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参考模型与协议模型
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是两类不同的网络模型:
协议模型:
- 是实际运行在网络中的具体协议集合,比如TCP/IP模型。
- 各层协议明确定义,如IP、TCP等。
- 面向实际实现和应用。
- 不同厂商产品通过遵循同一套协议来实现互操作。
参考模型:
- 是一种理论框架,比如OSI参考模型。
- 定义了通信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层次分明但没有规定具体协议。
- 面向标准化和理论研究。
- 为不同系统和产品提供通用参考。
两者的区别和关系:
- 协议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参考模型解决理论问题。
- 协议模型遵循参考模型的设计原则,但不一定完全对应。
- TCP/IP模型是最成功的协议模型,OSI模型是最完整的参考模型。
- 参考模型指导和规范了协议模型的研发。
- 协议模型的实践促进和完善了参考模型的理论。

二、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 开放系统是指遵从国际标准的、能够通过互连而互相作用的系统。
- 1979年,ISO公布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pdel, OSI/RM)。
- 从OSI\RM模型设计来上说,通信过程开始于信源的应用层,数据传送到下面的每一层,其所支持的数据被封装,直到它到达物理层并放到介质上。当数据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它在按照相反的方向通过每一层并解封装。
- 每一层通过将来自下层的信息准备好然后向直连的上层提供服务。
1. 实体(Entity)
- OSI/RM模型是一种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次由一些实体组成。
- 所有的N实体在N-1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N+1层提供增值服务,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连接由SAP提供。
2. 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 Access Point)
- 在互连的各个开放系统中分布的所有N实体协同工作,为了所有的N+1实体提供服务。
- 层和层之间的服务逻辑接口

三、TCP/IP协议模型
- 由著名的传输层协议TCP与网络层协议IP而得名
- 开放的标准,由行业内人员使用“请求注解(RFC)”一起合作开发完善的
- 网络接口层:控制网络的硬件设备和介质
- 网际层:确定通过网络的最佳路径。完成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服务和数据报的路由选择。
- 传输层:支持设备间的通信和执行错误纠正。为网络应用程序完成进程到进程(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 应用层:为用户表示应用数据。例如,HTTP在Internet浏览器的Web浏览器应用程序中为用户表示数据。网络应用程序。例如,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简单邮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SMTP)、远程登录协议(Remote Login Protocol,Telnet)、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等,人们熟知的应用程序。
通信的过程:TCP/IP模型描述了组成TCP/IP协议族的各种协议的功能。在发送主机和接受主机上实现的这些协议通过网络交互,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传送。
完整的通信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在发送方源终端设备的应用层创建数据;
- 当数据在源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族向下传递时对其分段和封装;
- 在协议族网络接口层的介质上生成数据;
- 通过由介质和任意中间设备组成的网际网络传输数据;
- 在目的终端设备中沿协议族向上传递时对其解封和重组;
- 将此数据传送到目的终端设备应用层的目的应用程序。
四、OSI/RM模型与TCP/IP模型比较
五、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过程
1. 网络编址
- 成功的通信需要发送者与接受者知道如何获取对方的信息。例如,邮政系统可以使用地理信息将邮件发送到物理位置。但计算机间获得信息要复杂的多。
- 在Internet上,计算机通信可以不考虑物理位置。工程师设计了使用网络地址编号的逻辑地址表,从而在计算机上取代了物理地址表。
- 在OSI模型的3个不同的层要求数据进行编址,在每一层增加不同的地址信息
六、信源、信道、新宿
- 信源: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
- 信道:数字信道(宽带表示:信道容量=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比特率bps)与模拟信道(宽带表示:w=f2-f1)
- 码元速率等于波特率(Baud)
- 奈奎斯特定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极限波特率(最大数据传输速率)B=2W
,其中R为数据传输速率(bps),B为波特率(Baud),W为信道带宽(hz),N表示码元的种类数
- 香农定理:
- 分贝与信噪比的关系:
- 误码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其中N_e表示出错的位数,N表示传送的总位数。
- 信道延迟:=传输距离/传输速度。电缆延迟:2.5us;卫星信道延迟:270ms
- 调制延迟:=数据帧大小/速率
- 发送数据总时间:=线路延迟+调制延迟
番外
1. HTTP与HTTPS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和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都是用于在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协议,但它们之间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 安全性:最显著的区别是安全性。HTTP是明文协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加密,因此容易被黑客窃取和篡改。而HTTPS使用了SSL(Secure Sockets Layer)或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来加密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 端口号:HTTP默认使用端口号80进行数据传输,而HTTPS默认使用端口号443。
- 认证:HTTPS通过使用SSL证书来验证服务器的身份,确保用户与正确的服务器建立安全连接。这样可以防止中间人攻击和伪造网站。
- SEO影响:搜索引擎更倾向于显示使用HTTPS协议的网站,因为HTTPS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综上所述,HTTPS在安全性方面比HTTP更加可靠。对于涉及敏感信息(如个人身份信息、信用卡数据等)的网站或应用程序,使用HTTPS是必要的。而对于一般的网站,使用HTTP也是可以接受的。
2. 网络传输介质
网络传输的主要介质有以下几种:
1) 有线传输:
- 铜线: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等,是最常见的有线传输介质。传输速度快,但成本较高。
- 光纤:采用光学信号进行传输,传输速度极快,不受电磁干扰影响,但成本也较高。
2)无线传输:
- 微波:用于长距离无线传输,如卫星通信。
- 红外线:用于短距离无线传输,如遥控器。
- 蓝牙:用于短距离无线传输,通常距离在10米以内。
- WiFi:采用射频技术进行短距离无线传输,覆盖范围大约在100米内。
- 移动通信网络:包括2G、3G、4G、5G等移动网络,用于无线宽带接入。
- 卫星通信:通过卫星进行长距离无线传输。
所以总体来说,网络传输的主要介质包括铜线、光纤以及各种无线传输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或光波等。不同介质的应用取决于传输距离、速度和成本等多个因素。
3. 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
1)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是两种常见的多路复用技术:
- 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通过将信道分配在不同的频率上实现多路传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独立的频率子通道进行通信,不同用户之间通过频率隔离。
- 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通过将信道按时间序列分割成多个时间槽实现多路传输。每个用户依次和按顺序占用整个频谱进行短时间传输,以实现多用户传输。
2)两种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
- FDM是通过频率来分离不同用户的信号,每个用户独占一个频率子通道;而TDM是通过时间来分配给不同用户,每个用户按时间顺序依次访问全频带。
- FDM需要频率子通道不重叠以避免干扰,但频率资源有限;TDM可以高效利用频谱资源,但需要同步和快速开关以实现时隙分配。
- FDM适用于传输带宽较宽的信号,如语音和视频;TDM适用于传输带宽较窄但需要高速传输的信号,如数字信号。
- 现代通信主要采用FDM和TDM结合使用,如FDMA、TDMA等技术,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4. 物理地址与网络地址
1)物理地址和网络地址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地址:
- 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也称为硬件地址、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它是网络接口卡在生产时被烧写的唯一标识,长度通常是48位。
- 网络地址(Network Address):也称为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它是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分配或静态配置的,用于标识主机在网络中的位置。IPv4地址长度为32位,IPv6地址长度为128位。
2)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 地址类型不同:物理地址标识网络接口卡,网络地址标识主机在网络中的位置。
- 地址长度不同:物理地址通常为48位MAC地址,网络地址为32/128位IP地址。
- 分配方式不同:物理地址在生产时烧写,网络地址可以动态或静态分配。
- 使用范围不同:物理地址仅在本地网络内有效,网络地址在整个互联网内唯一。
- 层次不同:物理地址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地址工作在网络层。
5.比特(bit)与字节(Byte)
1) 定义
- bit:位 (小写b) 也称比特——是英文 binary digit的缩写。二进制数系统中,每个0或1就是一个位(bit)。位是数据存储(计算机中信息)的最小单位。计算机中的CPU位数指的是CPU一次能处理的最大位数。
- Byte:字节(大写B)——8bit就称为一个字节(Byte), 1Byte=8bit,记为Byte或B,是计算机中信息的基本单位。
2)基础关系
1比特(bit)=0.125字节(B),1B就是1个字节 | |
Bit——比特 | 计算机内存的基本单位 |
B ——字节 | 1 B = 8 bit |
KB——千字节 | 1 KB = 1024 B |
MB——兆字节 | 1 MB = 1024 KB |
GB——吉字节 | 1 GM = 1024 MB |
TB——太字节 | 1 TB = 1024 TB |
1kbps=10^3bps;1Mbps=10^6kbps;1Gbps=10^9bps(比特是标准的十进制) | |
1B/s=8b/s(或1Bps=8bps);1KB/s=1024B/s;1MB/s=1024KB/s(字节相邻单位数量级为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