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类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Bubble产生的原因不同,通常将Bubble分为空气Bubble、真空Bubble和低温Bubble三类
2. 判别
空气Bubble是由于空气进入盒内所致,该Bubble形状较为光滑,除在形状上对空气Bubble进行初步判断外,可通过多组实验对空气Bubble进行确认:
2.1 低温实验
对Bubble进行标记,将不良样品放置于-25℃环境下2h,Bubble若出现收缩现象则为空气Bubble,若出现变大现象则为真空Bubble。这是由于空气Bubble内充满空气,气体密度小,运送速度快,气体在低温下收缩程度大于液晶收缩,致使Bubble出现收缩现象,真空Bubble则正好相反。
2.2 高温实验
对Bubble进行标记,将不良样品放置于100℃环境下2h,Bubble若出现变大现象则为空气Bubble,若出现收缩现象则为真空Bubble。这是由于Bubble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空气膨胀程度远大于液晶膨胀,气体的张力占据主导地位,致使Bubble出现变大现象,真空Bubble则正好相反。
2.3 红墨水实验
将不良样品防止于盛有红墨水的器皿中,在85℃的高温环境下放置2h,观察到红墨水浸入到盒内。这是由于框胶密封性不好,致使红墨水浸入盒内,此为空气Bubble。若是真空Bubble则不会被红墨水浸入。
3. 原因
空气Bubble内充满气体,产生原因较多,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① 真空对盒时,V/A内真空度不够,V/A内残留空气被压入Cell内
② 框胶涂覆时发生断胶,空气从框胶断裂处进入Cell内
③ 由于穿刺或Peel Off造成空气进入Cell内
④ Cutting切割时,刀轮可能对框胶造成了损伤,气体沿着Seal损伤部分进入,形成Bubble
真空Bubble的原因则多是PS高度设计不合理,以及液晶量不够,导致内部产生真空
4. 改善
针对空气Bubble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厂内实际情况,概括以下改善方案供参考:
① 对于V/A内真空度不够、Seal涂覆断胶和Cutting切割造成的空气Bubble,通过增加对设备的调试和管控,尽量避免因设备原因造成空气Bubble的产生
② 对于穿刺造成的空气Bubble,通过管控VAS设备至UV固化Tact Time、外围边框胶采用开口式、增加UV固化量和Dummy Seal等措施加以改善
针对真空Bubble则主要对PS高度以及液晶量进行调整
5. 低温Bubble
低温Bubble是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的一种不良,在低温环境下,液晶收缩体积变小,从而造成低温条件下的真空Bubble。低温Bubble不是一种正常检测出现的不良,而是在确认LC Margin测试中,用来确定液晶量下限的一种不良
6. 结论
(1)根据Bubble的形态初步判断Bubble的类型,经高低温实验后进行确认:高温条件下,空气Bubble变大,真空Bubble变小;低温条件下,空气Bubble变小,真空Bubble变大。
(2)空气Bubble的产生主要与Sealant有关,可从Sealant的涂覆、穿刺、Peel Off以及切割等方面查询原因;真空Bubble的产生主要与PS高度和液晶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