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期的主题是出版历史知识
。本期笔记根据圣才电子书《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整理。
出版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对历史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过程。深入研究编辑历史,是认识编辑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那我们开始学习吧📖~
本篇笔记涉及的朝代较多,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复习一下💁朝代歌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连。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个版本是历史老师以前教的😉,笔者搜了一下发现朝代歌的版本好多呀~
文字
✏️迄今所知较成熟的最古文字
,是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这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历史遗物,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甲骨文单字约有4500个,其中约1700个已可识别。
👑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立小篆
(又名秦篆)。小篆形体更简单,结构整齐,写法规范。“书同文
”对于汉民族的统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书同文”的“文”指小篆。
✏️隶书
是秦时源于民间的字体,将汉字变得更为简洁,更趋大众化,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隶书到东汉中期出现的八分书
,已与楷书
比较接近,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象。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以钟繇(jù)
所书之字为代表的“真书”,即楷书,又称“正书”
。自从楷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字体趋于基本稳定。楷书
沿用至今,在历史上与书籍复制的关系最为密切。
✏️藏文
是公元7世纪吐蕃大臣通米桑布扎参照印度梵文
和乌尔都文
字母,结合藏语特点改制而成的一种拼音文字。历史上用藏文抄写、印制了大量图书,保存至今的文献十分丰富。
✏️契丹小字
是公元926年辽太祖之弟迭剌借鉴回鹘文创制的一种契丹文字。
✏️回鹘文
曾是当时西域和整个中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之一,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影响很大,辽代契丹小字
、元代蒙古文
的创制都是以回鹘文为基础的。
✏️朝鲜文
创制于1444年,是拼音文字,拼写时以音节为单位,组成方块形。我国境内的朝鲜族和朝鲜半岛至今仍在使用这种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中,借鉴过汉字的有
- 西夏文
- 契丹大字
- 古壮文
- 藏文❌
- 契丹小字❌
繁体字或异体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的情况主要有
- 文物古迹
- 姓氏中的异体字
-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 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 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文献载体
在文字产生与演变的同时,文献的物质载体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
纸发明以前
【国外】在纸发明前,埃及人
用纸莎草
,巴比伦人
用泥版
,欧洲人
用小山羊皮
等作为书写材料,这些材料都存在许多缺点。
【我国】从考古发掘看,纸发明以前
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
-
甲骨
- 甲骨是指龟甲与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
青铜器
- 我国的青铜器制作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黄河流域就已开始。
-
石头
- 早在春秋战国时,《墨子》中已有“镂于金石”的记载。
- 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城遗址发现的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
侯马盟书
”,以玉石片
(绝大多数被打磨成圭形)为材料,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上面。
-
简牍
-
“
简牍(dú)
”是“简”(竹片)和“牍”(木片)的合称,指加工成细长条而可书写文字的竹、木片。- 南方多用竹简。
-
从形态和功能看,
简牍
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
,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策(册)”,以及书业中的“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行话,都与简牍相关。与简牍相关的出版行业用语有
- 订口❌
- 开本❌
- 版心❌
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
-
简册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
-
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因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2002真题】造纸术发明以前,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通行时间最长的载体是
竹木简牍
。
-
-
缣帛
- 从文献记载看,缣帛与简牍常并称“竹帛”,故当在同期流行。
纸的发明📃
纸的发明是出版技术发展过程中一项历史性的重大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据考古发掘,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199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8次在新疆、甘肃、陕西考古发现了早期古纸。但纸作为一种新的文献载体,要得到广泛使用,必须具备成熟的工艺制作手段和标准,能够达到稳定的质量和形成大批量的生产。因此,西汉时期并未
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纸。
两汉之际,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为图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东汉蔡伦
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
。主要贡献有
- 他改进了生产技术,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发明了“
蔡侯纸
”,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新工艺,为纸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用易得低廉的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的生产技术
- 他主持开发了以
楮树皮
等造纸的技术,这是重大技术创新,扩大了原料来源,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
造纸术的传播
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很快传入东亚周边国家。
-
汉末动乱之际,有大批中国人到
越南
北部避难,带去了中国书卷与造纸术。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越南
。 -
中国造纸术大约在
4世纪传入朝鲜
,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 中国纸经西域流传到中亚,最早大概是在4世纪。
- 南北朝时,中国书籍与纸件书法不断流入
朝鲜
半岛,数量很多,据《北史》记载,有五经、三史、《三国志》等。朝鲜半岛有中国纸书,当在太康六年之前。
-
唐以后,
朝鲜产的“高丽纸”
与日本产的“和纸”
在中国也很有名。通过频繁的友好交往,中国与邻国分享着造纸术带来的文化成果。 -
从
8世纪
开始,阿拉伯人
采用中国技术造纸,取代昂贵的羊皮纸。 -
自汉开始,西域与内地交流频繁。造纸术向西方传播,都是通过西域与丝绸之路,先到达中亚与西亚诸国,然后再到北非与欧洲各国。与东亚诸国相比,中亚、西亚与中国的交流历来很少,欧洲则更少。
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
⭐️造纸术的发明在手工印刷出版时期之前。
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造纸术的发明。❌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传播
【2006真题】迄今发现的早期印刷品中,数量最多的有
- 佛经
- 佛像
- 风水书❌
- 诗歌集❌
- 四书五经❌
手抄
-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图书主要通过抄写来复制。汉代是简册、帛书盛行的时代,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设置了专门主持抄书的机构——“写书之官”,可见官方对抄书的重视。中国古代关于抄书的记载很多,汉代出现职业抄书人“
佣书
”,魏晋、南北朝时把抄书人称为“经生
”,唐代称“钞书人
”。 - 明清时期,手抄仍是重要的复制方式,如
明《永乐大典》
、清《四库全书》
等,因卷帙浩繁,一时难以刊刻,于是动员大量人力抄写。清《四库全书》是活字印刷❌
拓石
印章
与拓石
的具体作用不同,但都用来复制文字,因而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印刷术的先驱技术。拓石
又称拓印
,是将碑石上的文字用纸墨捶拓下来。拓石
与雕版印刷
都是复制技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 碑刻是阴文、正书、用石板,雕版是阳文、反书、用木板;
- 拓石的方法是先覆纸于碑面,然后用墨在纸上捶拓;雕版印刷的方法是先在版上刷墨,然后覆纸将墨色刷印纸上。
- 由此可知,拓石与雕版印刷都以纸的应用为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复制方式上十分相似。
拓石与雕版印刷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印刷技术❌
拓石与雕版印刷的复制方式相同❌
- 拓石产生的复制品,即拓片、拓本。
雕版印刷⛪
- 时间
- 从技术发展的渐进角度分析,
雕版印刷
产生于隋唐之际的可能性较大;- 迄今存世的最早的印刷品,是1974年于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
- 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图书的数量增加,流通扩大,历朝政府数次的求书活动促使图书第二次大集合。
- 唐代的雕版印刷出版物,以
佛经
与佛像
居多; - 雕版印刷至晚唐已高度成熟。
- 五代时期,印刷术在全国遍地开花,
四川成都
成为雕版印刷中心,刊刻了《九经》《文选》《初学记》等多种大部头书籍。 - 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
民间
使用。雕版印刷技术最早应用于官刻❌
- 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民间使用,直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才在后唐宰相冯道主持下由官府刻印
《九经》
。《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它的刊刻,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九经》最终刻成是十二经,比《十三经》只少《孟子》。这次刻《九经》以开成石经为底本,由名人书写,众多著名学者校勘,历经4朝,用了22年时间才完成。它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影响深远。
- 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民间使用,直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才在后唐宰相冯道主持下由官府刻印
- 两宋时期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 从技术发展的渐进角度分析,
直到19世纪初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
传入之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先将若干文字内容镌刻在一块版上,然后刷版印书的雕版印刷方式不同,活字印刷是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版印制。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有泥、木、铜、锡、陶瓷等。活字印刷可使用泥活字
、木活字
和铜活字
。
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出版业中,并未取代雕版印刷
成为主流出版技术。究其原因,是
- 雕版印刷容易重印,书版在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仍可以刷印;
- 而古代的
活字印刷技术无法解决重印问题
,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泥活字
- 世界上最早的
活字印刷术
是毕昇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的泥活字印刷
。- 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通过沈括的《梦溪笔谈》为后人所知。
-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
周必大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用沈括所记的方法,以胶泥铜板
刊印了他所著的《玉堂杂记》。
木活字
木活字
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已经在西夏广泛应用。- 元代农学家
王祯
,用木活字
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
- 作
《造活字印书法》
一文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 作
-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了用
木活字
排印的《邸(dǐ)报》。这是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 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的活动是乾隆年间排印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134种,主办人金简。金简把这次印书经验总结后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梦溪笔谈》《蔡中郎集》《颜鲁公文集》❌【不是木活字】
铜活字
- 明弘治、嘉靖年间(1488~1566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以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行的书籍有
《宋诸臣奏议》
,这是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其他还有《蔡中郎集》《白氏长庆集》等。明代无锡安氏印行的《颜鲁公文集》。 -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出版
《古今图书集成》
,全书一万多卷,全部用铜活字
排印,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在出版史上影响很大。
套版印刷🎨
关于套版印刷
发明的时代,学术界有宋、元、明诸说,而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
- 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为
套版印刷
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 另外,明代盛行
批点古书
的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
要在同一书页上印两种以上的颜色,有两种方法:
- 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称为“
涂版
”或“套色
”; - 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称为“套版”或“套印”。
套版
由涂版
发展而来,使版面分色更清晰,表现更细腻。套版印刷术的发明
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
。饾(dòu)版
是较为复杂的套版印刷。饾版产生于明末,因其形似“饾饤”(一种五色小饼)而得名,是指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然后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彩色画图,并非是同时印两种颜色。- 运用此类技术的代表作品有明末书画家胡正言主持刊行的《十竹斋画谱》、颜继祖编印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
饾版是一种多色叠印的印刷法。
饾版是明朝末年发展形成的一种印刷法。
饾版是一种不施颜色压印图案、花纹的印刷法。❌
- 运用此类技术的代表作品有明末书画家胡正言主持刊行的《十竹斋画谱》、颜继祖编印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这是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中国雕版印刷术诞生后,随着中外文化交流:
- 从8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
东亚、南亚地区
。 - 根据
埃及
19世纪发现的数十张印刷品推测,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地区
的时间,有可能是在11~12世纪,至迟不会晚于1350年。 欧洲
到14世纪末年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西方学者推测是从阿拉伯地区
传过去的。
铅活字
-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之下,
德国
人约翰·谷登堡
约在1445年
发明铅活字印刷
,比中国毕昇发明泥活字晚了约400年。但谷登堡的发明富有独创性。他使用铅活字与油墨
,通过压印而不是刷印
的方式印刷,并且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广泛采用铅活字印刷图书❌
约翰·谷登堡独创性在于
- 采用圆柱形版面❌
- 版心尺寸大小统一❌
古代
古代图书的生产——刻书业✒️
编辑工作始于何时,学术界对此尚有不同意见,但对于“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
”这个观点,基本上已形成共识。
古代刻书业的特点,是从事古籍编纂、编辑、编选之类的工作,以官刻、私刻者为多。
📙📗📘📙📗📘📙📗📘📙📗📘📙📗📘📙📗📘
我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等四种。
官刻
-
是指由国家机构
出资或主持
的图书刻印活动,主体一般是中央和地方的官府
。由中央政府所设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地方官府不得擅自进行❌
解析: 除中央政府所设机构外,历代地方官府也刻书。南宋的各地公使库,元代的各路儒学和书院,明代的各藩王府,清代的各官书局,都在古代地方官刻中享有盛名。官刻一般不接受民间新作,新作一般由作者自己编校。【2020真题】
-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在宰相冯道主持下由官府刻印的《九经》。
-
《九经》
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
,《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的,故历史上通常称之为五代监本《九经》。它的刊刻,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雕版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2009真题】中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官刻本是
- 五代监本《九经》
- 元代岳浚刻印的《九经》❌
【2016真题】
官刻起始于五代时期 √
雕版印刷技术,最先是在民间
使用 √
-
-
在内容取向上,官刻多以
正经、正史
为主,强调教化功能。 -
许多大部头的图书,只有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
- 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
-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 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政府之力无法完成。
- 特点: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
官刻本质量普遍优于私刻本❌
解析: 私刻质量较高。
国子监刻书
- 宋、明两代都是
国子监刻书
的兴盛时期。- 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宋代官刻机构很多,其中刻书规模和数量最大的是
国子监
。 - 明代国子监分为南京、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
- 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故质量不高,
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
,北监本错谬更多。 - 明代的经厂刻书,多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素为后人所诟病,但明代的藩府刻书,则在藏书家中享有口碑,人称“
藩刻本
”。【2005真题】明代的
藩刻本
在地方官刻中享有盛名。 - 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
- 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刻书数量也很大,是当时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
历代朝廷所设的专门出版机构
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宋代的国子监外,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等都曾刻印图书,其中以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明代司礼监的经厂,刻书数量较大;另外,中央政府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都刻书。清代的武英殿刻书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兴盛一时。
唐代的教坊司
解析: 唐代的教坊司是宫廷音乐机构。
私刻
-
私刻的主体多是
士人学者
,所刻书籍的牌记多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私刻的业主都是书商❌
解析: 私刻的业主往往是学者,有能力从事编纂、编辑、编选之事,而书坊大都缺乏这方面的能力。【2006真题】在我国古代刻书业中,私刻多是( )所为。
- 官员个人
- 士人
- 家族祠堂
- 书商❌
- 藩王府❌
【2010真题】私刻的特点
内容方面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
重视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 -
他们刻书多是出于崇尚学问、推广文化、传播知识而
非赢利
。因士人学者或亲自校勘
,或延聘专家代劳
,所以校刻精审,图书质量较高
,为当时及后人所重。【2006真题】明清时期“私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利用私人的藏书编印丛书
。- 清代乾嘉以降校雠(chóu)学迅速发展,学者刻书常另请专家校勘。
清代
为他人刻书做编辑工作最有名的要算顾广圻
,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 孙星衍、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复、汪士钟这些公认的名家刻书,也请顾广圻去校勘。
顾广圻
与黄丕烈
合作最多。黄氏最佳的版本,再加顾氏最佳的校勘,珠联璧合,弥足珍贵,学界称“顾黄
”。
-
私人私宅刻书,唐五代时已发其端。
-
明清时期,全国私刻大盛,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
总的看已超过官刻
。 -
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的刻印饶具特色,如《儒学警悟》《汉魏丛书》等。
- 丛书始于宋,较早的有宋代俞鼎孙、俞经辑刻的《儒学警悟》。
私刻的规模都比较小,不刻印大部头的书籍。❌
[2007真题]私刻书籍
- 唐代的《初学记》
- 明代的《格致丛书》
私刻不是坊刻的泛称❗
坊刻
很流行!
-
坊刻的主体是
书商
,他们经营能力强,但同时又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坊刻多以质量为重,精益求精❌
-
我国早期印刷品多为坊刻本。坊刻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书、相宅书等民间用书次之。
-
书坊刻书以
市场需求
为导向,所刻书大都是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读物等。形式上
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这些书籍问世后,往往能迅速进入社会,广泛流传,发挥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古人在书目、题跋或相关笔记中,常常把
坊刻本
称为“通行本”,从中正可看出坊刻本在古代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中国历史上
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
,大多出现在以坊刻
为代表的民间出版活动中。
自宋开始,全国出现许多出版中心,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坊刻兴旺。
- 南宋时期坊刻有很大发展,出现了若干著名坊肆。如
- 建阳(今福建南平建阳区)余仁仲的万卷堂
- 临安(今浙江杭州)陈起的陈宅书籍铺
- 临安府太庙前的尹家书籍铺等。
- 南宋时期,我国已形成三大坊刻中心
- 两浙坊刻(主要集中在杭州和金华)
- 福建坊刻(主要集中在建阳)
- 蜀中坊刻(主要集中在成都和眉山)
- 清代坊刻刻书较多的地区有
- 北京
- 南京
- 苏州
德州、杭州❌【2021真题】
坊刻的特点
- 坊刻重视出版技术的发明和革新
- 坊刻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较高
- 坊刻本在古代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坊刻注意传播大众文化,许多小说、戏曲多是由坊刻率先刊行
坊刻书籍
- 明代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编刻《水浒志传评林》
- 宋代的《圣宋文海》
- 明代的《列国志传》
寺院刻书
- 在历史上,宗教对出版业的影响很大。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现存最早的印刷品都是宗教用品。
- 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
一些寺院也是重要的出版机构
,佛教、道教典籍的刊印,是一个重要的出版门类。佛教典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寺院集资刻印的。 道教典籍
的刻印不如佛教典籍
多。为了吸引民众,方便传教,寺院刻书往往并不局限于宗教典籍
,也刻印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
自宋以来出版界流传一本书,题名《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这是一本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该书有“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
【2008真题】下列古代刻本中,版本低劣的是
麻沙本
。
解析: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但同时却又常为谋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在版本学家那里,几乎成为“低劣版本”的同义词;冒称宋版元刻或名人编校者则不胜枚举;翻版印刷之事屡见不鲜,往往一书畅销,各坊群起仿印,增订详注推出新本。
古代图书的流通——书市💰
汉平帝(西汉)元始四年(4年)宰衡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了“槐市
”,这是我国最早的书市。更始元年(23年),王莽政权崩溃,在战乱中太学解散,历时20年的槐市随之消失。
💁槐市位于长安城东南,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
- 槐市是一个综合性的贸易集市,集市中有“经传书记”的买卖,买卖双方都是诸生
- 方式是“相与买卖”
- 时间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
我国最早的“书肆
”出现在西汉。
- 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上买卖,到汉代开始见诸文献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法言·吾子》有:“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这是“书肆”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
- 明朝书市较著名的,据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载:“今海内书,凡聚之地有四,
燕市
也,金陵
也,阊阖
也,临安
也。” - 清朝则有
苏州书市
,多集中于胥门、阊门、玄妙观附近,总称吴门书市
;成都书市
,有经元八大家之称,因乾隆年间江西书商贩书至成都,所设书籍铺字号中多有经、元、友、观、贤等八字,故名;北京琉璃厂
,既是图书贸易市场,又聚有众多刻书铺,乾隆年间开四库馆,众编修常来此购书,书市益盛;- 福建泉州有
道口街书市
。
📖📖📖📖📖📖📖📖📖📖📖📖
结绳记事、象形壁画、甲骨文、金文是图书正式出现前的先驱形式,在当时起了图书的作用,但不是正式的图书。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
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古代图书的发展
- 两汉之际,纸的发明与造纸技术的改进为图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 隋唐之际由于纸和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图书逐渐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图书的数量增加,流通扩大,历朝政府数次的求书活动促使图书第二次大集合。
- 明代的套版多色印刷使图书日益精美,这是继雕版、活字印刷之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 明清两代在大型类书、丛书方面的成就超越前朝,《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
- 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私人、书院三大系统,从官府到民间,刻书蔚然成风,印本逐渐代替了抄本。
图书需求和供应的变化
从唐代中后期起,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和使用,图书的需求和供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 图书贸易的客体开始由
手抄书
扩大到印本书
。 - 图书的种类逐渐增加,从历书、日用杂书、经书到诗文集。
- 从事图书贸易的主体也由
书坊、私家
扩大到官府
。宋明清时期的图书流通也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 - 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化。刻书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
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批零结合的发行格局
及长途、短途结合的发行网络,图书发行的覆盖面日益扩大。产生了多个大书商❌
近代
近代印刷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图书装帧
在纸张普遍使用以后,从当初的卷轴装,到经折装,到旋风装,到蝴蝶装
,到包背装
,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演变,最终定格为统一的线装
形式。
-
传统的
线装
样式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图书装帧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用于一些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图书。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旋风装
:又称“龙鳞装”。这种装订是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制度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外壳保留了卷轴装的格局。因其在收卷时各叶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如旋风,故称“旋风装”;展卷时书叶鳞次相积,故又称“龙鳞装”。此种装法大约盛行于唐代。
蝴蝶装
:简称“蝶装”。图书装帧中册叶制度的早期形式。书叶按照中缝反折,即将有字的纸面相对折起,再将各叶中缝的背口对齐,以浆糊粘连在作为封皮的厚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翻阅时,书叶有如蝴蝶两翼开展。其封皮有软面和硬面两种。
包背装
:亦称“裹背装”、“裹后背”。此种图书装帧形式大约出现于南宋末,盛行于元末、明初。其书叶正折,书口向外,无字的一面相对,再以纸捻装订成册。因用一整张封皮环绕书背粘裹,不再另穿孔订线,故称包背装。有软面和硬面两种。
线装
:明显特征是装订的书线露在书外,是我国的传统装订法。
圆脊精装、骑马订装均为现代常用的书刊装订样式,不属于古代图书装帧形式。
1884年点石斋书局印制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创了中文从右至左排的排版方式。
- 国内现存最早的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书局印制的《无师自通英语录》,因是双语对照,无法竖排,于是出现了中文从右至左排,英文从左至右排的格式。
西方铅印、石印技术的传入
到了光绪末年,随着西方铅印、石印技术的传入及应用,
- 中国图书的
字体变小但仍十分清晰
- 如石印本《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均只有32开大小。
-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铅印、石印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的规格。
- 书籍装帧开始发生一些新变化,如在线装书的书衣(面封)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
西方造纸技术和装订机械的引进
- 使
图书可以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
、平装
的样式。 - 开始出现
横排本
,书的形态也因文字的横排由右翻本变成左翻本
。 毛边书
也日趋向切边书
转化。- 民国时期的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传统的线装样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 传统的线装样式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图书装帧形式,至今仍然保留,用于一些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图书。
【2018真题】近代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对中国图书形态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图书开始可以影印❌
解析:影印
属于西方印刷技术传入后对我国印刷技术产生的影响
,不涉及图书形态。
近代出版机构🏣
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
晚清政府办的出版机构大致有两类,分别是
- 地方官书局,指由地方官绅创办的官书局。自1864年左右曾国藩创办
金陵书局
后,扬州的淮南官书局
、苏州的江苏官书局
、杭州的浙江官书局
等纷纷出现。 - 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是中国近代最早的
翻译
机构,附设于洋务派创办的学校和工厂内。- 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的
京师同文馆
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并入京师大学堂。 - 同治二年(1863年)
上海同文馆
成立,在培养外交和洋务人才的同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 - 工厂附设的翻译出版机构,有
福州船政学堂
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而尤以后者为著。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成立于同治七年,是中国晚清时期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该馆先后聘请了59名中外学者翻译西书,出版了一批军事、应用技术、医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与部分史志、政治类著作,总共20个学科199种。著名的出版物有《谈天》《地学浅释》《佐治刍言》和《西国近事汇编》等。
- 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的
【2002真题】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为了了解西方的情况,设立了翻译机构翻译出版西方图书,主要的机构有( )。
- 同文馆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墨海书馆❌
- 强学书局❌
-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近代民营
出版机构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资本形式有独资
、合伙
和股份制公司
三种。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出书特色与其总编辑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兴趣喜好有很大关系。
清末最后数十年,在上海就已经涌现出许多民营出版机构。这些民营书局的先后兴起,正式确立了上海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中心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普遍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解析: 为了拓展销售业务,上海凡是有规模的书局,都设法在全国重要城镇设立分支机构
和特约经销处。
- 20世纪初期,民营出版的主体地位正式确立。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十分重视邮购业务的开展。
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商务印书馆等七家出版机构,在重庆组织国定本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七联处”
,承担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定教科书的印刷发行任务。这七家的分配比例是:商务印书馆
22%、中华书局
22%、正中书局
22%、世界书局
12%、大东书局
10%、开明书店
8%、文通书局
4%。
- 清末最后数十年,在上海就已经涌现出许多民营出版机构,先后兴起的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世界书局
这三大民营出版机构,堪称全国出版业中的巨头。-
商务印书馆印刷厂
在1932年遭日寇轰炸之前,已是远东综合实力最强的印刷厂。商务印书馆开始就以出版业务为主。❌
解析: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在上海
创办营业,开始以印刷
为主。商务印书馆在国外没有分馆。❌
解析: 商务印书馆在新加坡设有分馆,在汉城(今译首尔)、东京、河内等地设有代销处。-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出版业务主要有四类
- 大量编印
教科书
,行销海内外 - 大量翻译出版
西方文化名著
,如严复与林纾的著名译作 - 出版
新式工具书
,早期以双语工具书为多,后来各类品种大增 - 兴办各种
期刊
,自1903年创办《绣像小说》起,到1914年已有自办期刊6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
- 大量编印
- 商务印书馆早期的出版业务主要有四类
-
世界书局
是沈知方创办的民营出版机构。 -
据当时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的调查计算,1934年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61%,1935年的62%,1936年的71%,均出自这
三大巨头
之手。 -
这些民营书局的先后兴起,正式确立了
上海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中心地位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
为了拓展销售业务,上海凡是有规模的书局,都设法在全国重要城镇设立
分支机构
和特约经销处
。
-
正中书局
由陈立夫1931年创立于南京。1933年,陈立夫将书局全部资产捐献给国民党,从此正中书局隶属于国民党中央
,成为国民党党营事业。大东书局
1916年由吕子泉等创办,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法律、国学、中医、科技、文艺等各类图书,是民国时期
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开明书店
汇聚了一批著名文化人担任编辑,如夏丏尊
、叶圣陶
、郭绍虞
、王统照
、宋云彬
、周予同
、周振甫
等。这些学者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开明书店
逐步形成了朴实严谨的编辑作风,成为有影响的民营出版机构之一,出版的图书注重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期刊《中学生》
更在当时深受读者的欢迎。
由地方官绅
创办的官书局
,从19世纪60年代起曾经一度兴盛,时间长达二三十年。这些官书局利用政府的力量,大量刊刻传统文化典籍,这些“局刻本
”因多由学者名家从事校勘而质量精良,且“平其值而售”,所以价格低廉而流布广远。
南洋公学所附译书院
出版自编新式教科书,打破了西学教育以使用教会出版物为主的局面。该院出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中国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维新派创建的出版机构出版了中国学校正式使用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出版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先后创办了多个出版机构,如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长江书店、无产阶级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等出版机构。
-
新青年社
- 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
新青年社
,出版期刊《新青年》和《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 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
-
人民出版社
- 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上海成立
人民出版社
,由当时担任党中央宣传主任的李达亲自主持。 人民出版社
成立后,即以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为己任,计划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即“共产主义者丛书”),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开拓了出版业的新领域。
- 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上海成立
-
上海书店
- 1923年11月在上海成立上海书店,由毛泽民负责。
-
无产阶级书店
- 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无产阶级书店。
-
华兴书店
- 1929年,又在上海创办华兴书店。
-
中央出版发行部
- 是党中央于1939年6月成立的。
-
新华书店
- 于1939年9月,作为独立建制单位正式成立。
20世纪上半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的有
- 群益书社
- 长江书店
- 人民出版社
- 胜利出版社❌【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
- 北新书局❌【民营出版机构】
- 《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
三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出版机构中,最有影响
的是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
生活书店
于1932年7月由邹韬奋
等创办于上海,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后出版《大众生活》
期刊,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刊物。- 生活书店出书范围很广,内容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与哲学、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
新知书店
于1935年由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
等多人创办于上海;读书生活
出版社由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
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 1948年,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外资开办的出版印刷机构
中国近代的外资出版机构主要由外国传教士
创办,上海出现了一批由外国传教士主持的教会出版机构或外商出版机构,如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点石斋书局、益智书会(即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图书集成局、广学会等。
- 外资在中国内地开办的第一个近代出版印刷机构,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上海成立的
墨海书馆
。 点石斋书局
、申报馆
等均为外国传教士
在上海主持的出版机构。
《时报》《上海新报》是由教会及外商创办的。
【2002真题】中国近代出版史上,西方传教士( )的译书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 利玛窦
- 汤若望
- 玛礼逊
- 赫胥黎❌
赫胥黎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不是传教士。
近代出版物
在近代,中国出版的图书品种激增,图书内容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
- 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 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均因教科书而崛起,亦以教科书为营业之大宗。
- 翻译作品
- 民国时期,翻译作品出版蔚为大观,据估计,民国时期翻译出版的外文图书有4万多种,约占图书出版总数的1/3。
- 古籍
- 这一时期出版了不少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
- 工具书
- 到近代,工具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出版物类型,受到出版界和学术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 丛书
- 民国时期,丛书的出版亦为一大特色,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以某一专题、专科为一类的。一些大型出版机构往往出版几十种之多。
📰报纸
报纸的大量出版发行,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一大特点。报纸作为国外传入的
一种新传播媒体,早期主要是由教会、外商
办的。
最早出现的报刊主要由中华书局等民营出版机构创办❌
- 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的
《中外新报》
是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 1865年左右由香港孖刺报馆主办和印行的《中外新报》是中国人主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延芳、黄胜等编辑,有“本港新闻”“中外新闻”“羊城新闻”“选录京报”等栏目。
《申报》
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人合资在上海创办,初期曾几易其主,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1949年停刊。《申报》一共存世77年,出版25600期,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商务印书馆
早期的出版业务之一是兴办各种期刊,自1903年创办《绣像小说》起,到1914年已有自办期刊6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图书月报》是1906年由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是中国
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 《中学生》
是由开明书店
创办的;- 《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
- 《全民政治》由国民党人廖仲恺创办。【❗非共产党创办】
- 《苏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由革命派创办的。【❗非共产党创办】
- 《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是近代很有影响的报纸。
📝期刊
-
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它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用木版雕印,主要在南洋华侨中免费散发。 -
1868年教会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
《万国公报》
,广学会成立后,成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是外国传教士所办最有影响的一种刊物。 -
1872年英商
申报馆
创办的《瀛寰琐记》
(瀛寰cháo bái),是中国第一种文艺刊物。 -
1896年创刊、由梁启超任主笔的
《时务报》
,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
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的
《东方杂志》
,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
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根据地出版的期刊主要有《边政导报》《新长城》《晋察冀画报》【2020真题】
《解放》《前线画报》❌
📒丛书
《訄(qiú)书》是清末章炳麟的名著。
民国时期,丛书的出版是一大特色,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以某一专题、专科为一类的。其中,《万有文库》
(商务印书馆
出版)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丛书,第一集于1929年问世,收录各科图书1010种,共1.15亿字;第二集于1935年出版,正编收录各科图书700种,分装2000册,规模与第一集相当。
-
《辞源》和《辞海》分别出版于民国时期的1915、1936年。
-
《ABC丛书》是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出版的丛书。
-
工具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出版物类型,受到出版界和学术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 民国时期出版的《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等,向来被列为大型出版工程,其价值受到学术界、文化界的充分肯定。
- 民国时期出版工具书1400余种,超过了以往历代。
- 民国时的专科大辞典有《植物学大辞典》。
- 民国时期年鉴索引编纂也有相当大的成绩。
- 在书目性的工具书中,平心编写、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
《〈生活〉全国总书目》
,杨家骆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馆1936年印行的《民国以来出版新书总目提要》
,朱士嘉编写、北平图书馆1933年编印的《官书局书目汇编》
等,均为时人及后世所称道。不是民国时期。
-
《四部丛刊》属于近代图书。
-
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是民国时期出版的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
-
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和《二十五史补编》,都是近代出版的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
《訄书》是清末章炳麟的名著。
从辛亥革命起到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出版的
新式辞书
有
- 《辞源》
- 《动物学大辞典》
- 《辞海》
- 《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
解析: 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是近代出版的工程浩大、质量上乘的古籍精品,而非新式辞书。
党成立的机关刊物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出版工作,先后创办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物。
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新青年社
,出版期刊《新青年》和《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化刊物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
【2014真题】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机构所出版的出版物有
- 《新青年》
- 《红旗》
《红旗》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由中央宣传部主编,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 《大众生活》
邹韬奋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后出版《大众生活》期刊,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刊物。- 《全民政治》❌
《全民政治》由国民党人廖仲恺创办。- 《苏报》❌
《苏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由革命派创办的。
【2008真题】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出版的有
- 《解放》周刊
- 《少年先锋》
- 《青年实话》
- 《中华妇女界》❌
- 蔡和森著《社会进化史》❌
解析: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图书出版,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央苏区,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曾设立中央出版局,出版报刊、图书(包括民众文化补习课本)。据不完全统计,有刊物70余种,如
《少年先锋》《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
等;图书200种左右,如《共产儿童读本》《中国苏维埃》《列宁主义概论》
等。1937年4月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社,该社的发行科以新华书店名义对外联系,并发行《解放》
周刊。
- 《中华妇女界》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期刊。
- 蔡和森《社会进化史》是由国民党办的出版机构民智书局出版。
翻译
-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在不同层面促成了翻译作品出版的热潮。
林则徐
是中国近代最早组织人员翻译西书的人,他在广州设立译馆,招募受过英文教育的华侨和通晓汉文的外国传教士,编译外国时事、法律、军事等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编译的《四洲志》,该书向国民介绍了世界情况。
- 近代著名翻译家
严复
和林纾
,都有大量作品在商务印书馆
出版。- 以《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等为代表的
严译名著
(严复翻译), - 以《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鲁滨孙漂流记》等为代表的
林译小说
(林纾), - 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 以《天演论》《原富》《群己权界论》《穆勒名学》《法意》等为代表的
近代著作权意识的萌芽与实践
法条
- 1886年第一个国际著作权公约——
《伯尔尼公约》
诞生,1902年上海的《外交报》全文译载了《伯尔尼公约》,开启了这部国际著作权公约在中国的传播工作。 - 1886年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著作权考》,介绍西方的著作权知识。
- 《大清印刷物专律》颁布于1906年,是清政府制订的第一部有关报刊出版的专门法律。
- 1910年
《大清著作权律》
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保护法律。 -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很多条文和内容是对《大清著作权律》的沿用和变通。
- 1928年,修订后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颁布,但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得修订后的条款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故执行中不断发生疑义。
- 1944年,国民政府再次修订的《中华民国著作权法》才颁布,其中对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范围进行了修改和增删,加重了对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处罚。同年国民政府公布了《著作权法施行细则》。
出版行业协会组织
是随着维护著作权活动的脚步而建立的。清末民初,虽然颁布了著作权法,但由于战乱频繁、政治动荡,对著作权保护力度不够,著作权纠纷时有发生。
- 1905年初,
北洋官报局
盗印文明书局
的书,却反过来要求当局撤销文明书局
的著作权。这促使北京、上海两地的出版机构建立了北京书业商会
和上海书业商
会,以期“互通声气”“禁私行翻印”。商务印书馆
的夏瑞芳和文明书局
的俞复是上海书业商会
的主要负责人。1906年6月,上海书业商会创办的刊物《图书月报》第一期出版,刊登了上海出版业中所有加入书业商会的22家成员名单,主要是上海的民营出版机构。- 初期的
上海书业商会
在维护成员的著作权利益上有所作为,但改组后的上海书业同业公会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下,少有作为。
- 1927年,部分进步的作家和编辑郑振铎、叶圣陶、周予同、李石岑、丰子恺等人建立了
上海著作权人公会
。 - 1932年初,
中国著作权协会
成立,参与的著作者共有35人。 - 1936年,北平文化界成立了
文化救国会
,中国文艺家协会
也在上海成立。
2020以来新题
【2020真题】北宋时期重要的理学家包括
- 周敦颐
- 张载
- 程颐
- 朱熹❌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