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史(详细)
引言
- 任何事物的创造发明都来源于需求和欲望,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推动实现了目标
- 正是因为人类对于计算能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才创造了如今规模的计算机.
- 计算机,字如其名,用于计算的机器.这就是最初计算机的发展动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始终有计算的需求。进行运算时所运用的工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
从用于科学计算的机械计算器->用于存储的制表机->冯诺依曼结构、电子管->美国电子计算器国用小型机(IBM自己的处理器)->交谈式计算器服务环境UNIX->微型计算机->图形界面、操作系统->智能手机
目录
- 计算机
- 发展时间轴
- 内部结构
一、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 亿,无线互联网有6.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一位。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二、计算机发展时间轴
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主要是借助简单的工具比如手指/石头/打绳结/纳皮尔棒/计算尺等,我想大家都用手指数过数;有人用一堆石子表示一些数目;也有人曾经用打绳结来计数;再后来有了一些数学理论的发展,纳皮尔棒/计算尺则是借助了一定的数学理论,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查表计算法.
你会发现,这里还不能说是计算(机|器),只是计算而已,更多的靠的是心算以及逻辑思维的运算,工具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辅助.
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 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1642年法国哲学-数学家Blaise Pascal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式机械式计算机,利用齿轮传动原理制成,能做加减法。
工作原理就是:现在加法机的轮子上拨出第一个数,在按照第二个数在相应的轮子上转动对应的数字,最后就会得到这两个数之和。利用齿轮的比例大小决定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进1的自动加法。乘法为连加,除法为连减。
1674年:莱布尼茨改进了帕斯卡的计算机,使之成为一种能够进行连续运算的机器,并且提出了“二进制”数的概念。(据说这个概念来源于中国的八卦)
1725年:法国纺织机械师布乔(B.Bouchon)发明了“穿孔纸带”的构想。
1805年: 法国机械师杰卡德(J.Jacquard)根据布乔“穿孔纸带”的构想完成了“自动提花编织机”的设计制作,在后来电子计算机开始发展的最初几年中,在多款著名计算机中我们均能找到自动提花机的身影。
霍列瑞斯博士巧妙的设计在于自动统计。他在机器上安装了一组盛满水银的小杯,穿好孔的卡片就放置在这些水银杯上。卡片上方有几排精心调好的探针,探针连接在电路的一端,水银杯则连接于电路的另一端。与杰卡德提花机穿孔纸带的原理类似:只要某根探针撞到卡片上有孔的位置,便会自动跌落下去,与水银接触接通电流,启动计数装置前进一个刻度。由此可见,霍列瑞斯穿孔卡表达的也是二进制信息:有孔处能接通电路计数,代表该调查项目为“有”(“1”),无孔处不能接通电路计数,表示该调查项目为“无”(“0”)
首先要把运算进行分解,然后就是机械性的依靠齿轮等部件传动运转来完成进位等运算.
说计算机的发展,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巴贝奇。他发明了史上著名的差分机,之所以叫差分机这个名字,是因为它计算所使用的是帕斯卡在1654年提出的差分思想
巴贝奇的第一个贡献是制作了一台"差分机"。所谓"差分"的含义,是把函数表的复杂算式转化为差分运算,用简单的加法代替平方运算。1812年,20岁的巴贝奇从法国人杰卡德发明的提花编织机上获得了灵感,差分机设计闪烁出了程序控制的灵光──它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旨意,自动处理不同函数的计算过程。巴贝奇耗费了整整十年光阴,于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机,它可以处理3个不同的5位数,计算精度达到6位小数,当即就演算出好几种函数表。
1834年巴贝奇提出来了分析机的概念 一种通用计算机的概念模型
正式成为现代计算机史上的第一位伟大先驱。
机器共分为三个部分:堆栈,运算器,控制器。他的助手,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独生女阿达.奥古斯塔(Ada Augusta)为分析机编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计算机程序。
世界第一段程序,是上面提到的巴贝奇的师妹著名诗人拜伦之女Ada Lovelace在打孔卡上写出来的。程序设计人员都要把程序编排成010101这样的形式,在纸上打孔,再送到机器里去读。这减少了相当多的工作,写一个卡片能使用相当久,也避免了重复造轮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在那个年代,已经把计算机器的概念上升到了通用计算机的概念,这比现代计算的理论思想提前了一个世纪
它不局限于特定功能,而且是可编程的,可以用来计算任意函数——不过这个想法是构思在一坨齿轮之上的.
巴贝奇设计的分析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其一
是齿轮式的"存贮库",巴贝奇称它为"仓库"(Store),每个齿轮可贮存10个数,齿轮组成的阵列总共能够储存1000个50位数。
第二个部件
是所谓"运算室",它被巴贝奇命名为"作坊"(Mill),其基本原理与帕斯卡的转轮相似,用齿轮间的啮合、旋转、平移等方式进行数字运算。为了加快运算速度,他改进了进位装置,使得50位数加50位数的运算可完成于一次转轮之中。
第三部分
巴贝奇没有为它具体命名,其功能是以 [2] 杰卡德穿孔卡中的"0"和"1"来控制运算操作的顺序,类似于电脑里的控制器。他甚至还考虑到如何使这台机器处理依条件转移的动作,比如,第一步运算结果若是"1",就接着做乘法,若是"0"就进行除法运算。此外,巴贝奇也构思了送入和取出数据的机构,以及在"仓库"和"作坊"之间不断往返运输数据的部件。
1、用于存储数据的计数装置,巴贝奇称之为“仓库”(store),相当于现在CPU中的存储器
2、专门负责四则运算的装置,巴贝奇称之为“工厂”(mill),相当于现在CPU中的运算器
3、控制操作顺序、选择所需处理的数据和输出结果的装置
而且,巴贝奇并没有忽略输入输出设备的概念
此时你回想一下冯诺依曼计算机的结构的几大部件,而这些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提出来的,是不是不寒而栗!!!
巴贝奇另一大了不起的创举就是将穿孔卡片(punched card)引入了计算机器领域,用于控制数据输入和计算
你还记得所谓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使用的是什么吗?就是纸带!!
ps:其实ENIAC真的不是第一台~
所以说你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他被称为"通用计算机之父"了.
他提出的分析机的架构设想与现代冯诺依曼计算机的五大要素,存储器 运算器 控制器 输入 输出是吻合的
也是他将穿孔卡片应用到计算机领域
ps:穿孔卡片本身并不是巴贝奇的发明,而是来自于改进后的提花机,最早的提花机来自于中国,也就是一种纺织机
只是可惜,分析机并没有真正的被构建出来,但是他的思维理念是超前的,也是正确的
巴贝奇的思想超前了整整一个世纪,不得不提的就是女程序员艾达,有兴趣的可以google一下,Augusta Ada King
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F. Baldwin)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
机械式计算机,先将数输入到显示区,摇动一圈将从右往左输入转动,相当于从低位做加法。
机电阶段与电子阶段使用到的硬件技术原理,有不少是相同的
主要差别就在于计算机理论的成熟发展以及电子管晶体管的应用
https://www.ituring.com.cn/article/217583
用于统计的制表机
下一次1890年的普查十年也不可能完成统计,而美国的法律规定必须在十年内完成。于是招标寻找解决办法。Herman Hollerith设计了这种在纸板上打空(punched card)的技术,帮助解决了统计局的难题,但是他本人并没有赚到钱。1896年他成立了一个公司(TabulatingMachine Company),向其它国家卖他的产品。后来在他老了以后,他把公司卖给了手下的一个主管。最后成了成立IBM的三家公司之一。
杰卡德提花机用穿孔纸带上的小孔,主要用来控制提花操作的步骤,即编写程序,霍列瑞斯则进一步设想要用它来储存和统计数据,发明一种自动制表的机器。
霍列瑞斯博士巧妙的设计在于自动统计。他在机器上安装了一组盛满水银的小杯,穿好孔的卡片就放置在这些水银杯上。卡片上方有几排精心调好的探针,探针连接在电路的一端,水银杯则连接于电路的另一端。与杰卡德提花机穿孔纸带的原理类似:只要某根探针撞到卡片上有孔的位置,便会自动跌落下去,与水银接触接通电流,启动计数装置前进一个刻度。由此可见,霍列瑞斯穿孔卡表达的也是二进制信息:有孔处能接通电路计数,代表该调查项目为“有”(“1”),无孔处不能接通电路计数,表示该调查项目为“无”(“0”)。
直到1888年,霍列瑞斯博士才实际完成自动制表机设计并申报了专利。他发明的这种机电式计数装置,比传统纯机械装置更加灵敏
虽然霍列瑞斯发明的并不是通用计算机,除了能统计数据表格外,它几乎没有别的什么用途,然而,制表机穿孔卡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二进制信息。在以后的计算机系统里,用穿孔卡片输入数据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数据处理也发展成为电脑的主要功能之一。
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计时公司,或“CTR”创办于1911年,从事量表、计时设备和制表机的生产。老汤姆·沃森(Tom Watson Sr.)在1914年至1956年间主管公司业务,这位雄心勃勃的领军人在1924年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即日后闻名世界的IBM。
依托自己发明的制表机,霍列瑞斯博士“下海”创办了一家专业制表机公司,但不久就因资金周转不灵陷入困境,被另一家CTR公司兼并。1924年,CTR公司更名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英文缩写“IBM”,专门生产打孔机、制表机一类产品。
杰卡德和霍列瑞斯分别用开创了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之先河。以历史的目光审视他们的发明,正是这种程序设计和数据处理,构成了电脑“软件”的雏形。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美国统计专家赫尔曼·何乐礼(Herman Hollerith)借鉴穿孔卡原理发明了电动制表机,用于美国人口统计,与巴贝奇的分析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把所有需要调查的项目依次固定在一张硬纸卡上,然后将统计的居民个人信息在相应位置打孔,用来表示“Yes”。当统计机器的探针撞到卡片上的“孔”,就会接通电流,计数装置往前进一个刻度。何乐礼博士正是采用了二进制的原理,来高效统计美国人口信息。何乐礼博士随后创建了制表机公司,也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的前身。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33年,美国数学家D.N.Lehmer造出一台电气计算机用来分解1-1000万之间的所有自然数为素数因子。
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计算机专家霍德·艾肯在IBM公司的资助下,借鉴上面提到的英国数学家巴贝奇的分析机理论,于1944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机电计算机——Mark-I型。IBM把这台计算机送给了哈佛大学,并一直使用到1959年,为培养早期的计算机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理论量子物理学的约翰·阿塔那索夫(John Atanasoff)副教授,苦于没有机器能够计算出量子物理中许多变量的求解。同样是在1937年,他寻求IBM公司的资助,但被断然拒绝,于是他横下决心一定要研制一台更好的计算机器。他利用当时正在发展的真空晶体管,用电子脉冲来表示“0”和“1”,并在电气工程专家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的帮助下,两人于1940年底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并用两个人的名字将其命名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
阿塔那索夫开辟了一种计算机的全新路径,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架构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今天的华为在内部强调研发上要多路径突破,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1940年底,他结识了美国物理学家莫克利(JohnW.Mauchly)。莫克利在了解和参观了ABC计算机后,联合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电气专家艾克特(J.PresperEckert),在国防部的资助下和冯·诺依曼博士的指导下,于194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虽然这台计算机采用的是十进制,但当时毫不影响它的计算能力,它大大缩短了美国“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研发时间,加速了二战的结束。
1945年6月,冯·诺依曼将ENIAC电子计算机的十进制改回成二进制,并提出计算机内部存储器存储程序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理论的架构。
0和1这种极简的语言设计,像给计算机注入了永远在生长的“原力”,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与通信领域IP路由理念具有异曲同工,就像“看不见的蒸汽机”,用最简单的理论架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伟大产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每秒可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共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主力就是IBM公司对电子计算机的贡献绝对是非常的,完全作为一个领导者。
冯诺伊曼、毛奇莱、艾克特一起发明的ENIAC,但是总负责人只写了冯诺依曼,并且计算机归属权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所以毛奇莱、艾克特就自己去开公司发明了UNIVAC的计算机,但是公司经营不擅,倒闭。
IBM的小华生看到了计算机的重要性,决定从制表机、打孔机(机械)投资计算机(电子)并请冯诺依曼作为顾问。同时还请很多工程师,把MIT作为技术支持。同时,他远见的看到,计算机不仅仅是用于做科学计算机的,还可以用来处理信息、处理表格和文字、编辑和打印文章。
有了IBM作坚强后盾,新的计算机研制工作在哈佛物理楼后的一座红砖房里开了场,艾肯把它取名为“马克1号”(MarkⅠ),又叫做“自动序列受控计算机”。IBM又派来莱克、德菲和汉密尔顿等工程师组成攻关小组,财源充足,兵强马壮。比起巴贝奇和阿达,艾肯的境况实在要幸运得多。IBM也因此从生产制表机、肉铺磅秤、咖啡碾磨机等乱七八糟玩意的行业里,正式跨进了计算机的“领地”。
艾肯设计的马克1号已经是一种电动的机器,它借助电流进行运算,最关键的部件,用的是普通电话上的继电器。马克1号上大约安装了3000个继电器,每一个都有由弹簧支撑着的小铁棒,通过电磁铁的吸引上下运动。吸合则接通电路,代表“1”;释放则断开电路,代表“0”。继电器“开关”能在大约1/100秒的时间内接通或是断开电流,当然比巴贝奇的齿轮先进得多。
为马克1号编制计算程序的也是一位女数学家格雷斯·霍波(G·Hopper)。这位声名遐迩的数学博士,1944年参加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研究工作,她说:“我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MarkⅠ的第三名程序员。”霍波博士后来还为第一台储存程序的商业电子计算机UNIVAC写过程序,又率先研制成功第一个编译程序A-O和计算机商用语言COBOL,被公认是计算机语言领域的带头人。有一天,她在调试程序时出现了故障,拆开继电器后,发现有只飞蛾被夹扁在触点中间,从而“卡”住了机器的运行。于是,霍波恢谐地把程序故障统称为“臭虫”(bug),而这一奇怪的“称呼”,后来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行话,如DOS系统中的调试程序,程序名称就叫DEBUG。
1946年,艾肯和霍波联袂发表文章说,这台机器能自动实现人们预先选定的系列运算,甚至可以求解微分方程。
1950年
EDVAC
第一台并行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的两个设想:采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
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
1954年
TRADIC
IBM公司制造的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956年
摩尔和诺伊斯和另外的六个人创建了仙童半导体公司(硅谷,名字:有很多使用硅的半岛体公司)
在 1957 年 10 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卫星,此举让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决定投下巨额的经费用以支持及发展科学,美国高等研究计划署(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便是在这个时空下设立了,该单位负 责推动系统发展等相关计划,成为当时美国电子计算器发展的重要推手
1958年
IBM 1401
这是第二代计算机中的代表,用户当时可以租用。
1960 年代是大型计算机的发展年代,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因最先实现了兼容分 时系统(CTSS, Compatible Time-Sharing System),在电子计算器领域享有 相当崇高的地位。1963 年,麻省理工的里克莱德(J. C. R. Licklider, 1915~1990)推动了 MAC 计划,MAC 以 IBM 的大型计算机做为主体,连接了 将近 160 台终端机,这些终端机就四散在学区以及教职员的家中,可以让 30 位 使用者同时共享计算机资源。这项计划到了 1965 年便不堪负荷,于是麻省理工 便决定开发更大型的分时计算机系统。新的计划便是 – MULTICS。一个计算机 史上最为庞大的分时计算机系统,企图连接 1000 部终端机,支持 300 位使用 者同时上线的分时计算机系统。她面临的是,操作系统的分时观念还在各学术与 研究机构探索成形中,计算机硬件亦需重新设计的双重挑战。
1965 年
DEC 公司推出了 PDP8 型计算机,标志着小型机时代的到来,接着而来的是一系列的PDP和VAX小型机。
主要是IBM的大型机实在是太贵了,中小公司根本用不起,所以轻量级的对手-数字设备公司(DEC),生产相对廉价的小型计算机。
1968年
摩尔和诺伊斯创建了英特尔公司,当时英特尔公司、IBM、DEC都是自己设计中央处理器。英特尔的处理器更加简单,便宜。
1969 年贝尔实验室的计算器科学研究中心(Computing Science Research Center)成员退出 MULTICS 计划的同时,贝尔实验室本身其实也没有一套完善 便利的交谈式计算器服务环境。在其中不少工程师们也正为了改善程序设计环境 努力着, 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 和其同事们在当时草拟一个新的档 案系统架构,这个档案系统也就是早期的 UNIX 操作系统的档案系统的前身。当 时的 Ken Thompson 忙着使用 Fortran 语言将原本在 Multics 系统中开发的 game 叫 “Space Travel”(太空旅游)转移到 GECOS System 上开发。 Ken Thompson 在移转工作环境的同时为了得到较好的发展环境,便与 Dennis Ritchie 共同动手设计一套包含 File System、Process Subsystem 及一小组 Utility 的操作系统,当时这套系统仅能支持 2 个使用者使用。由于贝尔 实验室对于 MULTICS 计划失败的阴霾还未消散, Brian Kernighan 这位仁兄 开玩笑地戏称这套新的操作系统为 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缩写为 UNICS,之后大家取谐音便叫她为 “UNIX”,没想到这个开玩 笑的名字会被人叫到今天。
1970年
IBM S/370
这是IBM的更新换代的重要产品,采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代替磁芯存储,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并使用虚拟存储器技术,将硬件和软件分离开来,从而明确了软件的价值。
1973年IBM的新总裁凯莉接手小华生。几年后,IBM开发个人电脑。
1973 年并以 C 语言改写全部 UNIX 原始程序,UNIX 于是首度出现正式版本–V5 (第五版)。
此时的 UNIX 慢慢地在贝尔实验室内部蔓延开来,装机数也变成了 25 部之多。 由于当时的贝尔实验室实际上是掌控在美国电信电话公司(AT&T)及其子公司西 方电器公司的手上,实验室主要是负责研究改进西方电器公司制造的和美国电信 电话公司在贝尔系统中使用的电信设备。同时根据军方合同,从事与国防有关的 研究与改进的工作。而 AT&T 本身由于有反托拉斯法的限制并不能从事于任何有 关计算机方面的销售,所以 AT&T 的主管阶层们对于当时 UNIX 的发展并没有太 多的支持,因而当时贝尔实验室内部对于 UNIX 的发展并不是相当在意也无意于 将之推广。不过为了应付实验室内各部门日益增加的 UNIX 使用者与相关技术支 持需求,还是成立了 UNIX System Group(简称 USG)。但该组织也仅只是 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未赋予继续发展的任务。所以当时的 UNIX 发展,全靠 AT&T 的工程师们的努力。这段期间 UNIX 的发展完全没有组织及系统性可言, 而玩家尽是一些工程师们,于是乎种下了 UNIX 日后较难以被一般人所接受的命 运
1975年4月
Altair 8800
MITS制造的,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
乔布斯和沃兹尼克办起了苹果公司,研制个人微机。同年研制出了Apple-I最早的苹果机实际上做不了什么事,只能让学计算机的孩子练习一下简单的编程和玩一点简单的
诸如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苹果机的操作也很不方便,一般老百姓是不会喜欢用它的。
1977年4月
Apple II
NMOS6500 1MHz CPU,4KB RAM 16KB ROM,这是计算机史上第一个带有彩色图形的个人计算机
1981年8月12日
IBM PC
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CPU,内存64KB,160KB软驱,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
这次是由于快速开发,IBM直接使用英特尔处理器。
1982年英特尔搞出来8086完全兼容的第二代880286处理器,用在IBM PC
1983年1月19日
APPLE LISA
第一台使用了鼠标的电脑,第一台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
1983年3月8日
IBM PC/XT
采用INTEL8088 4.77MHz的CPU,256K RAM和40K ROM,10MB的硬盘,两部360KB软驱。
思科:斯坦福公司
1983 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刚刚投资建设了连接各个大学和美国几个
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广义网 NSFNet,即今天的互联网雏形。当时建设 NSFNet 的目的是让科研人员
不需要出差到超级计算机中心就能通过远程登录而使用那些超级计算机。而思科创建的一年后,即1985 年 NSFNet 就开始和商业网络对接。由于各大学、各公司的网络采用的协议不同,使用的设备
也不同,因此对多协议路由器的需求一下子产生了。
1984年8月
IBM PC/AT
采用Intel 80286 6MHzCPU, 512KB内存,20MB硬盘和1.2M软驱。
同年,第二代苹果机麦金托什诞生,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图形界面是斯坦福大学施乐公司研制的)
1985年
康柏造出IBM PC的兼容机等等,处理器全都用英特尔,从此英特尔处理器,冯诺依曼结构,复杂指令集被广泛是使用。
乔布斯被苹果公司踢出。
八十年代,计算机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精简指令集
的处理器设计思想,其代表人物是现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美国科学院、工程学院和文理学院三院院士
轩尼诗(John Hennessy) 教授和加大伯克利分校著名的计算机教授派特森(David Patterson)
院士。精简指令系统只保留很少的常用指令并将一条复杂的指令用几条简单的指令代替。
1986年9月
Compaq Desktop PC
采用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内存,20MB硬盘,1.2M软驱,是计算机史上第一台386计算机。
思科推出第一款产品,连市场都不用开拓,就用于了刚刚起步的互联网。
1989年4月
DELL 80486
采用Intel 80486DX CPU 640KB内存, 20MB硬盘,1.2M软驱。
到了八十年代末,英特尔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设计和以前 x86 兼容的芯片还是转到精简指令
的道路上去。如果转到精简指令的道路上,英特尔的市场优势会荡然无存;如果坚持走复杂指令的道
路,它就必须逆着全世界处理器发展潮流前进。
1990 年代中期,因特网因出现 World Wide Web, HTML 这种新型态的应用, 而开始迅速的延烧全世界。一夕间,架设因特网主机的需求激增。这时有一套可 以免费取得,并且能让 x86 计算机升格成 UNIX 级主机的免费操作系统,开始了 吸引全世界目光。在传媒与计算机工程师们的竞相走告下成为了这个新世代的焦 点,这个新的名字就是 Linux。
1993年,IBM大力推广廉价的开源Linux操作系统
1994年
1994 年初,我的同事清华的李星教授告诉我当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提出要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互
联网,这便是中国互联网的开始。很快中国派了一个代表团包括吴建平、李星等中国最早研究互联网
的学者到美国考察互联网、并且考察生产互联网设备,主要是路由器(Router)的公司。当时很快就
定下了美国思科(Cisco)公司的设备,并且很快到了货。很短的时间,中国自己最早的互联网就在大学里诞生了(虽然高能所更早连到了互联网上,但是那实际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线性加速器实验室的一个子网)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思科公司,即使今天由于思科公司的产品不直接面向用户
1996年
基本配置是奔腾或者奔腾MMX 的CPU,32M EDO或者SDRAM内存,2.1G硬盘,14寸球面显示器为标准配置。
谷歌
谷歌创立于1996年,但它当时并不叫这个名字。公司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当时都还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林和佩奇在1997年9月15日注册了google.com域名。
1997年
基本配置开始向赛扬处理器过渡,部分高档的机器开始使用PentiumII CPU,同时内存也由早期的EDO过渡到SDRAM,4.3G左右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1998年
苹果董事让乔布斯执掌
带有128K二级高速缓存的赛扬处理器成为广大装机者的最爱,同时64M内存和15寸显示器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1999年
部分品牌厂商开始将PentiumIII CPU作为电脑的一个卖点,64M内存和6.4G硬盘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
2000年
66M和100M外频的赛扬处理器占领了大部分品牌或兼容机的市场,128M内存,10G以上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17寸显示器慢慢进入家庭。
2001年
苹果公司推出了ipod音乐播放器
Pentium 4 CPU和Pentium 4赛扬CPU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内存由SDRAM实现了向DDR的过渡,同时17寸CRT显示器或者15寸液晶显示器开始成为用户的首选,硬盘逐渐向40G以上的容量发展。
2004年
IBM笔记本电脑部卖给了中国联想。thinkpad
苹果 iMac G5(M9248CH/A)
处理器类型PowerPC G5配置,主频1600MHz以上,内存容量256MB,硬盘容量80GB,显示器类型17”液晶。这是苹果电脑的创新,将主机的部件全部集成到显示器内部。显示器就是一台电脑。
2006年
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 tv。然后几年后有iphone手机
三、机器的组成
计算机是由硬件系统(hardware system)和软件系统(software system)两部分组成的。
传统电脑系统的硬体单元一般可分为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及记忆单元,其中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单元合称中央处理单元(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
硬件系统
电源
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手提电脑在自带锂电池情况下,为手提电脑提供有效电源。
主板
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内存
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或者是随机存储器(RAM),分为DDR内存和SDRAM内存,(但是SDRAM由于容量低,存储速度慢,稳定性差,已经被DDR淘汰了)内存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 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64GB。
硬盘
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机械硬盘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忆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已达TB级,尺寸有3.5、2.5、1.8、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为基础,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固态硬盘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但是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速度更快。
声卡
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
显卡
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
网卡
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域网并连接到Inte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调制解调器
英文名为“Modem”,俗称“猫”,即调制解调器,类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有线式和无线式。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内置式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光驱
英文名为“Optical Disk driver”,电脑用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DVD刻录机(DVD-RAM)等。读写的能力和速度也日益提升,4× 16× 32× 40× 48×。
显示器
英文名为“monitor”,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接口有VGA、DVI两类。
键盘
英文名为“Keyboard”,分为有线和无线,键盘是主要的人工学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以及电脑操控。
鼠标
英文名为“Mouse”,当人们移动鼠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指到想指的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硬件的鼠标分为光电和机械两种(机械已被光电淘汰)。
音箱
英文名为“Loud speaker”,通过音频线连接到功率放大器,再通过晶体管把声音放大,输出到喇叭上,从而使喇叭发出电脑的声音。一般的电脑音箱可分为2、2.1 、3 .1、4、4.1、5.1、7.1这几种,音质也各有差异。
打印机
英文名为“Printer”,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
视频设备
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
闪存盘
英文名为“Flash disk”,闪存盘通常也被称作优盘,U盘,闪盘,是一个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它采用的存储介质为闪存存储介质(Flash Memory)。闪存盘一般包括闪存(Flash Memory)、控制芯片和外壳。闪存盘具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优点。闪盘采用流行的USB接口,体积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约20克,不用驱动器,无需外接电源,即插即用,不同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交流,存储容量从1~128GB不等,满足不同的需求。
移动存储卡及读卡器
存储卡是利用闪存(Flash Memory)技术达到存储电子信息的存储器,一般应用在数码相机、掌上电脑、MP3、MP4等小型数码产品中作为存储介质,所以样子小巧,犹如一张卡片,所以称之为闪存卡。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商和不同的应用,闪存卡有Smart 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记忆棒),TF卡等多种类型,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由于闪存卡本身并不能直接被电脑辨认,读卡器就是一个两者的沟通桥梁。读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种存储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储卡等,作为存储卡的信息存取装置。读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传输介面,支持热拔插。与普通USB设备一样,只需插入电脑的USB端口,然后插用存储卡就可以使用了。 按照速度来划分有USB1.1、USB2.0以及USB3.0,按用途来划分,有单一读卡器和多合一读卡器。
软件系统
所谓软件是指为方便使用计算机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组织的程序以及用于开发、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文档。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启动计算机,存储、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对文件进行排序、检索,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实际上,系统软件可以看作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它为应用软件和用户提供了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统完成。此外,编译系统和各种工具软件也属此类,它们从另一方面辅助用户使用计算机。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
1)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和监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协调运行的程序系统,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组成,它是直接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系统软件的核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系统。
微机操作系统随着微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Microsoft公司开发的DOS是一单用户单任务系统,而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一多户多任务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从Windows 3.1发展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和Windows 8等等。它是当前微机中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Linux是一个源码公开的操作系统,程序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灵感对其进行改变,这让Linux吸收了无数程序员的精华,不断壮大,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采用,是Windows操作系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
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3)服务程序
服务程序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务性功能,它们为用户开发程序和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像微机上经常使用的诊断程序、调试程序、编辑程序均属此类。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联系存储的数据集合,可为多种应用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则是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加工、管理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维护数据库及对库中数据进行各种操作。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组成。数据库系统不但能够存放大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修改、统计、排序、合并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一点是传统的文件柜无法作到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个分支。可以说,在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大都离不开数据库。因此,了解数据库技术犹其是微机环境下的数据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四、总结
计算机的前世今生
感觉计算机的横空出世是不是惊呆了,但是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推进,并非完全的无中生有。
计算机前世: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精确至12位的计数器-》解决差分程序计数机-》16位加数器-》复杂数字计数机-》ABC计算器-》ENIAC
据传ENIARC的发明者之一莫克利在阿坦纳索夫家(ABC)借住5天,借此机会盗取了研究成果及想法,之后和埃克特一起制造了“ENIAC”。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
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R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计算机出现的原因,战争的需要,美国“弹道研究实验室”需要大量进行计算,催生了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
ENIARC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据测算,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 5次加法运算),每秒400次乘法运算。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计算机原理
冯诺依曼体系
存储程序原理:把程序当做数据对待,程序和该程序处理的数据以同样的方式存储起来。
cpu按照指针加载数据,数据有描述符记录着这个内存段的访问权限(可读,可写,可执行),从描述符就可以知道是指令还是数据。
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的线性编址的一维结构,每个单元数固定是8bit位。
计算机的数制采用二进制
程序按顺序执行
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组成的。操作码指明指令的操作类型,地址码表明操作数和地址。操作数本身无数据类型标志,它的数据类型是由操作码决定。
指令的执行直接发出控制信号,控制器控制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在存储器是按其执行顺序存放的,由指令计数器指明指令所存放的单元地址,指令计数器只有一个,一般按顺序递增。但执行顺序可按运算结果和外界条件而改变。
运算器为中心,I/O设备与存储器的数据都要经过运算器
计算机硬件五大件:
输入数据和程序的输入设备
记忆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
完成数据加工处理的运算器
控制程序执行的控制器
输出处理结果的输出设备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主要功能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构成:运算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控制器(control unit),寄存器(内部存储器),缓存 。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
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
控制器:主要负责指令译码,并且发出为完成指令所要执行的各个操作的控制信号。
寄存器(内部存储器):暂存指令,数据,地址。CPU对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时,往往先把数据取到内部寄存器中,而后再作处理。
缓存(高速缓冲存储器):介于cpu和内存之间的一级存储器。存放由内存调入的指令和数据。
cpu比内存快的多。
任何层次不能很好的协同处理,那么加中间层。cpu缓存介于cpu和内存中间。
cpu对内存地址编址,只能是扁平化的,平面化地址结构。它的编址必须容纳所有的内存空间。类似key-value。
32位的cpu是指:cpu数据存储能力一次是32位。
32根线,通电是1,不通电0,2^32次可能。
32位的cpu的寻址能力= 2^32次 = 4GB。所以32的cpu最多支持4GB内存。
例如:加法。先取一个数放到寄存器,取操作符放到寄存器,再取要加的数据,最后进行运算。
指令集
cpu支持的指令的所有的集合叫做指令集。普通指令,对其他人没有影响。特权指令,影响到其他人的。
指令是计算机规定执行操作的类型和操作数的基本命令。
程序运行步骤:
程序和数据放在磁盘上,启动。
将数据和程序存储到内存中
cpu从内存或者高速缓存器取出指令
cpu取出指令,放入寄存器 ,并对指令进行译码。在解码阶段,指令被拆解为有意义的片段。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
将指令分解为一系列微操作,然后发出各种控制指令,执行微操作系列,从而完成指令的执行。
进行计算
计算机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由CPU的性能决定,而CPU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其运行程序的速度上。影响运行速度的性能指标包括CPU的工作频率、Cache容量、指令系统和逻辑结构等参数。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通常,主频越高,CPU处理数据的速度就越快。
主频3GHZ:在1秒钟内,能做3GHZ(3亿多次)次的操作。
存储器:内存,RAM(Random Access Memory)
加速和提升cpu
cell:存储单元,固定8 bit位(8位二进制)。bytes字节(8 bit)是最小存储单位。
指令和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
cpu本身也有存储设备(寄存器),但是太小。
计算机接口
计算机就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接口:
机器语言:二进制指令,二进制数据
硬件接口只保留最底层的功能,非常简陋,基础的。因此保持了最大的通用性。用硬件的接口去直接实现复杂逻辑功能是非常麻烦的,而且是固化的。
软件接口:
给用户使用最好是傻瓜式的,高级的,易用的。
软件通过调用硬件的接口,来实现各种复杂的高级功能。
提供的工具越接近最终形态,适用的范围越窄。越底层,适用范围越广,可操作性越强。
软件:
机器语言:二进制指令,二进制数据
汇编语言:低级语言;(汇编器:语言转换)
写驱动程序
几乎每种芯片都会提供汇编语言接口,它们紧密相连,所以通用性很差,使用另一种芯片又需要重新学习接口。
高级语言:
(编译器->汇编器)
系统级:C,C++
操作系统,对性能要求较高的服务类程序
应用级:java, python,php
应用程序:ansible,puppet…
程序员写的程序水平代码,编程语言。
高级语言-》编译器-》汇编语言-》汇编器-》机器语言-》计算机运行。
高级语言:离人较近,人易懂,学习容易,但是机器执行效率较低,最高级人类语言。
低级语言离机器较近,机器容易执行,执行效率高,最低级二进制。
应用:
linux运维:linux生态圈中的各应用程序应用。
shell脚本编程:让某些应用工作能自动完成。
python:专业编程语言;
ansible,openstack
DevOps:
Development 研发
Operations 运维
操作系统的前世-监控程序
计算机执行指令方式:
第一阶段:人与计算机交互。人手动输入指令,读取指令。
第二阶段:人将指令写入磁带,然后将磁带与机器交互。任务单一执行。
第三阶段:多任务,一个计算机运行多个任务。
人输入-》计算机-》输出给人。计算机运行很快,人这一环节是最慢的。
人输入-》磁带-》计算机-》输出给人。
远古时代:程序员查看芯片的说明书写程序,不同芯片接口不同,代码不能通用。
通用程序 , 专用程序。
通用程序:让底层硬件能够基本工作起来的驱动程序。最后发展为操作系统。
专用程序:解决具体任务。
计算机硬件是没有计算操作能力,所以需要I/O设备。
程序:
指令 + 数据
算法 + 数据结构
硬件本身没有任何程序。计算机器本身没有任何指令。输入输出设备:硬盘。输入设备:键盘。输出设备:显示屏。
过程式编程语言:
顺序执行,循环执行,选择执行
cpu 单任务的系统。
cpu 比内存快,cpu大量时间处于空闲的。是否能够让cpu满载。
cpu 进行时间分片,任务分批。轮流执行。
多任务:
内存分片
cpu时间切割
监控程序:为其他程序提供公平的运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