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Linux开发15——U-Boot使用及其常用操作命令(1)

背景知识

  之前的文章都是在做裸机开发,接下来我们要进行Linux系统移植。学习过STM32操作系统的同学都知道UCOS/FreeRTOS 移植就是在官方的 SDK 包里面找一个和自己所使用的芯片一样的工程编译一下,然后下载到开发板就可以了。Linux 的移植要复杂的多,在移植 Linux之前我们需要先移植一个 bootloader 代码,这个 bootloader 代码用于启动 Linux 内核, bootloader有很多,常用的就是 U-Boot。移植好 U-Boot 以后再移植 Linux 内核,移植完 Linux 内核以后Linux 还不能正常启动,还需要再移植一个根文件系统(rootfs),根文件系统里面包含了一些最常用的命令和文件。所以 U-Boot、 Linux kernel 和 rootfs 这三者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Linux 系统,一个可以正常使用、功能完善的 Linux 系统。

U-Boot简介

  Linux 系统要启动就必须需要一个 bootloader 程序,也就说芯片上电以后先运行一段bootloader程序。这段bootloader程序会先初始化DDR等外设,然后将Linux内核从flash(NAND,NOR FLASH, SD, MMC 等)拷贝到 DDR 中,最后启动 Linux 内核。当然了, bootloader 的实际工作要复杂的多,但是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启动 Linux 内核, bootloader 和 Linux 内核的关系就跟 PC 上的 BIOS 和 Windows 的关系一样, bootloader 就相当于 BIOS。所以我们要先搞定bootloader,很庆幸,有很多现成的 bootloader 软件可以使用,比如 U-Boot、 vivi、 RedBoot 等等,其中以 U-Boot 使用最为广泛。
  uboot 是一个遵循 GPL 协议的开源软件, uboot 是一个裸机代码,可以看作是一个裸机综合例程。现在的 uboot 已经支持液晶屏、网络、 USB 等高级功能。 uboot 官网为 http://www.denx.de/wiki/U-Boot/。

U-Boot下环境变量操作命令

1.修改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的操作涉及到两个命令: setenv 和 saveenv,命令 setenv 用于设置或者修改环境变量的值。命令 saveenv 用于保存修改后的环境变量,一般环境变量是存放在外部 flash 中的,uboot 启动的时候会将环境变量从 flash 读取到 DRAM 中。所以使用命令 setenv 修改的是 DRAM中的环境变量值,修改以后要使用 saveenv 命令将修改后的环境变量保存到 flash 中,否则的话uboot 下一次重启会继续使用以前的环境变量值。
  比如我们要将环境变量 bootdelay 改为 5,就可以使用如下所示命令:

setenv bootdelay 5
saveenv

  命令执行过程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时候我们修改的环境变量值可能会有空格, 比如 bootcmd、 bootargs 等, 这个时候环境变量值就得用单引号括起来,比如下面修改环境变量 bootcmd 的值:

setenv bootcmd 'console=ttymxc0,115200 root=/dev/mmcblk1p2 rootwait rw'
saveenv

  上面命令设置 bootcmd 的值为“console=ttymxc0,115200 root=/dev/mmcblk1p2 rootwait rw”,其中“console=ttymxc0,115200”、“root=/dev/mmcblk1p2”、“rootwait”和“rw相当于四组“值”,这四组“值”之间用空格隔开,所以需要使用单引号‘’将其括起来,表示这四组“值”都属于环境变量 bootcmd。

2.新建环境变量

  命令 setenv 也可以用于新建命令,用法就是修改环境变量一样,比如我们新建一个环境变量 author, author 的值为我的名字拼音: zuozhongkai,那么就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setenv author jiajia2020
saveenv

  新建命令 author 完成以后重启 uboot,然后使用命令 printenv 查看当前环境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删除环境变量

  既然可以新建环境变量,那么就可以删除环境变量,删除环境变量也是使用命令 setenv,要删除一个环境变量只要给这个环境变量赋空值即可,比如我们删除掉上面新建的 author 这个环境变量,命令如下:

setenv author
saveenv

  上面命令中通过 setenv 给 author 赋空值,也就是什么都不写来删除环境变量 author。重启uboot 就会发现环境变量 author 没有了。

U-Boot下内存操作命令

1.md命令

  md 命令用于显示内存值,格式如下:

md[.b, .w, .l] address [# of objects]

  命令中的[.b .w .l]对应 byte、 word 和 long,也就是分别以 1 个字节、 2 个字节、 4 个字节来显示内存值。 address 就是要查看的内存起始地址, [# of objects]表示要查看的数据长度,这个数据长度单位不是字节,而是跟你所选择的显示格式有关。比如你设置要查看的内存长度为20(十六进制为 0x14),如果显示格式为.b 的话那就表示 20 个字节;如果显示格式为.w 的话就表示 20 个 word,也就是 202=40 个字节;如果显示格式为.l 的话就表示 20 个 long,也就是204=80 个字节。另外要注意:
  uboot 命令中的数字都是十六进制的!不是十进制的!
  比如你想查看以 0X80000000 开始的 20 个字节的内存值,显示格式为.b 的话,应该使用如下所示命令:

md.b 80000000 14

  而不是:

md.b 80000000 20

  上面说了, uboot 命令里面的数字都是十六进制的,所以可以不用写“0x”前缀,十进制的 20 其十六进制为 0x14,所以命令 md 后面的个数应该是 14,如果写成 20 的话就表示查看32(十六进制为 0x20)个字节的数据。分析下面三个命令的区别:

md.b 80000000 10
md.w 80000000 10
md.l 80000000 10

  上面这三个命令都是查看以 0X80000000 为起始地址的内存数据,第一个命令以.b 格式显示,长度为 0x10,也就是 16 个字节;第二个命令以.w 格式显示,长度为 0x10,也就是 162=32个字节;最后一个命令以.l 格式显示,长度也是 0x10,也就是 164=64 个字节。这三个命令的执行结果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nm命令

  nm 命令用于修改指定地址的内存值,命令格式如下:

nm [.b, .w, .l] address

  nm 命令同样可以以.b、.w 和.l 来指定操作格式,比如现在以.l 格式修改 0x80000000 地址的数据为 0x11111111。输入命令:

nm.l 80000000

  输入以上命令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80000000 表示现在要修改的内存地址, ffffffff表示地址 0x80000000 现在的数据,?后面就可以输入要修改后的数据 0x11111111,输入完成以后按下回车,然后再输入‘q’即可退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mm命令

  mm 命令也是修改指定地址内存值的,使用 mm 修改内存值的时候地址会自增,而使用命令 nm 的话地址不会自增。比如以.l 格式修改从地址 0x80000000 开始的连续4个内存块(4*4=16个字节)的数据为 0X6666666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mw命令

  命令 mw 用于使用一个指定的数据填充一段内存,命令格式如下:

mw [.b, .w, .l] address value [count]

  mw 命令同样可以以.b、.w 和.l 来指定操作格式, address 表示要填充的内存起始地址,value为要填充的数据, count 是填充的长度。比如使用.l 格式将以 0X80000000 为起始地址的 0x10 个内存块(0x10 * 4=64 字节)填充为 0X66666666,命令如下:

mw.l 80000000 66666666 1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cp命令

  cp 是数据拷贝命令,用于将 DRAM 中的数据从一段内存拷贝到另一段内存中,或者把 NorFlash 中的数据拷贝到 DRAM 中。命令格式如下:

cp [.b, .w, .l] source target count

  cp 命令同样可以以.b、 .w 和.l 来指定操作格式, source 为源地址, target 为目的地址, count为拷贝的长度。我们使用.l 格式将 0x80000000 处的地址拷贝到 0X80000100 处,长度为 0x10 个内存块(0x10 * 4=64 个字节),命令如下所示:

cp.l 80000000 80000100 10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cmp命令

  cmp 是比较命令,用于比较两段内存的数据是否相等,命令格式如下:

cmp [.b, .w, .l] addr1 addr2 count 

  cmp 命令同样可以以.b、.w 和.l来指定操作格式, addr1 为第一段内存首地址, addr2 为第二段内存首地址, count 为要比较的长度。我们使用.l 格式来比较 0x80000000 和 0X80000100 这两个地址数据是否相等,比较长度为 0x10 个内存块(16 * 4=64 个字节),命令如下所示:

cmp.l 80000000 80000100 10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Boot下EMMC和SD卡操作命令

  mmc 是一系列的命令,其后可以跟不同的参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mmc info命令

  mmc info 命令用于输出当前选中的 mmc info 设备的信息,输入命令“mmc info”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mmc rescan命令

  mmc rescan 命令用于扫描当前开发板上所有的 MMC 设备,包括 EMMC 和 SD 卡,输入“mmc rescan”即可。

3. mmc list 命令

  mmc list 命令用于来查看当前开发板一共有几个 MMC 设备。

4.mmc dev命令

  mmc dev 命令用于切换当前 MMC 设备,命令格式如下

mmc dev [dev] [part]

  [dev]用来设置要切换的 MMC 设备号, [part]是分区号。如果不写分区号的话默认为分区 0。使用如下命令切换到 SD 卡:

mmc dev 0 //切换到 SD 卡, 0 为 SD 卡, 1 为 eMMC

5.mmc part命令

  有时候 SD 卡或者 EMMC 会有多个分区,可以使用命令“mmc part”来查看其分区,比如查看 EMMC 的分区情况,输入如下命令:

mmc dev 1  //切换到 EMMC
mmc part //查看 EMMC 分区

  如果 EMMC 里面烧写了 Linux 系统的话, EMMC 是有3 个分区的,第 0 个分区存放 uboot,第 1 个分区存放 Linux 镜像文件和设备树,第 2 个分区存放根文件系统。

6.mmc read命令

  mmc read 命令用于读取 mmc 设备的数据,命令格式如下:

mmc read addr blk# cnt

  addr 是数据读取到 DRAM 中的地址, blk 是要读取的块起始地址(十六进制),一个块是 512字节,这里的块和扇区是一个意思,在 MMC 设备中我们通常说扇区, cnt 是要读取的块数量(十六进制)。比如从 EMMC 的第 1536(0x600)个块开始,读取 16(0x10)个块的数据到 DRAM 的0X80800000 地址处,命令如下:

mmc read 80800000 600 10

7.mmc write命令

  要将数据写到 MMC 设备里面,可以使用命令“mmc write”,格式如下:

mmc write addr blk# cnt

  addr 是要写入 MMC 中的数据在 DRAM 中的起始地址, blk 是要写入 MMC 的块起始地址(十六进制), cnt 是要写入的块大小,一个块为 512 字节。千万不要写 SD 卡或者 EMMC 的前两个块(扇区),里面保存着分区表!

8.mmc erase命令

  如果要擦除 MMC 设备的指定块就是用命令“mmc erase”,命令格式如下:

mmc erase blk# cnt

  blk 为要擦除的起始块, cnt 是要擦除的数量。没事不要用 mmc erase 来擦除 MMC 设备!

  • 3
    点赞
  • 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贾贾乾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