 node 的地址赋给 head->next, 这时 head->next 指向的就是新创建的 node的地址。而 node 指向的就是 NULL

接着我们创建第二个结点

因为使用的头插法,因此新开辟的内存空间需要插入 头指针所指向的下一个地址,也就是新开辟的 node 需要插入 上一个 nodehead 之间。 第一个结点创建之后,head->next 的地址是 第一个 node 的地址。 而我们申请到新的一块存储区域后,需要将 node->next 指向 上一个结点的首地址, 而新node 的地址则赋给 head->next。 因此也就是 node->next = head->next
这样便将第一个结点的地址赋给了新创建地址的 next 所指向的地址。后两个结点就连接起来。

接下来再将头结点的 next 所指向的地址赋为 新创建 node 的地址。 head->next = node ,这样就将头结点与新创建的结点连接了起来。 此时最后一个结点,也就是第一次创建的结点的数据域为0,指针域为 NULL

创建更多的结点也就不难理解。
执行一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会发现,头插法创建链表时候,就相当于后来居上。 后面的结点不断往前插,而最后创建的结点在第一个结点处, 第一个创建的结点变成了尾结点。

尾插法创建单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尾插法代码:

Linklist Creat_list(Linklist head) {
	head = (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  为头指针开辟内存空间
	Linklist node = NULL;           //  定义结点
	Linklist end = NULL;            //  定义尾结点
	head->next = NULL;              //  初始化头结点指向的下一个地址为 NULL
	end = head;                     //  未创建其余结点之前,只有一个头结点
	int count = 0 ;                 //  结点个数
	printf("Input node number: ");
	scanf("%d", &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node = (Linklist)malloc(sizeof(Lnode));          //  为新结点开辟新内存
		node->data = i;                                  //  新结点的数据域赋值
		end->next = node;                      		
		end = node;
	}
	end->next = NULL;
}

尾插法深刻理解:

end->next = node;                      		
end = node;

尾插法创建第一个结点

刚开始为头结点开辟内存空间,因为此时除过头结点没有新的结点的建立,接着将头结点的指针域 head->next 的地址赋为 NULL。因此此时,整个链表只有一个头结点有效,因此 head此时既是头结点,又是尾结点。因此将头结点的地址赋给尾结点 end 因此:end = head。 此时end 就是 head, head 就是 endend->next 也自然指向的是 NULL

尾插法创建第二个结点

创建完第一个结点之后,我们入手创建第二个结点。 第一个结点,endhead 共用一块内存空间。现在从堆中心开辟出一块内存给 node,将 node 的数据域赋值后,此时 end 中存储的地址是 head 的地址。此时,end->next 代表的是头结点的指针域,因此 end->next = node 代表的就是将上一个,也就是新开辟的 node 的地址赋给 head 的下一个结点地址。

此时,end->next 的地址是新创建的 node 的地址,而此时 end 的地址还是 head 的地址。 因此 end = node ,这条作用就是将新建的结点 node 的地址赋给尾结点 end。 此时 end 的地址不再是头结点,而是新建的结点 node

一句话,相当于不断开创新的结点,然后不断将新的结点的地址当做尾结点。尾结点不断后移,而新创的结点时按照创建的先后顺序而连接的。先来新到。

尾插法创建单链表,结点创建完毕

最后,当结点创建完毕,最后不会有新的结点来替换 end ,因此最后需要加上一条 end->next = NULL。将尾指针的指向为 NULL

创建更多结点也自然容易理解了一些。

执行一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由上面的例子以及比较,我们可以看见:

  1. 头插法相对简便,但插入的数据与插入的顺序相反;
  2. 尾插法操作相对复杂,但插入的数据与插入顺序相同。

两种创建的方法各有千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关于链表的相关其他操作,请浏览相关文档。

  • 569
    点赞
  • 178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91
    评论
### 回答1: 鲍威尔法(Powell's method),也被称为鲍威尔变尺度法(Powell's variable metric method),是一种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数值优化算法。该算法的特点是不需要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或者Hessian矩阵,而是通过选择一系列搜索方向来更新当前解,并在每一步迭代中更新搜索空间。 鲍威尔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一组线性无关的搜索方向来逼近最优解的位置。首先,选择一个初始点和一组线性无关的初始搜索方向。然后,在每一次迭代中,通过线性组合已有的搜索方向构建新的搜索方向,并沿着该方向进行搜索。最后,根据搜索得到的新解和旧解之间的差异,调整搜索方向和步长,以更新搜索空间。 具体而言,鲍威尔法的步骤如下: 1. 初始化:选择初始点和一组线性无关的初始搜索方向。 2. 搜索:沿着当前搜索方向,使用一维搜索方法(如黄金分割法)来确定新的解。更新搜索方向和步长。 3. 更新:计算旧解和新解之间的差异,通过线性组合已有的搜索方向构建新的搜索方向。 4. 终止判断:根据一定的终止条件(如目标函数的变化量小于阈值)判断是否达到停止条件。 5. 重复:如果尚未达到停止条件,则返回步骤2,继续迭代搜索。 鲍威尔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性能和收敛性能。它不仅适用于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还可以通过对目标函数加入约束条件的方式来求解约束优化问题。 总之,鲍威尔法是一种高效的数值优化算法,通过选择一组线性无关的搜索方向来逼近最优解的位置。相较于需要计算梯度或者Hessian矩阵的方法,鲍威尔法具有更好的数值稳定性和鲁棒性。 ### 回答2: 鲍威尔法(Powell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约束优化算法,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步长和搜索方向,逐步逼近最优解。 鲍威尔法的迭代过程如下: 1. 初始化参数:给定初始点$x_0$,初始搜索方向$d_0$,初始步长$\alpha_0$,设置迭代终止条件,如$||\nabla f(x_k)||<\epsilon$。 2. 计算函数在当前点以当前搜索方向的梯度 $\nabla f(x_k)^T d_k$。 3. 在当前点沿着当前搜索方向进行一维搜索,得到最优步长$\alpha_k$。 4. 更新当前点:$x_{k+1}=x_k+\alpha_k d_k$。 5. 计算新的搜索方向:$d_{k+1}=d_k+e_k$,其中$e_k=x_{k+1}-x_k$。 6.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则停止迭代;否则返回步骤2。 鲍威尔法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不需要求解Hessian矩阵。然而,由于每次迭代都需要进行一维搜索,计算量较大,收敛速度较慢。 在实际应用中,鲍威尔法常用于求解不可导的目标函数,或者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目标函数具有周期性结构时。此外,鲍威尔法也常用于求解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总的来说,鲍威尔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无约束优化算法,通过迭代优化步长和搜索方向,逐步逼近最优解。然而,由于需要进行一维搜索,收敛速度较慢,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问题和场景。
评论 9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