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阿比吉特.班纳吉 埃斯特.迪弗洛”读后感

        读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一下群体贫困的原因,以及贫困个体做决策所考虑的事情,同时也想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导致贫穷的思想。

序言

1. 这本书由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共同完成。他们探索了贫困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看,他们想要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做出选择?尽管这本书站在了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解读贫困,但我们作为个体,依然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指导,让我们对身边的人有更深的理解。
2. 为了生存,穷人在做出选择时会更加地精打细算。也许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都要细细思量,因为他们的资源实在有限,必须投入到自认为价值最大的事务中。或许一个人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是和他拥有的资源有关的,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是那些当事者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

3. 作为普通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贫困问题?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宏观的贫困问题让我们有心无力,面对诸如每年不到五岁夭折的儿童数量达到900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产妇死亡率高达33%,而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人口平均寿命不到55岁等问题的,我们只能在刚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发出一些感慨,却着实难以采取实际行动。为了让我们能够摆脱面对宏观贫困问题的无力感,作者举了捐赠实验的例子,实验分为两组,A组被要求向贫困地区捐款,并被告知了贫困地区的一些数据,而B组则仅仅被要求向一个贫困的小女孩捐款。最终B组的平均捐款额度更高,而这说明了大多数人对于贫困问题的看法。我们都有慷慨同情之心,但当我们面对的问题太大时,却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可能用处不大。作者想通过这本书,让读者重新认识贫困问题,也想通过对问题的重新定位,让更多的人关注贫困问题,让更多帮助措施更有效果。不仅仅是贫困问题,在其他的问题上,我们也都有相似的看法,即我们更愿意解决具体问题。
4. 目前,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应对贫困,诸如国际贫困援助、国家专项贫困基金等等,很多人通过横向对比,认为这些援助措施是无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作者认为,不能只谈世界存在什么问题,而不谈具体的解决办法,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文中举出了一个如何保证在疟疾传播严重地区,儿童都能睡着经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中的例子。蚊帐是该免费提供、还是加大优惠力度、或是全价购买。三种策略也引入了三个问题,一是人们是否会因为全价而放弃购买,二是人们是否会浪费掉优惠或免费的蚊帐,三是当蚊帐不再免费或优惠的时候,人们是否仍愿意购买。另外,我们可能希望花钱购蚊帐的人比较富有,而免费蚊帐则提供给那些真正的穷人。但在实际落实的时候,免费得到蚊帐的人通常社会关系优越,而花钱购买蚊帐的人却是消息闭塞的穷人。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以至于,我们可能无法在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剩下的办法便是实验了。理论和实际之间不应该是相互剥离的,而应该是不断交互,不断完善的。
5. 要想解决问题,你得首先知道问题是什么。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该是照搬理论,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自己也要多去实践。

第二章 饥饿人口已达到10亿

6. 如果贫困人口只购买维持生命所需要的食物,饥饿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人们却不会满足于仅仅维持生命的单调食物,大家更愿意在有钱的时候吃得好一点,而不会把钱用于改善生活的其他方面。另外,很多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些项目甚至可以花光家庭的所有积蓄。这些现象可以归结为,穷人更愿意花钱让自己的生活少一些乏味。
7.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性变化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应出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个人感觉,可能是穷人知道自己的命运难以改变,放弃了抵抗,于是不愿意放弃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的机会,因为后面乏味的日子还有很多,而很多事情确只能立即去做。
8. 为了缓解饥饿问题,很多政府或机构采取了补贴粮食价格的方式,穷人们也很乐意去购买带补贴的粮食,但穷人还面临严峻的问题,他们的食物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却缺少一些必要的营养成分,有研究表明,强壮的身体于未来的收入存在这关联,因为强壮的身体意味着充分的营养。但是即使收入增加,穷人的首要考虑却不是改善营养,他们还需要应对太多的压力和欲望。身边人的想法确实也在慢慢变化了,以前都是吃饱,现在大家都提倡吃好,相信不久,就会变成吃对。吃对则需要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有针对性地补充营养。

第三章 提高全球居民健康水平容易吗
9.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某成员的一场重病就足以让整个家庭陷入贫困。很多家庭都会为健康花费大量的金钱,但他们常常把钱都花在了昂贵的治疗费用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这里说的预防包括了很多内容,如饮食安全、蚊虫预防、医疗保险等。大项疾病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我很愿意为自己的家人们购买医疗保险,但很多时候却苦于不知道如何选择、以及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而不敢轻易下手。 
10.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即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我们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地与运用这种能力。穷人们需要不断地考虑怎么花钱,而我们则在哪些他们谨慎考虑的问题上选择了默认项。身边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在我们看来需要考虑性价比的事务上,富人们根本不需要做选择,他们只要和身边的人一样就可以了,而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们接触不到的地方。这也是需要努力提高自己圈子质量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 全班最优
11. 这一章主要说了穷人的教育问题。教育能让孩子在将来过得更好,但为什么穷人还是会让自己的小孩辍学呢?书中给出了几个原因,一是孩子辍学打工可以为家里带来更多的收入,二是孩子上学是家长花钱,而受益的是孩子,不能保证孩子日后会让自己过得更好,三是教育资源不好,老师的质量不够好。目前,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义务教育的策略,大部分家长也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他们确不会主动地要求孩子好好接受教育,当孩子不想上学时也不会强迫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便是有条件现金转移,即贫困家庭会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他们的孩子定期上学,而且这个家庭得采取预防性保健措施。这一措施也有助于让穷人们意识到,教育必须现在投入,而这部分费用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能得到补偿。
12. 尽管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很多教师仍然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优秀的学生,或者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下几个学年或者大学学习。看了这句话,大家估计都会想,教育的目的在哪呢,真的是完成任务教育任务,为工作拿个通行证吗?是否接受教育,更大的差别应该是在认知上吧,在学校学到的不仅仅是考试的内容,更应该包含了对三观的塑造。老师不能仅仅把知识交给孩子,还应该教会他们一些美德。
13. 不少国家不存在入学难或缺乏人才需求,以及家长拒绝让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等问题,那么为什么学校会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呢?从文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义务教育只要求入学率,而没有要求必须教会学生哪些内容,很多学校的教育进度严重滞后,导致了学习的内容短期看似无用,即短期机会成本很大。二是穷人的小孩学习成绩更差,原因包括学校教育资源不好,老师不愿意在穷孩子身上投入过多精力,家长不重视成绩,老师更倾向于把资源集中在家庭重视教育,成绩好的孩子身上。大多穷人家的孩子上学热情是不高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孩子的自觉,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老师对学生的重视,都能帮孩子在接受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很多家长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能力和认知有限,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甚至完全不会以身作则,忽略自身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讨论的比较多的是各种政策的教育的宏观影响,这样的宏观影响其实也都是基于人性的,人都是没耐心的,我们都愿意立即得到回报;人也是贪心的,我们都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对贫困群体,没有合适的政策引导,他们不会主动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长期的无回报投入,同样是难以坚持的。

第五章 帕克.苏达诺的大家庭
14.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贫困人口的生育问题。在很多贫困的国家,人们生孩子的个数要比发达国家多很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作者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穷人不会避孕,"甜爹效应",性教育的作用,社会环境对生育观的影响,性别选择性堕胎,养儿防老,女性的经济能力等。每个人的生育观都不太一样,也不好一一评判,对自已而言,有能力照顾好自己,自然不会纯粹为了防老而生很多小孩。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也是鼓励大家生两到三个小孩,感觉这也是比较合适的数量。
15. 书中提到关于孩子性别一个现象,如果父母不认为女儿会像儿子一样有用,那么父母对女儿的投资会更少。在我们国家,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能现在提已经不太合适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嘴上不说,但却很多行为还是在培育这种想法。我也想不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以后对自己家中的女性好一点吧。
16. 在美国,尽管老人愿意多花时间和自己孩子、孙子孙女在一起,但由于完善的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他们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暂且不论这里说的美国老人是不是真的这么幸福,这样的愿景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最有效的人口策略,或许就是让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多生很多孩子。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或金融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不仅能将生育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能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对整个社会来说,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设想,不过实现的时间却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的想法是,以后一定要好好挣钱,把该买的保险都买上,同时也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不靠后代养。

第六章 赤脚的对冲基金经理
17. 穷人不仅过着风险更大的生活,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对富人的影响可能是消费降级,但对穷人的影响却可能是失去生活的必要保障。穷人怎样应对风险呢?在面临工资或收入下降时,穷人的第一反应是增加工作量。然而,这有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如果在时局不好时,所有的穷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工作量,他们会相互竞争,导致工资水平进一步下降。作者提到了穷人应对风险的三个办法,一是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很多穷人也想多了这个办法,不过他们并不是想基金经理一样通过金融手段提高多元化水平,而是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如一个家庭涉猎多个职业。二是固守传统的收益方式。穷人的传统收益方式所带来的收益通常不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放弃可能存在风险的其他高收入做法。三是与其他家庭建立纽带关系,风险来临时相互帮助。联姻不管是否贫穷,都是使得家族变强大的手段。风险意识或许也是摆脱贫穷需要的一个品质,在平时就应该有一些防范风险的手段,而不是乞求灾难不要降临。
18. 为什么在贫困地区应对穷人生活中风险的保险不多呢,这明明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比如富裕国家农民会有的医疗险、坏天气险、牲畜死亡险等。文中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道德风险,即一旦人们知道自己无须承担全部后果,可能会改变行为,比如不那么认真耕种、在医疗方面花更多钱等。二是逆向选择,如果保险是非强制的,那么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出问题的人,参保的概率或许更大。三是欺诈行为,也就是骗保。看完这三个原因,感觉人性真的太复杂了,明明可以是一件好事,但却因为某些人从中取巧导致了事情的失败。或许在政策或措施制定的时候,真的该用人性本恶的视角吧。

第七章 贷款给穷人:不那么简单的经济学
19. 本章作者以做生意的小商贩为切入口,向读者说明,很多贫穷商贩只要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拥有做生意的关键要素,他们就能快速摆脱贫穷。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为什么他们不去向银行贷款,为什么他们更多选择高利贷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曾有政府制定策略,对穷人的贷款给予了补贴,但补贴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真正得到补贴的人不一定是穷人。贷款给穷人的主要限制还在于,收集关于他们的信息会产生费用,小额贷款时,一般难以全面掌握借款人的情况,因此会提高利率,抵消收回借款可能存在的额外花费。穷人更可能无法偿还贷款,因此正规渠道很难得到贷款。
20. 书中提到了一种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机构依赖的是紧密监督客户的能力,或者通过社区来确保还款。这些机构会把钱按照借给某一个小组,小组的成员相互了解,也会互相监督和帮助,他们不使用暴力威胁催款,而是动用社会关系,让欠款人感到压力。在收款时,他们只要收够每个小组该交的数量就可以,这样小组还款更加灵活。但小额信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些人不想加入小组,还款时间比较紧等。
21. 不经小额贷款考虑信誉问题,大额贷款同样会以信誉为基础,例如对待本土公司和外来公司的贷款,银行更愿意贷款给本土的公司,因为他在当地有更好的信誉基础。

总结
        后面还有三章,没有太深的感悟了。在总结中,作者提到了几件关于穷人的事情:
  1. 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2. 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许多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
  3. 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者说,在很多市场中,穷人处在不利地位。
  4. 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5. 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可以理解为消极的自我暗示。
        书中的例子大多来自国外,但某些思想是相通的,穷人的生活环境都很像,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会有相似的思维模式。对我们个人而言,想不陷入贫穷陷阱,一方面得提高自己的见识,一方面得想办法摆脱导致贫穷思想的圈子。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