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通用)

文化常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

一、天文历法

1.四时
2.二十四节气
3.十二时辰
4.五更
5.天干地支

(一)四时(四季)——农历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

春雨 惊春 清谷天,夏满 芒夏 暑相连;
秋处 露秋 寒霜降,冬雪 雪冬 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的口诀是“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季:“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和大暑)”。
秋季:“秋(立秋)处(处暑,“处”可以理解为停止的意思,暑气消散了)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季:“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和大寒)”。

(三)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
子(zǐ)时23 时至 01 时夜半
丑(chǒu)时01 时至 03 时鸡鸣
寅(yín)时03 时至 05 时平旦
卯(mǎo)时05 时至 07 时日出
辰(chén)时07 时至 09 时食时
巳(sì)时09 时至 11 时隅中
午(wǔ)时11 时至 13 时日中
未(wèi)时13 时至 15 时日昳
申(shēn)时15 时至 17 时晡时
酉(yǒu)时17 时至 19 时日入
戌(xū)时19 时至 21 时黄昏
亥(hài)时21 时至 23 时人定

(1)子时:在古代又叫做夜半,对应晚上 11 点到凌晨 1 点,这个时间段正是夜深的时候,之前学过一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2)丑时:别称是鸡鸣,指的是凌晨 1 点到 3 点。现代人理解鸡鸣,鸡叫了很多遍了是该起床了,其实现代的理解和古代的理解稍微有一点不一样。现代觉得鸡鸣了天就亮了,但是在古代“鸡鸣三遍才亮天”,鸡鸣是凌晨 1 点到 3点,这个时候天肯定还没有亮。此外还有一个成语是“鸡鸣狗盗”,这个时候大家该睡的已经睡了,而且睡的比较沉,一些小偷就出来干坏事了。大家睡的比较沉肯定不是天要亮了。
(3)寅时:又叫做平旦,“旦”字有点像地平线,此时太阳快要出来了,但是还没有出来。
(4)卯时:别称是日出,此时太阳已经全部出来了,对应的时间点是 5 点到 7 点。古人有句话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时要开始干活了。不仅是劳动人民要干活,文武百官这个时间也是要上朝的,上朝的时候需要清点人数,有一个词语叫做点卯,就是点名或者签到。
(5)辰时:又叫做食时,这个时候要开始吃饭了。在古代一天吃两顿饭,早上 7 点到 9 点这个时间段,是他们第一次吃饭的时间。
(6)巳时:叫做隅中,对应的是 9 点到 11 点。
(7)午时:叫做日中,大中午的时间,指的是 11 点到 13 点,在古代有一句话叫做“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这句话意思是大中午特别热我们就歇息。
(8)未时:叫做日昳,太阳渐渐没有了,也就意味着太阳要下山了,渐渐偏西,这个时间段是午后人们休息的时间,是人们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9)申时:晡时,这是古人第二顿饭的时间,15 点到 17 点。
(10)酉时:日入,从 17 点到 19 点,太阳要渐渐落山了。
(11)戌时:黄昏,太阳真正落山了,此时天要黑了,但是还没有完全的黑透,此时天地是昏黄的,万物是朦胧的。
(12)亥时:人定,21 点到 23 点,人已经安定下来了,此时要停止活动,要开始睡觉了。

(四)五夜(五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更:古人的夜晚是从戌时(晚上 7 点钟)开始,一直到寅时结束(次日凌晨 5 点),这个时间段又分为五个时辰,所以又叫做五夜,一共是 10 个小时,每两个小时为一更,五更和前面十二时辰的对应时间是完全一致的。

(五)天干地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天文历法·知识梳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神话传说

  1. 女娲造人。
  2. 后羿射日。
  3. 盘古开天辟地。
  4. 嫦娥奔月。
  5. 羲和浴日
  6. 精卫填海。
  7. 夸父追日。
  8. 共工触山。
  9. 大禹治水。
  10. 女娲补天。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哭长城

神话传说·知识梳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古代称谓

01-年龄称谓

周岁以下——襁褓
2、3 岁——孩提
3、4 岁-7、8、9 岁——垂髫
7、8 岁——始龀
8、9 岁-13、14 岁——总角(泛指幼年)
10 岁以下 统称黄口

女孩 12 岁——金钗之年
女孩 13、14 岁——豆蔻年华
女孩 15 岁——及笄之年
女孩 16 岁——碧玉年华
女孩 20 岁——桃李年华
女孩 24 岁——花信年华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02-职业称谓

冰人——媒人
伶官、伶人——乐官、演员
梨园——戏曲界
杏林——医学界 VS 杏坛——教育界

03-人物称谓

1.尊称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贤 贤弟、贤侄
2.谦称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见、愚兄
3.婉称
家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对别人要用的称呼是尊称,对自己要用谦称,说到家人用婉称。

4.雅称
父母:椿萱
兄弟:手足、昆仲、棠棣
夫妻:伉俪
5.谥号
表褒扬:文、武、景、烈、昭、穆、桓等
表批评:炀、厉、灵等
表同情:哀、怀、愍、悼等

古代称谓·知识梳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古代传统节日

1.有哪些传统节日?
2.有什么节日习俗?
3.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

(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春节:
1.春节是在正月初一,大年三十是除夕。
2.正月初一是农历。
3.习俗: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互相拜年。
4.诗词:找关于春节的元素即可,如爆竹、春风、屠苏(酒)、新桃、旧符
(春联、年画、门神)。

(二)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元宵节:
1.正月十五。
2.习俗:闹花灯、看花灯、吃汤圆、猜灯谜,迎厕神(主管人间占卜之事)。
迎厕神就是迎接紫姑,本来紫姑知书达礼,成人之后嫁给了一个戏子,但是她的丈夫被人杀害,被当地的一个刺史纳为侍妾,因为紫姑长的很漂亮,于是很快就得到了大人的喜爱,但是这个大人的大夫人就非常生气,就经常想办法虐待紫姑,安排紫姑打扫厕所和猪圈。正月十五这一天,紫姑在大夫人的蹂躏下,在厕所含恨而死,相传天帝对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所以封她为厕神,主管人间占卜之事,每到忌日,人们就会在厕所、猪圈旁用筷子做成布偶请紫姑神降福。
3.诗词:欧阳修《生查子》,大家做题的时候要看关键字词,即“灯”。

(三)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日即事》

寒食节:
1.有关人物:介子推。
2.寒食节是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大家不能生火,要吃冷食。
3.由来:春秋时期,晋文公成为国君之前在外流亡很多年,陪伴他多年的随从是介子推,在他最潦倒的时候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所以有一个故事是割股奉君。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忠仆,在晋文公登基后没有接受册封,他和老母亲去深山生活,晋文公觉得介子推让自己陷入不义之地,认为“原来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直在我身边,但是我发达了却不在我身边,别人怎么想我”,于是让人去找介子推,让人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到死都没有出来,最后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很伤心,于是下令这一天全国不能生火,要吃寒食。
4.诗词:关键词“寒食”。

(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节:不仅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1.习俗:户外踏青、扫墓祭祖、放风筝、荡秋千。
2.诗词:关键词“清明”。

(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1.习俗:这一天会喝雄黄酒,吃粽子,雄黄酒可以抵挡虫蛇。
2.诗词关键词:“屈氏、屈子、屈原”等。

(六)乞巧节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乞巧节是七月初七,中国古代情人节:
1.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地上的姑娘也会摆上香案,向织女祈求智慧和手艺,也叫做女儿节。
2.诗词关键词“七月七日”。

(七)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气中。

中元节是七月十五: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1.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
2.“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其中的“四孟”指的是孟秋,也就是七月份。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中秋节:不管在哪里,在这一天都会特别思念家乡。
1.习俗:吃月饼、赏月。
2.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婵娟、望舒”都是月亮的别称。

(九)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1.九月初九: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
2.习俗:登高望远、插茱萸、爬山。
3.现代老人节。
4.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腊八节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腊八节:
1.习俗:喝腊八粥。相传这天是佛祖成道之日,很多佛教盛会会施粥,腌腊八蒜。
2.诗词: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十一)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1.大年三十。
2.习俗:祭祖、上贡、给孩子压岁钱、守岁、准备宵夜点心等。
3.诗词:“霜鬓明朝又一年”过了今晚,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传统节日·知识梳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四大祭祖节日: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除夕

五、成语典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六、风景名胜

1.五岳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南岳:衡山,南的笔画比北多,所以“衡”比“恒”笔画也多。
2.东岳:泰山,五岳之首。

2.佛教四大名山

九十五只扑棱蛾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佛教四大名山:
1.记忆:口诀是“九十五只扑棱蛾子”。
(1)“九”:安徽九华山。
(2)“五”:山西五台山。
(3)“扑”:浙江普陀山。
(4)“蛾”:四川峨眉山。
2.四大名山都是与佛教有关。掌握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哪四大名山,以及分别是哪位菩萨的道场。
(1)第一幅图是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手中拿的是如意。
(2)第二幅图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手中拿的是净瓶和杨枝。
(3)第三幅图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手里拿的是宝剑或者是佛经。
(4)第四幅图是安徽的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手里拿的是锡杖。

3.道教四大名山

齐云带着龙虎出城去武当山
青年齐聚武当打虎
武当山(湖北十堰)
龙虎山(江西鹰潭)
齐云山(安徽黄山)
青城山(四川都江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道教的四大名山:口诀为“齐云带着龙虎出城去武当山”或者“青年齐聚,武当打虎”分别是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

4.四大名园

三园一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大名园:
1.北京颐和园:最早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建造的,乾隆的母亲是甄嬛,“甄嬛”的名字是虚构的,历史上乾隆的生母确实是钮钴禄氏。
2.苏州拙政园:被称为“园林之母”,拙政园第一代主人的儿子好赌,把园子输给了别人。拙政园几度易主,现在已经收归国家。
3.承德避暑山庄:清代皇帝避暑、处理政务的时候都是在承德避暑山庄,比如康熙、乾隆都是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度过。
4.留园:明朝建立,有一任主人姓刘命名为“刘园”。后来有一个姓“盛”的买下了这个园子,改为“留园”

5.江南三大名楼

两楼一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江南三大名楼:楼阁是在南方比较多,一般这些楼阁都是临水而建,景色非常的优美,所以这些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们的汇聚之所,有很多名家名篇都是出自楼阁。
1.湖南岳阳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江西滕王阁: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湖北黄鹤楼: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6.四大古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我国四大古都:口诀是“西(西安)南(南京)北(北京)洛阳”。掌握四
大古都是哪四座城市以及古称。
1.西安:古称有长安、镐京、大兴、西京。西安入选了世界四大古都,世界四大古都有西安、开罗、雅典和罗马。
2.洛阳:古称有洛易、神都(武则天时期的洛阳)。
3.南京:古称有金陵、建康、建业。
4.北京:古称有北平(民国时期)、大都(元朝)、燕京、蓟城。
5.其他古都别称:
(1)汴梁:开封。
(2)临安:杭州。
(3)姑苏:苏州。
(4)广陵:扬州。

7.四大书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大书院:
1.河南的应天书院。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 50、60 人,在古代知名度很高,比如范仲淹、晏殊等人都在这里讲过学。
2.河南的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的南面,南面为阳,因此叫嵩阳书院。
3.江西的白鹿洞书院。著名诗人王贞白曾经在这里读书,他曾写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湖南的岳麓书院:命运多舛,屡建屡毁,屡毁屡建。

8.四大名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大名亭:最基本的要记住四大名亭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具体的位置在哪不是特别重要。
1.醉翁亭:会想到之前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传说是山中的一个僧人为他建亭的,又因为欧阳修号“醉翁”,所以这个亭子的名字就叫做“醉翁亭”。
2.湖心亭:一说到湖心亭,大家会想到《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这个亭位于西湖中央。
3.爱晚亭:会想到之前学过的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根据杜牧的诗改名为爱晚亭,原来叫红叶亭/爱枫亭。
4.陶然亭:最早的陶然亭是一个临时休息的场所,后来因为白居易的一首诗“与君一醉一陶然”,所以命名为陶然亭。

9.长江三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长江三峡:
1.瞿塘峡:在重庆的白帝城。
2.巫峡:西起重庆巫山县,东至湖北的巴东县。
3.西陵峡:在湖北宜昌。

风景名胜·知识梳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七、民族风俗

(一)我国民族概况

1.人口:(根据 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

汉族人口为 128631 万人,占 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2547 万人,占 8.89%。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集、交错杂居
(二)少数民族风情

节日、服饰、建筑、文学、艺术

1.民族节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民族节日:
1.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傣历的六月中旬,相当于公历的四月。如果你想感受傣族的泼水节,就可以四月中旬去云南,泼水节会持续 2-3天。
2.火把节:是彝族的代表节日,包括白族、纳西族也会过火把节。火把节是三天,第一天是祭火,搭建祭台,杀牛宰羊;第二天是传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举行庆祝活动;第三天是送火,大家举着火把游行,走到自己的田地里面,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在蒙语中是游戏和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相当于蒙古族的运动会,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所以是大型的游戏的盛会。
2.苗族芦笙节:如上图,大家手中拿的就是芦笙,这个节日叫做芦笙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白族:三月街,也叫观音市,在白族的传说中,每年 3 月 15 观音会到大理讲经说法,人们都去参加,但是到现在观音市已经变成了商贸集会,就是三月街现在有表演、竞技,包括有一些商贸交流。不仅仅像原来那样是讲经说法的。
2.回族和维吾尔族:开斋节。“开”指的是斋戒结束了,可以开始吃饭了。“斋”指的是斋月,因为穆斯林教徒在一年当中会有一个月是斋月,在斋月期间,从日出到日落这个时间段,大家都是不吃不喝的,等到晚上太阳落山后才可以正常地吃饭和喝水,等到天亮之后,还是不能吃饭和喝水,会持续一个月,斋月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开斋节。

2.民族服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民族服饰:通过其中某一个小特点判定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
1.回族:回族的服饰看起来比较整齐,整体比较简朴舒适,女性会带头纱。
2.蒙古族:男女老幼都要穿蒙古袍。蒙古族服饰有自己的审美特征,他们比较喜欢鲜艳、光亮的颜色。
3.藏族:如图 3,袖子比较长,前面有系绑带,就是现在的围裙,有横彩条地叫做哺乳围裙。哺乳就是他们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制品,非常好看。
4.第四张图片是彝族的:女孩子的裙子是百褶裙,并且有红黄黑多个颜色,她们会穿多节多色的百褶裙。
5.傣族:非常的漂亮,衣服比较修身,可以展示女性的美好。她们的裙子一般都是筒裙,从腰部开始自然垂落,类似于筒状的裙子。
6.壮族:头部包着彩色印花的毛巾,一般壮族不扎头发,把长发翻过头顶打个圈用布包好。
7.白族:白族姑娘的帽子蕴含着一个词语“风花雪月”。帽子下面有垂下的穗子,就是下关的风;帽子一圈有各种绣花,就是上关的花;帽顶有一圈白色的小绒毛,这就是苍山的雪;整个帽子的造型是弯弯的,象征着洱海的月。
8.朝鲜族:胸前有长长的带子,是左右衣襟的带子,带子在胸前打一个长长的蝴蝶结。
9.维吾尔族:女孩经常会穿连衣裙,上半身部位是深色的绣花背心,头上戴鲜艳的头巾。服装和回族的服装稍微有一点点相似,因为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但是维吾尔族服装的色彩比回族更加鲜艳一点。
10.苗族:头上会戴银饰,脖子有项圈,身体各个部位都有很多银饰。

3.民族建筑
(1)藏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民族建筑:各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居,是代表性民居,原来是什么样的,不意味着现在还住这样的房子。
1.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大多数是实木结构,外表看起来特别稳固,外墙是向上收缩的,上面会窄一点。上面是人住的,下面是牲畜房或者储藏房。
2.布达拉宫:藏族的民居在色彩方面崇尚红色和白色,红色象征着权力和尊严,白色象征着吉祥。献哈达,哈达也是白色的,非常纯洁。布达拉宫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

(2)壮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壮族:民居是干栏式木楼,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在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不能够乱砍滥伐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干栏也是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人住的,下面是养牲畜和存放农具的地方。

(3)彝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彝族:民居是土掌房,土就是土坯子构成的房子,掌是平坦的意思,土掌房的房顶是平坦的,在房顶上面可以晒粮食。有点像我们汉族之前农村的平房,上面可以晒玉米等。

(4)蒙古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蒙古族民居:蒙古包。

(5)回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回族:清真寺是回族最有特色的建筑。

1.碉房是藏族的民居。
2.蒙古包是蒙古族的民居。
3.清真寺是回族的建筑。
4.干栏式木楼是壮族的民居。
5.土掌房是彝族的民居,房顶上可以晒粮食。

4.民族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
《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
蒙古族——《江格尔》《嘎达梅林》
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彝族——《阿诗玛》
藏族——《格萨尔王传》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
傣族——《相勐》、《兰嘎西贺》
壮族——《莫一大王》

5.民族舞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民族风俗·知识回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