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 Optics Book-Mobley: Chapter 2

本文详细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光场概念,包括辐射强度的不同类型、黑体辐射、太阳光的来源和光谱分析,以及生物荧光和切伦科夫辐射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文章还探讨了常见的光度学误解,并提供了海洋中不同光源的实例和特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目录:

Chapter 2: 自然界中的光场

    2.1 辐照度

    2.2 辐亮度

        2.2.1 可视化辐亮度

    2.3 黑体辐射

    2.4 来自太阳的光

        2.4.1 质子-质子 圈

        2.4.2 太阳光谱

        2.4.3 月亮光谱

    2.5 普通的错误概念

        2.5.1 点函数和密度函数

    2.6 生物荧光

        2.6.1 辐射传输计算中的生物荧光建模

    2.7 切伦科夫辐射

上一章定义了几个用于描述光的物理量,例如辐亮度和辐照度。并且给出了不同水体类型的辐照度。这章阐明几个用于测量和数值计算的概念,以及可视化不同情况的辐亮度,是深度z,极角θ,方位角,和波长的函数。接着讨论黑体辐射,用于理解太阳光来源。接下去是点函数和密度函数的区别,便于理解光谱函数,例如太阳辐亮度。最后会结束于海洋中两个内部光源:bioluminescence和Cherenkov radiation。

2.1 辐照度:

在三种辐照度类型(平面辐照度,标量辐照度,矢量辐照度)中,平面辐照度是最常测量的,也最容易可视化。所以我们通常用的辐照度是平面辐照度。

在具有生产力的水体中,黄波段是穿透力最大的波段。在清洁水体中应该是蓝绿波段,波段越长吸收越强,后向散射信号越小,但是在具有生产力水体中,红波段会有红边反射,所以信号抬升。

余弦收集器非常重要,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可以收集到方向信息吧。

随着深度的增加,波长在600nm以上的下行辐射被水体快速吸收。蓝绿波段的穿透深度最大,上行辐射的最大值在410nm附近,也和我们看到湖水呈深蓝色一致。这个湖泊非常接近光学纯水。

这个水库比较浑浊,属高生产力水体。对于Ed,红波段被纯水强烈吸收,蓝波段被CDOM强烈吸收。根据Eu可判断水体颜色,Eu最大值在530-580nm,所以该水库呈黄绿色。(因为蓝波段被CDOM吸收了)

第一个代表清洁水体,第二个代表浑浊水体。比较二者辐照度。在相同深度,清洁湖泊的的Ed更大,因为可以穿透下来,Eu更小,因为主要被吸收了,而浑浊水体可以散射回去,所以Eu更大。
清洁湖泊的Eu最大值在410nm附近,所以呈现深蓝色,主要是纯水吸收。
浑浊水体的Eu最大值在530-580nm之间,蓝波段有CDOM吸收,红波段有纯水吸收,所以绿波段值最大,呈现黄绿色。

2.2 辐亮度

随着深度的增加,下行辐亮度的最大值向天顶方向转移。就是说下行辐亮度的最大值本来在太阳直射方向,逐渐变成垂直向下方向,应该是由于散射造成的,以及随着深度的增加,直射光的辐射能量快速减少。

测量辐亮度的管的视场角一般是10°,画图经常用辐亮度的log形式。

Tyler data set:从8:52到14:41,太阳天顶角从49°,到34.5°,到45°。首先太阳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对于意大利,太阳永远在南边,且zenith不会为0,以所在水面的法向量为z轴,与太阳之间的夹角为太阳天顶角,所以每个地区的太阳天顶角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水域的地理经纬度和太阳所在位置计算出来。中午更热,就是太阳天顶角更小,离我们更近。因为太阳发出的能量基本算是恒定的,因为温度恒定,地球上感受到的冷热是由于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造成的。

坐标轴系统:+z方向垂直水面向下,x轴方向指向太阳,y轴由右手定理可得出。因此,θv=0表示直视向下的天底辐射,朝天顶方向移动;θv=180表示直视向上的天顶辐射,朝下移动。方位角φv = 0 表示朝向太阳,φv = 180 表示远离太阳。

红点是晴天,绿框是阴天,红色是太阳的方位角平面,绿色是垂直太阳的方位角平面。对于晴天,L最大值大概在150°左右,受太阳直射光的影响。对于阴天,在天顶方向的40°内改变较小,是因为斯涅尔定律将整个天空映射成一个半角48°的圆锥体(把圆锥体倒过来,从下往上看,极角是48°,在这个区域,天空辐射相当均匀)。虽然两个平面测得的L形状相似,但红色的仍偏右,这是太阳的影响。

E辐照度主要是水深和波长的函数,所以显示在不同水质类型情况下,随着水深的增加,辐照度在不同波长的变化。L辐亮度还受方向的影响。所以显示在固定波长(center: 480nm, FWHM: 68nm),固定水深(4.2m; 6.1m),L随方向(固定方位角平面,L随极角的变化)的变化。

2.2.1 可视化辐亮度

上图给了一种画辐亮度分布的方式:给定波长,给定方位角和确定深度下,极角的函数。

下面给出了更多的方式,首先明确条件HydroLight:Case 1, SZA(solar zenith angle)=40°, 10×15°θ–φ格网;350-700nm(10nm间隔)。下面四种情况是给定方位角和确定深度下,L随θ–λ的函数。

坐标系统:在φ=0-180度太阳平面,可视化L(log)在θ–λ坐标系统下的变化,其中在φ=0-180度太阳平面上,面向太阳的一侧θ>0,远离太阳的一侧θ<0,所以0-(+90), 0-(-90)是向下看(上行辐射),(+90)-180-(-90)是向上看(下行辐射)。

[[φv=0-180 plane; in air]]: Max:θv=+140°(太阳直射光); smaller spike: θv=+40°(太阳镜面反射); broader peak: θv=-90°(相对明亮的近地平线天空辐射及其海面反射)

[[φv=0-180 plane; z=0.0 m]]: just below the level sea surface, one peak: θv=+150°(SZA=40°, 但由于斯涅尔定律,最大辐射峰值对应角度从140°转向150°)

以上两种情况都在水面附近,所以就波段而言,各个波段分布的能量差不多,因为还没有经过纯水吸收。

[[φv=0-180 plane; z=10.0 m]]: L分布由于散射变得更平滑。并且L随着λ的变化有显著差异:θ=0时,叶绿素荧光在685nm处的上行辐射效果显著;但对于下行辐射却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其能量来源仍主要是太阳光。并且上行辐射和下行辐射不在同一量级。

[[φv=0-180 plane; z=50.0 m]]: 多次散射已经去除SZA大多数的信息,此时L只受水体吸收和散射属性影响,不再受边界条件,尤其是太阳位置的影响,从而L分布趋近asympootic渐近线辐亮度分布。并且由于水体吸收导致太阳光线无法到达这个深度,叶绿素荧光现在对所有方向上的685nm红波段起作用。

这是给定确定波长,选择五个方向,L随z的变化

Lu: 上行辐亮度;Ld: 下行辐照度;Lh: 水平方向,看向太阳;Lh: 垂直角度;Lh: 远离太阳。(L是一个深度,方向和波长的函数。波长已经确定,是穿透深度最大的蓝绿波波段。选定了五个方向。分别是最高点Ld,接收下行辐射,是太阳光的直射方向,所以辐射最大。其次是极角为90,方位角为0,朝向太阳的水平视角,再次是在同一水平面上,但是方位角旋转90度,再小值是再旋转90°,背向太阳。但是最小值还是上行辐射,因为没有太阳直射光的贡献,只有后向散射光和发射的生物荧光。这是水面以下的辐亮度。)

注意到:除了上行辐射,其他四种辐亮度在顶部几米处,是有上升趋势。这种上升是由于太阳光的散射(太阳光直射光线被散射到图中所画的方向,path radiance)导致的。

下图是选定深度,下行辐亮度随波长变化的函数。

注意到:z=0的L大于in air的L(正常来讲,空气中的辐亮度要比水中的大,因为光线在接触到水面时,会有一部分能量反射回去,这属于耗损)。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由于斯涅尔定律,在水里满足∆Ω/n2,所以虽然空气中的下行辐射进入水中会会衰减,但是大部分光还是进入水中的。由于立体角变小,造成下行辐射变大为约n2倍。另一个原因是上行辐射被再次散射为下行辐射,但是这部分贡献特别小,因为上行辐射大约比下行辐射小1~2个量级。

此外,在蓝绿光波段下,10m处的Ld下行辐射比水面处的还大。由于太阳光的散射。

由图可知,在200m主导波长是500nm左右,集中在475-525nm,因此在200m深度的模拟光是非常微弱的蓝绿光。

2.3 黑体辐射

利用在地球大气层顶测的E,以及(Rearth/Rsun)2,得到黑体温度5782K,大约接近太阳表面温度。因为太阳表面E在到达地球大气层顶前会因星际灰尘而产生少量能量损耗。

黑体发射的总能量与T^4成正比,发射的总光子数与T^3成正比。

随着温度的增高,黑体光谱向蓝波段移动,需要相对较少但能量更高的短波长光子来跟上不断增加的能量输出。也就是说波段越短,能量越强。

在500nm附近光谱能量最大,在635nm附近光谱光子数最多。在短波波段,光子数更少,但携带的能量更多,在长波波段,光子数更多,但携带的能量更少。

2.4 从太阳发出的光
2.4.1 得益于"The Proton-Proton Cycle",使得太阳能产生光子。
2.4.2 太阳光谱

Es = 1368 ± 5 W m−2(太阳表面辐照度)

在相同温度下发射的辐射能,蓝色是黑体辐射,红色是太阳光谱,夫琅和费曲线,由于太阳外层大气物质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在近红外波段,二者差异不超过25%,但在远紫外线还有可见光波段,二者差异显著。

三分之二的太阳能量集中在与海洋光学相关的近紫外到近红外波段中。

光谱分辨率都是10nm,Es是经过太阳表面的气体吸收和发射后的太阳辐照度,即地球大气层顶辐照度,Ed是不同太阳(方向)和天气环境的总(漫射+直射)海平面的下行平面辐照度。臭氧在300nm(紫外线)有吸收带,氧气在765nm有吸收带,水汽在930nm处有吸收带。

2.4.3 月亮光谱

月球表面的某种物质吸收蓝波段远超红波段,导致月亮光谱向红波段方向移动。星星发射的能量主要在近红外波段,以及红波段。由于人眼不能直接可见单个红波段,所以直到我们可以在地球大气层外放置对近红外敏感的望远镜才得知。星际光谱的高峰是由于在大气层外由于白天太阳光或者晚上宇宙射线电离的原子重新结合释放的天空光。558nm由于激发的氧原子重新结合而发射的天空光;589nm由于激发的钠原子重新结合而激发的高峰(当观测深空物质时,天文学家通常会从测量光谱中去除背景星光的光谱)。

2.5 常见的错误概念

点函数和密度函数:点函数(一天之中最热的时间);密度函数(光谱)。就是说每天最热的时间是确定的,但是太阳输出最大的衡量标准是不同的,换一个标准就有一个新的最大值。但是前面能有一个最热的确定最大值,我不在乎用什么衡量单位,只要计算出什么时间积分后的总量最大不久行了吗,不就能把最热时间和太阳输出最大时间匹配上了吗。

2.6 生物荧光

在深海,太阳光穿透不到的地方,光的来源:活的有机体发射的光;腐烂或者自然出现的钾发射的可见辐射。(也就是有机和无机物发射的。有机体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光;放射性活动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

如果一种物种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洞穴中,它不会有发光的行为。或许是因为它从来没见过光,以及它的生长不需要光。

大多数生物体的荧光是在受到干扰后发射的,比如被卷入船只的尾流中,或者感受到压力波,或者是鱼群靠近时造成的等机械刺激。以及光谱形状较单一,振幅跨越较大。

2.7 切伦科夫辐射

切伦科夫辐射是带电粒子在介电质(如水)中以快于光速的相位传播速度发出的电磁辐射。

切伦科夫辐射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宇宙射线造成的带电粒子在水中超光速移动而产生的光子辐照度,在水表面最大,随深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另一种来源是由于腐烂而释放的放射性钾-40,均匀分布在海洋中,作为溶解盐的一部分,并是盐度的来源。

钾-40不稳定,会衰变为40Ca,以及40Ar。

在水中由于折射系数的存在,光速在水中速度减慢,所以以光速c为基线,粒子移动速度是0.958c,水中的光速是0.75c,所以粒子移动速度大于光的相速度,因此产生切伦科夫辐射。这里的粒子是钾-40衰变排出的电子。

海洋光源主要来自太阳光。除此之外有两种,一种是有机物发射的生物荧光,另外一种是无机物发射的切伦科夫辐射。切伦科夫辐射又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宇宙射线产生的光子辐照度,一种是钾-40衰变引起的。

水的折射指数是变化的,随波长变化,在可见光波段400-700nm,主要是1.34。在小于100nm波段时,n接近于1,电子旋转速度小于光速,因此不发射切伦科夫辐射。但是在可见光波段,太阳光,生物荧光和切伦科夫辐射都是有的。

对每种能量分布,波长和距离积分,才能获得总的切伦科夫辐射。

40K发射的电子动能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会产生切伦科夫辐射。也就是说切伦科夫辐射的能量还是比较小的。动能会耗损到电离的水分子中。达到能量传递的效果。

第三种可以产生切伦科夫辐射的方式:当一个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与中微子相同方向的带电粒子,电子或者mu高能粒子,这些带电粒子也能产生切伦科夫能量,可以作为时间,方向的函数被探测,还可用来确定最初中微子的方向和能量。

在深海探测中,由40K衰变产生的切伦科夫辐射被认为是一个叠加在感兴趣信号之上的背景噪音。可能跟星星辐射差不多吧,都需要被去除。

在400-700nm波长中,由40K衰变产生的光子数:1.2 · 106 photons m−2 s−1。

即使在最深的地方,即使没有太阳光子,也不会完全黑暗,因为有生物荧光和切伦科夫辐射。

  • 2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