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学习笔记17|u-boot顶层Makefile03

Makefile学习笔记17|u-boot顶层Makefile03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建议来让我们共同成长,谢谢。

  这里是目录

美化打印信息

# Do not print "Entering directory ...",
# but we want to display it when entering to the output directory
# so that IDEs/editors are able to understand relative filenames.
MAKEFLAGS += --no-print-directory

  这段 Makefile 代码是用来修改 make 工具的输出行为的。当你在一个 Makefile 中运行 make 命令时,如果 Makefile 包含了对其他目录中 Makefile 的调用(通过 -C 参数),默认情况下,make 会输出 “Entering directory …” 和 “Leaving directory …” 消息。这些消息描述了 make 正在进入或离开的目录路径。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消息可能会干扰输出的简洁性,特别是当你在集成开发环境(IDE)或者文本编辑器中使用 make 时,这些信息可能会让错误信息和编譯警告的解析变得更加复杂。

源代码检查器

# Call a source code checker (by default, "sparse") as part of the
# C compilation.
#
# Use 'make C=1' to enable checking of only re-compiled files.
# Use 'make C=2' to enable checking of *all* source files, regardless
# of whether they are re-compiled or not.
#
# See the file "doc/sparse.txt" for more details, including
# where to get the "sparse" utility.

ifeq ("$(origin C)", "command line")
  KBUILD_CHECKSRC = $(C)
endif
ifndef KBUILD_CHECKSRC
  KBUILD_CHECKSRC = 0
endif

  原文注释:调用源代码检查器(默认为"sparse")作为C编译的一部分。使用make C=1来启用只检查重新编译的文件。使用make C=2来启用检查 all 源文件,无论它们是否重新编译。请参阅文件“doc/sparse.txt”了解更多细节,包括在哪里可以获得“sparse”实用程序。

  这段脚本是从包含条件编译选项的典型 Makefile 片段,通常用于开启或关闭源代码分析工具,比如 “sparse”。Sparse 是一个专门为 C 语言设计的静态分析工具,它可以检查代码中的错误和警告,比如类型不匹配和内存泄漏。这个机制提供了灵活性来控制在编译过程中运行代码检查器的行为。开发者可能只想检查被修改和重新编译的代码,以快速反馈可能的问题,或者可能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静态分析。

  我还没有了解过源代码检查器,以后有机会的话专门开一个专栏来学习一下。

构建外部模块

# Use make M=dir to specify directory of external module to build
# Old syntax make ... SUBDIRS=$PWD is still supported
# Setting the environment variable KBUILD_EXTMOD take precedence
ifdef SUBDIRS
  KBUILD_EXTMOD ?= $(SUBDIRS)
endif

ifeq ("$(origin M)", "command line")
  KBUILD_EXTMOD := $(M)
endif

  原文注释:使用make M=dir指定要构建的外部模块的目录。仍然支持旧语法:make…SUBDIRS=$PWD。优先设置环境变量KBUILD_EXTMOD

  在这两种情况下,外部模块的构建目录最终都会保存在 KBUILD_EXTMOD 变量中。这个变量随后在 Makefile 的其他部分中引用,用于构建指定目录中的模块。不过,如果 M= 在命令行上指定了,它会优先于 SUBDIRS 程序环境变量,这是内核构建系统为了支持旧语法而保持的兼容性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内核构建系统能够灵活地支持外部模块的构建,无论是通过现代推荐使用的 M= 参数,还是通过旧有的 SUBDIRS 语法。

确定_all规则

# If building an external module we do not care about the all: rule
# but instead _all depend on modules
PHONY += all
ifeq ($(KBUILD_EXTMOD),)
_all: all
else
_all: modules
endif

  原文注释:如果构建外部模块,我们不关心all:规则,而是依赖于外部模块的_all。

  目标 _all 是 Makefile 中的默认目标(除非被重写),而且是在调用 make 命令时不带任何具体目标参数时的隐式目标。整段代码提供了一种机制来根据是否在编译外部模块来调整默认的构建行为。在编译u-boot本身时,make 默认执行 all 规则;而在编译外部模块时,它执行 modules 规则。这样做确保了构建过程可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响应,并最终产出所需的构建目标(是整个u-boot还是特定的模块)。

管理代码路径和输出路径

ifeq ($(KBUILD_SRC),)
        # building in the source tree
        srctree := .
else
        ifeq ($(KBUILD_SRC)/,$(dir $(CURDIR)))
                # building in a subdirectory of the source tree
                srctree := ..
        else
                srctree := $(KBUILD_SRC)
        endif
endif
objtree		:= .
src		:= $(srctree)
obj		:= $(objtree)

VPATH		:= $(srctree)$(if $(KBUILD_EXTMOD),:$(KBUILD_EXTMOD))

export srctree objtree VPATH

# Make sure CDPATH settings don't interfere
unexport CDPATH

  **我们以make TQM823L_defconfig为例,我们没有指定代码路径和输出文件目录。**所以,我们的srctree的值为.(当前目录)。

  这些变量用于确定在哪里找到源代码和在哪里放置编译生成的对象文件和其他输出。VPATH 是指定给 make 的一个特殊变量,用于指定寻找源文件的路径列表。这里 VPATH 被设置为源代码树。export 指令将 srctree, objtree, 和 VPATH 环境变量导出给子 make 进程。CDPATH 是 shell 环境变量,如果设置了它,当执行 cd 命令时会影响搜索路径,这可能导致 Makefile 的 cd 命令行为不如预期。通过调用 unexport 确保 CDPATH 对 make 的执行没有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段代码是构建系统中设置编译环境的关键部分,它确保了 Makefile 可以正确地识别源代码和输出目录,进而在正确的位置执行编译和链接操作。这样的设置对于维护清晰的构建目录结构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同一份代码库中存在多种构建目标时。

确定宿主机架构

HOSTARCH := $(shell uname -m | \
	sed -e s/i.86/x86/ \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
	    -e s/sa110/arm/ \
	    -e s/ppc64/powerpc/ \
	    -e s/ppc/powerpc/ \
	    -e s/macppc/powerpc/\
	    -e s/sh.*/sh/)

HOSTOS := $(shell uname -s | tr '[:upper:]' '[:lower:]' | \
	    sed -e 's/\(cygwin\).*/cygwin/')

export	HOSTARCH HOSTOS

  这段代码用于确定和设置构建 U-Boot 时的宿主机(构建环境所在的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架构)信息。在执行交叉编译时,设定宿主机的架构 (HOSTARCH) 和操作系统 (HOSTOS) 是很重要的,因为工具链和不同构建工具可能需要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适配。例如,编译为 ARM 设备制作的 U-Boot 时,即使你可能在 x86 架构的 Linux 系统上进行操作,构建系统也需要知道这些信息,以正确使用交叉编译器和其他工具。这样的 Makefile 设置项在面对多平台兼容性和客户化构建配置时非常重要,保证了构建过程的正常执行和产生可靠的构建结果。

设置编译器选项

# set default to nothing for native builds
ifeq ($(HOSTARCH),$(ARCH))
CROSS_COMPILE ?=
endif

KCONFIG_CONFIG	?= .config
export KCONFIG_CONFIG

# SHELL used by kbuild
CONFIG_SHELL := $(shell if [ -x "$$BASH" ]; then echo $$BASH; \
	  else if [ -x /bin/bash ]; then echo /bin/bash; \
	  else echo sh; fi ; fi)

HOST_LFS_CFLAGS := $(shell getconf LFS_CFLAGS 2>/dev/null)
HOST_LFS_LDFLAGS := $(shell getconf LFS_LDFLAGS 2>/dev/null)
HOST_LFS_LIBS := $(shell getconf LFS_LIBS 2>/dev/null)

HOSTCC       = cc
HOSTCXX      = c++
KBUILD_HOSTCFLAGS   := -Wall -Wstrict-prototypes -O2 -fomit-frame-pointer \
		$(HOST_LFS_CFLAGS) $(HOSTCFLAGS)
KBUILD_HOSTCXXFLAGS := -O2 $(HOST_LFS_CFLAGS) $(HOSTCXXFLAGS)
KBUILD_HOSTLDFLAGS  := $(HOST_LFS_LDFLAGS) $(HOSTLDFLAGS)
KBUILD_HOSTLDLIBS   := $(HOST_LFS_LIBS) $(HOSTLDLIBS)

  这段代码用于设置构建环境和宿主机(Host)的编译器选项。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交叉编译器的设置、Kconfig 配置文件、宿主机的 Shell 及处理大文件支持的编译器和链接器选项。

  如果宿主机的架构 (HOSTARCH) 与目标架构 (ARCH) 相同,那么默认情况下不使用交叉编译器(即构建是在同一架构上进行)。在这种情况下,CROSS_COMPILE 被设置为空。设置默认的 Kconfig 配置文件名称为 .config。KCONFIG_CONFIG 变量用于指定哪个配置文件被 Kconfig 系统用于存储内核配置选项。CONFIG_SHELL 变量决定了 kbuild 系统使用的 shell。优先使用 BASH 环境变量指定的 Bash shell;如果不存在,则默认使用 /bin/bash;如果 /bin/bash 也不存在,那么回落到最简单的 sh shell。HOST_LFS_CFLAGS, HOST_LFS_LDFLAGS, HOST_LFS_LIBS 变量通过执行 getconf 命令来获取支持大文件(通常超过 2GB)的编译器和链接器选项。这些选项确保宿主机上的编译和链接工具可以处理大文件。HOSTCC 指定了宿主机用于 C 语言编译的编译器,默认设置为 cc。HOSTCXX 指定了用于 C++ 语言编译的编译器,默认为 c++。

  都看到这里了,可以给个点赞或者评论吗?达瓦里希( ̄^ ̄)ゞ

  • 11
    点赞
  • 1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