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性能优化七、多线程调优2

首图

多线程调优2

一、并发容器的使用:识别不同场景下最优容器

1、并发场景下的 Map 容器

假设现在要给一个电商系统设计一个简单的统计商品销量 TOP 10 的功能。常规情况下,我们是用一个哈希表来存储商品和销量键值对,然后使用排序获得销量前十的商品。

在这里,哈希表是实现该功能的关键。那么请思考一下,如果要你设计这个功能,你会使用哪个容器呢?

HashMap 的性能优越,经常被用来存储键值对。那么这里我们可以使用 HashMap 吗?

答案是不可以,我们切忌在并发场景下使用 HashMap,因为:

  • 在 JDK1.7 之前,在并发场景下使用 HashMap 会出现死循环,从而导致 CPU 使用率居高不下,而扩容是导致死循环的主要原因。
  • 在 JDK1.8 中虽然修复了 HashMap 扩容导致的死循环问题,但在高并发场景下,依然会有数据丢失以及不准确的情况出现。

这时为了保证容器的线程安全,Java 实现了 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以及ConcurrentSkipListMap 等 Map 容器。

  • 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是基于 HashMap 实现的,对于小数据量的存取比较有优势。
  • ConcurrentSkipListMap 是基于 TreeMap 的设计原理实现的,略有不同的是前者基于跳跃表实现,后者基于红黑树实现,ConcurrentSkipListMap 的特点是存取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log(n)),适用于大数据量存取的场景,最常见的是基于跳跃表实现的数据量比较大的缓存。
1.Hashtable与ConcurrentHashMap

在数据不断地写入和删除,且不存在数据量累积以及数据排序的场景下,我们可以选用 Hashtable 或 ConcurrentHashMap。

  • Hashtable 使用 Synchronized 同步锁修饰了 put、get、remove 等方法,因此在高并发场景下,读写操作都会存在大量锁竞争,给系统带来性能开销。
  • 相比 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基础上兼具了更好的并发性能。
    • 在 JDK1.7 中,ConcurrentHashMap 就使用了分段锁 Segment 减小了锁粒度,最终优化了锁的并发操作。
    • 到了 JDK1.8,ConcurrentHashMap 做了大量的改动,摒弃了 Segment 的概念。由于 Synchronized 锁在 Java6 之后的性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在 JDK1.8 中,Java重新启用了 Synchronized 同步锁,通过 Synchronized 实现 HashEntry 作为锁粒度

与 JDK1.7 的 put 方法一样,JDK1.8 在添加元素时,在没有哈希冲突的情况下,会使用CAS 进行添加元素操作;如果有冲突,则通过 Synchronized 将链表锁定,再执行接下来的操作。

image-20210630135218583

综上所述,我们在设计销量 TOP10 功能时,首选 ConcurrentHashMap。

但要注意一点,虽然 ConcurrentHashMap 的整体性能要优于 Hashtable,但在某些场景中,ConcurrentHashMap 依然不能代替 Hashtable。例如,在强一致的场景中ConcurrentHashMap 就不适用,原因是 ConcurrentHashMap 中的 get、size 等方法没有用到锁,ConcurrentHashMap 是弱一致性的,因此有可能会导致某次读取无法马上获取到写入的数据

2.ConcurrentHashMap与ConcurrentSkipListMap

如果要实现这样一个功能,提醒用户手机卡实时流量不足。主要的流程是服务端先通过虚拟运营商同步用户实时流量,再通过手机端定时触发查询功能,如果流量不足,就弹出系统通知。

该功能的特点是用户量大,并发量高,写入多于查询操作。这时我们就需要设计一个缓存,用来存放这些用户以及对应的流量键值对信息。

那么假设让你来实现一个简单的缓存,你会怎么设计呢?

  • 你可能会考虑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容器,但该容器在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链表会转换为红黑树。红黑树在并发情况下,删除和插入过程中有个平衡的过程,会牵涉到大量节点,因此竞争锁资源的代价相对比较高

  • 而跳跃表的操作针对局部,需要锁住的节点少,因此在并发场景下的性能会更好一些。

你可能会问了,在非线程安全的 Map 容器中,我并没有看到基于跳跃表实现的 SkipListMap呀?

这是因为在非线程安全的 Map 容器中,基于红黑树实现的 TreeMap 在单线程中的性能表现得并不比跳跃表差。

因此就实现了在非线程安全的 Map 容器中,用 TreeMap 容器来存取大数据;在线程安全的 Map 容器中,用 SkipListMap 容器来存取大数据

3.什么是跳跃表

跳跃表是基于链表扩展实现的一种特殊链表,类似于树的实现,跳跃表不仅实现了横向链表,还实现了垂直方向的分层索引。

一个跳跃表由若干层链表组成,每一层都实现了一个有序链表索引,只有最底层包含了所有数据,每一层由上往下依次通过一个指针指向下层相同值的元素,从而根据大小判断该走哪一层。

跳跃表的这种结构,是利用了空间换时间的方法来提高了查询效率。程序总是从最顶层开始查询访问,通过判断元素值来缩小查询范围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上图,我们要查询元素为55的结点,只需要在L3层查找2次即可。

在这个结构中,查询结点为46的元素将耗费最多的查询次数5次。即先在L3查询46,查询2次后找到元素55,因为链表是有序的,46一定在55的左边,所以L3层没有元素46。然后我们退回到元素21,到它的下一层即L2层继续搜索46。继续上面的行为,这样一共耗费5次查询。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想你应该清楚了 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以及ConcurrentSkipListMap 这三种容器的适用场景了。

  • 如果对数据有强一致要求,则需使用 Hashtable
  • 在大部分场景通常都是弱一致性的情况下,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即可
  • 如果数据量在千万级别,且存在大量增删改操作,则可以考虑使用 ConcurrentSkipListMap

2、并发场景下的 List 容器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际生产环境中的案例。在大部分互联网产品中,都会设置一份黑名单。例如,在电商系统中,系统可能会将一些频繁参与抢购却放弃付款的用户放入到黑名单列表。想想这个时候你又会使用哪个容器呢?

  • 首先用户黑名单的数据量并不会很大,但在抢购中需要查询该容器,快速获取到该用户是否存在于黑名单中。

  • 其次用户 ID 是整数类型,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数组来存储。

那么 ArrayList 是否是你第一时间想到的呢?

但 ArrayList 是非线程安全容器,在并发场景下使用很可能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 Java 在并发编程中提供的线程安全数组,包括 Vector 和 CopyOnWriteArrayList。

Vector 也是基于 Synchronized 同步锁实现的线程安全,Synchronized 关键字几乎修饰了所有对外暴露的方法,所以在读远大于写的操作场景中,Vector 将会发生大量锁竞争,从而给系统带来性能开销

相比之下,CopyOnWriteArrayList 是 java.util.concurrent 包提供的方法,它实现了读操作无锁,写操作则通过操作底层数组的新副本来实现,是一种读写分离的并发策略。

image-20210630150101884

回到案例中,我们知道黑名单是一个读远大于写的操作业务,可以固定在某一个业务比较空闲的时间点来更新名单。这种场景对写入数据的实时获取并没有要求,因此我们只需要保证最终能获取到写入数组中的用户 ID 就可以了,而 CopyOnWriteArrayList 这种并发数组容器无疑是最适合这类场景的了。

总结

image-20210630155648668

二、如何设置线程池大小

1、线程池原理

在 HotSpot VM 的线程模型中,Java 线程被一对一映射为内核线程。Java 在使用线程执行程序时,需要创建一个内核线程;当该 Java 线程被终止时,这个内核线程也会被回收。因此 Java 线程的创建与销毁将会消耗一定的计算机资源,从而增加系统的性能开销。

除此之外,大量创建线程同样会给系统带来性能问题,因为内存和 CPU 资源都将被线程抢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内存溢出、CPU 使用率超负荷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两类问题,Java 提供了线程池概念,对于频繁创建线程的业务场景,线程池可以创建固定的线程数量,并且在操作系统底层,轻量级进程将会把这些线程映射到内核。

线程池可以提高线程复用,又可以固定最大线程使用量,防止无限制地创建线程。当程序提交一个任务需要一个线程时,会去线程池中查找是否有空闲的线程,若有,则直接使用线程池中的线程工作,若没有,会去判断当前已创建的线程数量是否超过最大线程数量,如未超过,则创建新线程,如已超过,则进行排队等待或者直接抛出异常。

2、线程池框架 Executor

Java 最开始提供了 ThreadPool 实现了线程池,为了更好地实现用户级的线程调度,更有效地帮助开发人员进行多线程开发,Java 提供了一套 Executor 框架。

这个框架中包括了 ScheduledThreadPoolExecutor 和 ThreadPoolExecutor 两个核心线程池。前者是用来定时执行任务,后者是用来执行被提交的任务。

Executors 实现了以下四种类型的 ThreadPoolExecutor:

image-20210630161029760

Executors 利用工厂模式实现的四种线程池,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结合生产环境下的实际场景。不过我不太推荐使用它们,因为选择使用 Executors 提供的工厂类,将会忽略很多线程池的参数设置,工厂类一旦选择设置默认参数,就很容易导致无法调优参数设置,从而产生性能问题或者资源浪费。

public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 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量
                          int maximumPoolSize, // 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
                          long keepAliveTime,  // 当线程数大于核心线程数时,多余的空闲线程存活时间
                          TimeUnit unit,       // 时间单位
                          BlockingQueue<Runnable> workQueue,  // 任务队列,用来储存等待执行的任务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 线程工厂,用来创建线程,一般使用默认工厂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handler)   // 拒绝策略,当提交的任务失败后的行为

通过下面这张图来了解下线程池中各个参数的相互关系:

image-20210630161757697

通过上图,我们发现线程池有两个线程数的设置,一个为核心线程数,一个为最大线程数。在创建完线程池之后,默认情况下,线程池中并没有任何线程,等到有任务来才创建线程去执行任务。

但有一种情况排除在外,就是调用 prestartAllCoreThreads() 或者 prestartCoreThread() 方法的话,可以提前创建等于核心线程数的线程数量,这种方式被称为预热,在抢购系统中就经常被用到。

  • 当创建的线程数等于 corePoolSize 时,提交的任务会被加入到设置的阻塞队列中。当队列满了,会创建线程执行任务,直到线程池中的数量等于 maximumPoolSize。
  • 当线程数量已经等于 maximumPoolSize 时, 新提交的任务无法加入到等待队列,也无法创建非核心线程直接执行,我们又没有为线程池设置拒绝策略,这时线程池就会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异常,即线程池拒绝接受这个任务。
  • 当线程池中创建的线程数量超过设置的 corePoolSize,在某些线程处理完任务后,如果等待 keepAliveTime 时间后仍然没有新的任务分配给它,那么这个线程将会被回收。线程池回收线程时,会对所谓的“核心线程”和“非核心线程”一视同仁,直到线程池中线程的数量等于设置的 corePoolSize 参数,回收过程才会停止

即使是 corePoolSize 线程,在一些非核心业务的线程池中,如果长时间地占用线程数量,也可能会影响到核心业务的线程池,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没有分配任务的线程回收掉。可以通过 allowCoreThreadTimeOut 设置项要求线程池:将包括“核心线程”在内的,没有任务分配的所有线程,在等待 keepAliveTime 时间后全部回收掉

通过下面这张图来了解下线程池的线程分配流程:

image-20210630162658163

3、计算线程数量

环境具有多变性,设置一个绝对精准的线程数其实是不大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因素来计算出一个合理的线程数,避免由于线程池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性能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的计算方法。一般多线程执行的任务类型可以分为 CPU 密集型和 I/O 密集型,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我们计算线程数的方法也不一样。

CPU 密集型任务: 这种任务消耗的主要是 CPU 资源,可以将线程数设置为 N(CPU 核心数)+1,比 CPU 核心数多出来的一个线程是为了防止线程偶发的缺页中断,或者其它原因导致的任务暂停而带来的影响。一旦任务暂停,CPU 就会处于空闲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多出来的一个线程就可以充分利用 CPU 的空闲时间。

下面我们来验证下在 4 核 intel i5 CPU 机器上的运行时间变化如下::

image-20210630163424372

综上可知:

  • 当线程数量太小,同一时间大量请求将被阻塞在线程队列中排队等待执行线程,此时 CPU 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当线程数量太大,被创建的执行线程同时在争取 CPU 资源,又会导致大量的上下文切换,从而增加线程的执行时间,影响了整体执行效率。通过测试可知,4~6 个线程数是最合适的。

I/O 密集型任务: 这种任务将会使系统会用大部分的时间来处理 I/O 交互,而线程在处理 I/O 的时间段内不会占用 CPU 来处理,这时就可以将 CPU 交出给其它线程使用。因此在 I/O 密集型任务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多配置一些线程,具体的计算方法是 2N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验证下这个公式是否可以标准化:

备注:由于测试代码读取 2MB 大小的文件,涉及到大内存,所以在运行之前,我们需要调整 JVM 的堆内存空间:-Xms4g -Xmx4g,避免发生频繁的 FullGC,影响测试结果。

image-20210630164049647

通过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线程所花费的时间。当线程数量在 8 时,线程平均执行时间是最佳的,这个线程数量和我们的计算公式所得的结果就差不多。

看完以上两种情况下的线程计算方法,你可能还想说,在平常的应用场景中,我们常常遇不到这两种极端情况,那么碰上一些常规的业务操作,比如,通过一个线程池实现向用户定时推送消息的业务,我们又该如何设置线程池的数量呢?

此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公式来计算线程数:

线程数 = N(CPU 核数)*(1+WT(线程等待时间)/ ST(线程时间运行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 JDK 自带的工具 VisualVM 来查看 WT/ST 比例,以下例子是基于运行纯 CPU 运算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image-20210630164733420

WT(线程等待时间)= 36788ms [线程运行总时间] - 36788ms[ST(线程时间运行时间)] = 0
线程数 = N(CPU 核数)*(1+ 0 [WT(线程等待时间)] / 36788ms[ST(线程时间运行时间)])= N(CPU 核数)

这跟我们之前通过 CPU 密集型的计算公式 N+1 所得出的结果差不多。

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场景,从“N+1”和“2N”两个公式中选出一个适合的,计算出一个大概的线程数量,之后通过实际压测,逐渐往“增大线程数量”和“减小线程数量”这两个方向调整,然后观察整体的处理时间变化,最终确定一个具体的线程数量。

总结

Java 通过用户线程与内核线程结合的 1:1 线程模型来实现,Java 将线程的调度和管理设置在了用户态,提供了一套 Executor 框架来帮助开发人员提高效率。Executor 框架不仅包括了线程池的管理,还提供了线程工厂、队列以及拒绝策略等,可以说 Executor 框架为并发编程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架构体系。

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以及不同配置的部署机器中,线程池的线程数量设置是不一样的。其设置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值,再通过实际的性能测试,计算出一个合理的线程数量。

我们要提高线程池的处理能力,一定要先保证一个合理的线程数量,也就是保证 CPU 处理线程的最大化。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增大线程池队列,通过队列将来不及处理的线程缓存起来。在设置缓存队列时,我们要尽量使用一个有界队列,以防因队列过大而导致的内存溢出问题

三、如何用协程来优化多线程业务

近一两年,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使用或转型 Go 语言,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Go 语言优越的性能表现,而这个优势与 Go 实现的轻量级线程 Goroutines(协程Coroutine)不无关系。

那么 Go 协程的实现与 Java 线程的实现有什么区别呢?

1、线程实现模型

实现线程主要有三种方式:

  • 使用内核线程实现(1:1实现);
  • 使用用户线程实现(1:N实现);
  • 使用用户线程加轻量级进程混合实现(N:M实现)。

1:1 线程模型

上面提到的内核线程(Kernel-Level Thread, KLT)是由操作系统内核支持的线程,内核通过调度器对线程进行调度,并负责完成线程的切换。

在 Linux 操作系统编程中,往往都是通过 fork() 函数创建一个子进程来代表一个内核中的线程。一个进程调用 fork() 函数后,系统会先给新的进程分配资源,例如,存储数据和代码的空间。然后把原来进程的所有值都复制到新的进程中,只有少数值与原来进程的值(比如 PID)不同,这相当于复制了一个主进程。

采用 fork() 创建子进程的方式来实现并行运行,会产生大量冗余数据,即占用大量内存空间,又消耗大量 CPU 时间用来初始化内存空间以及复制数据。

如果是一份一样的数据,为什么不共享主进程的这一份数据呢?这时候轻量级进程(Light Weight Process,即LWP)出现了。

相对于 fork() 系统调用创建的线程来说,LWP 使用 clone() 系统调用创建线程,该函数是将部分父进程的资源的数据结构进行复制,复制内容可选,且没有被复制的资源可以通过指针共享给子进程。因此,轻量级进程的运行单元更小,运行速度更快。LWP 是跟内核线程一对一映射的,每个 LWP 都是由一个内核线程支持。

N:1 线程模型

1:1 线程模型由于跟内核是一对一映射,所以在线程创建、切换上都存在用户态和内核态的切换,性能开销比较大。除此之外,它还存在局限性,主要就是指系统的资源有限,不能支持创建大量的 LWP。

N:1 线程模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1:1 线程模型的这两个问题。该线程模型是在用户空间完成了线程的创建、同步、销毁和调度,已经不需要内核的帮助了,也就是说在线程创建、同步、销毁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用户态和内核态的空间切换,因此线程的操作非常快速且低消耗。

N:M 线程模型

N:1 线程模型的缺点在于操作系统不能感知用户态的线程,因此容易造成某一个线程进行系统调用内核线程时被阻塞,从而导致整个进程被阻塞。

N:M 线程模型是基于上述两种线程模型实现的一种混合线程管理模型,即支持用户态线程通过 LWP 与内核线程连接,用户态的线程数量和内核态的 LWP 数量是 N:M 的映射关系。

2、协程的实现原理

进程一般代表一个应用服务,在一个应用服务中可以创建多个线程,而协程与进程、线程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将协程看作是一个类函数或者一块函数中的代码,我们可以在一个主线程里面轻松创建多个协程

程序调用协程与调用函数不一样的是,协程可以通过暂停或者阻塞的方式将协程的执行挂起,而其它协程可以继续执行。这里的挂起只是在程序中(用户态)的挂起,同时将代码执行权转让给其它协程使用,待获取执行权的协程执行完成之后,将从挂起点唤醒挂起的协程。 协程的挂起和唤醒是通过一个调度器来完成的。

假设程序中默认创建两个线程为协程使用,在主线程中创建协程 ABCD…,分别存储在就绪队列中,调度器首先会分配一个工作线程 A 执行协程 A,另外一个工作线程 B 执行协程 B,其它创建的协程将会放在队列中进行排队等待。

image-20210630191848449

当协程 A 调用暂停方法或被阻塞时,协程 A 会进入到挂起队列,调度器会调用等待队列中的其它协程抢占线程 A 执行。当协程 A 被唤醒时,它需要重新进入到就绪队列中,通过调度器抢占线程,如果抢占成功,就继续执行协程 A,失败则继续等待抢占线程。

image-20210630191932858

相比线程,协程少了由于同步资源竞争带来的 CPU 上下文切换。

  • I/O 密集型的应用比较适合使用,特别是在网络请求中,有较多的时间在等待后端响应,协程可以保证线程不会阻塞在等待网络响应中,充分利用了多核多线程的能力;
  • 而对于 CPU 密集型的应用,由于在多数情况下 CPU 都比较繁忙,协程的优势就不是特别明显了。

3、Kilim 协程框架

目前 Java 原生语言暂时还不支持协程,但可以通过协程框架在 Java 中使用协程。目前 Kilim 协程框架在 Java 中应用得比较多,通过这个框架,开发人员就可以低成本地在 Java 中使用协程了。

在 Java 中引入 Kilim ,和我们平时引入第三方组件不太一样,除了引入 jar 包之外,还需要通过 Kilim 提供的织入(Weaver)工具对 Java 代码编译生成的字节码进行增强处理,比如,识别哪些方式是可暂停的,对相关的方法添加上下文处理。

通常有以下四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织入操作:

  • 在编译时使用 maven 插件;
  • 在运行时调用 kilim.tools.Weaver 工具;
  • 在运行时使用 kilim.tools.Kilim invoking 调用 Kilim 的类文件;
  • 在 main 函数添加 if (kilim.tools.Kilim.trampoline(false,args)) return。

Kilim 框架包含了四个核心组件,分别为:任务载体(Task)、任务上下文(Fiber)、任务调度器(Scheduler)以及通信载体(Mailbox)。

image-20210630192813398

Task 对象主要用来执行业务逻辑,我们可以把这个比作多线程的 Thread,与 Thread 类似,Task 中也有一个 run 方法,不过在 Task 中方法名为 execute,我们可以将协程里面要做的业务逻辑操作写在 execute 方法中。

Fiber 对象与 Java 的线程栈类似,主要用来维护 Task 的执行堆栈,Fiber 是实现 N:M 线程映射的关键。

Scheduler 是 Kilim 实现协程的核心调度器,Scheduler 负责分派 Task 给指定的工作者线程 WorkerThread 执行,工作者线程 WorkerThread 默认初始化个数为机器的 CPU 个数。

Mailbox 对象类似一个邮箱,协程之间可以依靠邮箱来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协程与线程最大的不同就是,线程是通过共享内存来实现数据共享,而协程是使用了通信的方式来实现了数据共享,主要就是为了避免内存共享数据而带来的线程安全问题

总结

协程和线程密切相关,协程可以认为是运行在线程上的代码块,协程提供的挂起操作会使协程暂停执行,而不会导致线程阻塞。

协程又是一种轻量级资源,即使创建了上千个协程,对于系统来说也不是很大的负担,但如果在程序中创建上千个线程,那系统可真就压力山大了。可以说,协程的设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线程的使用率

  • 0
    点赞
  • 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