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抦版知识点总结(含简答题)——第一章

《遥感原理与应用》孙家抦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第二章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第三章 遥感传感器及其成像原理
第四章 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
第六章 遥感图像辐射处理
第七章 遥感图像判读
第八章 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

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的情况下,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电磁波的波动性

  • 干涉
    两列以上频率相同、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的矢量和,出现某些区域震动加强、某些区域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场。
    应用:干涉雷达指采用干涉测量技术的合成孔径雷达。
  • 衍射
    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
    应用:设计传感器和提高遥感图像几何分辨率
  • 偏振(极化)
    雷达遥感系统常用四种极化方式——HH、VV、HV、VH。
    水平极化(H):电场方向平行于电磁波投射的平面
    垂直极化(V):垂直于水平极化的方向
    HH、VV:同向极化 HV、VH:交叉极化
    应用:合成孔径雷达的四种极化方式(VV、HH:同向极化;VH、HV:交叉极化)

3. 电磁波谱

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 可见光:0.4-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 红外线(IR):0.76-1000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 近红外:0.76-3.0μm
  • 中红外:3.0-6.0μm
  • 远红外:6.0-15.0μm
  • 超远红外:15-1000μm
  •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

4. 绝对黑体

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的黑体。

5. 黑体辐射三特性

  • 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的增高而迅速增加
  • 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通量的峰值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 每条曲线互不相交,故温度升高,所有波长上的辐射通量均增大

6.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 吸收(主要发生在紫外、红外和微波区)
    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最后造成遥感影像暗淡
    大气成分的主要吸收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波段
    大气散射不同于吸收作用,只改变传播方向,不能转化为内能;干扰了传感器的吸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是影像模糊,影响判读。大气散射主要集中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区。
    因此,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详见11.大气散射
  • 反射
    通过大气时,气体、尘埃反射作用很小,反射现象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和云雾,而且各个波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电磁波强度。因此,如果不是专门研究云层,尽量选择无云的天气接收遥感信号,则不用考虑大气的反射。

7. 反射辐射

  • 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 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 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等。

8. 地物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 漫反射、方向反射

9. 地物反射光谱

反射光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即称为该物体的反射波谱曲线。
水体反射光谱曲线

水体反射光谱曲线

植被反射光谱曲线

植被反射光谱曲线

10. 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0.3-1.5μm:大气窗口
         {
               0.3-0.4μm:近紫外窗口,透过率70%
               0.4-0.7μm:可见光窗口,透过率95%
               0.7-1.1μm:近红外窗口,透过率80%
         }
               1.3-2.5μm:近红外波段,透过率60%-95%
               3.5-4.0μm:中红外波段,透过率60%-70%
               8.0-1 4μm:热红外波段,透过率80%左右
      1mm-1m:微波窗口
         {
               1.0-1.8mm:透过率35%-40%
               2.0-5.0mm:透过率50%-70%
               8.0-1000mm:透过率100%
         }

大气窗口的产生原因: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大气层,大气辐射、反射共同影响衰减强度,剩余部分才为透射部分,不同电磁波衰减程度不一样,透过率高的对遥感有利。

11. 大气散射

  •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主要由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也叫分子散射。当波长大于1微米时,瑞利散射可不予考虑,故红外线和微波可以不考虑瑞利散射的影响。但在可见光中由于波长愈短,瑞利散射的影响愈大,如晴空呈蓝色,由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把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到天空中的缘故。
  •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主要由大气中的气溶胶所引起的。由于大气中的云、雾等悬浮粒子的大小与0. 76 ~15微米的红外线的波长相近,因此云、雾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有影响。
    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都属于选择性散射。即波长越短,散射越强烈。
  • 非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因此大气中的水滴、雾、烟尘等气溶胶对太阳辐射常常出现这种散射。常见的云或雾均由大水滴组成,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光散射均相同,呈白色。这种散射将使传感器接收到的数据受到严重影响。

简答题

1. 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 目标反射其表面的辐射照度
  • 目标自身辐射
  • 在遥感观察器观测方向上的大气热辐射。

2. 植物为什么是绿色?

植物对绿光的吸收率较低反射率较高,故植物呈现绿色

3.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

可见光在天空中发生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蓝光波长较小从而散射强度较大,故天空为蓝色。

4. 微波为什么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微波在云层中发生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微波波长较大从而散射强度很低,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5. 植物真彩色为什么是绿色,假彩色为什么是红色?

假彩色合成:绿波段赋给蓝,红波段赋给绿,近红波段赋给红。
入射到叶子上的太阳辐射透过上表面皮,蓝、红光辐射能被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绿光也吸收了一大部分,但仍反射一部分,所以叶子呈现绿色;
植物的辐射量差异在近红外波段最敏感。如果将近红外数据赋给红色波段,那植被就会是红色的;
而水体吸收红外线,在近红外波段的辐射量最低,所以会看到水体是黑色

  • 27
    点赞
  • 16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Remote Sensing_coder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