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作者 | 王小波 |
---|---|
类别 | 逻辑文章,议论文,散文 |
状态 | 完成 |
评分 | 4.5 |
阅读完成时间/出版日期 | 2021年5月17日 |
推荐理由 | 中国传统观点的辩证思考 |
🚀 三句话总结本书
🎨 简单总结和感受
揭露中国人的特点,抨击极端的儒家,认为当前需要多一点实用主义来改善物质,抨击中国的责任感(人前人后的两面性)。因为仁告诉我们要大公无私,可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贪婪的。所以共产主义是非常困难的,有以下几个原因:纵观人类发展没有以恶搞伟大而善良的人,或者说善良的人做不了伟大;追求外在的崇高,就是内心的阴暗,两者是一体的。
☘️ 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
- 同事shuai推荐,同时还有《毛泽东语录》《金字塔演讲》。
- 很久之前看过王小波的另外一本书,觉得讨论的话题有深度,和余华给人的感觉类似,但是王小波写的带一点点幽默,也会更加的散一点。
✍️ 最精华的3句书摘
-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请抓住这一点赚钱“如何在中国赚钱”
- 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不要完全遵从一个人。
-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吃亏永远也不是福《黄石》
📒 本书总结+书摘
作者为什么要表达自己的伦理观点
保命条例:考虑伦理问题时,想替每个人都想一遍是不可能的事,但你可以说,这是我的一得之见,然后说出自己的意见,把是非交付公论。------ 伦理问题本身就没有办法面面俱到,照顾到所有人,所以要撇清价值观,看个人观点
沉默的大多数
-
这倒不是唬外国人,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
-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因为伦理问题说不清楚,很容易就被披上反人类的罪名,因为和极少数圣人相比,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圣人的观点,导致聪明的人都是沉默的,反而愚蠢的人都是发声。同时一个人由权力,那么他说的话道理也就会多占几分。
读过大学的我们都知道,真正的知识体系应该是复杂、完善的。但是普通人希望了解知识,又不愿意花太多的尽力。导致微信上以偏概全的内容变多,而真正的知识都选择在大众传播中沉默。
伟大而善良的人
- 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更何况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善与恶为一,正如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不知道何为恶,焉知何为善?所以他们要求的,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
真是因为善良而伟大的人很少,所以对于伟大的人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不要完全吸收他的理论,也要从中学习符合当前自身情况的内容。善良有两种生成方式第一种是因为变得愚蠢,还有一种的变得非常睿智,包容万物
受欢迎的言论
与此同时,人人都渴望得到受欢迎的结论,因此连做人都不够自然。现在人们所说的人文科学的危机,我以为主要起因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在经济方面——挣钱太少。假定可以痛快淋漓地做学问,再挣很多的钱,那就什么危机都没有了。
- 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
什么是受欢迎的言论
- 我上大学时,老师教诲我们说,搞现代史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治史的原则,二是党性的原则。
- 中国的学者素来有卖大力丸的传统,喜欢做妙语以动天听。
受欢迎首先要符合国家的方针,其次要面向大众,需要浓缩,简单。
花刺子
- 总之,面对公众和领导时,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点滑头:拣好听的说或许不至于,起码都在提防着自己不要讲出难听的来——假如混得不好,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够甜。
- 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这就是说,人不知自己是不是身在花剌子模,因此搞不清自己是不是有点滑头,更搞不清自己以为是学术、艺术的那些东西到底是真是假。不过,我知道假如一个人发现自己进了老虎笼子,那么就可以断言,他是个真正的信使。这就是第三个结论。
花刺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是人带来坏消息,而是坏消息必须要有人带来。作为下级面对领导的时候,需要滑头,不要讲出太难听的话。当然花刺子的程度完全取决于社会的风气。
真相和大道理
- 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这也验证了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数真理都没有人能够很轻松的交给你,不应该去寻找那些压缩的知识。
大道理
- 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
-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
大道理范围可以很广,比如你把一个歪理研究的很明白,用一系列的逻辑,示例来作证这个观点,把他研究的很深入,你就能够拥有一个大道理,而其他人想要反驳的,必须要先把你的逻辑研究清楚,这显然是非常花时间的。
否定大道理
- 但这江河绝不是如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为他们而流,正如以思想为乐趣的人不是为他们而生一样。
- 这是因为,假如这种终极真理已经被发现,人类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了依据这种真理来做价值判断。
真是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洞悉自然的种种,才让社会的进步有了动力,如果一切都趋于稳定,那么必定会在稳定中消亡。也就是后面的熵增定律,我们变成粪坑里的蛆。
- 我还可以说,光有熵增现象不成。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但是这也不能解释我的行为。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
中西方追求的差异
- 主要的因素是感情问题。西方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是亲亲敬长,就不重视这种问题。
- 东西方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沉迷于物欲,而东方人精于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从征服中得到满足,后者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汲取幸福。“
- 我认为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了解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
智慧
- 我宁可做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 我也有一个问题,但我不想向上帝提出,那就是什么是智慧。假如这个问题有答案,也必定在我的理解范围之外。
一个空的水杯能承载任何的液体,我们的思想也应该是一个空的水杯。用来容纳智慧,然后在自身内部进行智慧的压缩。
愚人获得智慧
- 而是说她只要会了任何一点东西,都会当做超级智慧,相比之下那东西是什么倒无所谓。由这件事我想到超级知识的本质。这种东西罗素
- 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只适于对爱人讲。假如不是这么用,也很肉麻。
愚人不会去做一个沉默的人,因为视野和能力的问题,他收到任何一点点的提高都会积极的告诉别人。
认为吃苦是福
- 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种消极忍耐的态度,不提倡用脑子想,提倡用肩膀扛;结果不但是人,连驴和猪都深受其害。
- 而且是比赛一种负面的能力,比赛谁更不知劳苦,更不贪图安逸!
- 但是我们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发明了种种消极的伦理道德,其中就包括了吃大苦、耐大劳,“存天理、灭人欲”;而苦和累这两种东西,
中国传统观念,什么吃亏是福完全是错误的,如果你吃了亏,反而还会慢慢的吃更多的亏。所以遇到问题需要及时提出来,如果是服务性的行业那么就应该服务于与你,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如果是同时就是应该一起协作,老板也能帮你干活,明白啦吗?
- 越是天真、朴实的人,听到一种于己有利的说法,证明自己身上有种种优越的素质,是人类中最优越的部分,就越会不知东西南北,撒起癔症来。
- 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别人说你能吃苦,就是说你太傻了,别人说你狠,才是对你的表扬:有一种恐惧。消费主义贩卖的是人的恐惧,我们也应该让别人恐惧,该微笑的时候微笑,该狠的时候就是要狠。
吃苦吃亏永远不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卧薪尝胆的关键在最后的反抗。你可以吃亏,但是你要知道你为什么吃亏,吃了以后能够获得什么,不要做一头待宰的猪。
纠正观点
- 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让别人去吃苦,我们不能够吃苦。我们可以把别人的拿来作为自己的精力。《黄石》美剧推荐看一下。就是要这样,分清楚场合
中国人的责任感
- 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在家里(现在还要加上在单位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了责任感(罗素和费孝通对此都有过论述,谁有兴趣可以去查阅)。
为人的格调
- 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一个简单的真理: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看起来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方块字,念起来就大不相同。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
- 我反对把一切统一到格调上,这是因为它会把整个生活变成一种得分游戏。一个得分游戏不管多么引人入胜,总不能包容全部生活,包容艺术,何况它根本就没什么意思。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是艺术 - 我还可以说,光有熵增现象不成。举例言之,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但是这也不能解释我的行为。我的行为是不能解释的,假如你把熵增现象看成金科玉律的话。
- 假设某人做出一份牺牲,可以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很多幸福,这就是崇高——洛克就是这么说的。孟子不是这么说,他的崇高另有根基,远不像洛克的理论那么能服人。
对于文字:不应该是一个打分的游戏,这样太死板了。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人观点的输出。同时也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模板化。
关于崇高:应该从带给更多人幸福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