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1 计算机网络

1.1 计算机网络简介
  •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如安卓,iOS,windows,macOS),通过通信设备(如路由器)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相互联通)的、自治(无主从关系)的计算机集合。
  • 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等。
  • 组成:硬件、软件、协议。
  • 工作方式:1.边缘部分(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包括C/S方式和P2P方式);2.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 功能组成: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传输层是接口)
  • 分类:1.按分布范围,广域网WAN(交换技术),城域网MAN,局域网WAN(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PAN;2.按使用者分,公用网(移动、电信、联通等),专用网(军队,政府等);3.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4.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通常用于广域网,如因特网);5.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信息通道),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使用广播信道。
    特点1;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座或集中的建筑群内。
    特点2: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进行联网,数据传输速率高(10Mb/s~10Gb/s)。
    特点3:通信延迟时间短,误码率低,可靠性较高。
  •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IEEE 802.3:IEEE 802委员会802.3工作组制定的第一个IEEE的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提供无连接、不可靠的服务,以太网只实现无差错接收,不实现可靠传输。
  • 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通用的标准,它是由IEEE所定义的无线网络通信的标准,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达几千米,不是WIFI哦。
1.2 有关指标
  • 速率数据率或称数据传输率比特率,单位时间传输的比特位数 b/s。
  • 带宽,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或者说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单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
  •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 时延,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
  •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x 带宽,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某段链路的最大比特容量。
  • 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包括往返传输时延和末端处理时延。
  • 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网络利用率(言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1.2 分层
  • 实体>>协议>>接口>>服务,上层的PDU作为下层的PDU。
  • 分层的原则: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分层结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网络复杂的大问题,7层OSI参考模型(ISO提出的法定标准,理论成功,市场失败),4层TCP/IP参考模型(事实标准)。

2 OSI参考模型

2.1 OSI模型每一层功能
  • 应用层:(1)确定进程之间的通信性质;(2)提供应用程序所需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3)作为应用程序的用户代理,完成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协议例如:FTP、HTTP、SNMP。
  • 表示层:处理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格式,保证一方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另一方应用层可以读出结果,包括加密和解密,压缩和恢复。
  • 会话层: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1)建立和维持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2)保持会话同步;(3)通信工作方式的选择(如:全双工、半双工);(4)管理通信是否中断以及终端时从何处重新发送。协议例如:RPC、SQL、SAP、ADSP、ASP。
  • 传输层:(1)提供端到端的可靠连接;(2)在发送端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在接收端再把消息进行重组恢复;(3)对服务的质量提出要求,并且还可以进行流量控制。
  • 网络层:(1)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2)建立节点间的连接并且进行维护;(3)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传输,并将数据无误的传输至目标端。协议例如:IP、IPX、RIP。
  • 数据链路层:(1)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2)建立以及拆除数据链路;(3)将数据形成帧格式;(4)可靠连接传输;此外数据帧中包括:MAC地址、控制码、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
    协议例如:802.2、802.3ATM、HDLC、FRAME RELAY。
  • 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电子信号,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例如:网线、双绞线、集线器、网卡等)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进而传送比特流。
2.2 OSI工作流程
  • 提出信息传输请求,在发送端应用层把需要传输的信息整合成数据流;
  • 对数据流进行编码,加密和压缩并加上头部信息送入会话层;
  • 会话层对数据进行检查和校验,并规定发送的方式,添加会话层的头部信息,之后将数据传入到传输层中;
  • 接着进入传输层进行报文分组,每个分组添加头部信息后,再送入网络层中;
  • 网络层在报文头部添加源、目的IP地址,以及要经过的路径信息,形成IP包(IP数据报),将数据传送至数据链路层;
  • MAC帧的数据部分装上IP数据包,根据源、目的MAC地址和帧头,将MAC帧发往物理层;
  • 物理层将MAC帧转化为二进制,添加头部信息通过网线发送至接收端;
2.3 其他
  •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 数据链路层负责通过一条链路从一个结点向另一个物理链路直接相连的相邻结点传送数据报。
  • 分组是IP包切割下来的一部分。每个分组携带源和目的地址。
  • 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转发分组:基于路由协议/算法构建转发表;检索转发表;每个分组独立选路。路由器的路由表/转发表一般包括:目的网络IP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IP地址、接口。路由算法包括:静态(非自适应)路由算法和动态(自适应)路由算法。
    结点:主机、路由器。
    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链路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双绞线、光纤和微波。分为有线链路、无线链路。
    数据链路: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把实现控制数据传输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数据链路。桢: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封装网络层数据报。
  •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的功能,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链路。
  •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部分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首部和尾部包含许多的控制信息,他们的一个重要作用:帧定界(确定帧的界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TCP/IP参考模型

  • 应用层:其中包含有相当多的协议,主要将传输的信息处理并产生应用数据,送至传输层。
    包含的协议:SMTP、FTP、DNS、SNMP、TELNET、NFS、RPC、TFTP。
  • 传输层:其中包含两个协议TCP(可靠)、UDP(不可靠),其主要功能建立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通信连接。包含的协议:TCP、UDP。
  • 网络层:首先形成IP包,然后并将IP包发送至接收端。包含的协议:IMCP、ARP、RARP。
  • 在TCP/IP协议中把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只有应用层被保留了下来,此外,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成网络访问层。其中,二者的网络层功能相似,其中传输层中TCP/IP中特有的两种协议TCP、UDP,分别具有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性质。
  • 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这是第二阶段。接着,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而面向无连接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 由于OSI的体系较为复杂,设计较为理想,不方便计算机通信的实现,因此OSI模型使用并不多,未被广泛使用。TCP/IP体系因为其架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使用,因而被广泛使用。

4 报文简介和重要协议

4.1 IP报文
  • IP以包的形式传输数据,每一个包都独立传输,可能通过不同的路径,可能出现次序颠倒,或者重复,IP不追踪传输路径,因而没有任何机制来进行重新排列,传输性能不可靠。
  • IP包就是数据报,可长达65536Byte,数据报的长度范围20—65536Bytes。IP包含有两个部分:报文头和数据,其中报文头的长度范围20—60Bytes。以下是IP报文的示意图:
  • 版本:IP协议的版本号。
  • 报文头(首部)长度:4bit 报文头字节数=报文头长度值×4 且 其一般设置为5。
  • 服务类型:网络中QoS参数;3bit的优先权子字段;4bit的TOS分别为最小时延D、最大吞吐量T、最高可靠性R、最小费用C;未用位为1bit的0值。
  • 总长度:指的是IP报文的总长度,IP包总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包括首部和数据的长度,且长度最大为65536Byte,包括报头的长度和数据部分的长度。
  • 标识字段、标志字段、偏移字段控制报文的分段以及重组。标识字段确定原始报文的分段,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一起来识别报文的分段。标志字段中有DF、MF。DF赋为0或1代表是否分片;MF=0为数据报的最后一片,MF=1为数据报的中间片。对于偏移字段,其值表示分段在原始报文中的相对位置。其以8Byte为单位进行计算。
  • 生存周期:设置了数据报可经过的最多路由器的数,一旦经过一个路由器其值就会减1,直至减为0被丢弃。
  • 协议:即IP报文携带的数据使用的是哪种协议,以便接收端的IP层知道将数据报上交到哪个进程。其中1代表协议ICMP;2代表协议IGMP;6代表协议TCP;17代表协议UDP。
  • 首部校验和:计算IP头部的校验和,检查IP报头的完整性。
  • 源IP地址:IP数据报发送端的IP地址。
  • 目的IP地址:IP数据报接收端的IP地址。
4.2 UDP协议
  • UDP仅仅是提供端对端的基本功能,并没有任何的序列或者重新排序的功能。当UDP发现错误时,由IMCP来通知用户。UDP只包含校验和,不包含标识和顺序号。
  • 源端口地址:数据发送端的端口号;
  • 目标端口地址:数据接收端的端口号;
  • 总长度:UDP报文的长度,即报头长度加数据的长度;
  • 校验和:检验数据报中是否有错,有错直接丢弃。
  • UDP的特点是:无连接、面向报文、不可靠、无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交互通信,首部短。
4.3 TCP协议
  • TCP是一个可靠的端到端协议,并且在传输前必须首先建立连接。由于TCP下的IP层是不可靠的,因此TCP必须要采取措施才能使得双方的通信变得可靠。在发送端,TCP将长传输的划分为更小的数据单元中,并且将包封装成段,每个段都包含重新排列的顺序号和ID编号以及滑动窗口中窗口的大小。在接收端,TCP基于每个收到段的顺序编号对传输进行重新排序。TCP的特点:面向连接、点对点、按序排列、传输可靠。
  • TCP包括以下任务和功能:
    (1)确保IP数据报的成功传递;
    (2)对程序发送的大块数据进行分段和重组;
    (3)确保正确排序及按顺序传递分段的数据;
    (4)通过就算校验和,进行传输数据的完整性检查;
    (5)根据数据是否接受成功发送肯定消息;
    (6)必须使用可靠的、基于会话的数据传输程序;
  • 源端口地址:数据发送端的端口号;
  • 目标端口地址:数据接收端的端口号;
  • 顺序编号:TCP面向字节流,在传送中的字节流中每一个字节都是按照顺序编号。
  • 确认编号: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编号。
    数据偏移:指的是报文头的长度,偏移字节数=数据偏移值×4,一般为20字节。
  • urg:当urg=1时,数据优先级最高,不按照原来队列顺序发送,优先紧急发送。
  • ack:ack=1确认字段有意义
  • psh:发送方立即把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出去,不用等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接收方的上层应用程序直接读取数据。
  • rst:rst=1标识出现严重差错,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 syn:syn和ack组合发送建立连接请求和应答,syn=1&&ack=0表示建立连接请求;syn=1&&syn=1表示同意建立连接
  • fin:fin=1是表示数据发送完成,进而释放连接。
  • 窗口:发送报文段的一方的接收窗口,窗口值告诉对方。从本文段首部的确认号算起,接收方目前允许对方发送的数据量。
  • 校验和:用于检验报头和数据的正确性。
  • 紧急指针:当urg=1时,紧急指针才有意义,表示紧急数据的字节数。
4.4 IPv4地址
  • IP地址:全世界唯一的32位/4字节标识符,标识路由器主机的接口。IP地址::={<网络号>,<主机号>}
  • 分类的IP地址:
  • 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可由IP地址和子网掩码求出网络地址。
  • 网络地址转换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安装了NAT软件的路由器叫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IP地址。
4.5 IPv6地址
  • 32位的IPv4地址空间基本上已经分配殆尽了,IPv6由此而生。IPv6和IPv4的区别总结如下图,B表示字节:
  • IPv6地址的表示形式:
  • 一般形式:冒号十六进制记法,如4BF5:0000:0000:0000:BASF:039A:BE9A:2170
    压缩形式:4BF5:0:0:0:BASF:039A:BE9A:2170
    零压缩:一连串连续的O可以被一对冒号取代,4BF5::BASF:039A:BE9A:2170
  • 1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