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必须知道的劳动法知识
文章目录
1.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区别
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保护,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可选),试用期内也必须缴纳社保
劳务合同不受劳动法保护,无缴纳社保义务
2.公司试用期不缴纳社保如何维权
1.协商解决
2.准备材料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3.准备证据和记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
4.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注意:劳动仲裁有效期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发生劳动争议后需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3.寻求法律帮助渠道
1.经济状况符合标准,准备材料寻求正式法律援助渠道
2.拨打12348 全国统一的免费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热线
3.地方司法局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联系
4.社保和公积金断缴有什么影响
社保断缴→
1.医保断缴第二个月就不能用医保报销,超过3个月,连续缴费年限需要重新计算
2.养老保险需要缴纳年限15年才能领取,其他没啥影响
3.失业保险→非自愿离职且缴费满一年 可领取失业金
社保连续缴纳年限—>购房资格,购车摇号资格,积分落户资格
公积金断缴→主要是贷款方面,在申请贷款时需连续缴存6个月(含)以上
5.社保和公积金缴纳标准
分为个人缴纳和单位缴纳,缴存比例每年根据地域会变化
每月入账如医保=个人工资基数医保缴纳比例+个人工资基数公司缴纳比例
注意: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个人不缴费
24年武汉规定
1. 养老保险
- 单位缴费比例:16%
- 个人缴费比例:8%
2. 医疗保险
- 单位缴费比例:8%
- 个人缴费比例:2% + 每月7元的大病统筹基金
3. 失业保险
- 单位缴费比例:0.7%
- 个人缴费比例:0.3%
4. 工伤保险
- 单位缴费比例:根据行业风险类别确定,范围大致为0.5%-2%,个人无需缴纳此项费用
5. 生育保险
- 单位缴费比例:0.7%
- 个人缴费比例: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部分费用
公积金缴存比例对企业单位5%-12%,非企业单位8%-12%
每月入账公积金=个人工资12%(个人缴纳)+个人工资12%(企业缴纳)
如武汉24年度个人缴费基数下限4494元,低于下限则必须按照下限来作为基数
6.社保是哪些
即五险,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7.公积金可以取出来吗
可以
-
住房消费类:这是最常见的提取原因,包括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偿还产权自有的住房贷款本息;以及连续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满3个月后,在特定条件下租赁住房。
-
非住房消费类:
- 离休、退休(退职)。
- 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
- 本市户口职工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未重新就业满一定年限(例如5年)。
- 非本市户口职工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在本市重新就业满半年。
- 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成员。
- 出国、出境定居。
- 职工死亡或被宣告死亡。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因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危旧楼房改建项目分摊部分改造成本,符合条件者也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
此外,如果职工家庭在公积金缴存地无自有住房,可以申请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但提取额度不能超过当年实际房租总额,且不超过当地公积金中心规定的最高限额
8.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被公司辞退经济补偿方案
1.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不满6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6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
2.N+1
N”代表法定经济补偿金,“+1”则是指代通知金,即公司在没有提前30天书面通知的情况下解除无过错员工劳动合同所应支付的一个月工资作为补偿
3.2N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员工可以获得相当于2N(即正常经济补偿金的两倍)的赔偿
9.试用期被辞退有无经济补偿
对于试用期内被辞退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者存在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等行为,用人单位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然而,若用人单位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则可能被视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此时,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赔偿金并不等同于“N+1”,而是相当于2N(即正常经济补偿金的两倍),这适用于违法解除的情形
10.缴纳社保,公积金及辞退补偿是只算基本工资还是平均工资
是算平均工资,即加上绩效,奖金等等的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维权途径:
1.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稽核
2.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
3.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4.法院诉讼
但是一般这个没意义,只影响退休金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