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实务 | 校对

今天做编加题的时候,看到这段文字,我觉得说的很对。避免自己陷入内耗的方式,就是抓住看得见的幸福,丢弃缥缈的感情。
望着你认真的眼神,心里的不舍在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散),可我怎能要你为我停住匆匆的步伐。回你一个微笑,默默地祝你旅行愉快。
放弃一段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情,你就会变得踏实,如释重负,清清爽爽(轻松愉快)

本篇博文根据圣才电子书《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初级)》整理。


校对

校对工作

校对

  • 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 “校对”一词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
  • 现代的“校对”是由古代的校雠、校勘演化而来的。对“校”“雠”意义的界定,见于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编校大家刘向的《别录》。

校对工作

  • 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 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附加的提示性说明文字可用圆珠笔或墨水笔书写,并在文字下面加小圆圈;也可用铅笔书写,且不必再加小圆圈。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
  • 同一份校样上,不同人留下的笔迹颜色必须有区别,以明确各自的责任。

校对与编辑

  • 在书刊生产流程中,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 编辑工作和校对工作都要用到校对符号。
  • 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编辑与校对工作是合一的,编书人同时又是校书人。
  • 校对与编辑两者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在书刊生产过程中,校对与编辑的目标完全一致,即消灭差错,提高编校质量

一本图书(或期刊)的校样可以由一个人包校❌

实际校对工作中,某种书刊的每个校次的校样均由多位校对人员分工完成,任何部分的校样在不同校次均由不同校对人员承担校对。

校异同与校是非

校异同校是非是各校次校对人员的共同职责。按具体工作任务的不同,各校次校对工作与责任校对的具体职责又各有侧重。

校异同

  • 通过校异同订正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可以保证编辑的工作成果不受损害。
  • 功用在于显真保值

校是非又称“活校”,相对于校异同来说,是一种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校对功能。

  • 校是非要求校对者不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原稿中可能遗留的差错。
  • 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处理。
  • 通过校是非发现原稿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以校对质疑的方式向编辑提出问题,则能够帮助编辑把好稿件的质量关。
  • 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在初校时就应该校是非。
  • “校是非”没有对工作经历做出具体的时间规定。
  • 校对应该尊重原著,不允许存在创作等篡改原著的行为。

⭐️校是非和校异同具有互补性。

校样的方式和种类

排版、校对和改版进程中不同环节打印出来的校样,可分为

毛校样

  • 是排版单位在向出版单位正式提交校样之前,将已经排好的版面打印出来进行毛校的样张。

初校样

  • 又称“一校样”,是排版单位向出版单位第一次正式提交的校样,这个过程称为“提校”。

二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样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付印样

  • 是已经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而交给排版单位进行最后一次改版的校样。

付印清样

校对人员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

  •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根据校是非的要求向编辑质疑。
    • 为了保证书刊质量,防止原稿上的差错遗留到书刊成品中,校对人员如发现或怀疑原稿上存在错漏和问题,并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常用工具书中进行必要的查证后,应该积极、大胆地用铅笔在校样上提出疑问或填写“原稿疑问单”。校对结束后,由责任校对把校样上的所有质疑汇总提交责任编辑处理,并跟踪检查责任编辑的处理结果。
  • 质疑时,校对人员应在校样上使用铅笔将有疑问处圈起并画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然后用铅笔直接写明修改建议后打一问号,或写明具体看法,交由编辑处理。
  • 初级校对人员 包括三级校对二级校对
    • 三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书稿的初校、二校工作;
    • 二级校对可以在 一级校对 的指导下,承担一般或复杂书稿的校对工作。

校对的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陈垣在其所著《校勘学释例》一书中,将校对的基本方法分成四种类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种分类,得到我国校勘界与校对界的普遍认同。

对校法

  • 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版式符合设计要求的一种校对方法,主要用于校异同,要求从校样与原稿(有时还有前次校样)的对照中分辨出它们的异同,消灭排版差错。
  • 折校
    • 作为对校法的一种也主要用于校异同。
    • 折校一般是把原稿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原稿上面,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
    • 与原稿改动多少无关
    • 缺点:
      • 因为是一目两行地校对,形似字的错误容易被忽略;
      • 由于以核对文字为主,容易忽略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校是非
      • 有时着重号、专名号容易被折缝或手指遮盖,导致漏校。
  • 点校
    • 对校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之一
    • 点校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
    • 点校一般适用于改动较大的原稿或者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情况。
    • 缺点:
      • 使用点校法时,校对人员阅读原稿和校样的视野比较宽,便于看清原稿上的各种修改和标注;
      • 但校对人员工作时头部要左右或上下摆动,两手也受到约束,容易疲劳,因此点校法并不适用于改动量较大的情况

读校

本校法

  • 本校法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差错的一种校对方法。
  • 本校法的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进行前后互校。
  •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校对人员在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辨别校样上的文字,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差错。

某书校样多次出现古职官名“提点刑狱”,但前后写法有“提点刑狱”“指点刑狱”“提典刑狱”,校对对此提出疑问,这是采用了( 本校法 )。

他校法

  • 他校法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等工具书来校正用字用词错误,就是运用他校法的具体做法之一。
  • 他校法的功能在于释疑,通常用于解决引文、数据、事实、日期、习语、术语、公式之类的问题。在校对古籍类、科技类书刊时采用较多。

利用《辞海》等工具书判断校样中的用字用词正误,运用的校对方法是( 他校法 )。

校对人员在通读校样时读到“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由校书郎出任周至县县尉”,后又读到“元和十年(851年),白居易又被贬为江州司马”,发现这两个年份之间有明显矛盾,通过翻阅有关工具书后提出:“‘元和十年(851年)’应为‘元和十年(815年)’。”该校对员所使用的校对方法为( 他校法 )。

理校法

理校法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

校对的工序

校对工作制度的切实执行,要靠一定的操作工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有其明确的工作要求,而各校对工序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的校对操作模式。

校对由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和对片等基本操作工序组成,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可穿插进行。

这八个工序是每一种校对的基本流程模式都有的。

【2017年真题】 校对工作的基本操作工序不包括( 清稿 )。
【解析】 清稿誊抄属于责任编辑的工作之一。

  • 需要严格依次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是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和对片
  • 在校对工作过程中可以穿插进行的校对操作基本工序,有核红、誊样和文字技术整理

誊样可以穿插在初校、二校或三校完成之后进行。

因各校对工序组合方式的不同,校对的操作模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 基本模式
    • 基本模式的流程环节一般为:初校→核红+二校+誊样→改版→核红+三校+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 基本模式的流程环节最多,尤其是改版次数多,在各环节都严格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有利于保证书刊编校质量。但是,由于环节多,所以出版周期较长,成本也大。
  • 分校模式
  • 连校模式
  • 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毛校

  • 毛校是保证排版质量的必要环节,由排版单位自行安排,主要检查排版的基本情况,防止存在基本格式错误、图表与文字不匹配、大批内容遗漏或重复等现象,尤其对排版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公式、图表等局部较复杂的版面要重点校对。

初校

  • 初校又称“一校”,是对排版单位初次送出版单位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订正排版时产生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方面的差错和版式错误。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
  • 初校的主要任务是校异同,达到本工序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兼顾校是非

二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

  • 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 三校所校对的校样一般是由初校样改版后新输出的二校样,校对人员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

通读

  • 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校对人员需脱离原稿阅读、检查校样(必要时核对原稿),重点做好校是非工作,并兼顾校异同。通读时要消灭校对过程(包括誊样、校次间核红)中所遗留的各种错误(包括格式差错、图表与注文不符等),尤其要注意隐性的政治性、思想性差错以及科学文化上的知识性差错和似是而非的病句与其他语法错误,还要注意人名、地名、书刊名、组织机构名等的前后统一。
  • 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
  • 通读的主要任务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 通读者面对的一般是已经三校过的二校样;有时二校样改动很多,要先改版,通读者面对的就是新输出的三校样。
  • 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而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对人员有一级校对和高级校对。
  • 通读是“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一道必经工序,它不能代替编辑的读样工作。
  • 通读一般不使用折校法,而使用本校、他校、理校法。

责任编辑审读校样,一般采取通读方式,主要是检查和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还要处理编辑加工整理阶段遗留或疏忽的问题。

责任校对要负责监督检查各校次校对人员的校改是否正确、规范,有无笔误,并汇总各位校对人员的质疑,及时与责任编辑和出版部门商量解决。

责任校对必须通读一校样❌

核红

  • 又称“核对”,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

  • 如采用校对一次就改版一次的操作模式,二校人员必须先核红再校对,而三校人员则应该将新校样与前两次校样都进行核对。

  • 核红分校次间核红与付印清样核红两种。二者的操作要求有所不同。

    • 校次间核红
      • 校次间核红是将排版单位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退交改版的前校样进行核对。
      • 校次间核红时,在常用的初校、二校连续进行的校对操作模式中,改版后再三校和通读,所以通常由三校人员对照原稿校对之前核红。
    • 付印清样核红
      • 是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版后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核红时要注意,如改版后页码或版面有变动,与前次校样不完全一致,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 付印清样的核红,一般先由专人核对一次,再由责任校对(或其他把关的校对人员)复核一次并清点页码,然后交责任编辑审核认定,重要书刊的校样或有重大修改的校样还要经复审者和终审者认定。

        付印清样的审查一般不再经过( 作者 )。

    核红从初校样起就必须进行❌
    【解析】 核红的校样是改版之后的校样,初校样并未改版,无需核红。

    核红时,前校样上用蓝笔改动的地方可略过❌
    【解析】 核红时,前校样上用蓝笔改动的部分也要认真查看。
    核红时,对于新校样上该改而未改之处要用色笔订正
    核红时,对于新校样上已根据前校样改正的地方通常要用铅笔做标记

付印清样核红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 除核对前次校样上修改之处在新校样上是否一一改正之外,还应注意新校样每个页面四周、各行起止文字是否与前次校样一致,如有胀、缩或串版现象,要找出原因,改正可能存在的差错。
  • 如果前次校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新校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检查、核对。
  • 如发现应改漏改或不应改而误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尤其要注意相同字或墨色较淡的字),以免改错地方,造成新的错误。
  • 如改版后页码或版面有变动,与前次校样不完全一致,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 有时前次校样无错,新校样上却出现新增大段文字、格式变化等莫名差错,这可能是改版操作失误或计算机系统不兼容所致。核红时一旦发现有一处这类差错,就一定要对付印清样作全面检查,以防其他地方还有类似差错。
  • 核红时,如发现付印清样中个别页面存在较多差错或重要差错,应要求排版单位根据改正后的付印清样改版后再次输出涉及改版页面的校样,返回出版单位重新核红。发生捅版时,应核对所有牵连的页面。

誊样

  • 又称“过红”或“并样”,是在结束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编辑、作者审改的校样(副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到校对人员看的校样(正样)上。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责任校对复核检查。

    根据规定,担任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誊样是将几份校样上的作者修改之处和校对质疑之处都誊抄合并到一份校样上。

    誊样后须有专人复核。

  • 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外,一般还有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交编辑、作者审读。

  • 校对人员处理的是正样。

  • 若校样改动较大,如增删大段文字、公式、图注,或调整了图表大小,导致版面变动,就要精心调整版面,尽可能减少捅版,并保持版面美观。

  • 誊样时对副样改动部分不能照搬照改简单地誊抄,而是要先判断改动是否正确和有无必要。

    誊样时发现校对修改与作者修改不同,须以作者修改为准。

[2018年真题] 初级校对人员不能承担( 誊样 )工序的工作。

文字技术整理

  • 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整理”或“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
  • 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由责任校对承担。
  • 根据不同的校对操作模式,各出版单位在文字技术整理的安排上有所不同
    • 有的将技术整理与三校(或终校)结合;
    • 有的将技术整理与通读结合;
    • 有的则在一、二校连校后进行第一次整理,三校后进行第二次整理,在付印前进行第三次整理。

文字技术整理是书刊校对工作的工序之一,也是责任校对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字技术整理的作用包括

  • 弥补版式设计工作的疏漏
  • 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
  • 保持多人校对时的体例统一

进行文字技术整理时,要先检查原稿和校样是否齐全,核对页码是否衔接,采取篇、章、节标题形式的图书,书眉内容一般应符合“双高单低”的规则。文字排成一个个页面后,常会出现背题、单字成行、单行成面等问题,校对人员应予以注意。然后再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检查和整理

背题是印刷排版术语,指排在一面的末尾,并且其后无正文相随的标题。
不属于需要解决的问题:版心规格前后不一致,二级标题的格式不同于三级标题

  1. 核对相关文字,主要包括

    • 核对主要标志文字
    • 核对目录
    • 核对书眉
    • 检查序号
    • 检查呼应内容
  2. 检查版面格式,主要包括

    • 通观检查校样版面
    • 检查标题
      • 检查标题时,要对正文全部标题逐一检查,使同级标题的序号连续,字体、字号、占行数和版面位置保持一致,并符合版式设计要求。应该根据版式设计的规范要求,妥善处理标题转行、左右居中短标题增加字空的问题。
      • 对于由主题与副题构成的多行题,要注意主题与副题既要在字号、字体等方面有所差别,又要整体协调。
      • 背题是指二级及以下标题排于版面下端而题下的正文主体文字不在本页面的现象。
        • 校样上如有背题,要作适当处理,使二级标题下有不少于三行的正文主体文字,三级及更低级别标题下有不少于一行的正文主体文字。
        • 对二级标题的背题现象,一般可以对标题前面的字行进行伸行处理从而把标题顺移到下一面。
        • 进行文字技术整理时,要核对目录,根据正文核对目录(或要目)条目,保证所列标题层次得当,与正文中标题的文字表述形式完全一致。
    • 检查图片
    • 检查、整理表格
      • 主要有检查表线绘制是否正确,检查表题格式、表头排版样式,注意同一栏内上下行文字的对齐方式、各栏之间的文字对齐方式,以及改设和合表或续表等。
    • 查看公式
    • 检查引文、注文
  3. 检查复核校改之处

  4. 检查页面的下转上接之处

文字技术整理的过程中,检查图片主要包括

  • 要查看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对图文并重的书刊或以图为主的书刊,技术整理时要注意图与文是否紧密配合,是否被分离安排在不同页面上了;
  • 以图片为主的书刊,要注意文字有无遗漏、图的位置是否平齐、图的次序有无错误等;
  • 对不占页码的彩色插页,要注明插在第几面与第几面之间。

对片

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该工作可由校对承担,也可由出版部门的技术编辑承担,它是经三校和通读以后的一道校对工序,并不是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

计算机校对

计算机校对是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一道工序。

校对的制度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两个

  • 坚持责任校对制度
    • 责任校对制度是指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或高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
      • 参与各校次校对
        • 责任校对应参与各校次的校对,并达到一定的校对量,以便了解校样的基本状况。
      • 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 责任校对要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保证体例的规范和统一
      • 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
        • 负责监督检查各校次校对人员的校改是否正确、规范,有无笔误,并汇总各位校对人员的质疑,及时与责任编辑和出版部门商量解决。

          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

      • 通读付印样,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 三校一读’制度”
    •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通读检查,随意减少校次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 而对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则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 实际校对工作中,某种书刊的每个校次的校样均由多位校对人员分工完成,任何部分的校样在不同校次均由不同校对人员承担校对。

    三校,即由不同人员进行三次校对。

“三校一读”是

  • 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与规范,而校对量化管理是对校对人员所校对工作的任务量和质量进行的量化管理

    校对工作的量化管理制度

  • 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而由责任校对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

    所有校对人员都要承担的职责❌

  • 保证书刊编校质量的基本要求
  • 书刊校对次数的下限
    • 任何书刊的校对都不能少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还应适当增加校次。
  • 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 终校后应至少进行一次通读检查

只有在完成“三校一读”之后才进行的校对工序是( 对片 )。

关于“三校一读”

  • 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外,一般还有完全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交由编辑、作者审读。在结束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编辑、作者审改的校样(副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到校对人员看的校样(正样)上。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由责任校对、作者和责任编辑各校对一次。

  • 校对的基本方法包括:①对校法,有折校、点校、读校等具体操作方式;②本校法;③他校法;④理校法。对校法主要用于校异同,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主要用于校是非。

    三个校次都必须采用折校方式进行校对❌【以偏概全】

  • 任何书刊的校样都必须经过初校、二校、三校和通读检查,随意减少校次就会导致不良后果;而对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则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如编辑或作者已经通读校样,责任校对可不再通读。

社外校

  • 社外校对简称“外校”,是指出版单位约请社外人员承担部分校对工作。
  • 在出版单位专职校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适当使用社外校对力量,可对社内校对力量起到补充作用,保证书刊生产计划正常完成。
  • 外校人员一般只能承担一校、二校的任务。

    各种书刊的终校(即最后一次校对,一般是三校,也可能是四校、五校等)必须由本出版单位具有中级或高级出版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 外校管理中需要实行计件付酬和质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 为保证校对质量,必须加强外校管理,将社外校对活动置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外校管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 选用合适人才,建立素质较高、适合本出版单位业务范围需要、相对稳定的外校队伍。
  • 对社外校对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培养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校对业务技能,经考核符合要求的方可安排校对任务。
  • 为外校人员配备必要的工具书,指导并要求其正确使用。
  • 建立原稿与校样管理制度。
  • 安排本出版单位高水平的专职校对人员检查、监督外校的工作质量,并把质量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建立外校人员工作质量档案检查中发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向外校人员指出,并给予指导,让外校人员从实践中得到磨炼,提高校对业务素质。
  • 实行计件付酬和质量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 以人为本,尊重外校人员。
  • 优先考虑与专业校对机构合作,统一实施外校全程监控,校对质量管理应跟踪到人。

校对量化管理

校对量化管理是保证书刊质量和生产运行的常用管理措施,包括

  • 任务量化管理
  • 质量量化管理

1. 校对任务量化管理

校对任务量化管理,又称定额管理,即给校对人员规定校对工作量定额。校对工作量定额以字数为单位。日定额即每人一个工作日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月定额即每人一个月实际工作日内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

2. 质量量化管理

质量量化管理,即将校对质量量化,对不同校次规定“灭错率”或遗留差错率。

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

利用作者原稿电子文件进行排版,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 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
    • 采用这种方式时,要求作者向出版单位提供一份有作者亲笔签名的完整打印原稿及原稿的电子文件。打印原稿与原稿电子文件内容应完全一致。作者打印纸质原稿有利于在交稿前做全面检查。
  • 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件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可以接受出版后,确认已获得作者对修改的书面授权(签订带有相应条款的出版合同),然后编辑将作者所交原文件做好备份,再直接在计算机上对原稿电子文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按照编辑工作规范发稿。
  • 电子文件先行排版。
    •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件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可以接受出版后,确认已获得作者对修改的书面授权,然后将原稿电子文件制作一个复本(原始电子文件留存在出版单位)送排版单位进行排版,再打印出纸质稿交出版单位,由编辑按照编辑工作规范进行后续编辑加工整理等工作。

[2017年真题] 利用作者原稿电子文件进行排版的方式,不包括( 在图片较多的情况下,编辑加工前先行发排作者原稿电子文件中的文字内容、纸质原稿转换发排 )。

当稿件中出现字库中没有的手写字时,输入人员需要利用造字功能按原稿所示构造一个汉字。这时较容易出现以下两类差错

  • 原稿书写笔画模糊不清,或写了错字,排版人员未经仔细辨认和查证,造出根本不是字的错字;
  • 利用计算机所造的字,其形体和编码都另外存储在专门的造字文件中,并不直接附在稿件的电子文件中,易出现黑方块(俗称“黑屁股”)。而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所以“倒字”(黑块)现象出现在胶片与付印清样的核对过程中,即对片步骤中,与胶片检查人员对片时疏忽有关。

为了充分保证书刊成品的质量,也为了方便校对人员顺利工作,编辑在用原稿电子文件发稿的同时,有必要再打印一份保存了原稿电子文件原貌的纸质原稿供校对人员使用。如果校对过程中不将校样对照原稿进行校对,排版过程中操作失误造成的差错较难发现。因此,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采用计算机软件将简化字转换成繁体字时,由于难以对一个简化字对应几个繁体字的情况作出智能判断,而是机械地作一对一的转换,就会导致出现较多谬误。

“皇天后土”中的“后土”在古代指地、土神,在转换为繁体字时,不写作“後”。

校样中有时会出现不该修改的地方发生了变化,甚至冒出一些奇怪的文字符号。这类差错常常是由计算机系统引起的。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主要有

  • 系统不兼容
  • 简化字、繁体字转换差错
  • 感染病毒导致出错

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不包括( 排版人员文字输入差错 )。

文字输入人员击键时,如果手指移位不准、力度不足或左右手动作不协调而击错了键,也会导致输入错误。常见的击键错误有:误击相邻键、左右对称键(该用左手击键,却误用右手对称的手指,或反之),左右手击键顺序颠倒,手指到位却未真击键,击键正确而选错序码,多击键,等等。拆字错误是导致计算机文字输入差错的原因之一。

利用作者提供的原稿电子文件排版而形成的校样中,绝大部分文字是作者输入的(利用计算机对作者提供的原稿电子文件进行编辑加工整理并以电子文件形式发稿时,还有编辑修改的文字),但是,在组版和改版过程中均可能发生新的差错,需要操作人员输入字符,改正错误。

因排版人员带来的文字差错有编码差错(如拆字差错)、击键错误、误读原稿(如草字误判、拆字失误)、字母混淆、造字差错。改版时,如果进行了增删文字、调整字号、调整图表大小或位置等操作,都可能引起版面变化,有可能出现邻行错改、邻位错改和格式前对后错的差错。

用作办公的文字处理软件所形成的原稿电子文件,当转到方正书版软件或其他排版软件后,有时会因两个系统不完全兼容而出现字体、字号变更的错误,尤其是不常用的符号更容易产生差错。有的公式无法转换或变成一些关系混乱的字符。一些复杂的图稿,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打开,可能出现线条、文字变形甚至丢失的现象。还有一些文字(尤其是自造字)或符号会错得莫名其妙,甚至出现一片乱码。

用排版软件排版的校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情况大体相似,但各种软件造成的差错也有细微差别,主要包括

  • 作者原稿带入的差错
  • 排版人员输入文字差错
    • 编码差错
    • 击键错误
    • 误读原稿
    • 字母混淆
    • 造字差错
  • 排版人员排版操作差错
    • 字体差错
    • 转行不合要求
    • 标题差错
    • 文字中出现多余符号
    • 插图、表格、公式差错
    • 其他排版差错,包括漏行、漏段、版面文字重复、转页差错
  • 改版操作差错
    • 邻行错改
    • 邻位错改
    • 格式前对后错
  • 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

校对软件应用与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利用计算机校对软件处理原稿或排版文件类似于人工通读,通过对文稿进行语词分析,对差错做出提示标记,供人工判断处理。校对软件既可作为出版工作的辅助工具,用于检查原稿或排版文件,也可作为办公工具,用于检查文稿差错。校对软件在识别中文语词差错方面具有优势,而且校对速度快、开放性好、适应性强。缺点是存在差错误报和漏报问题。

不错的地方也可能报错。
可以识别添加到用户库中的错误词语。
善于发现知识性差错❌

  • 校对软件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可以挂接系统提供的专业词库,并允许用户自行编写、使用个性化词库。用户可从校对软件附带的几十种专业词库中选择挂接一种最贴近文稿内容的专业词库,以提高软件对专业稿件的校对性能。校对软件具有学习功能,允许用户自行编辑用户词库在校对过程中使用,从而提高校对质量。如用户可将被计算机做了差错标记但不是真正差错的词或短语添加到用户库中,把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也添加到用户库中,这样就可以减少误报;将计算机校对软件尚不能识别的差错词语添加到错词库中,可增加有效报错,减少差错漏报,提高校对质量。常用的用户词库有用户库、错词库或敏感词库、重点词监控等,各有不同的功能。
  • 由于计算机校对存在一定比例的差错误报和漏报现象,一些使用计算机校对软件经验不足的人会认为计算机校对工作效率不高。然而,如果用户能够根据本人或本单位经常处理的书稿特征,利用校对软件的开放性,自行编制和使用个性化的用户词库,或利用成批查找功能,就可以提高有效报错率,降低误报率,从而改善计算机校对软件的应用效果,提高校对质量和工作效率。

    校对软件应用性能的提升,不包括( C )。
    A.用户自行编制词库
    B.用户使用个性化词库
    C.对中文词语中的别字做标示
    D.利用成批查找功能

文字技术整理工作只能人工完成。

无纸化校对模式相对于纸质原稿校对,具有以下特点

  • 操作过程无纸化
  • 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
  • 通读成为主要校对手段
  • 文字技术整理难度增加

现在许多报社采用这种无纸化操作方式,而书刊出版单位较少采用。

目前,校对软件在处理普及类书刊稿件时效果比较好;但对专业性较强的书刊,如古籍、科技书刊和语法现象复杂的某些文艺类书刊,校对的效果要差一些,需要挂接相应的专业词库加以改进。

校对软件报错的特点有

  • 校对软件在识别常见中文语词差错方面比较有效。
  • 校对软件对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用法、汉语拼音、英文拼写等方面的差错,有一些辨别能力。
  • 校对软件还可以查出一些不符合汉语语法和语义习惯的词语搭配差错。
  • 校对软件对某些政治性词语差错、领导人姓名与职务的搭配差错等也有一些识别能力。
  • 校对软件在识别格式差错、逻辑差错和数量大小、知识信息、思想观点、政治见解等差错方面,几乎无能为力。
    • 原稿或排版文件中的差错多种多样、难以预料,这也造成校对软件难以尽善尽美。
  • 校对软件所依据的知识、规范和所能识别的差错,是软件开发人员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具体某个人的知识局限性。
  • 校对软件不会因疲劳、困倦而发生疏忽的情况。

利用校对软件识别( BCD )等方面的错误,效率较高。[2017年真题]
A.数字用法不统一
B.复音词中的别字
C.成语中的多字、漏字
D.特定的人名与相关的职务
E.政治见解

目前,计算机校对软件的特点有( CDE )等。[2016年真题]
A.能查出大量用词不当的错误
B.发现排版格式差错的概率高
C.允许用户按工作需要增加词语资料
D.对词语中的同音别字辨错能力强
E.对词语中的形似别字辨错能力强

常用的校对软件可用于

  • 校对中文字、词
  • 不符合汉语语法和语义习惯的词语搭配
  • 常见的政治性、知识性差错
  • 领导人姓名与机构、职务的搭配差错
  • 目录与正文标题的出入
  • 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用法、标点符号、汉语拼音、语法、英文拼写等方面的差错。

对于隐性的政治性错误和插图中的文字和图形错误,常用校对软件则不能检查。

书刊常见差错类型及出错原因

文字差错

(1)错字

  • 错字指因笔画、结构写得不正确而像字但不是字的字,又称“破体字”。
    • 常见的有增加笔画、减少笔画、错误简化部件等。
  • 错字多见于手写稿,或者在打印的原稿、校样上以手工书写的修改文字。但是,在校样上仍可能存在错字。

(2)别字

  • 别字是指用得不当的字,即该用甲字却用了乙字,乙字即为别字。
  • 别字也是规范的汉字,只不过是被用错了地方。计算机写作普及后,别字是原稿、校样上最常见的差错类型。
  • 别字可能是由于输入时的疏忽造成,也可能是对形体相近的形似字或读音相同、相近的音似字没有仔细分辨所导致。

(3)草字误判、错分字、错合字

  • 草字误判,多因原稿书写不清晰、不规范而引起。
  • 错分字是指将一个字分成了两个字甚至三个字。多因左右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书写结合不紧而引起。
  • 错合字是指将两个字组合成了一个字。在相邻两个汉字笔画都少,书写时两字又挨得较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判。

(4)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使用不当

  • 校样上有时会出现在简化字文本中不当夹杂使用繁体字,在繁体字文本中出现繁体字字形选用不当的错误,有时还会出现应该淘汰的异体字、1977年公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简字”等情况,需要校对人员仔细辨别、纠正。

(5)多字、漏字与颠倒字

  • 多字是指一个词语中多出了一字。
  • 漏字是指一个词语中漏掉了一字。
  • 颠倒字是指两字次序颠倒。

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包括

  • 联系字义、字音辨别字形
  • 善作联想思维
  • 留心四角相同而中间不同的字
  • 善于辨识潦草字
  • 勤查工具书和有关规范

缥缈
清清爽爽

汉语语言差错

(1)误用词语

  • 混淆使用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 错误使用概念意义相同但修辞色彩区别很大的词语。

(2)词形选用不当

  • 词形选用不当主要是对异形词使用了非推荐词形。

(3)误用成语

  • 改变成语的用字;
  • 未能理解成语的完整含义而错用。

(4)语法差错

  • 病句是原稿、校样中常见的语法差错,其类型大致可以分为
    • 成分残缺
    • 结构混乱
    • 指代不明
    • 搭配不当
    • 不合事理
    • “的”“地”“得”的混用
    • ……

(5)不当夹杂外语词语

  • 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需要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的,应当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
  • 在汉语出版物中,除了《现代汉语词典》已经确认的字母词可以直接使用外,其他外语词语都必须翻译成汉语,外语原文可以夹注在汉译词语后面。

外文、汉语拼音差错

(1)外文和汉语拼音中,可能存在类似于汉字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差错,但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 “错字”表现为字母排错,或者不同文种而形体相似的字母(如英文、俄文、希腊文字母)相混。
  • “错分”表现为将一个单词排成两个或三个单词,甚至将一个字母分成两个。
  • “错合”表现为将两个甚至三个单词合并成一个单词,或将两个字母合成一个。

(2)外文和汉语拼音方面有时还存在下列错误

  • 大小写差错
  • 转行差错
  • 字体差错
  • 汉语拼音分写或连写差错
  • 标音符号差错
  • 上下位置差错
  • ……

标点符号用法差错

(1)除了标点符号的错用、多用、少用之外,校样上有时还会出现标点符号格式有误的现象。

(2)常见的标点符号差错有以下几种情况

  • 应当成对使用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等,常出现丢失一边而不成对使用的现象。
  • 有些外观只有微小差别的符号常常混淆,比如:
    • 分号与冒号
    • 比号(居中)与冒号(居下)
    • 中圆点(居中)与小数点(居下)
    • 连接号(包括外文的连字符)与下划线
    • 大于号、小于号与单书名号
    • 中文破折号容易在中间断开而变成两个连接号,或者只有一个字的宽度。
  • 对外文或中外文混排的书刊,要特别注意中外文标点符号的差异,根据情况区别使用。

数字用法差错

(1)数字用法差错主要是不符合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的规定。

(2)具体如下

  • 必须使用汉字数字的地方没有使用汉字数字;
  • 同一场合出现的数字,没有遵循“同类别同形式”的原则,随意混用两种数字;
  • 省略年份中代表世纪的前两位数字;
  • 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百分数范围时,前一个数字后未加百分号;
  • 数字的上标或下标位置不正确等。

“七八十年代”❌
说明: 应为“70、80年代”(表示年代时,不能省略“世纪”)

量和单位使用差错

(1)量和单位名称不规范;

(2)量和单位符号使用不规范;

(3)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或已废弃的单位名称。

热力学温度T0=-273.15℃❌
说明: 热力学温度(T)的单位是开尔文,国际代号“K”,不加“℃”表示温度,如T0=273.15K

km/秒❌
说明: 应为“km/s”或“千米/秒”

插图差错

(1)插图容易出现的差错有

  • 插图与呼应的文字内容相离过远,显得文图不对应;
  • 插图的序号与正文不呼应;
  • 图名与图片内容不符;
  • 图中文字有误;
  • 图注位置放错;
  • 图片在版面上的位置不符合规则
  • ……

(2)对插图部分要重点校对,必要时应局部增加校次。如果插图的专业性很强,还应安排熟悉专业的编辑对插图作专门校对、检查。

表格差错

(1)内容差错内容

差错一般表现为

  • 表格与正文叙述文字内容不衔接
  • 表注文字与表格不呼应
  • 表项数据有误
  • 表格的序号与正文不呼应
  • ……

(2)格式差错

格式的差错多见于校样,如:

  • 缺少表线,表线不恰当;
  • 表中数字未恰当对齐;
  • 左右各栏文字未合理对齐;
  • 表格在版面上的位置不当,与相关的正文叙述文字离开太远,造成脱节;
  • 和合表不是从双面跨到单面排;
  • 表格转面时未按规定要求加“续表”或“表×(续)”字样,续表漏排表头
  • ……

公式差错

(1)原稿和校样中都容易出现的差错

  • 公式号遗漏、重复、不连续;
  • 式中项目多余或缺漏;
  • 代入数据有误,运算差错;
  • 以字母表示的物理量缺少必要的注释说明其含义;
  • 运算符号排版不规范等。

(2)计算机排版过程中产生的差错

  • 上下标、正斜体差错;
  • 计算关系表达错误;
  • 公式或算式转行错误;
  •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拆开转行

排版过程中需要对公式做大量人工操作,是差错的高发地带。校对时要将公式作为重点。

相关项目不一致

(1)内容不一致

书刊中内容彼此相关的项目,本来是应该完全一致的,但是却互有出入,如

  • 目录条目中所列标题、页码与正文中相应标题、实际页码不一致;
  • 注码与实际注释内容不对应;
  • 书名页著录的内容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 索引标目后标的页码与该词语在正文中的实际位置不一致;
  • 书眉、中缝与正文当前页章节标题或辞书条目名称不一致等。

(2)规格不统一

图书中各个相互有关的部分,在形式规格上应该保持统一。

较常见的差错是

  • 各章节标题及正文的字体、字号不统一;
  • 标题格式不统一;
  • 图表排版格式不统一等。

辅文的构成或格式不规范

(1)书刊的某些辅文,其构成成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成分缺失,就不符合规范。

(2)校样中常见的这类差错有

  • 扉页必须提供的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及出版地)等信息不准确或不齐全;
  • 版本记录页未按规定排放在扉页的背面,必须提供的版权说明、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等信息不准确或不齐全;
  • 序、跋中指示性文字与实际情况不呼应等。

其他格式差错

(1)除了上述各种差错之外,书刊校样的排版格式常常还会出现其他一些差错。

(2)其他格式错误如

  • 较长的标题转行时将词义割裂开;
  • 不该留的行空、字空未能消除;
  • 注释的字号、字体未能与正文明显区分等。
  • 20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