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数学
(我大三初给我们学校数统院副院长写的一封信)
———-借题目致敬《美丽心灵》中纪念的数学家纳什
目录
在这篇文章开始前,我想用两句话表达我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的本质是生活
数学不是哲学
这两句话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它们相辅相成地表述了一个问题,数学是什么、不是什么。希望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中,能够更多地领略到数学它独有的美。
1.数学是什么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定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
我对这句话的印象很深,因为它正是高中数学第一本教材扉页上的一句话,也是高中数学老师第一节课和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当然,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学界对它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在我看来,数学的本质就是生活。
可以想象,当几千年前人类第一次解放双手,亦或是随着一声啼哭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观察我们的生活,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是古代解放双手的思想家还是孩提时代的我们,一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充满了好奇。就是一代代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充满好奇心并为之探索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泡澡的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律、被苹果砸中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创立了微积分等等千古佳话自不用说。这些都证明了数学来自生活,但我想举一个自身的例子,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有着很深刻的体会。
这个经历就像是我的“苹果”,助我打开了数学的大门,能够领略大门后许多不为人知的美丽
当时的我正在上高中物理课,老师讲到了一个物体把它看成质点时所具有的的动能,
其表达式如下
条件是这个质点m作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
我一边听着课一边在转笔,转着转着,突然被这只转动的笔迷住了,随之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已知一根细杆OA,其质量为m,长度为l,角速度为w,绕O点匀速旋转,求其动能。
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仔细想想,虽然我无法直接写出这根杆的表达式,但是我有质点动能的概念,我可以把这根杆看成无数个质点,它们动能的和不就是这根杆的动能吗?
于是我兴奋的在纸上写下了
这样的表达并不能使我满意,
我想质点的动能既然能够被表达的如此简洁优美,那杆是不是也可以呢?
我思索了一番,发现对于质点的描述上我想的太简单了,我可以把杆截取n段,用一小段杆来近似表示质点,此时有
其中
代入式(1)得
此时需要求一个的求和式(当时我还没有学过级数),不过我想了一会儿,
发现根据我学过的立方差公式能够推出求和式
由立方差公式
得
对上式从1到n进行求和
得
进一步化简得
将式(3)代入式(2),得
这时的表达式依然不能使我满意,因为n是我把杆截取的段数,而不是命题中的变量
当杆被截取的段数足够多的时候,也即n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是能够精确表达杆的动能,也不应该出现n这个变量。
此时应该有
当时我就是这样表示的(那时我还没有学过极限),惊奇的发现杆的动能可以被写成如下的简洁形式
这是匀角速度转动的杆动能表达式,对比匀速平动的质点动能表达式
我发现它们非常相似,若把v看成平动的“速度”,w看成转动的“速度”,则可以把看成是转动的质量,即
我想转动和平动的表达式如此相似
是否可以认为转动和平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达成统一呢?
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用初等数学推导出了转动惯量的表达式(即我认为的转动等效质量),也不知道自己事实上在利用微积分的思想(通过微分建立表达式,再通过积分求解,而积分就是求和的极限),不过我还是非常地开心领略到了数学的美
所有对未知的探索都是基于已知和想象力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学会观察生活并思考,自然能够学会数学,并体验它独有的美
现在已经上了两年大学,回过头来看看,真的能够深切的体会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你总是可以学到,但是想象力你却无法从书本学到。
那想象力能从哪里学到呢?我觉得还是两个字——生活
数学的美在我推导表达式的时候就有所体现了,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表达式写得更加简洁优美,这就促使我去思考问题的更多细节和其本质。我觉得数学的美是独特的,它不像我现在学的专业——计算机,有人觉得好玩是因为计算机能够解决不少现实问题,能够实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至于计算机或者说程序是怎么实现的,其实作为程序员并不关心。但是数学恰好相反,它从来不回避问题的本质,换句话说,数学就是要解开现实问题的神秘面纱,去触碰现实的本质,而在探索未知,寻找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所领略的一切,如好奇、迷茫、思索、顿悟,或用诗来表述,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数学带来的独特的美学精神体验。
数学的美就在于探索未知,路途上的风景都是曼妙的,会给探索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
稍微发散一下,是我看过周国平先生写的《人生哲思录》的一点思考。周国平说:“所有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享受,无外乎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物质享受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真正丰富人的灵魂的,是精神享受”。周国平认为创作或是创造是最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那么在数学中探索未知何尝不是呢?我们总是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受到的教育大部分情况)可能更注重定理定律的内容和使用,但是它最初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是如何从无到有,从0到1,我们的教育给予的重视并不够多。从1到100一点都不难,但是几乎每次从0到1都会引起巨大的变革。我就很喜欢纳什对他同学说的话:
我并不认为你的论文具有原创性,我们应该多去做一点原创性的工作
以及他对学生说的话
Classes will dull your mind.Destroy the potential for authentic creativity.
上课会让你大脑变迟钝,会毁掉富有重大创造性的潜能。
想必这些话对于思考过目前学术现状的人会引起强烈共鸣。我在上某位老师的课时,听这位老师讲过,其实写创新很简单,懒人创新法就够了,把两个东西结合一下就能出一篇论文。我作为学生听得汗颜……
无独有偶,《上海文化》2013年第一期一篇关于纳什的文章曾经指出美国学术界现状
许多学者被博弈论的泡沫鼓舞着,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研究里加点博弈论赶时髦。这些年博弈论在各类学科前沿炙手可热,我在普林斯顿的许多课堂上听到纳什的名字,越是那些像是离博弈论差之千里的领域,譬如生物、比较文学、历史,越是有学者绞尽脑汁想和博弈论攀上些亲戚。
博弈论本是一位数学家凭借好奇、直觉、想象与创造力发明的学科,结果被某些学者用来粉饰自己的研究,这是多么讽刺啊!
由于我对学术界现状了解不多,我不做过多评论,在这里我只想说
大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再举一个例子吧,这个经历横跨了我的高中和大学,讲讲为什么泛函分析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是我在高中物理竞赛时遇到的很有趣的一个问题,在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期间才解决
最速降线问题
这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630年提出的问题——“一个质点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他认为是圆,可是被证明是错的。现将问题表述为
铅直平面内给定不在一条垂直线上的两个点A,B,如图,求连接它们的光滑曲线,使质点在重力作用下沿该曲线以最短时间从A点滑到B点。有A(0,0),B(x1,y1)。
我在高中的物理竞赛培训时候学习过部分高数的知识,认真分析后,发现最速降线问题的实质是求一条曲线,即一个y关于x的函数,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类型,我好奇地展开了探索
若t时刻,质点位于(x,y),速度为v,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即
点(x,y)处弧微元为
速度为
代入各表达式,得
从A(0,0)积到B(x1,y1),得
此时问题归结为求一个函数y(x)=f(x),使得时间t最小,
即
高中时我分析到这里就束手无策了,以我当时的数学知识无法求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变分问题,即对泛函求极值问题,不过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求解这个问题难度还是很大的),不过我一直保持着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并关心着相关的数学理论。(之后忙于高考,这个问题的求解一直没有进展)
——两年后
我大二的时候参加了数学建模,认识了一些数学系的同学,了解到有一门学科叫泛函分析,所研究的内容刚好是可以解决最速降线问题的,我兴奋的查找了相关资料,并学习了泛函、泛函的变分和极值等相关概念,才意识到当年我遇到的原来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变分问题,可以由最简泛函极值的必要条件——欧拉-拉格朗日方程(或称E-L方程)求解。
泛函分析基本知识
最简的一类泛函为
其中F具有二阶连续偏导数,y(x)为二阶可微函数,且满足
称其为固定端点条件下的泛函,J(y)在y(x)达到极值的必要条件为
即E-L方程。
现在求解原问题
原问题中时间t是曲线y(x)的泛函,这里我用J代替t来表示y(x)的泛函
有
设y(x)二阶可微,且
此时有
其E-L方程为
由于
所以有
将式(4)代入式(5),得
进一步,有
并令
则由式(6)得
上式对θ求导,得
将
代入,得
上式对θ积分,有
由y(0)=0可知x0=0,r由y(x1)=y1确定
此时所求曲线即为摆线
解毕
这次的经历不像求杆的动能那样顺利,时间跨度上更达到了两年,正好说明了有时对未知的探索需要坚持,有些时候是因为自身的水平还不够,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
我不仅想借这个例子说明一下我对泛函分析感兴趣的原因和泛函分析的强大之处,还想引出下一节讨论的主题——
2.数学不是哲学
我在最速降线的例子中不厌其烦地给出了详细的过程,就想说明一个问题——不要把数学学成哲学。我们思考问题确实有时需要站在一定的哲学高度,但是数学不是哲学。
这是我对于身边的一些现象的思考。计算机系有些同学做过项目,参加比赛,但是他们对于数学只是应用,我详细问到其中的具体原理,他们往往只是大谈特谈,说不出所以然来(当然也有部分数学学的特别扎实的人);还有数学建模,我在数模培训的时候,老师讲了很多模型和方法,只是要求我们能够对号入座,知道用什么方法求解什么问题。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同学喜欢所谓的高大上的模型和方法,而对其内部原理一知半解。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这种学习数学的方式,我认为
学数学还是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数学不是哲学
走马观花永远不是学好数学的充要条件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都是本着尽可能详细的原则,希望能够体现数学它的基础性和逻辑严密性。我特别讨厌玩概念的人,软院的徐悦甡老师听了很多区块链的讲座,我也接触过区块链,他的一句话我的印象很深刻
区块链就是PPT
确实,有不少人只是浮躁地把区块链当做热点去炒作,去玩概念,却不肯花功夫实打实的研究区块链,难道靠玩概念就能推进区块链的发展吗?
我想,无论是数学也好,计算机也罢,我们都需要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弄清楚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是做学问该有的态度,而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太浮躁了,学生学习无论遇到那一门课,总是会先问:“我学这门课有什么用?”,上文也说过学术界也有类似浮躁的情况。我作为学生,最了解学生的心理,这也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我学这门课有什么用?”这句话至少透露三点信息
1.学生就业压力大,对于一门课,他更希望看到直接的“经济”收益
2,学生对于自己的前景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每一门课是为了后续的发展打基础
3.对于自己专业或这门课不够热爱,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能领略知识背后真正的美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已经在本文中表述过了
物质享受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而真正丰富人的灵魂的,是精神享受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当你想赚钱的时候是你在找钱,当你做事的时候,是钱来找你。虽然这句话只是用钱当做衡量标准,未免有些俗气,不过它确实生动的说明了一点
金钱和荣誉只是你在梦想的征途上的副产品
学生的焦虑实际上是关于生命的焦虑,可能不再是数学这门学科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数学,而是人文关怀。这也是我期望的教育
包容开放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令人神往的
我平时也特别喜欢音乐、文学、哲学和舞蹈,这些东西好像和我理科生的身份毫不搭边,但是正是这些让我学会了享受生活,懂得生活的真谛在于精神享受,数学何尝不是呢?
我坚信
生活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母亲
人应当去追求精神宝库,去领略属于自己灵魂的特有的美
3.对现行教育的思考
我希望自己以后能留在高校继续探索未知,也希望我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生命的困惑。我现在的身份是学生,但是我也兼职过老师,现在也是五个学弟的领航学长,我坚信人生会因帮助他人而变得更有价值。
但是我看到的现实是残酷的。我带的初中生们学业压力并不比我们轻松,我认识的几位数学系的同学是被调剂过来的,可能并不喜欢数学,但大学四年就扔在烂泥里了。
举一个详细点的例子
先说我自己吧,高考忙于学习,压根没有考虑以后的方向。填志愿的时候一片空白,可能自己喜欢数理方面的,但是听我哥说物理特别难,而且没有什么用(我哥本科读的物理),说计算机目前就业最好,就傻乎乎地拿着可以上985的分进了西电计算机学院教改班。
进了大学,到了大二学了专业课开始后悔了。科技是科学与技术,但是我不喜欢技术,我觉得技术只是暂时的,它会随着技术的迭代或变革而改变,每一次框架的改变都需要去适应,而科学不一样,公式是永恒的,并且它能够触碰问题的本质。广义的讲,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发展的不是技术,而是科学。想一想,没有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就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就没有计算机,就没有现代信息社会。当时当我意识到专业方向错误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转专业的机会了(我在入学考试和大一末都有转专业的资格,目前我均分教改班第三),现在也只能以蹭课的形式来致敬我向往的理学。
选工科后悔一辈子,根本不喜欢。
在举一个老师您班上的一个学生的例子。
他高考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西电,本来分数不错,特别喜欢航空航天,于是报了空间科学,不小心勾了服从调剂。结果被调剂到了数学系,本身不喜欢数学,数学思维又不是很好,他就算想转专业也很难在大一末考进全院15%。结果大学四年只能学自己不喜欢且不擅长的数学了。我问了不少同学,都是这样。因为西电数学系相对而言报考分数不高,好多压线进的和调剂的都到了数学系,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这个真不赖老师,要怪只能怪体制。
我特别反感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这句话思维狭隘,一股脑的把所有责任推给老师。可否问一下这句话的鼓吹者,请问您认识孔子吗?
我想是中国人都知道孔子,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孔老先生的教学理念呢?
其实就四个字
因材施教
中国被工业化了,孩子也不例外,统一的评价体系,统一的教育方式,所谓牛校牛学生们如同工业生产线一般批量生产,我不仅为泯灭天性的学生叹气,爱莫能助啊!
纵观我上面的例子,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解释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不仅老师教起来卓有成效,学生也会学的非常好,当然,老师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我私人的一点问题
请问老师,我现在是计算机系的,但是我非常喜欢理学(数学、物理),研究生应该去什么方向深造?会不会被理学的老师淘汰(因为我是工科的),我现在不出意外的话能拿到教改班的保研名额。
还有我非常希望能够读博,并且在博士毕业后能够进入高校工作,请问老师能不能给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