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营好企业内部AI产品

前段时间接手了AI应用情况统计监控的工作,之所以想接这个活儿,主要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看看企业对于AI的接受度。连续做了几周统计后发现,分析出来的数字乏善可陈。整体用户数不到5%,常用的功能就那么一两个。

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去打印机旁抽了几张A4纸,在纸上写写画画拟了个大致的优化方向。

一、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培训

      假设我们的产品非常好。

      好产品没有人使用,首当其冲想到的就是,咱是否宣传到位了?也就是说,做没做?

      目前我们对外宣传的方式主要有2种:双周一推文、不定期线下培训。那我们是否应该检视一下培训的频率是否足够?培训的方式是否单一?

      比如双周一推文改成一周一推文、线下培训的覆盖面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扩大一些。再比如公司各项竞赛活动,是否可以穿插一些AI相关的宣传(eg, 在歌手比赛开场前播放一首AI作词、作曲的音乐)?反正就是通过各种“骚” 操作把AI的火给拱起来,打造AI在企业内部无处不在的氛围。

       再假设,整个宣传工作做得非常到位,那接下来我们就又得再思考一下,做得好不好了?

       推文面向全集团发送,具体的阅读量有多少呢?调查问卷也填了,是否有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呢?比如参加培训的同事来自哪些部门?他们对培训的建议是什么?如果是内容太过沉闷,那就调整培训内容,讲一些轻松的、能调动大家兴趣的内容;如果是业务深入不够的,那就调整课件内容,将大家关注的内容做案例深化。 

       所以,如果单看问题那么全都是问题,重点还是要找到解决办法。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产品

      我们还是先假设,假设我们的产品非常好。

      那IT部门自己是否有使用这个产品呢?如果自己部门的人都不认可、不使用,要求其他部门加强产品应用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底气不足、腰杆没办法挺直的吧。关于IT部门使用情况如何,这个很好统计,只要各个访问和操作设置了埋点,基本上都是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

      接下来,我们再添一假设,假设产品不好。

      我想这个假设对于IT人来讲就非常简单了,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定位问题的时候必须得务实,要避免过于笼统的主观意见,深入细化到每一个小的功能点。梳理出问题,有的放矢。明确要优化的,我们结合资源情况定实现计划;不优化的,我们做好综合评估是否要舍弃,以便抽调精力聚焦可以优化的部分。

      产品的问题,我认为其实是IT部门最容易把握、也最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个需要协调的外部资源较少,即便有受影响、受制约的,都是在一个家门内,只要大家长足够重视,那问题就将不再是问题。

三、建立沟通反馈渠道---重视用户

       IT离不开业务,产品离不开用户。

      每一次的培训我们都要重视用户反馈的意见,不要让任何一个用户的需求之声跌到了地上。但IT部门对接的是全集团所有业务部门,AI项目的成员更是寥寥无几,如何让寥寥数人来对接上全集团所有业务用户,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建渠道、定机制的问题了。

      比如我们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前就会让业务部门确定一个对接人,这个对接人外接IT、内接其公司/部门的人员。IT做好技术支持,对接人负责所在公司/部门的需求搜集汇总,并根据优先级顺序做出初步筛选,然后将紧迫性、重要性较高的前10个需求提报给IT做技术研究。同时,IT以周为单位与对接人做好进度及结果的反馈,形成需求闭环处理。

      再比如可以利用好现有的IT资源,这些IT资源可能对某方面业务较熟(经常与业务部门对接),可以让这类资源与业务部门直接对接,AI项目组成员作为这类IT资源的背后技术力量。以AI成员为技术核心,借助这类IT资源将研究成果辐射出去,从而实现IT在AI方面的最大化效益。

      产品运营涉及到方方面面,传统企业内部的自研产品运营存在其局限性,但也因为面向的受众群体较少,在做好运营这方面也有其一定的优势。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产品运营,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以用户为核心、以价值为导向。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