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1.概述
三网(四网):电信网络、有限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电网)
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1.1发展
1)前身:ARPNet阿帕网,1983阿帕网接受TCP/IP协议->internet->Internet
2)1985年NSFNet国家科学基金网,三级结构
3)多成次ISP结构:ISP(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分为主干ISP,地区ISP和本地ISP。IXP网络交换点
1.2组成
1.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一系列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2.工作方式:
-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客户端)、P2P方式(对等连接)、B/S方式(浏览器)
-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3.功能组成:
-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1.3分类
1.按分布范围:广域网(WAN)-交换技术、城域网(MAN)、局域网(LAN)-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PAN)
2.按照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3.按照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按照拓扑结构:总线、网状型、星型、环型
5.按照传播技术: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4标准化工作及其组织
RFC(Request For Comments)四个阶段:
- 因特网草案:还不是RFC文档
- 建议标准:开始成为RFC文档
- 草案标准:通过IETF\IAB审核(2011以后已取消)
- 因特网标准
1.4.1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802系列标准、5G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
1.5性能指标
1.5.1速率
即数据率或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速率进制为10^3
1.5.2带宽
网络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比特/秒“
在发送端发送数据的理想最大量
1.5.3吞吐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1.5.4时延
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秒
1.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
2.传播时延: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传输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3.排队时延:等待输出/输入链路可用的时间
4.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高速链路:只提高了传播速度,减小了发送时延,而不减小其他时延
5.时延带宽积:是传播时延与带宽的乘积;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6.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
包括: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末端处理时间
1.5.5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数据通过时间
2.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2.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1…实体:第n层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做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语法:规定数据传输格式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3.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
PCI:协议控制信息。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
2.1 ISO/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由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全名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自上而下为应、表、会、传、网、数、物。
通信子网: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资源子网: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上四层是端到端的层次,下三层是点到点
2.2各层解析
2.2.1应用层
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典型应用层服务: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
2.2.2表示层
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达方式
功能:
- 数据格式变换
- 数据加密与解密
- 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2.2.3会话层
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
主要协议:ADSP、ASP
功能:
-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 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2.2.4传输层
负责主机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主要协议:TCP、UDP
功能:
- 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 差错控制
- 流量控制
- 复用分用
2.2.5网络层
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主要协议:IP、IPX等
功能:
- 路由选择
- 流量控制
- 差错控制
- 拥塞控制
2.2.6数据链路层
把网络层传下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
主要协议:SDLC、HDLC、PPP
功能:
- 成帧
- 差错控制:帧错+位错
- 流量控制
- 访问(接入)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2.2.7物理层
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是比特
主要协议:Rj45、802.3
功能:
- 定义接口特性
- 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 定义传输速率
- 比特同步
- 比特编码
3.TCP/IP参考模型
四层: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与OSI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 都分层
- 基于独立栈的概念
- 可以实现异构互连
不同点:
- 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 OSI先出现,不偏向特定网络
- TCP/IP设计之初考虑到了异构互连的问题
OSI参考模型 | TCP/IP参考模型 | |
---|---|---|
网络层 | 无连接+面向连接 | 无连接 |
传输层 | 面向连接 | 无连接+面向连接 |
五层参考模型:应、传、网、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