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读书笔记四、程序编译与代码优化

首图

程序编译与代码优化

一、前端编译与优化

1、概述

在Java技术下谈“编译期”而没有具体上下文语境的话,其实是一句很含糊的表述,因为它可能是指一个前端编译器(叫“编译器的前端”更准确一些)把*.java文件转变成*.class文件的过程;也可能是指Java虚拟机的即时编译器(常称JIT编译器,Just In Time Compiler)运行期把字节码转变成本地机器码的过程;还可能是指使用静态的提前编译器(常称AOT编译器,Ahead Of Time Compiler)直接把程序编译成与目标机器指令集相关的二进制代码的过程。

  • 前端编译器:JDK的Javac、Eclipse JDT中的增量式编译器(ECJ)。
  • 即时编译器:HotSpot虚拟机的C1、C2编译器,Graal编译器。
  • 提前编译器:JDK的Jaotc、GNU Compiler for the Java(GCJ)、Excelsior JET。

Java虚拟机设计团队选择把对性能的优化全部集中到运行期的即时编译器中,这样可以让那些不是由Javac产生的Class文件(如JRuby、Groovy等语言的Class文件)也同样能享受到编译器优化措施所带来的性能红利。

Java中即时编译器在运行期的优化过程,支撑了程序执行效率的不断提升;而前端编译器在编译期的优化过程,则是支撑着程序员的编码效率和语言使用者的幸福感的提高。

2、Javac编译器

从Javac代码的总体结构来看,编译过程大致可以分为1个准备过程和3个处理过程,它们分别如下所示:

1)准备过程:初始化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2)解析与填充符号表过程,包括:

  • 词法、语法分析。将源代码的字符流转变为标记集合,构造出抽象语法树。
  • 填充符号表。产生符号地址和符号信息。

3)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注解处理过程:插入式注解处理器的执行阶段,本章的实战部分会设计一个插入式注解处理器来影响Javac的编译行为。

4)分析与字节码生成过程,包括:

  • 标注检查。对语法的静态信息进行检查。
  • 数据流及控制流分析。对程序动态运行过程进行检查。
  • 解语法糖。将简化代码编写的语法糖还原为原有的形式。
  • 字节码生成。将前面各个步骤所生成的信息转化成字节码。

image-20210517161205626

Javac编译动作的入口是com.sun.tools.javac.main.JavaCompiler类,上述3个过程的代码逻辑集中在这个类的compile()和compile2()方法里,其中主体代码如图10-5所示

image-20210517161255267

3、Java语法糖的味道

几乎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或多或少提供过一些语法糖来方便程序员的代码开发,这些语法糖虽然不会提供实质性的功能改进,但是它们或能提高效率,或能提升语法的严谨性,或能减少编码出错的机会。

3.1 泛型

泛型的本质是参数化类型(Parameterized Type)或者参数化多态(Parametric Polymorphism)的应用,即可以将操作的数据类型指定为方法签名中的一种特殊参数,这种参数类型能够用在类、接口和方法的创建中,分别构成泛型类、泛型接口和泛型方法。

1.Java与C#的泛型

Java选择的泛型实现方式叫作“类型擦除式泛型”(Type Erasure Generics),而C#选择的泛型实现方式是“具现化式泛型”(Reified Generics)。

  • C#里面泛型无论在程序源码里面、编译后的中间语言表示(IntermediateLanguage,这时候泛型是一个占位符)里面,抑或是运行期的CLR里面都是切实存在的,List<int>与List<string>就是两个不同的类型,它们由系统在运行期生成,有着自己独立的虚方法表和类型数据。
  • 而Java语言中的泛型则不同,它只在程序源码中存在,在编译后的字节码文件中,全部泛型都被替换为原来的裸类型(Raw Type)了,并且在相应的地方插入了强制转型代码,因此对于运行期的Java语言来说,ArrayList<int>与ArrayList<string>其实是同一个类型。

2.泛型的历史背景

很有趣,建议自己阅读一下。

3.类型擦除

image-20210517162032071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实现裸类型。这里又有了两种选择:

  • 一种是在运行期由Java虚拟机来自动地、真实地构造出ArrayList这样的类型,并且自动实现从ArrayList派生自ArrayList的继承关系来满足裸类型的定义;
  • 另外一种是索性简单粗暴地直接在编译时把ArrayList还原回ArrayList,只在元素访问、修改时自动插入一些强制类型转换和检查指令,这样看起来也是能满足需要。

image-20210517162157042

image-20210517162223533

一旦把泛型信息擦除后,到要插入强制转型代码的地方就没办法往下做了,因为不支持int、long与Object之间的强制转型。当时Java给出的解决方案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既然没法转换那就索性别支持原生类型的泛型了吧,你们都用ArrayList、ArrayList,反正都做了自动的强制类型转换,遇到原生类型时把装箱、拆箱也自动做了得了。这个决定后面导致了无数构造包
装类和装箱、拆箱的开销,成为Java泛型慢的重要原因,也成为今天Valhalla项目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自动装箱、拆箱与遍历循环

自动装箱、自动拆箱与遍历循环(for-each循环)这些语法糖,无论是实现复杂度上还是其中蕴含的思想上都不能和10.3.1节介绍的泛型相提并论,两者涉及的难度和深度都有很大差距。

image-20210517162428102

一共包含了泛型、自动装箱、自动拆箱、遍历循环与变长参数5种语法糖,代码清单10-12则展示了它们在编译前后发生的变化。泛型就不必说了,自动装箱、拆箱在编译之后被转化成了对应的包装和还原方法,如本例中的Integer.valueOf()与Integer.intValue()方法,而遍历循环则是把代码还原成了迭代器的实现,这也是为何遍历循环需要被遍历的类实现Iterable接口的原因。

4、实战:插入式注解处理器

使用注解处理器API来编写一款拥有自己编码风格的校验工具:NameCheckProcessor。

5、本章小结

在本章中,我们从Javac编译器源码实现的层次上学习了Java源代码编译为字节码的过程,分析了Java语言中泛型、主动装箱拆箱、条件编译等多种语法糖的前因后果,并实战练习了如何使用插入式注解处理器来完成一个检查程序命名规范的编译器插件。

在前端编译器中,“优化”手段主要用于提升程序的编码效率,之所以把Javac这类将Java代码转变为字节码的编译器称作“前端编译器”,是因为它只完成了从程序到抽象语法树或中间字节码的生成,而在此之后,还有一组内置于Java虚拟机内部的“后端编译器”来完成代码优化以及从字节码生成本地机器码的过程,即前面多次提到的即时编译器或提前编译器,这个后端编译器的编译速度及编译结果质量高低,是衡量Java虚拟机性能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后端编译与优化

1、概述

如果我们把字节码看作是程序语言的一种中间表示形式(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IR)的话,那编译器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状态下把Class文件转换成与本地基础设施(硬件指令集、操作系统)相关的二进制机器码,它都可以视为整个编译过程的后端。

后端编译器编译性能的好坏、代码优化质量的高低却是衡量一款商用虚拟机优秀与否的关键指标之一,它们也是商业Java虚拟机中的核心,是最能体现技术水平与价值的功能。

2、即时编译器

目前主流的两款商用Java虚拟机(HotSpot、OpenJ9)里,Java程序最初都是通过解释器(Interpreter)进行解释执行的,当虚拟机发现某个方法或代码块的运行特别频繁,就会把这些代码认定为“热点代码”(Hot Spot Code),为了提高热点代码的执行效率,在运行时,虚拟机将会把这些代码编译成本地机器码,并以各种手段尽可能地进行代码优化,运行时完成这个任务的后端编译器被称为即时编译器。

  • 为何HotSpot虚拟机要使用解释器与即时编译器并存的架构?
  • 为何HotSpot虚拟机要实现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即时编译器?
  • 程序何时使用解释器执行?何时使用编译器执行?
  • 哪些程序代码会被编译为本地代码?如何编译本地代码?
  • 如何从外部观察到即时编译器的编译过程和编译结果?
2.1 解释器与编译器

目前主流的商用Java虚拟机,譬如HotSpot、OpenJ9等,内部都同时包含解释器与编译器,解释器与编译器两者各有优势:

  • 当程序需要迅速启动和执行的时候,解释器可以首先发挥作用,省去编译的时间,立即运行。
  • 当程序启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译器逐渐发挥作用,把越来越多的代码编译成本地代码,这样可以减少解释器的中间损耗,获得更高的执行效率。
  • 当程序运行环境中内存资源限制较大,可以使用解释执行节约内存(如部分嵌入式系统中和大部分的JavaCard应用中就只有解释器的存在),反之可以使用编译执行来提升效率。

解释器还可以作为编译器激进优化时后备的“逃生门”(如果情况允许,HotSpot虚拟机中也会采用不进行激进优化的客户端编译器充当“逃生门”的角色),让编译器根据概率选择一些不能保证所有情况都正确,但大多数时候都能提升运行速度的优化手段,当激进优化的假设不成立,如加载了新类以后,类型继承结构出现变化、出现“罕见陷阱”(Uncommon Trap)时可以通过逆优化(Deoptimization)退回到解释状态继续执行。

image-20210517214409594

HotSpot虚拟机中内置了两个(或三个)即时编译器,其中有两个编译器存在已久,分别被称为“客户端编译器”(Client Compiler)和“服务端编译器”(Server Compiler),或者简称为C1编译器和C2编译器(部分资料和JDK源码中C2也叫Opto编译器),第三个是在JDK 10时才出现的、长期目标是代替C2的Graal编译器。

在分层编译(Tiered Compilation)的工作模式出现以前,HotSpot虚拟机通常是采用解释器与其中一个编译器直接搭配的方式工作,程序使用哪个编译器,只取决于虚拟机运行的模式,HotSpot虚拟机会根据自身版本与宿主机器的硬件性能自动选择运行模式,用户也可以使用“-client”或“-server”参数去强制指定虚拟机运行在客户端模式还是服务端模式。

无论采用的编译器是客户端编译器还是服务端编译器,解释器与编译器搭配使用的方式在虚拟机中被称为“混合模式”(Mixed Mode),用户也可以使用参数“-Xint”强制虚拟机运行于“解释模式”(Interpreted Mode),这时候编译器完全不介入工作,全部代码都使用解释方式执行。另外,也可以使用参数“-Xcomp”强制虚拟机运行于“编译模式”(Compiled Mode),这时候将优先采用编译方式执行程序,但是解释器仍然要在编译无法进行的情况下介入执行过程。

由于即时编译器编译本地代码需要占用程序运行时间,通常要编译出优化程度越高的代码,所花费的时间便会越长;而且想要编译出优化程度更高的代码,解释器可能还要替编译器收集性能监控信息,这对解释执行阶段的速度也有所影响。

为了在程序启动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之间达到最佳平衡,HotSpot虚拟机在编译子系统中加入了分层编译的功能 。分层编译根据编译器编译、优化的规模与耗时,划分出不同的编译层次,其中包括:

  • 第0层。程序纯解释执行,并且解释器不开启性能监控功能(Profiling)。
  • 第1层。使用客户端编译器将字节码编译为本地代码来运行,进行简单可靠的稳定优化,不开启性能监控功能。
  • 第2层。仍然使用客户端编译器执行,仅开启方法及回边次数统计等有限的性能监控功能。
  • 第3层。仍然使用客户端编译器执行,开启全部性能监控,除了第2层的统计信息外,还会收集如分支跳转、虚方法调用版本等全部的统计信息。
  • 第4层。使用服务端编译器将字节码编译为本地代码,相比起客户端编译器,服务端编译器会启用更多编译耗时更长的优化,还会根据性能监控信息进行一些不可靠的激进优化。

以上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的运行参数和版本,虚拟机可以调整分层的数量。

image-20210517215118507

实施分层编译后,解释器、客户端编译器和服务端编译器就会同时工作,热点代码都可能会被多次编译,用客户端编译器获取更高的编译速度,用服务端编译器来获取更好的编译质量,在解释执行的时候也无须额外承担收集性能监控信息的任务,而在服务端编译器采用高复杂度的优化算法时,客户端编译器可先采用简单优化来为它争取更多的编译时间。

2.2 编译对象与触发条件

在运行过程中会被即时编译器编译的目标是“热点代码”,这里所指的热点代码主要有两类,包括:

  • 被多次调用的方法。
  • 被多次执行的循环体。

前者很好理解,一个方法被调用得多了,方法体内代码执行的次数自然就多,它成为“热点代码”是理所当然的。而后者则是为了解决当一个方法只被调用过一次或少量的几次,但是方法体内部存在循环次数较多的循环体,这样循环体的代码也被重复执行多次,因此这些代码也应该认为是“热点代码”。

对于这两种情况,编译的目标对象都是整个方法体,而不会是单独的循环体。对于后一种情况,尽管编译动作是由循环体所触发的,热点只是方法的一部分,但编译器依然必须以整个方法作为编译对象,只是执行入口(从方法第几条字节码指令开始执行)会稍有不同,编译时会传入执行入口点字节码序号(Byte Code Index,BCI)。这种编译方式因为编译发生在方法执行的过程中,因此被很形象地称为“栈上替换”(On Stack Replacement,OSR),即方法的栈帧还在栈上,方法就被替换了。

要知道某段代码是不是热点代码,这个行为称为“热点探测”(HotSpot Code Detection),目前主流的热点探测判定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 基于采样的热点探测(Sample Based Hot Spot Code Detection)。采用这种方法的虚拟机会周期性地检查各个线程的调用栈顶,如果发现某个(或某些)方法经常出现在栈顶,那这个方法就是“热点方法”。基于采样的热点探测的好处是实现简单高效,还可以很容易地获取方法调用关系(将调用堆栈展开即可),缺点是很难精确地确认一个方法的热度,容易因为受到线程阻塞或别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扰乱热点探测。

  • 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Counter Based Hot Spot Code Detection)。 采用这种方法的虚拟机会为每个方法(甚至是代码块)建立计数器,统计方法的执行次数,如果执行次数超过一定的阈值就认为它是“热点方法”。这种统计方法实现起来要麻烦一些,需要为每个方法建立并维护计数器,而且不能直接获取到方法的调用关系。但是它的统计结果相对来说更加精确严谨。

在HotSpot虚拟机中使用的是第二种基于计数器的热点探测方法,为了实现热点计数,HotSpot为每个方法准备了两类计数器:方法调用计数器(Invocation Counter)和回边计数器(Back Edge Counter,“回边”的意思就是指在循环边界往回跳转)。当虚拟机运行参数确定的前提下,这两个计数器都有一个明确的阈值,计数器阈值一旦溢出,就会触发即时编译。

  • 方法调用计数器。顾名思义,用于统计方法被调用的次数,它的默认阈值在客户端模式下是1500次,在服务端模式下是10000次,这个阈值可以通过虚拟机参数-XX:CompileThreshold来人为设定。当一个方法被调用时,虚拟机会先检查该方法是否存在被即时编译过的版本,如果存在,则优先使用编译后的本地代码来执行。如果不存在已被编译过的版本,则将该方法的调用计数器值加一,然后判断方法调用计数器与回边计数器值之和是否超过方法调用计数器的阈值。一旦已超过阈值的话,将会向即时编译器提交一个该方法的代码编译请求

image-20210517220158234

如果没有做过任何设置,执行引擎默认不会同步等待编译请求完成,而是继续进入解释器按照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直到提交的请求被即时编译器编译完成。当编译工作完成后,这个方法的调用入口地址就会被系统自动改写成新值,下一次调用该方法时就会使用已编译的版本。

  • 回边计数器,它的作用是统计一个方法中循环体代码执行的次数,在字节码中遇到控制流向后跳转的指令就称为“回边(Back Edge)”,很显然建立回边计数器统计的目的是为了触发栈上的替换编译。

当解释器遇到一条回边指令时(注意与上面的触发时机并不相同),会先查找将要执行的代码片段是否有已经编译好的版本,如果有的话,它将会优先执行已编译的代码(栈上替换),否则就把回边计数器的值加一,然后判断方法调用计数器与回边计数器值之和是否超过回边计数器的阈值。当超过阈值的时候,将会提交一个栈上替换编译请求,并且把回边计数器的值稍微降低一些,以便继续在解释器中执行循环,等待编译器输出编译结果。

image-20210517220708568

2.3 编译过程

在默认条件下,无论是方法调用产生的标准编译请求,还是循环体产生的栈上替换编译请求,虚拟机在编译器还未完成编译之前,都仍然将按照解释方式继续执行代码,而编译动作则在后台的编译线程中进行。

image-20210517221019141

2.4 实战:查看及分析即时编译结果

3、提前编译器

3.1 提前编译的优劣得失

现在提前编译产品和对其的研究有着两条明显的分支:

  • 一条分支是做与传统C、C++编译器类似的,在程序运行之前把程序代码编译成机器码的静态翻译工作;
  • 另外一条分支是把原本即时编译器在运行时要做的编译工作提前做好并保存下来,下次运行到这些代码(譬如公共库代码在被同一台机器其他Java进程使用)时直接把它加载进来使用。

第一条,这是传统的提前编译应用形式,它在Java中存在的价值直指即时编译的最大弱点:即时编译要占用程序运行时间和运算资源。提前编译的第二条路径,本质是给即时编译器做缓存加速,去改善Java程序的启动时间,以及需要一段时间预热后才能到达最高性能的问题。这种提前编译被称为动态提前编译(DynamicAOT)或者索性就大大方方地直接叫即时编译缓存(JIT Caching)。在目前的Java技术体系里,这条路径的提前编译已经完全被主流的商用JDK支持。

三种即时编译器相对于提前编译器的天然优势:

  • 性能分析制导优化,HotSpot的即时编译器时就多次提及在解释器或者客户端编译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收集性能监控信息。
  • 激进预测性优化,静态优化无论如何都必须保证优化后所有的程序外部可见影响(不仅仅是执行结果)与优化前是等效的,不然优化之后会导致程序报错或者结果不对,若出现这种情况,则速度再快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相对于提前编译来说,即时编译的策略就可以不必这样保守,如果性能监控信息能够支持它做出一些正确的可能性很大但无法保证绝对正确的预测判断,就已经可以大胆地按照高概率的假设进行优化,万一真的走到罕见分支上,大不了退回到低级编译器甚至解释器上去执行,并不会出现无法挽救的后果。
  • 链接时优化

4、编译器优化技术

编译器的目标虽然是做由程序代码翻译为本地机器码的工作,但其实难点并不在于能不能成功翻译出机器码,输出代码优化质量的高低才是决定编译器优秀与否的关键。

4.1 优化技术概览

image-20210517221829707

image-20210517221848335

四项有代表性的优化技术:

  • 最重要的优化技术之一:方法内联。
  • 最前沿的优化技术之一:逃逸分析。
  • 语言无关的经典优化技术之一:公共子表达式消除。
  • 语言相关的经典优化技术之一:数组边界检查消除。
4.2 方法内联

方法内联是编译器最重要的优化手段,甚至都可以不加上“之一”。内联被业内戏称为优化之母,因为除了消除方法调用的成本之外,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其他优化手段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法内联的优化行为理解起来是没有任何困难的,不过就是把目标方法的代码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发起调用的方法之中,避免发生真实的方法调用而已。

4.3 逃逸分析

逃逸分析(Escape Analysis)是目前Java虚拟机中比较前沿的优化技术,它与类型继承关系分析一样,并不是直接优化代码的手段,而是为其他优化措施提供依据的分析技术。

逃逸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分析对象动态作用域,当一个对象在方法里面被定义后,它可能被外部方法所引用,例如作为调用参数传递到其他方法中,这种称为方法逃逸;甚至还有可能被外部线程访问到,譬如赋值给可以在其他线程中访问的实例变量,这种称为线程逃逸;从不逃逸、方法逃逸到线程逃逸,称为对象由低到高的不同逃逸程度。

根据逃逸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优化,如:

栈上分配(Stack Allocations):线程之内,栈上保存对象

在Java虚拟机中,Java堆上分配创建对象的内存空间几乎是Java程序员都知道的常识,Java堆中的对象对于各个线程都是共享和可见的,只要持有这个对象的引用,就可以访问到堆中存储的对象数据。虚拟机的垃圾收集子系统会回收堆中不再使用的对象,但回收动作无论是标记筛选出可回收对象,还是回收和整理内存,都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如果确定一个对象不会逃逸出线程之外,那让这个对象在栈上分配内存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就可以随栈帧出栈而销毁。在一般应用中,完全不会逃逸的局部对象和不会逃逸出线程的对象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如果能使用栈上分配,那大量的对象就会随着方法的结束而自动销毁了,垃圾收集子系统的压力将会下降很多。栈上分配可以支持方法逃逸,但不能支持线程逃逸。

标量替换(Scalar Replacement):方法之内,栈上保存对象拆分后的标量

若一个数据已经无法再分解成更小的数据来表示了,Java虚拟机中的原始数据类型(int、long等数值类型及reference类型等)都不能再进一步分解了,那么这些数据就可以被称为标量。相对的,如果一个数据可以继续分解,那它就被称为聚合量(Aggregate),Java中的对象就是典型的聚合量。如果把一个Java对象拆散,根据程序访问的情况,将其用到的成员变量恢复为原始类型来访问,这个过程就称为标量替换。假如逃逸分析能够证明一个对象不会被方法外部访问,并且这个对象可以被拆散,那么程序真正执行的时候将可能不去创建这个对象,而改为直接创建它的若干个被这个方法使用的成员变量来代替。将对象拆分后,除了可以让对象的成员变量在栈上(栈上存储的数据,很大机会被虚拟机分配至物理机器的高速寄存器中存储)分配和读写之外,还可以为后续进一步的优化手段创建条件。标量替换可以视作栈上分配的一种特例,实现更简单(不用考虑整个对象完整结构的分配),但对逃逸程度的要求更高,它不允许对象逃逸出方法范围内。

同步消除(Synchronization Elimination)

线程同步本身是一个相对耗时的过程,如果逃逸分析能够确定一个变量不会逃逸出线程,无法被其他线程访问,那么这个变量的读写肯定就不会有竞争,对这个变量实施的同步措施也就可以安全地消除掉

逃逸分析的缺点:

  • 计算成本非常高,甚至不能保证逃逸分析带来的性能收益会高于它的消耗。
  • 如果逃逸分析完毕后发现几乎找不到几个不逃逸的对象,那这些运行期耗用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

image-20210518090417276

image-20210518090433745

4.4 公共子表达式消除

公共子表达式消除是一项非常经典的、普遍应用于各种编译器的优化技术,它的含义是:如果一个表达式E之前已经被计算过了,并且从先前的计算到现在E中所有变量的值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E的这次出现就称为公共子表达式。对于这种表达式,没有必要花时间再对它重新进行计算,只需要直接用前面计算过的表达式结果代替E。

4.5 数组边界检查消除

数组边界检查消除(Array Bounds Checking Elimination)是即时编译器中的一项语言相关的经典优化技术。我们知道Java语言是一门动态安全的语言,对数组的读写访问也不像C、C++那样实质上就是裸指针操作。如果有一个数组foo[],在Java语言中访问数组元素foo[i]的时候系统将会自动进行上下界的范围检查,即i必须满足“i>=0&&i<foo.length”的访问条件,否则将抛出一个运行时异常: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对于虚拟机的执行子系统来说,每次数组元素的读写都带有一次隐含的条件判定操作,对于拥有大量数组访问的程序代码,这必定是一种性能负担。

无论如何,为了安全,数组边界检查肯定是要做的,但数组边界检查是不是必须在运行期间一次不漏地进行则是可以“商量”的事情。例如下面这个简单的情况:数组下标是一个常量,如foo[3],只要在编译期根据数据流分析来确定foo.length的值,并判断下标“3”没有越界,执行的时候就无须判断了。更加常见的情况是,数组访问发生在循环之中,并且使用循环变量来进行数组的访问。如果编译器只要通过数据流分析就可以判定循环变量的取值范围永远在区间[0,foo.length)之内,那么在循环中就可以把整个数组的上下界检查消除掉,这可以节省很多次的条件判断操作。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1
    评论
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版)》是一本非常重要的Java虚拟机相关的权威书籍,对于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的原理和机制具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第版相比之前的版本,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拓展。首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Java虚拟机的整体架构和工作原理,包括Java虚拟机的类加载、运行时数据区、垃圾回收、即时编译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对Java内存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Java多线程编程的内存可见性、原子性等问题。 其次,在第版中,作者还新增了对Java虚拟机动态编译技术的讲解。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够在运行时动态地将Java字节码编译成本地代码,并进行优化。通过深入了解动态编译技术,读者可以更好地利用Java虚拟机的性能,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最后,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Java虚拟机性能调优手段,包括如何通过调整Java虚拟机的参数和使用性能分析工具来提高程序性能。这对于开发人员解决实际的性能问题非常有帮助。 总之,《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第版)》是一本非常权威且全面的Java虚拟机相关书籍,通过学习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Java虚拟机的工作原理和机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的性能问题。无论是对于Java开发人员还是对于Java虚拟机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